朱元璋建立明朝時,封了很多朱氏子孫為王,期望他們能夠在國家危難之際,站出來保衛朱家江山,那為什麼明朝滅亡時沒有藩王站出來保衛國家呢
-
1 # 仁者厚德載物
-
2 # 你說那是個成語
這都是朱元璋自己種的因,結的果啊!明朝的藩王政策十分奇葩,導致明藩王基本沒有能力,是個“啃老族”!
什麼叫事出有因,這就是!
首先,看看明朝的藩王政策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依照古制,將兒子分王,並制定了影響明朝全程的藩王政策:
明史記載:“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親親之誼甚厚。”
這個藩王政策就是說,封的王,世世代代都有工資拿,但是不能當公務員,不能擔任職位,大家一碗水端平,所以做個互相關愛的好兄弟吧!
朱元璋這個想法,是為了避免前朝各代藩王作亂的局面,希望自己的江山永固。但這裡不是所有藩王都沒有工作,駐紮邊境的藩王是有兵權的,比如:燕王朱棣。
這種漏網之魚,並沒有做到完全的公平,從而導致力量失衡,體系失去制約,直接使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被“清君側”,可以說,咎由自取。
其次,明朝將削藩進行到底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接班,因為他老爹太子朱標已經病死,繼位的年輕皇帝發現,皇室逐漸出現尾大不掉的局面,自己的叔叔們,有些,實在強的過分,比如:燕王朱棣。
於是在書生齊泰、黃子澄等建議下,開始削藩,然後自己被“清君側”,自己的叔叔,燕王朱棣成功上位。
朱棣上位後,繼續推行削藩政策,取消所有藩王兵權,將兵權一律大小,收歸中央,使得明朝藩王,徹底成了混吃等死的啃老族。
可見,削藩這項工作,人人都會幹,只是誰削誰的問題……
最後,明亡之後的各種小朝廷天長日久,這種狀態下的藩王,可想而知,什麼狀態。
後來有個寧王朱宸濠造反,嘿,那工作能力,簡直不忍直視,自己連個省都出不了,就這,還是藩王裡頭頂尖的貨色。還能有啥要求?
明朝滅亡之後,有些藩王冒頭,成立了小朝廷,比如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鍵,魯王朱以海等等,但奈何自身根基實在太弱,都是被人扶持起來的,或是傀儡,或是對下屬約束力差,最終一一粉碎。
總之,明末,只要明朝正統還在,藩王既沒有能力,也不敢去保衛明朝,畢竟藩王政策在那裡!
明正統滅亡之後,藩王有出力的,但結局慘淡。
-
3 # 心心的剛哥
明朝初期,朱元璋的確把自己的小朱仔們分封到各地為藩王。
朱元璋認為:“天下之大, 必建藩屏, 上衛國家,下安生民, 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 分鎮諸國。”因此大封諸王, 雖然 “分封而不錫土, 列爵而不臨民, 食祿而不治事”。
但是對於諸王的軍事權卻始終沒有觸動, 並且有所強化, 以致造成枝強幹弱的局面。
朱棣在朱元璋“分封諸王, 外衛邊陲, 內資夾輔”的命令下, 就藩北平, 節制沿邊士馬, “其至北平者皆聽燕王呼叫, 燕王自此益強” 。
等到建文帝上臺以後,來自藩王的強大勢力搞的他寢食難安。於是就動手削藩,也就有了後來的靖難之役。
經此一役,他的壞叔叔朱棣成功上位。後來,朱棣也著手削藩。當每一任的皇帝都打壓藩王的時候,藩王他也就僅僅是個稱呼罷了。
藩王的私人武裝基本被解除,也就將就著有自保的能力,明朝後期的藩王也就緊緊是個“王”而已。
當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行將傾覆的時候,連皇帝自己都沒了辦法,早已名存實亡的藩王拿什麼來拯救它呢!
宣告:以上僅代表個人的觀點和看法。
-
4 # 納諫如流
明朝末年災荒四起,為了不納稅,不納糧,不斷有百姓加入李自成,張獻忠的叛亂部隊,西北地區和部分南方地區基本上淪落入李自成,張獻忠之手。內部有李自成,張獻忠,外部的清軍在山東一帶不斷的逼近,明朝岌岌可危。在這種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情況下,那些無所事事吃著國家糧食的藩王為什麼沒有出來勤王,保衛明朝,順便保住自己的鐵飯碗呢?其實藩王不是不想出來勤王,而是朝廷各種規矩限制,沒兵沒馬,壓根勤不了王,保衛不了明朝。
在永樂十九年朱棣遷都北平,親自鎮守國門之後,將全國的兵權拿在手裡死死的。一方之長巡撫用兵都要向朝廷請示,才能調動兵馬。連擁有自由之身的巡撫調動兵馬都要向朝廷請示,那些藩王根本不可能有機會將手伸到國家兵權裡面。如果有機會的話,當時的寧王朱宸濠造反就不會跟土匪合夥了。
明朝末年國家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唐王為了保住明朝的江山,私自在當地用錢財人脈募兵勤王。在國家根基岌岌可危的情況下,藩王募兵勤王,可以理解。但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卻直接將募兵勤王的唐王廢為庶人,關入國家級別大牢。
當時的明朝藩王基本上大多數都是廢物,如今見到唐王私自募兵勤王被貶為庶人,剩下的那極少數能人基本上都消沉了下去,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李自成,張獻忠一步一步攻向京城,將自己的鐵飯碗拿走,或者攻佔自己的封地時,把自己殺死。
-
5 # 韋氏小寶
朱元璋把功臣殺了個遍,還想讓誰擁護?朱允炆削蕃讓所有的藩王都恨的牙癢癢,誰保他?朱棣上位後,為防患未然,把藩王又收拾個遍,成了光桿王爺,他們拿什麼保大明?
-
6 # 垃圾回收員
洪武三年,朱元璋創立的藩封制度,先後將他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封於邊疆及內地的主要城市,目的是為了對抗元代殘餘勢力,拱衛王室。朱元璋分封的藩王,手中是有兵有馬的,僅王府護衛,就有三千至一萬人,擁有極強的戰鬥力,如:寧王朱權的朵顏三衛。在前期對穩定明王朝的統治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京城淪陷後,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多個政權,史稱“南明”。如福王朱由崧建立弘光政權,唐王朱聿鍵建立隆武政權,桂王朱由榔建立永曆政權。也算是延續了明朝的國祚,但內部鬥爭嚴重,且皇帝空有滿腔報復,卻無力挽狂瀾的才能,導致南明覆滅,明王朝最終失去了江山。
-
7 # 葉飄刀
沒權力,沒兵權
燕王朱棣自己就是藩王造反的,後來他也在落實削藩,只是沒有朱允炆那麼激進,明朝末年的藩王,沒權力,沒兵權,怎麼站出來啊。
當然力所能及也不是全沒有,都知道著名的起義軍首領李自成瞎了一隻眼睛,那就是在攻開啟封的時候,被射瞎的。當時開封的封王是周王,為了守住開封,拿出了大量的家財,犒賞守城將士,一度打退李自成,並射瞎其眼睛一隻。
這樣的情況,已經能算是藩王力所能及能做到的極限了。
-
8 # 境界決定一切
在朱元璋手裡的時候,確實是封了很多藩王,而且這些藩王都是有實權的,手裡掌握著大量的兵馬。但是在朱允炆的時候,朝廷就開始實行削藩政策,藩王不再掌握實權,不然朱棣也不會冒著極大的風險直取南京。再到後來,藩王就基本沒有兵權了,只有三衛,就是藩王直屬領導的部隊,負責保衛王府。
正因如此,所以後期造反的時候,藩王手裡是沒有兵的,但是各地王爺手裡有著大量的錢糧,這些都是巨大的財富。
當年李自成打進成都的時候,福王家裡數不清的糧食和金錢,但是不拿出來招兵買馬和撫卹將士,城破之後被叛軍所得,直接解決了叛軍士兵的糧餉問題。
-
9 # 古今事皆付笑談中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
朱元璋總結歷代經驗教訓,從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開始,先後將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分封為藩王,鎮守在邊疆及內地的主要城市。
這些藩王擁有自己的政治權力,藩王在地方上代表著皇權,有自己的文臣和武將。
最重要是還允許有親軍護衛,就是擁有軍隊,少的有三千人,多者有近19000人。因為朱棣等藩王還擔任著保衛國家的任務,所以軍隊只多不少,那時的藩王們實力都是很強的。
之後明朝的歷代皇帝都對藩王定下了嚴格的規矩,不準私自離開封地,不能擁有私人武裝,軍隊,不然就被視為謀反。
當面對李自成等農民軍隊,藩王們沒有軍隊,又如何能勤王?從崇禎十四年至十七年,就有福王、唐王、崇王、岷王、代王、蜀王等十四個顯貴王爺被農民軍整家殺掉。起義軍每當攻下一座城市,就會殺掉當地的明朝貴族,分掉他們的財產。當農民軍攻打進城時,藩王們連一絲的反抗能力都無,就更別提勤王了。
-
10 # 我要解除鍵盤鎖
皇帝不放心藩王起兵勤王,地方的藩王沒有能力起兵,時間上也來不及起兵首先皇帝不放心
明朝的藩王最初是有很大權力的,屬於真正裂土封王,朱元璋設定藩王的目的就是為了拱衛朱家江山。但是朱棣的奪位行動開了一個好頭,那就是做大的藩王有能力反抗中央政權,所以朱棣在奪取江山後繼續削藩的政策。
即使是削藩,但是明朝後來還是出現了漢王朱高煦和寧王朱宸濠發起的叛亂,這種前車之鑑讓歷代的皇帝非常警惕藩王勢力。明末的唐王曾經站出來起兵協助朝廷平叛,但是遭到了崇禎的嚴厲制裁,可見皇帝對藩王多麼忌憚。
其次是藩王沒能力起兵因為皇帝的忌憚,導致中後期的藩王被嚴格監視著,他們的行動自由甚至還不如平民百姓。雖然拿著高薪,但是被地方官吏嚴密監視著,只要有一絲的不軌,立馬會傳到皇帝的耳中,很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
這些被豢養在鳥籠裡面的鳥,長得再好看也只是寵物,平時讓他們搜刮一些錢財,多繁衍繁衍後代還行,要是讓他們上陣打仗,恐怕沒那麼容易。要是真有那個能力,估計也早被錦衣衛傳給了皇帝,被幹掉了。
最後是時間上來不及起兵崇禎17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后,就開始徵東征北京,可能連他自己都想不到過程會很順利。首先是在二月初五就攻佔了太原,不到一個月又佔領了重鎮大同,最後直取京師門戶宣府,直接就兵臨北京城下了。
從當年的正月開始出兵,到三月十八佔領北京城,中間僅僅有不到三個多月的時間,誰都沒有料到闖軍能夠這麼快的取得勝利。北京的迅速陷落,導致藩王們根本來不及組織兵力勤王,只能眼睜睜看著明朝滅亡。
綜上可知,皇帝的猜疑防範,藩王的能力有限,再加上京師陷落的速度過快,導致了藩王們根本無法起兵勤王,支援京師。 -
11 # 安平144796971
朱棣之後,對藩王是圈養制,誰睡的女人多,生的兒子多,誰就可以多圈田佔地,多領祿米。
衍慶王為能多睡女人多生兒子,居然關起城門,大搜稍有姿色的花姑娘。結果他一個人,就生了一百多個兒子。
至於國事,他們依規不能問,也不必問。有無邊的床縵,無數的女人,還問什麼!
-
12 # 小李有史說
朱元璋生前在全國封了25個藩王,藩王擁有自己的王府和軍隊,每個藩王都有三個護衛。
護衛的人數在三千到一萬九千人之間,也就是說,藩王所擁有的軍隊人數在九千到五萬七千人之間,但事情總有例外。
建文帝繼位後,對擁有強大實力的藩王十分忌憚,繼位不到一年,在齊泰、黃子澄的建議下開始削藩。
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的口號發動“靖難之戰”,歷經千辛萬苦,再加上幾場莫名的大風相助,於建文四年,攻入都城南京,登基為帝。
正德年間,也就是明朝最會玩的皇帝朱厚照時期,寧王朱宸濠造反,集結的軍隊都是臨時招聘的社會閒散人員,包括強盜、無業遊民等,沒有真正的戰鬥力,被王守仁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平叛了。
明朝末年民變四起、後金緊逼,藩王也只能眼睜睜看著而無能為力。
-
13 # 傳統文化忠實信徒
權力世襲和財富世襲並不能為後代帶來任何價值,所以藩王一代不如一代,藩王世襲讓後人失去向上的動力和機會,這就直接扼殺了後代的未來。
富不過三代和權力不能傳承是一樣的,沒有動力和希望就會造成家族敗落,含著金鑰匙出生有時候不一定是好事,但是中國很多百年家族耕讀傳家,尊重學識忽視金錢作用,反而讓家族後世興旺人才輩出。
耕讀傳家是最好的傳家寶,耕代表的勞動自食其力,讀代表知識學問,自食其力是給後代平常心,讀是讓家族形成更好的教育氛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14 # 江上俠chenxiliang
明朝雖然有很多藩王,但藩王只掌握部分地方軍隊,沒有實力攻打李自成農民軍,沒有實力攻打清軍。加上大多藩王養尊處優,生活腐敗,失去戰鬥力,那有力量“勤王”。如洛陽藩王朱常洵花天酒地,李自成打到洛陽,捉住殺掉逃跑中的朱常洵。崇禎帝死後,朱常洵兒子朱由崧逃到南京建立南明小朝廷,被擁為弘光帝,不久也被清軍捕殺。
-
15 # 內蒙農夫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大封藩王,何意,守衛大明王朝,防止元朝殘餘勢力入侵,這時的藩王是有兵權的,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朱元璋死後,皇孫朱允炆登基,稱建文帝,實行削藩政策,豈料,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趕朱允炆下臺,朱棣繼續削藩,本是藩王的朱棣會讓各路藩王反自己嗎?咋辦,除高人一等外,什麼兵權啥的,一併奪了,崇禎末年,各地起義軍風湧而至,其中以李自成較大,吳三桂擁兵雲南,清兵虎視,這時的明藩王是不可能救駕的,沒有兵權,何以出戰,自保尚難,看來,還是永樂大帝害了大明,永樂帝萬萬想不到,他的這一削藩政策使的李自成入了北京,崇禎吊死,後吳三桂引清兵入關。
-
16 # 愛之育之
朱元章當初封子孫為藩王時
想讓他們當屏障
萬一朝庭有難
各藩王可領兵勤王
挽社稷於既倒
未料到
其孫朱允炆即位後
燕王朱隸
領府兵奪了允炆的帝位
朱隸登上皇位後
各藩王非招不可進京
府兵全部撤銷
不準干涉地方事務
諸王無事可做
只能在府中與女子們做樂生子
到明未時
大多數藩王已成為酒囊飯袋吝嗇寡恩之徒
成事不足
敗事有餘
成為朝庭累贅
故,鮮有藩王為朝庭真正效力
#凌遠長著#
-
17 # 一棵小草隨風倒
明朝從朱棣開始,藩王是沒有兵權的,藩王只在封地裡面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封地內的政府公務,他都無權插手,如果想保衛大明朝,只能帶著家丁去打仗了。
-
18 # 庭州行者
這話說的,朱元璋子孫裡頭雖然飯桶廢人居多,不過還是有那麼一兩個有家國天下情懷的人在。明朝江山危亡之際,當然有藩王曾經嘗試過去保衛大明,但得到的回報卻是削去王爵,幽禁在中都鳳陽。是不是很諷刺?
明朝滅亡之後,南方相繼建立過五個南明小朝廷,其中一個政權叫做“隆武政權”,由海賊王鄭芝龍擁立唐王朱聿鍵建立。這位唐王朱聿鍵在年輕時,便曾經率軍進京勤王。
朱聿鍵是朱元璋的九世孫,論輩分崇禎皇帝朱由檢還得喊他一聲皇叔,但實際上兩人的年齡差距並不大。這在明朝是很正常的,因為朱棣這一系普遍短命,所以自然皇帝的輩分和藩王相比就降下來了。比如當年作亂的寧王朱宸濠,雖然只比皇帝朱厚照大15歲,但輩分上卻是朱厚照的叔爺爺。回到正題,朱聿鍵年輕時是個狂傲的熱血青年,博覽群書,喜愛結交名士,且睚眥必報,是個狠角色。
崇禎九年,清軍攻入河北,逼近北京城。訊息傳到了朱聿鍵的封地南陽,朱聿鍵怒髮衝冠,認為自己是朱元璋的子孫,有義務去保護自己家的天下,於是和崇禎皇帝上表,希望皇帝能准許自己招募軍隊,進京勤王。崇禎皇帝當然不允許,在皇帝看來,藩王一旦領兵那就是第一大威脅,因此寧遠被阿濟格幹掉也不允許藩王領兵。朱聿鍵見狀,也顧不得崇禎皇帝的禁令,招兵買馬,殺向京城。但走到半路上便被崇禎差遣地方官攔下,只能返回。
阿濟格退兵之後,崇禎立即和朱聿鍵算賬,削去他的爵位,將其囚禁在鳳陽。直到崇禎自盡,朱聿鍵才被放出。但此時的朱聿鍵早已沒有了當年的銳氣和雄心壯志。
明朝立國之後,朱元璋將自己的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領兵,以實現內外相維的局面,鞏固老朱家的統治。但朱允炆繼位之後,深感藩王已經有尾大不掉之勢,於是開始暴力削藩。於是有了靖難之役,燕王朱棣順利奪取爭取。但朱棣也不是善茬,他也看得明白藩王對於中央集權的危害,於是繼續削藩。但不同於建文帝,朱棣採取的措施相對柔和,他不斷削弱藩王的護衛,將藩王遷往其他地區。這個過程持續到朱瞻基時期,明朝的藩王最終成為了不掌握任何權力,被圈養在封地只管吃喝玩樂的“豬”,明朝的藩王制度也由最初的藩王拱衛朝廷變成了“國營養豬場”。
此後,明朝的皇帝對藩王嚴格嚴控,他們可以胡作非為,但一旦敢於和軍隊扯上關係,那就必死無疑。這也是君主專制加強的一個突出表現——不允許同姓宗室指染軍權,將所有權力集中於帝系。到了崇禎年間,大多數的宗室藩王已經成為了廢物,這也是皇帝一系樂意看到的。家天下的體制之下,皇帝的防範物件和永遠是內部而非外部,“寧與友邦不予家奴”並非是清末獨有的現象,想想明朝,皇帝寧遠被阿濟格幹掉也不信任前來保護自己的叔叔,其劣根性可見一斑。
事實上,不僅是明朝,中國歷史上其他王朝滅亡的時候也沒有藩王站出來力挽狂瀾保衛朝廷的先例。因為歷代朝廷為了鞏固中央集權,都對藩王的勢力進行不斷削弱,以至於到王朝面臨滅亡的時候,藩王已經沒有什麼實力來保衛朝廷。
明朝末年其實是有藩王起兵保衛朝廷的,可是卻遭到崇禎帝朱由檢的無情打壓。
眾所周知,崇禎帝朱由檢雖然勤政節儉,但性格非常多疑急躁、刻薄寡恩,對大臣名將,崇禎帝都不放心,他自毀長城殺害了很多大臣名將,比如袁崇煥、孫元化、熊文燦、鄭崇儉、範志完、趙光汴、賀人龍、祖寬等,對藩王與地方武裝,崇禎帝當然更不放心。
1636年,阿濟格等帶領清軍入侵中原,攻陷了寶坻,清軍直逼北京。封地在南陽的唐王朱聿鍵聽說後上疏勤王,但是多疑的崇禎帝不許。
對朝廷忠心耿耿的朱聿鍵仍然親自率護兵千人北上勤王,到達裕州時被崇禎帝知道了,勒令朱聿鍵返回封地。
朱聿鍵班師回封地後,又被崇禎帝貶為庶人,後又被囚禁於鳳陽高牆之中。當時的守陵太監石應詔向朱聿鍵索取賄賂,但是他並沒有值錢的東西,於是這個太監就想盡辦法折磨他。途中差點就被折磨致死,還好鳳陽巡撫路振飛一次注意到了這個事情,於是上疏有太監欺凌被貶皇室,之後石應詔被殺。之後朱聿鍵的日子才算過得好一些。
到1641年時,闖王李自成攻破南陽,朱聿鍵被貶時立的唐王是他弟弟在這次攻城中被殺。但崇禎帝還沒有釋放朱聿鍵。
直到1644年李自成統帥大順軍攻克北京,崇禎帝自殺,明朝滅亡,南明弘光帝實行大赦,朱聿鍵才被釋放了出來,並被封南陽王。這時候朱聿鍵經過那麼多年的囚禁,已經瘦弱不堪。
唐王朱聿鍵勤王卻被崇禎帝逮捕下獄差一點送命,明朝面臨滅亡時還有哪個藩王敢起兵勤王。就像抗金名將袁崇煥率領九千關寧鐵騎去北京勤王,浴血奮戰打退皇太極的十萬後金軍主力,卻被崇禎帝逮捕下獄千刀萬剮,導致明朝將領人人自危離心離德,這也是後來李自成進攻北京,崇禎帝下令各地將領勤王,但手握重兵的左良玉、吳三桂都消極勤王導致崇禎帝孤立無援被迫自殺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