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漪麻麻
-
2 # 鄉村鹿鹿姐vlog
每個寶寶都有不同的脾氣性格,在需求沒有被滿足,身體不舒服的時候都會出現哭鬧的情況。為了不讓寶寶哭,很多父母都是寶寶一哭就趕快抱起來,時間長了就會養成一種習慣,那麼嬰兒一哭是否要抱,以下視訊是我的答案,謝謝
-
3 # 當爸也當媽
首先,好多流行的國外育兒法不一定是真的。
其次,不能照搬照抄任何育兒方法。人都是有個體差異的。
前段時間有一則新聞:
關鍵詞:三個月小嬰兒、分房、趴睡、死亡!
這個新聞裡面,孩子還是過早分房,還是練習趴睡,而且在寶寶哭以後父母並沒有前去檢視。
因為這些錯誤的育兒資訊導致了錯過了很多可以幫助孩子的訊號。
所以哭鬧時還是建議至少就近觀察一下,是否需要餵養、更換尿布,如果都不需要,孩子又是仰面哭鬧,可以暫時不抱的。
嬰兒除了哭鬧畢竟沒有其它表達需求的方式。還是要學會去觀察。
-
4 # 孩兒爸陪娃日記
說抱的和不要抱的都有各自的道理。
但首先要知道孩子為什麼哭鬧,是在尋求關注、安慰、幫助,還是在無理取鬧,如果他是在尋求幫助,那肯定要及時給予幫助了。如果是無理取鬧,那就引導他用其他的方式表達自己,哭鬧是不會奏效的。
總之就是,多去理解孩子的真實需求,然後給予幫助或者引導。
-
5 # 小燦親子教育
題目指出了物件是“嬰兒”,一般是指小於1週歲的兒童,我認為,強調“嬰兒哭鬧時不要抱”的“外國媽媽育兒法”很有危害。
很多媽媽錯誤的認為,孩子如果哭鬧,就讓他哭,哭累了,自然就不哭了。這種做法非常不好。
孩子哭,是因為他有情緒想要表達,如果孩子哭了,大人卻完全不在意,就當他不存在似的,那麼孩子不哭的原因,可能不是因為他累了,而是因為他覺得,我再怎麼哭都沒有人關心我,乾脆我就不哭了。這樣,對孩子的安全感有非常大的傷害。
除去生病原因,嬰兒哭的原因,一般有三種,一是生理需要,比如尿了,拉了,渴了,餓了;二是環境需要,比如周圍環境太吵,光線太刺眼,睡的地方不舒服等;三是心理需要,需要媽媽的撫摸和擁抱,以確保安全感。
所以,當孩子哭鬧時,媽媽首先要找到原因,判斷孩子的需求是什麼,爭取有哭必應,這樣是不會慣壞孩子的,反而會幫助孩子建立很好的安全感和非常健康的親子關係。
另外,也有研究表明,孩子長時間哭泣,會影響大腦的健康。聽上去,也是挺可怕的。所以,媽媽一定不要對孩子的哭鬧置之不理,那樣做危害太大了。
-
6 # 戲精守護
這種說法是分年齡的。嬰幼兒時間,孩子不會用言語,只會用哭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孩子哭鬧說明孩子有需求了,或是餓了,拉了,不舒服之類的,所以這時作為父母要及時處理。當孩子漸漸長大了,走了自己的情感與想法,這時的哭鬧或許是無理由的宣洩不滿情緒,所以這時父母大可不必太放在心上,因為一旦孩子覺得自己的哭鬧可以滿足自己的想法,就會一直樂此不疲的用這個方法,如果剛開始父母對孩子的無理的哭鬧置之不理,孩子自己就不會再用這個方法來滿足自己了。
-
7 # 使用者3229805808854
之前看過有一個文章。提出嬰兒哭鬧不要抱的那個美國教授自己的孩子用這種方法,孩子長大有精神病自殺了, 這種方法會造成孩子沒有安全感,國外早就不用了。
回覆列表
這樣的方法危害是非常大的。
首先,我們要來說明一下,心理學上來講,孩子0-3歲,是建立安全感的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候,她要去建立對這個世界的信任,對他身邊的人的信任。如果你在他哭鬧的時候,也就是她有需求的時候,不給與及時的迴應,他就會感受到這個世界的不安全。對於小孩子來講,不管餓了還是渴了還是哪裡不舒服,在他的腦子裡都是危及生命的事情,那他就會產生非常嚴重的不安全感。
其次,我們來說一下,缺乏安全感,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孩子在缺乏安全感的時候,一般情況下,性格會比較膽怯,害怕,不信任他人,在長大之後,也會極度害怕被遺棄,會在兩性關係中拼命的去尋找一個可以依賴的物件,但是又深信自己不能相信他人。這個很明顯的一種表現就是,女孩子可能在長大結婚後,總擔心對方不愛自己,怕他會有什麼對不起自己的事情,然後有時候莫名其妙的懷疑對方或者歇斯底里。
最後,我們來說一下“外國媽媽育兒法”。這個嬰兒哭鬧時不要抱的說法,其實已經存在了很長的時間了,但是這個理念的提出者,最終也推翻了這個理念的。因為這個理念當時有一本比較盛行的書,而這本書的作者,有三個孩子,其中老大自殺,老二自殺未遂,老三一生流浪,靠父母接濟。所以說,現在我們不能去相信這個理念啦。
孩子那麼小,需要你的時候,一定是要出現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