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在天涯18
-
2 # 強者智慧N條
溝通方法,簡單易行:
1、放下架子,耐心交談,瞭解孩子想法;
2、疏堵結合,指出不對,告訴更好的做法;
3、融入孩子生活,培養共同愛好;
4、耐心傾聽小孩真實的心聲;
6、帶孩子去旅遊,途中藉機引導;
7、有獎有罰,做得好,大力獎勵宣揚;不對時,嚴厲批評,但只能偶爾為之,務求實效。
-
3 # 九月心理
第一個叛逆期大概在兩三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可接觸的範圍變大,感覺不聽話了。
第二個叛逆期大概在七八歲,他們開始離開父母身邊去上學,覺得自己長大了。
第三個叛逆期在12-18歲,所謂青春期逆反,孩子從生理到心理趨向成熟,變得有主見,想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任何時期,家長跟孩子的溝通都跟同齡人不同,叛逆期只是衝突更明顯,反抗力量更強罷了。小時候孩子大腦沒發育完善,所以依賴你受你控制,就好像小兵子聽命於領導,他沒辦法,所謂的溝通並不平等,所謂的順暢也不真實。
1、閉嘴,多聽對孩子,除了關心物質生活,還要關心精神生活,只有多聽才能知道孩子內心的想法。無論什麼時候,只要孩子想說話,就可以無拘束的表達。家長在得到孩子允許之前不要去打斷和發表意見。
要保證不帶評判的聽孩子說的每一個字,做到能複述的程度。別一邊聽,一邊想著怎麼去辯駁。
2、給予適當迴應當孩子在說話的時候,尤其是比較重要的事,家長要全神貫注在孩子身上。當孩子很激動的時候,可以幫他識別他的情緒,比如:孩子訴說遇到不公平的事,你可以說:“你很生氣”或者“你很委屈”。在你沒聽清和沒聽明白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再重述一下。
不要被孩子的情緒帶跑,要相信他有能力解決。只要有人肯聽,孩子在訴說的過程中自然會把事件在頭腦中再捋一遍,情緒也會恢復平穩。
3、創造開放的家庭氛圍孩子在家裡能暢所欲言,不擔心被評價,家長就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看法,因為孩子會習得家長的行為,寬容對待不同意見。當一個家庭中不存在壓抑和專制的情況下,每個人的聲音都會被聽到。
總之,多聽,不評判,創造開放的家庭氛圍,可以更好解決你和青春期孩子的溝通問題。
-
4 # 花兒心坊心理諮詢
所謂叛逆期,人的一生大概會有三次。第一次在2~4歲,第二次在7~9歲,第三次,就是我們常說的青春期,大概在12,13歲前後開始,一直延續到18歲或者更長。
這個時期的孩子,從生理層面講,身體快速發育,激素水平大幅度激增,情緒容易不穩定。從心理層面看,他們的主要目標在於建構獨立自主的個人世界,渴望獨立的同時,同樣渴望被尊重、被傾聽。與這個階段的孩子相處,對於家長來說,的確面臨一些挑戰。
其次,青少年在這個階段,更渴望和同齡人的溝通,父母要慢慢接受他們的遠離,相信孩子可以為自己負責任。保持關注,但不過分打擾。不評判不建議,保持信任和欣賞。你需要我幫助的時候,我一定在,你自由探索的時候,我相信你能行!安靜地守候,比焦慮地打擾更有力量!
在孩子小時候,我們的教育更多傾向於“我說你聽”。現在,他們長大了,家長要隨著他們的成長,儘量做到“你說我聽”。用心傾聽,不給任何建議和評判,只是傾聽。這是一個姿態:我願意看見你,願意接受你的全部,也願意陪伴你,在你需要的任何時候。
孩子總是在得到父母足夠的允許時,才能真正勇敢地面對外在的世界。
簡單的說,父母要穩穩地保持好邊界,對孩子超出邊界的請求,要學會溫柔的拒絕。同時帶上耳朵、管好嘴巴。好好照顧自己的情緒,允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表達。
最好的溝通,就是你想說的時候,恰好我也願意聽。
-
5 # 萱萱媽xxm
李玫瑾教授有句話:青春期,父母要把嘴閉上。
孩子幼兒時期,父母要說大量的詞彙,是因為讓孩子在聽的過程中,理解並學習,到了青春期後,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這時候父母的嘮叨就會讓人煩。
而且,他們會覺得,你很LOW,一點也不懂他們。
怎麼跟青春期的孩子溝通呢?1、話少,言簡意賅,點到為止說實話,叛逆期的孩子,父母有時候就得忍著點,等過了這個階段就好了。
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很強,即便他自己知道錯了,但想讓他當面認錯,還是很難。
所以,點到為止,他會反思的。
在一個,別嘮叨,別指責,一旦開啟這兩種模式,那後面你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
舉個例子:
孩子放學回來晚了,我們可以說,現在8點了,你們6點放學,你回來的晚了。
但不能說,你又幹嘛去了?媽媽做好的飯都涼了,全家都等你吃飯,你怎麼一點責任心都沒有。
一旦話語中含有指責,孩子第一個念頭是,對著幹,這就是青春期的特色。
感受:說出你的感受。
你這麼晚回來,媽媽很擔心你。
需求:
我需要你早點回來,我們一起吃飯。
請求:
我希望你明天6:30進家。
重複一遍,描述事件本身,讓孩子自己認識到錯誤,說出你的感受,讓孩子理解,說出具體請求,就是告訴孩子,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強烈推薦《非暴力溝通》這本書,這是一本被譽為值得看3遍以上的書,它講述的不單純是溝通方式,更是思維模式的轉變。
-
6 # 堂堂正正的我
孩子叛逆期如何溝通?
題主在尋求溝通的有效方法。
有效的方法是為實現目標服務的。
如果溝通的目標是讓孩子聽家長的話,遵循家長的意願,那方法再巧妙,掩飾的再好,孩子總會有察覺,會認為是套路。不但傷害孩子的獨立性,還會傷害信任關係!
有的家長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報各種培訓班,尤其是熟悉的,跟自家孩子學習成績在一個檔次的孩子報培訓班,就會比較,就容易焦慮,就會要求自家孩子也報培訓班。
這是為孩子好嗎?
不是,是為了緩解你的焦慮情緒!
那希望孩子提高成績,也是為他好啊!
不是,真正為孩子好,是幫助孩子獨立、成長、探索、成熟。
還是報培訓班,如果家長說:孩子,別人都在報培訓班,媽媽希望你也報上,你要努力學習,成績別落下。
孩子這時感受到的是焦慮。若孩子不想報,又不想違背媽媽的意願,何況媽媽說的在理,就會糾結。
如果家長說:孩子,媽媽知道你想成績優異,咱們一起來分析分析,看哪些方式對提高成績有幫助。至於選擇哪種方式,媽媽尊重你的選擇!
如果你是孩子,家長這樣對待你,舒服嗎?你還會叛逆嗎?
讓孩子選擇,家長有擔心嗎?
孩子希望不上課,選擇每天玩手機,肯定擔心啊!
家長可以問:你這樣選擇,爸爸相信有你的原因。如果你這樣選擇了,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這個結果你能接受嗎?
提醒:已有厭學表現的孩子,不要這樣說,要首先處理厭學。
最後,溝通中最重要的:情緒平和!
願每個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
7 # 半個上班人萍姐
要先有認同感,之後是引導,最後是達到一致。認同感就是讓孩子知道你和他在處理問題上是在一個戰線上的。之後再通過某一個實際事例告訴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最後達到處理結果一致。而不是斥責埋怨。
回覆列表
回答這個問題,要先搞清楚什麼叫“溝通”,再弄明白什麼叫“孩子叛逆期”,最後查出孩子為什麼要叛逆你,這三個問題想明白了,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就出來了。
談談我個人的認識:
這是一個探討父母和孩子“溝通”的問題。一說父母和孩子的“溝通”,說明的確存在著雙方過不去的“溝”。如何才能“通”,這需要先意識到有“溝”的父母認識清楚,到底什麼是“溝”?事實證明,“溝”無非就是父母和孩子雙方都認為自己比對方“對”、比對方“強”,比對方“高”,雙方僵持不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溝”。由此可見,只要有一方放下自己,特別是父母放下自己,哪裡還有什麼“溝”,又怎能不通呢?
說“孩子叛逆期”,這話從第三者的口中說出來,無可厚非,但從父母的口中說出,只能證明這樣的父母是導致無法“溝通”的罪魁禍首。試想一下,你都首先判定、指責孩子叛逆你了,然後你再要求孩子順著你,與你“溝通”,難道你沒有做過孩子嗎?你會順從這樣的“溝通”嗎?若你說你會,那隻能證明你是一個不明事理、麻木不仁的奴隸中的奴隸了……
總之,口口聲聲說孩子無法溝通的父母,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父母本身的問題,所謂“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