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印度人為什麼要用頭巾把腦袋包那麼嚴實?既不美觀也不方便,每包一次都挺費勁。除了民族風俗,這樣包頭有什麼實際意義嗎?

411
回覆列表
  • 1 # 流年Leoyoe

    中國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國家,共有56個民族,各個民族都有其不同的文化習慣與生活習俗,就連宗教信仰也是差別很大。有的民族雖然在現實生活中離得很近,甚至雜居在一起,但是各自的文化卻是截然不同。而相似的情況出現在國與國之間,也同樣適用。比如我們的鄰國印度,雖然在地理位置上與我們國家零距離,是真真正正的接壤之邦,但是印度與我們國家的生活方式、文化領域、宗教信仰,卻是差別巨大。像在印度仍有很多我們無法理解與接受的習俗。比如不吃雞肉,女人面戴絲巾,女孩子12歲左右就可以出嫁,而最讓我感到疑惑的是,為什麼印度的男人頭上總是裹著厚厚的一大圈絲巾?

    比較有意思的是,現在一般印度人對包頭巾已經沒有非常嚴格的規定,但錫克族的男人卻一定要包頭巾,而且不但要包頭巾,錫克族的男人從出生那天起,頭髮和鬍子都不允許剪,並且頭髮是不可以露出來被外人所看到。所以如果你非要他們摘下頭巾來,那麼就會被視為對他的挑釁,他們可是有佩刀的,大家去印度旅遊一定要小心。好了,看完後,你會明白在印度是哪些男人會包裹頭巾,為什麼要包?並且有什麼注意點。不然因為好奇冒犯了別人,給自已帶來麻煩就不好了。本來高高興興的旅行可能就變得很糟糕了。

  • 2 # 圍爐煮酒話春秋

    印度的主要宗教有三種:印度教,伊斯蘭教和錫克教,其中人數最多的是印度教,最受排斥的是伊斯蘭教,而最奇特的就是錫克教。題中所說的包頭的印度人,其實現在只有錫克教教徒才包頭,其他宗教都不包頭的。

    在很早以前,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成為了印度的統治者。雅利安人為了更好的統治印度人,並且把自己跟印度區分開,於是發明的印度教和種姓制度,這對印度人民產生了深遠影響,印度教也是目前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

    印度的歷史就是一段輪番被入侵的歷史,雅利安人來到印度之後,另外一群入侵者也帶著伊斯蘭教也來到了印度,兩者就這樣共存下來,但那個時候還沒有錫克教。在開始的時候,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還是相對比較友好的,你玩你的,我玩我的,偶爾還相互交流一下。

    可是時間長了,有些印度人就同時受到了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影響。在15世紀的時候,印度旁遮普地區的一個叫做那納克的人就結合印度教和伊斯蘭教,開創了一種新的宗教形式,也就是錫克教。錫克教吸收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一些好的東西,受兩家的影響都很大,是一種雜交產物。

    那個時期是印度莫臥兒王朝時期,伊斯蘭教作為外族統治者信仰的宗教,為了顯示自己與印度人不一樣,所以只允許伊斯蘭教教徒包頭,印度人一律不允許包頭。

    錫克教因為長期反抗莫臥兒王朝的壓迫統治,已經形成了十分彪悍且驍勇善戰的民族特性,並且還成立自己的軍事組織,戰鬥力十分強悍。錫克教教徒就覺得自己有伊斯蘭血統,憑什麼不能包頭,於是便我行我素,把包頭文化給繼承了下來。伊斯蘭統治者也拿他們沒辦法,只能聽之任之。

    歷史發展到現在,伊斯蘭教已經不再包頭了,固執的錫克教卻還是堅持包頭,而且還賦予了包頭十分豐富的含義。現在錫克教教徒主要集中在印度的旁遮普邦,人數大約是兩千萬人,由於戰鬥力強,目前印度軍隊中有15%的士兵是錫克人。

    至於說錫克教為什麼要包頭,這個還得從莫臥兒王朝說起。為了顯示自己反抗莫臥兒王朝的“聖戰”決心,錫克教領袖在1599年制定了一個叫做5K的戒律:

    kesh(終生蓄長鬚發),kangh(戴髮梳),kacch(穿短褲),kirpan(身佩短劍),kara(戴手鐲)

    所以留長鬍子和包頭就成為了錫克人的顯著特徵,到哪兒都不能改變。這也是為什麼印度軍隊中有些人戴帽子,有些人裹頭巾的原因。

    在錫克人看來,頭巾已經成為了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永遠也不能分割。如果有人試圖要他們摘下頭巾,他們肯定會跟對方玩命,甭管打不打的過,錫克人的尊嚴是永遠不允許被踐踏的。

    對於錫克教而言,裹頭巾很神聖莊重,頭巾越長越高,則代表這個人越有智慧和勇氣,這種精神上自我昇華,造就了錫克人驕傲和不屈的性格。印度自古至今,錫克人也許是為數不多願意反抗也敢於反抗外來入侵的印度土著了,只不過因為只佔據印度人口的少數部分,所以一直沒有獲得更大的影響,反而是被印度教死死地壓在下面。

    所以現在在印度,錫克人自認為自己才是真正的印度人,因為現在的印度人是長期壓迫之下的產物,已經沒有了勇氣和獨立性。印度有很多乞丐,但是這裡面沒有錫克人,因為他們願意自力更生,而且勤勞勇敢,願意把同類人當做自己的兄弟,有困難大家一起幫忙。

    可以說,錫克教就是印度的一股清流,雖然他們的大鬍子和頭巾看起來很異類。

    所以對於錫克教而言,與其說他們裹的是頭巾,不如說他們裹的是慢慢的自信和勇氣,頭巾可以帶給他們無窮的力量,是他們勇往直前的動力。

    那麼我們就可以理解了,錫克人的生活已經把裹頭巾上升到跟吃飯喝水同樣重要而又普通的事情了,他們為此不厭其煩,晚上睡覺才會把頭巾摘下來,還會定期清洗頭巾,衛生意識要比印度人強不少。

    據說現在錫克人擁有的最長的頭巾是645米,45公斤重,花了十六年才製作完成。這個有點恐怖了,估計一天的時間都花在裹頭巾和摘頭巾這件事上了。

    所以說,錫克教是印度最奇特的宗教了。你覺得他們有必要裹頭巾嗎?

  • 3 # 香姐逛歷史

    包頭本來是伊斯蘭教人獨有的,參考阿拉丁神燈裡蘇丹國王的造型。但是伊斯蘭入侵印度時禁止印度別的宗教學他們的包頭。印度唯一有血性的民族—錫克族不爽伊斯蘭教的人在印度太囂張,想到的抗議方式就是:你不讓我幹嘛我偏要幹,你不讓我和你們造型一樣我偏要包個頭。

    然後印度伊斯蘭教的人搞不過他們,又被他們噁心到了,就放棄包頭,導致印度只有錫克教的人包頭了。包頭其實是裹著長頭髮一層層盤的,頭髮一直不剪,有點類似中國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思想。鑑於包頭最早來源於伊斯蘭教,也許是中東地區為了減少頭皮的水分蒸發。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印度當地大部分的宗教都是不包頭的,比如說佔據近400萬人的耆那教徒、佛教徒、基督教徒以及無神論者等群體。當然,除了這些宗教以外,還有大家都知道的信仰穆斯林的群眾,他們比較特殊,男性不需要包頭,女性必須要戴頭巾,其性質是一樣的。

    他們將這種習俗一直傳承至今,久而久之,伊斯蘭教見錫克族冥頑不化,也就放棄了這個決定,對他們包頭巾這個習慣也算是網開了一面。不過錫克族在騎摩托車時,可以不用帶安全帽。

    如今這也算是他們當地民族人的習慣,這是國家對這個包頭巾並沒有嚴格的明確的規定。如果你個人不喜歡覺得熱的話,你自己完全可以摘下來。但是錫克男人是不可以隨便把頭巾摘掉的。除了他們這個民族,其他民族的人,若覺得惹這是可以自己摘掉。

    比較有意思的是,現在一般印度人對包頭巾已經沒有非常嚴格的規定,但錫克族的男人卻一定要包頭巾,而且不但要包頭巾,錫克族的男人從出生那天起,頭髮和鬍子都不允許剪,並且頭髮是不可以露出來被外人所看到。

    所以如果你非要他們摘下頭巾來,那麼就會被視為對他的挑釁,他們可是有佩刀的,大家去印度旅遊一定要小心。好了,看完後,你會明白在印度是哪些男人會包裹頭巾,為什麼要包?並且有什麼注意點。不然因為好奇冒犯了別人,給自已帶來麻煩就不好了。本來高高興興的旅行可能就變得很糟糕了。

    通過這件事情我們可以看出來,一個國家的文化對人民的影響有多大。在這樣惡劣的天氣中,印度男人依舊要帶著頭巾,是不是很艱辛呢?通過小編這篇文章大家有沒有更深的瞭解這個習俗呢?

  • 4 # 霧都的早晨

    說戴頭巾的印度人,準確地說,應該是指印度的錫克教。他們僅佔全印度人口的2%左右,所以遠遠沒到全印度人戴頭巾的地步。

    錫克教創建於15世紀末,是由出生在旁遮普一個印度教家庭的古魯·納納克創立的。它是結合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新教種,全世界現在大約有2700萬人信眾。

    錫克教創立者古魯·納納克和後來的9位繼任者的形象都是蓄長髮長鬚,裹以頭巾。但彼時裹頭巾並不是錫克教規定的必須裝束,而是當時社會的上層階級和精英貴族和富人的標配。

    因為它們都以旁遮普語的字母K開頭:kesh(終生蓄長鬚發),kangh(戴髮梳),kacch(穿短褲),kirpan(身佩短劍),kara(戴手鐲)。

    上師戈賓德·辛格規定錫克人必須終生留長髮和蓄鬚,這就存在了一個現實問題:長髮過於長怎麼辦?

    錫克教人沒有見過同時代的大清中國人的辮子,總是披頭散髮即影響工作生活,也影響錫克教作為世界第五大宗教的光輝形象。

    但他們見過他們的精神領袖形象,再說了,錫克教不是宣揚人人平等嗎,所以,第10任上師戈賓德·辛格發旨意了:人人平等,不分貴賤,都給我裹上頭巾!

    於是,錫克教徒不論貧富貴賤,五顏六色的頭巾,可以緊緊地裹在頭上,也可以鬆鬆地落在頭上;它可以有一個尖頂或一個平頂,甚至可以傾斜,當展開時,有的可以長達40米長。

    錫克教徒自從戴上頭巾,一是解決了長髮冗長礙事的問題,二是解決了在公共場所和宗教場所人們身份不平等的問題。

    在錫克教徒中,傳統上男人戴頭巾,而女人則用一條叫做春尼或杜帕塔的長圍巾遮住頭。當然,也有許多錫克教婦女也戴男式頭巾。不過。隨著時代發展,錫克教戴頭巾的女性在減少。

    一般一名錫克教徒有20個左右不同的頭巾,頭巾的顏色沒有任何宗教意義。一個人可以戴他們喜歡的任何顏色的頭巾,甚至印花!

    一些顏色,如橙色、藍色和白色,傳統上是在宗教慶典或場合穿的。在錫克教婚禮上,只能戴紅色頭巾。

    頭巾看起來象帽子,其實是一種長棉布,通常長達6米,寬1至2米。一般人為了戴上它,根據織物的長度,先要把織物摺疊幾次,然後把它同心纏繞在頭上若干圈。

    人們戴的頭巾有幾種不同的風格,每種風格都還可以自由發揮,根據人們的喜好而定。

    杜馬拉是一種更大、更圓的頭巾。帕納是一種較小的圓形頭巾,通常用較厚的印花/方格布系在一起,錫克教男女都有可能戴它。

    錫克教徒的男孩子,不是生下來就戴頭巾的,而是當頭髮長到足夠長的時候,由家人在頭上象綁繃帶一樣,把一塊長方形的布綁在頭上,把髮髻蓋住。

    當他人生第一次戴完整的頭巾時,會有一個紀念儀式。

    頭巾是一種宗教信仰,它被錫克教徒視為神聖。如果在我們戴頭巾時未經許可觸控或處理,這是冒犯,但友好的言行除外,比如是想了解頭巾知識。

    由於印度很多地方氣溫高,所以戴頭巾會很熱,但他可以保護頭皮,再者,信仰的力量是無窮大的,不會有人因為炎熱取下頭巾。您看他熱得下河也不取掉頭巾

    【結語】印度人戴頭巾,包括錫克教徒、穆斯林、印度教徒、耆那教徒等,都有戴頭巾的。但只有錫克教徒把頭巾戴到了關乎“人人平等”的政治高度。

    頭巾,對於錫克教徒來說,既是生活所需物品,也是體現教義、認同身份的精神物品。

  • 5 # 國病

    包頭這個文化是中中國人與印度白種人共有的。

    今天中中國人現實中很難看到包頭的了,所以很多人誤以為包頭是印度人和阿拉伯人才有的文化。其實不是。中國會包頭的民族很多,比如苗族、白族、羌族、彝族、土家族,還有一些漢族。很多人動不動就說中國文化源自印度,然而面對這種包頭文化你還能造謠說它源自佛教嗎?苗族還有與印度教一樣的圖騰物,三叉戟加橫鼓,三叉戟加橫鼓就是甲骨文牛字。你能說甲骨文也源自印度嗎?漢族打腰鼓就是這個符號文化的遺留。這也是源自印度嗎?

    其實很多問題只需要稍微拓展一些就會發現疑點了,那些動不動就說中國文化源自印度的人非常不靠譜。事實上恰恰相反,傳播路徑是反的,包頭也不例外。因為印度白人是從中國走出的,他們與苗蠻體系曾經是聯姻聯盟關係。有句俗語說三一如六,其中六就指這個體系的白人。六之所以從讀陸變為讀六,是因為黃種的標誌圖騰牛也成了他們的圖騰,所以讀牛音。三就是黃種老三支系苗蠻,一為老大支系極北基因N系。匈奴可以確定的是存在白種R1a和黃種N系。印度白種就是R1a。按三一如六,匈奴至少還有北三苗O3。這麼一看,你都知道,印度白種是白匈奴,與斯拉夫人、古羅馬人一致,北三苗則是西戎羌人,所以西戎與斯基泰考古上型別幾乎一致,他們是一個聯盟。所以在中國出現包頭這個地名一點都奇怪。

    中原漢族、西部漢族雖然已經沒有了那種大包頭,但包塊白布還存在吧。信天游雖然失去了藏式唱腔的高遠,但依稀是能發現兩者淵源的。因為漢族就是出自北三苗羌人。苗蠻系除包頭外還有髮髻,只不過有些地區繼承的是包頭,有的是髮髻,就是如此而已。

    阿拉伯人是閃米特帶進中東的奴隸軍團後裔,在昆明阿拉鄉的撒梅族就被哈尼族說成蠟伯人,就是說連阿拉伯這個名字都是北三苗羌人的。此先入雲南的彝族女子戴公雞帽,男子就是包頭。戴公雞帽是為了體現信仰,與古哈尼族聯合時使用的。今天可以確定公雞信仰就是苗蠻體系的信仰,閃米特人就是我們,代表分得雷電崇拜的這群人。所以龍和轟就是雷聲。波斯語阿訇原意是雷聲。後來的波斯人就是與印度同種的白匈奴。古代曾經是熊圖騰。所以楚國境內有熊符號。猶太人其實是閃含兩族結合的產物,小帽禿頂是含米特,源自百越。包頭源自內陸苗蠻。

    解決了包頭來源的問題,就是解決包頭的原因。這方面有兩種可能,第一是附會牛大便。你可能不能理解古人,但是古人的確將身體部位都做了統一分配,誰代表哪個部位是認真分配過的。比如猶太文化裡,某某派系代表左手之類的。小腸就是猶太第八月瑪西班月,代表瑪拿西。瑪拿西已經可以證明是摩西穆薩群體,也就是北三苗,也就是漢族。所以代表這個體系的獅子就成了漢族文化,其實彝族藏族鬥有遺留。小腸的意思是很明擺著的。而尿代表日耳曼,大便好像就是代表以掃白匈奴。他們也是流便支派。所以包頭最大可能是附會牛大便。第二則是附會蓮花。印度人除了包頭,還有掃把帽,就是指扇子、掃帚因為他們是以掃後人。是姜子牙老婆掃帚星。

  • 6 # 本來世界觀

    印度也並不是所有的男人都戴頭巾,只有信仰錫克教的男人才帶頭巾,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包頭”。而如果不信仰錫克教的男士進入錫克教參觀的話,一般是在錫克教神廟的外面會有一個出租頭巾的地方。這個頭巾在英語中被稱作為”turban”。

    雖然戴頭巾的象徵主義很多,主權,敬業,自尊,勇氣和虔誠。但錫克教徒戴頭巾的主要原因是要表達他們對卡爾薩古魯的創始人的愛,順從和尊重。錫克教有一個所有錫克教徒要遵守的行為準則。那就是在錫克教徒的一生之中,儘自己最大的全力將保持所有的頭髮完好,頭部被覆蓋。每個錫克教徒的服裝規則是戴頭巾。錫克教的女人可能會戴頭巾,或者選擇佩戴一種傳統的頭巾。如果她願意的話,女人也可以戴頭巾。習慣戴頭巾的錫克教徒如果沒有它,就會感到赤裸裸。通常在最親密的情況下,洗頭時或洗頭時,才能將頭巾去掉。

    當錫克教的男人或女人戴上頭巾時,頭巾就不再是一團布;因為它與錫克教的頭腦是一樣的。頭巾以及錫克教徒所佩帶的其他四種信仰,具有巨大的精神和時間意義。

    錫克教大師試圖以任何方式結束所有種姓的區別,強烈反對社會的分層。他們孜孜不倦地創造一個平等的社會,致力於正義和平等。頭巾也就是錫克教的創始人的愛的禮物,是神聖的讓步的象徵主權。

    自古魯納克創教以來,頭巾一直是錫克教傳統的一個組成部分。根據歷史的記載,所有錫克教教士都穿戴了頭巾,。它將錫克教區分為古魯的一種工具,並且規定了某些精神和時間責任的責任。這是古魯的標誌,並宣稱戴著頭巾的錫克教是神聖的存在的僕人。戴頭巾也有很多內在的力量。錫克教徒無論走到哪裡都帶著古魯的禮物。只要暴露於這種高貴的品質,他們的態度和心理就會以某種方式形成。

    與此同時,頭巾伴隨著很大的責任。一個人的行為不再與他或她綁在一起。由於戴頭巾的錫克教徒代表古魯,他們的行為也反映在古魯和錫克教民族。從這個意義上講,頭巾的作用是增加錫克教對錫克教的承諾,並使其成為一個更有紀律和高尚的人。頭巾當然加深了錫克教和古魯之間的聯絡。

  • 7 # 大史官

    看到印度人把腦袋包裹地嚴嚴實實,讓我想到了中國古時女人的裹腳布!別笑!只不過是印度人裹腳布纏在了頭上而已,其實二者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一樣一樣的,只是位置不同罷了。看著印度人裹得花裡胡哨的樣子,就覺得很滑稽,感覺像是賣藝的!也許這就是印度人的一種風俗習慣吧!

  • 8 # 金雨春暉636358121

    印度是一個多種族、多宗教、多語言組成的,世界上最為多元化的國家。

    印度的宗教有印度教、耆那教、基督教、佛教、襖教、還有錫克教等等。

    佔印度人口有許多印度教不包頭,包頭的是在印度大概有2000多萬人是錫克族,還有穆斯林女教徒。

    這是根據印度人群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不同的生活習俗來決定印度人的穿著方式吧。但印度人的生活方式和衣著穿戴都很令人所奇葩,而且使人難以接受,總之各國有各國的民族信仰和生活習俗,我們也應該尊重印度以及其它國家的生活信仰,且莫笑話別人,這樣也會使得起反!

  • 9 # 今天沒什麼大事

    這是印度錫克族的一種傳統和信仰。就如中國少數民族回族在做禮拜時必須要帶禮帽(經帽)一樣。世界之大,各種族民族繁多,信仰也不同。沒什麼大驚小怪的。

  • 10 # 清風細雨梧桐

    謝謝邀請。首先說印度人並不是都用頭巾把腦袋包起來。人口排第一的印度教徒不包頭,排第二的穆斯林教中男性不包頭,女性帶頭巾。帶頭巾的主要是人口約為2000萬的錫克教徒,主要是錫克人。包頭的原因來源歷史上的政治問題,有包頭習慣的穆斯林教徒為了體現與被征服者的不同,不允許其他教派帶頭巾,錫克人奮起反抗,全部包頭來進行抗議,現在這種習俗便沿襲下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發了洪水,什麼產品會漲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