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從錢幣照片來看:字跡清楚,包漿渾厚自然,氧化程度比較自然。看開
興朝通寶 是張獻忠義子孫可望入滇以後,於永曆三年(1649年)稱東平王時的鑄幣
興朝通寶”是農民起義軍的鑄幣.
鑄行量大,鑄行時間長,開創了一派自己的風格——“滇派”,其影響十分深遠。“滇派”錢幣與眾不同,錢文多出自匠人之手,因此字型古拙樸素;內郭、外郭都較其他錢幣為寬,錢好打磨不甚精整;用材單一,多為銅幣;鑄工較粗糙,但錢體分量十足。這種風格對後世吳三桂的“利用”、“昭武”及其孫吳世璠的“洪化”諸錢都有較為明顯的影響。而直到清朝咸豐、同治朝,滇貴兩省所鑄大錢亦隱約可見其蹤影。
雲南在歷史上大量使用貝幣,1647年大西軍進入雲南後,廢除了不適應經濟發展的貝幣,鑄造“大順”、“興朝”通寶,
折五常見的也是兩種:“三角通”和“方頭通”,大小不一,直徑一般是3.3和3.5釐米,除這兩種之外,還有一枚直徑3.4釐米的五釐錢,大字,窄緣,“通”字的寫法與其它不同,起筆是一撇,呈弧形,而不是直的,特別是背面的“五釐”兩字顯得特別大氣,與眾不同。
首先從錢幣照片來看:字跡清楚,包漿渾厚自然,氧化程度比較自然。看開
興朝通寶 是張獻忠義子孫可望入滇以後,於永曆三年(1649年)稱東平王時的鑄幣
興朝通寶”是農民起義軍的鑄幣.
鑄行量大,鑄行時間長,開創了一派自己的風格——“滇派”,其影響十分深遠。“滇派”錢幣與眾不同,錢文多出自匠人之手,因此字型古拙樸素;內郭、外郭都較其他錢幣為寬,錢好打磨不甚精整;用材單一,多為銅幣;鑄工較粗糙,但錢體分量十足。這種風格對後世吳三桂的“利用”、“昭武”及其孫吳世璠的“洪化”諸錢都有較為明顯的影響。而直到清朝咸豐、同治朝,滇貴兩省所鑄大錢亦隱約可見其蹤影。
雲南在歷史上大量使用貝幣,1647年大西軍進入雲南後,廢除了不適應經濟發展的貝幣,鑄造“大順”、“興朝”通寶,
折五常見的也是兩種:“三角通”和“方頭通”,大小不一,直徑一般是3.3和3.5釐米,除這兩種之外,還有一枚直徑3.4釐米的五釐錢,大字,窄緣,“通”字的寫法與其它不同,起筆是一撇,呈弧形,而不是直的,特別是背面的“五釐”兩字顯得特別大氣,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