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御貓老師

    第一次離別,有的孩子充滿焦慮,有的孩子卻歡欣雀躍,為什麼?

    因為離別不能是被迫的、痛苦的、壓抑的,應該是孩子自願的、主動的、愉快的。

    父母要給孩子寬鬆的愛和最大限度的自由,建立穩固的安全感後,孩子才可以輕鬆愉快地說離別。

    所以,不要到說再見的時候才想怎麼安慰,而是長期以來潛移默化的一種教育方式。

    孩子能勇敢的道離別時,說明至少孩子具備了一定獨立的條件。

    除了生活上的一定自理能力,

    更重要的是必備的兩個心理條件:孩子與父母之間的安全感和孩子的自由感。

    如果孩子和父母從小建立的是良好健康的安全感的話,孩子會認為父母是可以信任的,不會因為一次離別,而“捨棄”他,無視他;而他離別後投入的生活環境是可以信賴的,與他生活的人是可以信任的,這樣孩子的焦慮感才會降到最低。

    孩子在新的環境中,擁有真的自由,能做自己的主人,自由支配自己的意志,不用看被人命令列事,可以在新的環境中隨時放鬆,而非緊張、糾結,也不用刻意去討好周圍的人,可以按自己想做的事情來,那麼他才能順利完成這次離別。

    其實想要順利讓孩子面對“第一次離別”,主要還是看家長,

    在對孩子獨立性教育上,家長容易犯的錯誤,是兩極分化

    要麼強制性獨立,不少家長由於各種原因,大多數是工作,會把孩子送回老家,或者放到全日托幼兒園。

    孩子突然強行“被離別”,這種被遺棄感,是任何安撫和強壓都鎮不住的。

    孩子面對這種“離別之情”,會很快從開始的痛苦焦慮,變成了冷漠淡定。

    有的家長還以為自己這麼做是幫助孩子成長,甚至炫耀自己的教育成果。殊不知通過這樣“教育”的孩子,內心深處非常非常缺乏安全感,與父母的強行離別也造成他們對父母關係非常淡漠。

    這樣的強推式“離別”萬萬不可取。

    另一種則是過度擔憂。很多時候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是我們大人離不開孩子。

    孩子稍微離開視野就擔心甚至恐懼。

    很多時候幼兒園來了新生,孩子還沒咋樣,父母滿臉是不捨和焦慮,各種對老師們的千叮萬囑。

    孩子是很容易感受到大人的情緒變化的,他們在大人這種恐慌影響下,能不焦慮嗎?

    第一次在幼兒園跟媽媽說離別,經常是看到孩子在教室裡哭,大人在園外大哭。

    這樣的“以身作則”,當然無法讓孩子正確面對“離別”。

  • 2 # 心的海

    分離焦慮不是一個需要克服的情緒,它是保護我們身心健康的訊號,以此我們來調整自己和親人以及環境的關係,來確保自己是安全的,在成長過程中,這是個發展性的問題,在環境中可以提供必要的安全和情感連結時,這個焦慮會慢慢減輕到正常水平,畢竟每個人在脫離依戀的環境或人時都會或多或少感到焦慮,比如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陌生的國家,一個人也沒有的環境等。

    首先,可能要仔細體會,這個焦慮是父母的還是孩子的,有些父母自己也有強烈的分離焦慮,這會在親子關係中帶來分離情境的困難,比如一些父母送孩子上幼兒園時,要麼遲遲分不開,要麼一狠心離去,兩種都是父母的分離焦慮,無法面對這個分離,而這個分離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需要一點點來承受的,從最初孩子需要父母時刻在身邊,到允許父母慢慢加長離開的時間,孩子需要父母給一個承諾並能做到,這個過程建立在一個安全可靠溫暖的親子關係基礎上。如果父母難以忍受分離,孩子是能感覺到,也會缺乏安全感,在一個安全的親子關係中,孩子的探索慾望是擋不住的生命力的體現,當後方不安全時,孩子才會小心謹慎。當然還有一種依戀的情況是孩子似乎不需要父母,這不是獨立,而是迴避依戀需要,可能意味著早年有情感斷裂或缺失的情況。

    其次,孩子如果害怕離開父母和家,這一方面可能是親子關係中有不安全的因素,比如親子關係不穩定,比如家庭氣氛緊張,還比如一些成長中的情境如第一次上幼兒園,第一次上學等;另一方面這也是個訊號,告訴父母孩子的心理狀況,並及時做出調整,當孩子還能給出一個訊號,這說明孩子的心理還報有希望,這是個積極的反應。接納和傾聽孩子的這個情緒表達和不安,提供必要的安全和溫飽,這些都是象徵意義上的情感連線,連成人都會在缺乏安全感時喜歡吃喝或讓自己感覺溫暖。

    雖然這些道理可能會幫助父母少一點焦慮,但具體情況還要回到孩子和親子關係的具體環境裡,每個人的分離焦慮情況不同,有輕有重,一歲時曾有分離創傷的孩子甚至會有死亡一樣的恐懼,很可能持續一生。如果很嚴重,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師的輔助。

  • 3 # 薄荷草心理莊園

    到底是大人焦慮,還是孩子焦慮。如果是上學,那是可能大人在焦慮。如果是大人要跟孩子分開很久,一是不要分開,必須分開就坦然接受白

  • 4 # Shine解紙牌

    媽媽們首先不能焦慮或不忍不捨得,這樣孩子會感受到一體分離的拉扯與痛苦,當作一件自然而必須的事情去面對。孩子離開了母親的保護,會進入更大的社會去體驗學習和玩耍,變得更加獨立和堅強。

  • 5 # 莊周夢蝶

    先問問自己給予孩子的陪伴足夠嗎?如果陪伴足夠而且質量高,那麼孩子是不會表現出很強的分離焦慮的。之所以焦慮,是因為陪伴太少了,所以對孩子彌足珍貴,一旦又要離開,自然會焦慮。

  • 6 # 帶鬍子大叔

    這個真沒招,孩子想念父母,這是天經地義。況且人都是有感情的,更何況是對自己的父母。和親人分離,對誰都是傷心的。大人還好,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可也逃不脫想念。每逢佳節倍思親麼。孩子不像大人那麼能把控自己的情緒。想什麼就表達出來。這是最真情的流露。也沒必要去克服。一是因為克服不了。再一個如果哪天孩子對分離不焦慮了。不在乎了 。對家長的離去都無所謂,那才是麻煩呢。

    在條件容許的情況下,儘量多陪陪孩子吧。他的成長就那麼幾年。小的時候不陪他,等大了就再也沒有這種可能了。

  • 7 # 安羽心理

    孩子們很多的焦慮、恐慌都來自於擔心自己最親的人會離開而去,分離焦慮也來自於此,孩子們很擔心一旦離開爸媽的身邊,就再也回不去,所以幫助孩子克服分離焦慮的時候,首先,父母自己不要慌,不要表現出不耐煩和煩躁;其次,反覆的告訴孩子分離只是暫時的,在什麼時間(確定的時間)你們就會來接回他;最後,給孩子一些反應的時間,不用這麼急。

  • 8 # 紫丁香k

    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將有助於減輕孩子的恐懼:

    1.讓他們知道這是正常的,這只是成長的一個階段。

    2.知道孩子為什麼焦慮,找出原因並“對症下藥”

    3.預測你的孩子會在什麼情況下感到痛苦,並通過事先安慰他們來幫助他們感到安全。要弄清楚這一點可能需要一些時間。

    4.給他們信心,告訴他們沒關係,他們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恐懼和緊張。表揚他們的小成就,給他們小而簡單的任務,這樣他們就能獲得信心。在他們周圍建立積極的環境是很有幫助的。一張照片,甚至是他們父母的東西都會讓他們覺得更安全。及時的鼓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他們的士氣,這也會讓他們相信你永遠在他們身邊。

    5.讓他們在外面玩,與周圍的孩子和人們一起玩耍和互動可以幫助他們放鬆。

  • 9 # 娃娃心理

    幫孩子克服分離焦慮的最好的方法是給孩子樹立新的環境的信任感,找出新環境中能夠引起孩子共鳴和興趣的人或物,提起孩子的興趣,以此來分散孩子的關注點,降低孩子的分離焦慮。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相信孩子有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先克服家長的分離焦慮,調整好心態,不要用自己的分離情緒去感染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分離只是短暫的。

  • 10 # 上海的早晨124

    這個問題有一個長期分離和短期分離的問題。

    而且陪伴家人的重要,應該遠遠大於加班的重要。

    因為時不我待。

    就像歌曲唱得那樣。

    時光如流水。留下的不僅僅是回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父母教育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