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餘三君驛站

    社交是人類生活的重要內容。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的社交活動更加頻繁。社交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從早期的書信、電話到現在的行動網路,人們的社交能力更強。從單純的看或聽轉變為可視可聽,縮短了人們之間的距離感,社交軟體的多樣化個性化使得人們生活豐富多彩。比如,有了微信,人們可以通過發朋友圈來分享美好生活。

    說到隱私,我們每個人既要注重隱私,還要保護好自己的隱私。但是,發朋友圈與保護隱私之間並不衝突。朋友圈裡的人,一般都是熟人或者親朋。人們之間大都有所瞭解,家庭狀況、社會背景及重要的人際關係等等有所掌握,這些方面可以說是透明而無隱私可言。儘管如此,我們在某些方面還是要注意。

    常言道: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

    有些事情能做,但不能說;有些事情能說,但卻不能做。好朋友之間,親人之間,都應該有所保留。否則,無意中的一句話一個舉動,都會晒使朋友反目,親人成仇。因為自私是人的本性,有人為了利益而喪盡天良。但是人又有善的一面。我們要相信美好的東西,要避惡的東西。

  • 2 # 補鍋匠

    我覺得這種心態很正常。正常的生活能算是隱私嗎?我今天去了一個高檔奢華的餐廳吃了一頓飯,這叫隱私?我去歐洲玩了兩個星期,這叫隱私?我覺得你對隱私有誤解,要不就是對自己的生活不滿意。看見人家晒晒幸福生活,你有點羨慕嫉妒恨。

    一般來說,操心別人晒生活圈就是暴露隱私的,有兩類人。第一類,自己生活一般,沒什麼可晒的,這種人佔大多數。第二類,這種人不多,但也不少,自以為高人一等的人,看不起其他人晒的幸福生活。比如你晒了一下你去了歐洲旅遊的照片,他也去過,但他沒晒過。為什麼沒晒呢?因為他覺得馬雲肯定也去過,馬雲都沒晒,他也不能晒,在他的認知裡,他和馬雲都是一類人,有錢人。其實他和馬雲還差個好幾十個王健林再加上幾個門口的保安。不過他不這麼認為,他永遠認為他和馬雲是一樣的有錢人。所以每當看見別人晒點什麼的時候,他總是表現出不屑一顧的鄙視。當然了,他的鄙視不是因為別的,他就是想告訴別人,他比別人過得好。有意思嗎? 他覺得有意思。

    在我看來,怎麼高興就怎麼生活。願意晒自己的生活,沒有什麼錯的,可能我想記錄,可能我想分享,也可能我想炫耀。那又So tm what? 我的生活我做主,用得著你來操心我該發點什麼嗎?

  • 3 # 小白試飛

    而現在,藉助網際網路之利,資訊流通太容易、也太快了。這使得人們一不小心就會變成“網路紅人”——比如某小胖、某犀利哥等人。

    更嚴重的是,不同於過去“個人資訊多在熟人範圍內傳播”、且隱私洩露來源也侷限於“當面交流”、“聽牆根”等少數途徑;網際網路時代,個人資訊會在海量陌生人間傳播,且或者利用程式漏洞、或者利用資料分析、或者通過其他不講究的親朋好友無意洩露,就能把一個人的情況摸到七七八八——人肉搜尋之犀利,資深網民應該都深有體會——更不要說利用大資料分析,他人甚至能挖出你潛意識裡的某種傾向,做到“比你自己都更瞭解你”。

    我們來對比一下:

    過去:資訊侷限在熟人之間;社會倫理所限(如禁止背後說人是非),傳播者較少加入赤裸裸的惡意;饒是如此,被流言蜚語逼死的仍大有人在。

    現在:資訊在陌生人間流傳;你的名字對他們只是個陌生的文字組合,故傳播、談論約束幾近於無(比如說,很少有人在和熟人談論自己的女同學時汙言穢語,否則會被人視為人格敗壞;但談及網路上的女性時卻很少有限制,這就導致相關流言會飛快升級、發酵,直至不堪入目);甚至,不可避免的,更可能掌握你的個人隱私資訊的,就是網際網路黑色產業鏈上的從業者:他們更有能力、也更有動機去挖掘並惡意利用你的隱私資訊;並且,他們還會變得越來越專業,越來越老練。

    過去:資訊來自直接接觸;屋內說話小聲點就不怕聽牆根,家醜不外揚外人就不得而知。

    比如說,手機上有種“勒索應用”,它經常捆綁在非正規途徑的合法應用之上、或者乾脆偽裝成某種合法應用;然後,它可能會悄悄駐留後臺,開啟你的攝像頭,關閉聲音,拍照——你只是洗好澡後躺在自己家裡的床上玩了會手機而已,但你的裸照已經不知不覺被上傳到網上;犯罪分子拿到這些照片之後,就會和你聯絡並勒索錢財;不給?你的照片很可能就會搭配上“掃黃”“小姐”“陪X”之類詞彙,在網際網路上流傳:有你的裸照為證,絕對讓你跳進黃河都洗不清。

    即便你有超越全國97.5%的使用者的粗大神經,可以硬抗過去這種傷害而不去尋短見;但在一個93.2%的同事手機上都有你的“豔照”的工作環境裡,你的人生將迎來怎樣的轉折?

    那麼,你說你是掏錢呢,還是掏錢呢?掏多少?掏多少次?如果對方有更進一步的非分之想呢?

    PS:考慮下這幾天爆出來的、某度的後門;想象下如果犯罪團伙利用那個後門,給你靜默安裝了這類應用……

    攝像頭只是諸多可能途徑之一而已。你的麥克風、你的GPS、你的瀏覽記錄……

    ——想象下,倘若某個人販子團伙拿到你手機GPS資訊會有多可怕吧:你每天早上6點出門慢跑,大約6點15分會跑過某橋底、6點25分經過xx公園小樹林、6點40分你會在寂靜的河邊坐上5分鐘……而通過你的XX空間、X博、陌生人圈,他們知道你獨自居住,“很寂寞”……

    ——如果他們通過某種途徑(比如從黑客團伙購買),拿到了某個學校甚至整個城市的大量使用者的GPS跟蹤資料,並利用這些資訊來篩選下手目標、尋找合適的作案地點呢?

    再比如,一些惡意應用可以截留你的簡訊(不讓手機發出提示聲),檢查它的內容,然後再決定要不要你知道。

    那麼,如果你開通了手機銀行,他們就可以用你的手機號在網上付賬,然後自動識別銀行發來的簡訊,把它的內容傳給犯罪分子,以便完成支付,然後立即刪掉這條簡訊——整個過程,你察覺不到半點端倪;只是賬戶裡的錢消失的似乎有點快……

    這些資訊,在過去,是壓根無從得到的;而現在,理論上,通過一個簡單的後臺應用,你的每臺裝置,都可能當即變成對你做全天候監控的“貼身間諜”。

  • 4 # 丞高

    我就是這一種人。

    我喜歡展示我的生活給我的朋友們看。我高興了發一條,我不高興的發一條,朋友看見了,說不定也就會過來安慰我什麼的,我也不必要去刻意的找朋友去傾訴。

    因為發朋友圈都有時間啊,這些朋友圈可以見證我在某一個時期,某一段經歷某一個過程當中的心理變化,發生的事情或者是某一個很奇特的想法,然後當我過了很長時間之後再回頭看的時候,卻發現其實當時還是挺有趣的。或者是挺傻的。人的大腦記不住很多東西,但是有這些東西來作為我的過程的一個見證,當我再重新看到這一種東西的時候,我腦海回想起當時的畫面啊,心裡也覺得是無論當時做的事情是比較傻的或者是比較聰明的事情,心裡都只會會心一笑。

    很對,我很注重自己的隱私,所以說我的能看見我朋友圈的人都是我的朋友,然後,朋友圈也有很多用處啊,比如說我們老師就說可以在朋友圈裡面獲取很多很多的資訊,然後比如說你剛畢業要出去找工作,你發一個朋友圈,說不定你的叔叔阿姨就可以看到你的需求,然後就把你推薦給某個公司什麼的,就這樣也是比較便捷的,假如你長時間不發朋友圈。或者你不喜歡發朋友圈,只喜歡瀏覽,那麼有那麼像遇到我上述的問題就有可能會錯失很多機會。

    總結

    我覺得,當代人注重隱私是非常重要的,然後但是總會要有一個情感宣洩的出口,有些人他可能朋友多,那麼他就可以隨時的跟朋友進行發洩,但有些東西不是朋友或者是家人都能理解的東西,所以說吶,這個東西時候你只能單獨自己的發洩,那麼其實發朋友圈就是最好的發洩方式,你可以設定僅自己可見。你要宣洩的話當時說出來之後或者是用朋友圈發出來之後,這種宣洩這種力量就已經被消失了。能夠極大地釋放自己,何樂而不為呢?同時朋友圈又是你整個人生的一段見證。

  • 5 # 木子的退休生活

    我個人認為隱私和發朋友圈沒有太大的矛盾,這取決於當事人自己的選擇而已。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也不一樣,心態也不一樣。有的人注重隱私,想的太多不願表達 ,很在乎自己發朋友圈時別人的看法,注重現實生活,同時認為不需要靠朋友圈互動來找自己的存在感,也不需要靠朋友圈來維繫朋友關係。而有些人就喜歡發朋友圈,很愛晒生活,在他們看來是分享生活,享受生活。

    現在很多人很愛發朋友圈。不是因為閒的沒事,而是因為覺得朋友圈,是用來記錄自己各種時候的心情,和身邊發生的事情的地方。開心的時候,矯情的時候,難過的時候,都想一一記錄下來,就是單純為了取悅自己。 有生活熱情的人喜歡把自己生活中美好的東西上傳到朋友圈,分享給自己的朋友。比如某天發現自己養的一盆花突然開花了,立馬拍照上傳,把一道菜炒得既好看又美味,上傳到朋友圈,讓自己的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的快樂。熱愛生活的人,他們發朋友圈純粹是為了記錄生活的美好,讓自己日後有所回憶。

  • 6 # 夢竹齋

    “現代人注重隱私,但是又愛發朋友圈晒生活”,那麼他們的這種心態是個什麼樣的呢?是多重性的,非矛盾性的。“注重隱私”與“發朋友圈晒生活”是沒有什麼關係的,也沒有什麼自相矛盾的。何以見得?那麼,我來從幾個方面剖析:

    一 隱私,當代人文明自律的一種表現,它是一個人全部,包括身體各部位的表裡,私密物件,日常生活中語言談吐行為舉止,與家庭成員相處的始終以及社會人際關係和人際交往的不願意讓他人瞭解的一切軌跡。它將影一個人的一生,與“發朋友圈晒生活”扯不上關係;

    1.想把此刻的美好時光留住,值得回憶;

    2.來興趣了,想與親人或朋友,或圈子裡的親們相粉一下,保持聯絡;

    3.業餘打發時間,炫酷,或許是保持更新,收納更多“粉”,讓人看到自己前行步伐;

    4.讓生活中“真、善、美”真實寫照得以光大;

    5.錄載自己在新時期的生活中的參與和體會。

    以上兩大類及5點,說明了“發朋友圈晒生活”並非觸及隱私。注重隱私與發朋友圈晒生活,是一種不一樣的心態,它是被主人經過正確處理好才髮圈子裡的生活寫照,它不是單一的做法與想法。做人也不可傻到連自己的手機密碼,銀行卡密碼以及財物所存藏之處都晒到朋友圈裡,把自己的一切的一切都門晒到朋友圈裡吧!我在這裡粗淺的體會與你分享,希望你能從中受益。

    (圖自網路,有侵必刪)

    2020.4.22.

  • 7 # 貓蛋狗蛋看世界

    其實這這是社會的一個常態,因為過去沒有智慧手機,所以說人。有這種需求也沒有地方去炫耀,那麼作為現在網際網路化的一個年代,科技這麼發達,人的需求和和個性展現也被釋放了出來。其實這一切都非常正常。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這個隱私這個話題。作為今天的網際網路。那麼每個人都用手機。如果說你現在還有隱私的話,真的是非常非常難的。只要你用手機,你的所有的一天的行跡,你說的話,你辦的事,你發的照片。都會有記錄,只是這個技術比較緊密,沒有被暴露出來。在就說我們個人發朋友圈這一塊發朋友圈的話。這是人的一個自我欣賞和自我展示的一種方式。其實也可以稱之為炫耀,也可以叫做。是好教師愛的一種表現。

    有些事理解就好,沒必要去爭個對錯。有些人天天發朋友圈吃個飯,哪怕看到一一個非常奇怪的事,也要願意發一下感受。也有些人一年你都看不到他的朋友圈更新一下,但如果你拿到這個人的手機的時候,你會發現他的朋友圈裡邊有很多很多的東西。有的時候他願意為自己來展示,有些人願意在別人面前去展示。這就是人的性格,這是人的一個境界,只看你到底處於哪個境界。那不管哪種境界,都是一種個人的自由。和一種宣洩的方式也是自己的一個隱私。

  • 8 # 紅姐說社會

    1.注重隱私的物件不同。很多人對陌生人都保持距離,特別警惕注意自己的隱私不洩露,但是微信朋友圈是可以設定的,對於不熟的人,我們往往是不讓對方看到我們的動態,或者進行分組,發朋友圈的時候選擇哪些人可見,哪些人不可見。那麼問題來了,能看到他朋友圈的你會覺得他平時很注重隱私缺又愛發朋友圈。而看不到他朋友圈的人,也會覺得他很注重隱私。所以請珍惜那個可以讓你看到他朋友圈的人,起碼沒把你當外人。。。

    2.熱愛分享的人。很多人對美食美景美物有著獨特的熱愛和視角。他們喜歡分享食物,喜歡分享圖片,喜歡分享好物,覺得美好的東西要分享出來才能體現它的價值,才能證明其存在的意義,所以熱愛生活的人很喜歡發朋友圈,分享自己周邊生活和正能量。

    3.現實生活中存在感較低的人。朋友圈裡的大多數都是熟人,少部分有陌生人,很多人在實際的社交中性格內斂,不善交際,自我感覺存在感較低,發朋友圈可以獲得其他人的關注,獲得點贊和評論,從而滿足自我內心的缺失。

    4.生活中就喜歡高調的人。生活中性格比較外向,就喜歡高調的表現自己,獲得別人的注意力,喜歡被注視被關注被讚揚的人,發朋友圈處處顯示自己生活裡的走勢變化(通常是好的),只報喜不報憂,這種人一般不會意識到自己有多高調,因為實際生活中他們也是這樣的。

    5.純記錄生活的。就是喜歡發,不在乎別人看不看,看或者不看都不影響他發朋友圈的頻率和次數,就喜歡利用朋友圈記錄生活中的小事,人與人之間的瑣事,包括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互動,夫妻和兒女之間的互動,同事朋友親戚之間的,或是有趣的事,或是抱怨發洩情緒……就是想記錄下來,若干年以後再翻看,也是另一種心情吧。

  • 9 # 時光舊匣子

    朋友圈裡,各色人生,不少人都願意在這個方寸田園裡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人生感悟,外出遊歷時的收穫。對於很多愛發朋友圈的人來說,朋友圈就是他們的一個小世界,在這裡,所有新鮮事都值得記錄下來,那麼,那些愛發朋友圈的人,是出於什麼樣的心理,讓他們樂此不疲地探尋些新鮮事,持之以恆地發到朋友圈裡呢?

    朋友圈裡包羅永珍,不得不說,有一些內容確實很優質,只有熱愛生活的人,在能在生活中收穫這麼多東西,最後總結成朋友圈裡的文章,分享出來。有些人愛在這裡談些社會見聞,言辭犀利,直指要害;有些人愛在朋友圈裡晒些小貓小狗,搗鼓些花花草草,其樂無窮;還有人把朋友圈打造成自己的專屬相簿,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那些愛發朋友圈的人,基本都是出於這四種心理,確實很準!

    1、讓別人瞭解自己,獲得關注

    都說朋友圈其實像一面鏡子,你的生活實實在在地被記錄在裡面,對於很多陌生朋友來說,朋友圈確實是讓別人瞭解自己的一條有效渠道。現在是資訊化時代,有些人可能不愛出門,可能不太擅長和陌生人交流,朋友圈成為大家側面瞭解對方的一條渠道,有人說,想初步瞭解對方是一個怎樣的人,你可以先翻翻對方的朋友圈。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雖然大多數人都愛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示出來,但朋友圈確實提供了讓別人瞭解自己的途徑。

    那些愛發朋友圈的人,有些在生活中就很主動,很自信,但有些在生活裡就屬於不太活潑的那種。那麼,朋友圈是一個很好的平臺,這些人各抒己見,把發朋友圈當做讓別人瞭解自己的途徑,把看多平時不太容易說出來的事,一些優美的句子,發到朋友圈裡去。這類心理屬於人最為正常的情感訴求,大家都需要理解,需要別人的關懷和關注。

    2、以前內心自卑,如今想告訴別人如何過得好

    朋友圈裡有那麼一種人,以前內心自卑,不太愛和人交談,但經歷了一些事情,外出遊歷增長了見聞後,開始變得健談起來,時常和人分享一些人生感悟,發朋友圈的頻率變得頻繁,從他們的朋友圈裡可以看出,他們的生活都跟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變,從前邋遢的外貌形象現在變得清爽秀氣起來,從前粗魯的男生變得溫文爾雅。這樣的例子有很多,都時時刻刻地發生在朋友圈裡。

    這類人以前內心自卑,不太願意表達內心想法,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會有心理落差,不太敢自信地分享生活,後來,在自己變得更好的過程中,他們收穫了更多的自信,也有更多的資本去面對以前的自卑,他們發很多的朋友圈,喜歡上現在的自己,開始喜歡在朋友圈裡分享自己如今的生活,想告訴別人自己現在過得很好,告訴別人如何讓自己過得更好。

    3、吸引異性的目光和注意力

    人們總是願意追求美好的事物,男人也希望通過展示自己的獨特魅力去吸引異性的目光和注意力,這種心理會成為一種動力,讓一些平時木訥的男生,也漸漸喜歡上發朋友圈,有一段文字或者是幾張圖片,去開啟自己的心扉,闡述自己的內心世界,吸引異性的目光和注意力。異性會在刷朋友圈的時候關注到你與眾不同的生活,並且有可能對這樣的人產生一定的興趣。

    出於這種心理,你會發現,不少男女都很熱愛分享自己的生活,精緻的妝容,有趣的戶外探險,大家的生活方式不一樣,有些新奇古怪,有些自律非常,相同之處在於,大家都會希望自己的朋友圈能夠吸引到一些異性的目光和注意力,這種心理無可非議,這是人們情感中非常正常的訴求和表達。你總能在朋友圈中,看到很多人真實的心理,他們的感情觀,世界觀,都很容易在字裡行間流露出來。

    4、愛生活,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很多事物的動力來源往往都出於熱愛,有非常多熱愛生活的人,他們恨不得把自己生活中的每分每秒記錄下來,很多事在普通人眼裡平淡無奇,但在這些熱愛生活的人眼裡,小事也能綻放不一樣的光彩。這些人很擅長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朋友圈裡充滿對世界的熱愛和對理想的追求,十分正能量,看到這樣的朋友圈,你的心情甚至也會好上一些。

    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不少人通過攝影,通過文字記錄,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把那些平時不被人重視的小細節記錄下來,所以,你能在朋友圈中看到不同的感悟,看到各種精美的圖片,這樣的生活會讓你心生羨慕,也會讓你明白一切美好事物其實都充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等待著你去發現和挖掘。

    那些愛發朋友圈的人,基本上都是出於這四種心理,你不可否認的是,這真的很準!你會在哪一種心理的影響下,迫不及待地想要發一條朋友圈呢?只要是生活中美好的點滴,都值得記錄下來,都值得發到朋友圈和別人分享。不要再去問別人為什麼老是愛發朋友圈,他們可能想讓別人瞭解自己,可能想告訴別人如何過得更好,可能想吸引一些異性的目光和關注,也可能純粹因為熱愛生活,想記錄下生活中的點滴…

  • 10 # 自華在奮鬥

    但有時候看到旁人隨心所欲地想發什麼就發什麼,心裡還是難免有些羨慕。

    我在這裡勸告某些人,特別是退休之後的人,不能心思太重,想法太多,那樣活得多累啊?

    我是一個單純快樂的人,所以,才能肆無忌憚的生活。但是,這種肆無忌憚,不是沒有原則,而是,原則性很強,抨擊邪惡,讚美善良。

    做個溫柔的人兒,用熱情和溫暖去擁抱友人,擁抱生活。

    朋友聚散皆有時,那些合照提醒著彼此,曾經親密過,就算現在不再像從前,但仍會在心裡為對方留有一席之地,無需刻意想起,因為不曾忘記。

    留住一個個美好瞬間,到我們真老了,再也走不動的時候,可以和朋友愛人一起翻閱,何時何地我們曾去過哪裡,做過什麼事,有過什麼樣的心情。

    因為,生活終究是自己的,別管他人怎麼說,人活一輩子,就是要活得舒坦自在。歌頌你身邊值得世間稱讚的所有美好。別懷疑,你的這種生活方式是最珍貴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80年貳角硬幣,現在還能流通嗎?有沒有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