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香姐逛歷史
-
2 # 致閱歷史
張是漢族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4位。張姓是中國大陸第三大姓,有848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7.07%,張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為世界最大的三個同姓人群之一。
張姓起源於河東解邑張城(今山西運城臨猗縣西)。春秋時晉國是張姓發展歷史上最重要的地區,河東解邑張城是張姓重要的聚集地和發祥地,古張城在今山西臨猗西的黃河東岸。張氏世代事晉,晉滅後事韓。張老、張侯均是晉國的大夫,張老的後代南韓貴族張良成為漢朝開國第一功臣,解張也被一部分張姓後裔奉為先祖。
由於在標準漢語及多種漢語方言中,張的發音近似其它姓(章姓),為了區別清楚,張姓多以「弓長張」作為強調。黃帝的孫子(一說為第五子)名揮,官為弓正(監管制造弓箭的官),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張星,因姓張氏,其後裔居於尹城青陽郡(今河北清河,或說山西太原),是為清河張氏。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解張,子孫以「張」為氏。而三家分晉後,此支張氏後代分居南韓、趙國、魏國。三國曹魏名將張遼原姓聶,先人為西漢山西馬邑鉅商聶壹,曾獻計漢武帝於馬邑圍捕匈奴軍隊。滿族、蒙古族、藏族、壯族、苗族、瑤族、黎族、阿昌族、納西族、傈僳族等少數民族均有改張姓者,郡望
安定張氏,郡望安定郡敦煌張氏,郡望敦煌郡,敦煌郡為漢武帝從酒泉郡分置。在今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武威張氏,郡望武威郡,武威郡為西漢置。相當於今甘肅省黃河以西,武威以東地區。清河張氏,郡望清河郡,清河郡為漢高帝置。相當於今河北省清河至山東省臨清一帶。范陽張氏,郡望范陽郡。范陽郡為三國時曹魏改涿郡為范陽郡,在今河北省涿縣及北京市昌平縣,房山縣一帶。南陽張氏,郡望南陽郡,南陽郡為戰國時秦置。相當於今河南省南陽市一帶。吳郡張氏,郡望吳郡,吳郡為漢末年分會稽郡置。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一帶。治所吳縣,即今江蘇省蘇州市。 -
3 # 在歷史的星空下
張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遠古傳說時代。
1、出自黃帝之後代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箭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
2、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3、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據《讀史方輿紀要》所載,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
4、其它姓氏改姓張。據《三國志·魏志》所載,三國時,曹魏名將張遼,改聶姓為張姓。另有韓、姬等姓人士和鮮卑、匈奴、契丹等眾多少數民族改姓張姓。得姓始祖張揮。
張姓的誕生很古老,約有五千年曆史。在人文初祖黃帝時代,黃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陽氏,少昊之子揮自幼聰明過人,愛動腦筋。一次,他觀看夜空,從星星的組合中得到啟發,經過研究,發明了弓。在當時人類基本以狩獵為生,弓的發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於是黃帝封揮為專門製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稱“弓長”,又將官名合二為一賜他“張”姓。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補充據說張姓的始祖名“揮”,他是黃帝的孫子(一說是黃帝的兒子),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他發明了弓箭和網罟 (gu)。弓箭和網罟作為當時的新的生產工具,使人們可以獵取更多的鳥獸,捕撈更多的魚蝦,又能夠減少猛獸對自身的傷害。揮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產弓箭和網罟為業,於是他的後裔就以“張”作為自己的姓氏。
張姓公認的血緣親祖黃帝是遠古傳說時代華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以德經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選賢任能,嚴懲頑凶,開創了一個歌舞昇平的盛世。張揮是張姓的得姓始祖,但張揮與黃帝的關係則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張揮是黃帝之子,另一說則認為他是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之子,即張揮為黃帝之孫。
《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姓氏急就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有關姓氏學的史籍記載雖稍有出入,但都主張揮為黃帝之孫說,其稱:張氏出自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造弓矢,實張羅以取禽獸,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後世張氏後裔所修張姓族譜、張姓家譜多有沿用此說者。
清乾隆甲寅重修裕裔堂版《張氏家譜》卷三《受姓淵源考》雲:“張氏出自黃帝軒轅氏,生少昊金天氏,又號青陽氏,第五子揮始制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持張揮黃帝之子說的有《廣韻》(下平聲十陽)、馬騙《繹史》等,張氏後裔所修張姓家譜也有很多贊同此說。中中國人姓氏之得皆有淵源,而且遵循一定的原則。姓氏命名的原則概括起來有以國、邑、鄉、亭為據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國符、技、事、諡、諡氏、邑系、邑諡、族、族系等等為據的。
張姓始祖揮之得姓亦基於上述原則。儘管在張揮是黃帝之子還是黃帝之孫這一問題上,古文獻記載各持一端,但具體到張揮本人的情況,則無大的分歧,都承認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這一基本事實。然則,細心的讀者還會從我們前引文獻中發現,記張揮之得姓,有“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始制弓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和“性長弓矢,善張綱羅,世襲其職,因賜姓曰張”等微小區別。據此,我們可以說揮之得姓為張,是以技即職業為姓,也可以說是以官為姓,或者記作以職官為姓。
-
4 # 初雪
張氏,現為全國第三大姓
最早出自於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姬姓。是炎黃子孫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姓源自於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之孫的揮公。因發明弓箭司弓矢之長(正),而賜姓揮公姓張於青陽(今河北清河)。張姓分佈極廣,如上海張姓排在第一位,且名人眾多,如縱橫家張儀、軍事家張良、猛將張飛、科聖張衡、醫聖張仲景、外交家張騫、書法家張旭、詩人名相張九齡、畫家張擇端、民族英雄張自忠、實業家張謇、革命家張聞天等。尋根祭祖可到河北清河、河南濮陽、山西洪洞。詳查者可閱《張姓家譜》、《中華姓氏大全》等史料。揮公墓在河南濮陽。
出自黃帝之後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
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
張姓歷史演變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張姓和別的許多姓氏一樣,在子孫不斷繁衍的過程中,先民不斷遷徙,開闢和建設新的家園。既有別的姓氏和民族的人們改變原來的姓氏,成為張姓的一員,也有本來姓張的人改為別的姓氏。
古書《禹貢》所列九州中的冀州,相當於今天的山西、河北以及河南的黃河以北地區,它就是張姓的發跡之地。張氏的得姓始祖揮是少昊青陽氏的第五個兒子,已如上述。據說揮的居住地在尹城國的青陽。青陽應為清陽,就是清河以北,古代人稱水北為陽。清陽後來改稱清河郡。西漢時的清河郡治所在清陽縣(今河 ①摘自《百家姓尋根探祕·張姓》一書,著者程有為,是河南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北清河縣東南)。轄區相當於今河北清河全縣以及棗強、南宮各一部分,山東臨清、夏津、武城以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這個地區當時屬於冀州東部,是傳說中張姓的最早居住地。清河水養育了張姓的世代子孫。一直到漢唐時期,這方土地上的張姓子孫仍然生生不息,根深葉茂,成為當時的巨族大姓。到了西周宣王時期,有個張仲,是朝廷重臣,曾輔佐宣王,使西周王朝在厲王失國後得以中興。他又以孝友著稱於世。《詩經·小雅·六月》中寫道:“侯誰在矣,張仲孝友。”張仲是最早見於史書的張姓先民,但他的籍貫已不詳。春秋時期,晉國(今山西省)是張姓先民居住的中心區域。除張侯之外,張姓還有多人為晉國大夫,見載於史冊。如張老,晉悼公時擔任侯奄的官職,後來又提升為中軍司馬;張君臣晉平公時任中軍司馬;張骼,晉平公時曾同輔躒一起領兵擊敗楚軍;張趯,晉大夫,才幹非凡,和張骼等受到楚中國人稱讚;張柳朔,晉國範氏家臣,擔任柏人宰,守節而死。而在其它國家,除了宋國有個張勻,是華 的家臣,曾殺死華多僚外,沒有張姓人物見於記載。 張姓在傳說時代起源於清陽,春秋時期發跡於晉國。三家分晉以後,張姓又邁出了挺進中原的步伐,擴充套件到黃河中下游地區。
二、挺進中原,建功立業
公元前403年,晉國韓、趙、魏三家完成了瓜分晉國土地和人民的事業,被周威烈王正式冊命為諸侯,成為新興的韓、趙、魏三國,晉國很快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了。南韓始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後來南遷到宜陽(今河南宜陽縣韓城),又向東遷到陽翟(今河南禹州),最後滅亡鄭國,遷都於鄭(今河南新鄭)。趙國始都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後來東遷到中牟(今河南鶴壁市西),最後北遷到邯鄲(今屬河北)。魏國初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後來東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市)。原來居住在晉國(今山西省)的張姓貴族,除部分留居原地外,大多隨著韓、趙、魏三國的建立和都城的遷移,也都率領族人向北、向南、向東遷徙,到黃河南北居住、生活。趙國有個張孟談,在智、韓、魏三家聯合攻趙氏,包圍晉陽時,暗自和韓、魏兩家和好,共同滅智氏,使趙轉危為安。他曾任趙相。待趙遷都邯鄲,張孟談家族也遷到那裡。後來趙國又有張勤,貴盛一時,還有個張相國,不知名字。張姓得姓地清陽,就在趙國境內。因此趙國張姓人較多。魏國被強秦逼迫,將都城東遷到大梁。魏國有張儀,是著名的縱橫家,曾任秦、魏國相,提倡“連橫”,破蘇秦的“合縱”。還有張倚,在秦趙聯合伐魏時,出使趙國,以獻鄴城為名,使趙背秦,保證了國家安全。又有張旄,勸魏王不要和秦國聯合攻韓,以免“脣亡齒寒”。南韓滅鄭,遷都新鄭。南韓有個張翠,在楚軍進攻南韓雍氏時,韓王派許多使者向秦國求救,秦國卻按兵不動。最後張翠出使秦國,與秦王一席話,使秦國出兵救韓。南韓還有張去疾和張遣,均為當時名士。又有張開地,輔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三世,他的兒子張平,又歷任釐王、悼惠王的宰相。南韓的張姓,人數也較多。此外,在東方的齊國有一位謀士張醜,能言善辯,足智多謀,在楚國與趙國聯合攻齊時,他奉命出使趙、楚,和兩國在魏地講和。又有張丐,說服魯國在齊楚戰爭中保持中立。在西方的秦國,有個張若,在秦國滅蜀以後,擔任第一任蜀郡守。他遷關中民眾萬戶到四川地區,開墾土地,發展生產,為增強秦國國力作出了很大貢獻。總之,在戰國時期,張姓先民已從他們的發跡之地,黃河以北的冀州南下,挺進到黃河以南地區,西起關中,東至海濱,都有了他們的足跡。
-
5 # 宋成貴
古往今來,無論持揮公為黃帝之子,還是黃帝之孫,都公認揮公為張姓得姓始祖。但從上面的史料中我們也看出,有關揮公之張姓得姓由來歷史上也有兩種說法。其一為“黃帝子揮為弓正,始制弧矢,張網羅,姓張氏”、“張氏出自軒轅第五子揮,始造弦弧,以張網羅取禽鳥,世掌其職,遂以為氏”等等,大多以揮公發明了弓箭,官弓正,世襲其職,所以得姓張氏。那麼張氏始祖是以發明和官職而得姓了。其二是南宋羅泌多注《路史》中雲:“黃帝子揮封於張為張氏。”清王仁俊所輯之《姓氏考略》亦云:“黃帝子揮 始造弓矢 受封於張 其後遂為弓氏和張氏。”這種說法則是說張氏之祖是因封地名張而得張姓。羅泌所撰之《路史 · 國名記》記載:“黃帝之子所封之國有陳,昌,張,資,寇,酈,瞿等,凡七十。”那麼說古時可能有過張國。今天也有姓氏專家提出張姓是因封地張國而得姓。但我們認為,即便是真有張國,也是揮公發明弓箭官居弓正在先是勿庸置疑的了。
-
6 # 超級科學奶爸
第一種說法
少昊子揮造弓箭,姓源啟自黃帝賜出自黃帝之後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
第二種說法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第三種說法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
家乘譜牒河北:南皮張氏東門家譜不分卷、南皮張氏族譜、南皮張氏西門家譜、張氏族譜不分卷、南皮張氏四門弟十八支家譜。
山西:張氏家譜不分卷、張氏家譜一卷、宗陽張氏家譜四卷、定陽張氏家譜四卷。 遼寧:廣寧張氏家譜不分卷、順天張氏家譜不分卷、張氏家譜一卷。
上海:申浦張氏宗譜六卷、奉賢張氏家譜六卷首一卷、雲間張氏家譜一卷、雲間張氏家譜續捲一捲、南塘張氏族譜八卷。
江蘇:張氏宗譜十卷、銅山張氏家傳、張氏族譜二卷、張氏家譜六卷、淮陰張氏宗譜九卷。
浙江:清河張氏支譜不分卷、張氏家譜一卷、甬上張氏宗譜、清河張氏宗譜二十二卷。
聚集地(遷徙分佈)分佈在各地的張氏,大體上都有分支始祖及遷徙原因。
河東張氏,出自晉司空張華裔孫吒子,自范陽徙居河東張氏
始興(今廣東韶關市東南蓮花嶺下)張氏,亦出自晉司空張華之後,隨晉南遷,至君政,因官居於韶州曲江
馮翊(今陝西大荔縣)張氏,出自東漢司空張皓少子綱,東漢時任廣陵太守
吳郡(今江蘇蘇州市)張氏,出自張嵩第四子睦,東漢時任蜀郡太守,始居吳郡
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縣東北)張氏,出自漢留侯張良裔孫司徒張歆,歆第協,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內徙清河,傳自彝,為後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樂
河間(今屬河北)張氏,為漢北平文侯張倉之後,世居中山義豐
魏郡(今河南安陽市)張氏,世居平原。
晉代有中原張氏遷至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
唐僖宗中和年間,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後被封為樑國公,福建張氏,大致以居住地分為鑑湖、金坡、板橋等派,此後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
移居海外的張氏,現主要分佈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美、英、法、澳洲、巴拿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
張氏在臺灣僅次於陳、林、黃三姓,是第四大姓。
臺灣的張氏來自福建和廣東。臺灣張姓曾分金坡派、板橋派等多種。主要居往在彰化、臺北、臺南、南投等地,彰化有數為佔全臺人數的六分之一。
與大陸張姓一樣,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
一是得姓較早,源遠流長;
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國,到處都有張氏族人在;
三是人才輩出,數不勝數,從古至今,歷代皆有張氏的傑出人物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貢獻力量。
第一個入臺開基的張氏先人是張祐,來自廣東梅豐。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堂號"百忍堂": 唐朝的時候,張公藝九世同居,這對當時的世風影響很大。唐高宗親到他家請他介紹和睦相處不分家的經驗。張公拿起筆來寫了100個"忍"字呈給高宗。高宗很佩服,獎勵了張公100尺綢緞,
張姓堂號還有"清河"、"金鑑""孝友"、"親睦"、"冠英"、"燕貽"、"敦睦"、"宗嶽"、"敬誼"、"源流"等。
歷史名人張良:西漢謀臣,安徽毫縣人。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中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
張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製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陵:江蘇豐縣人,東漢末年,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南樂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迴繞,人稱"草聖"。
張景嶽: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德成:清末,中中國人民抗擊八國聯軍的義和團首領。
-
7 # XZd老乾媽
1、源於姬姓:
①出自上古黃帝之孫揮,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這一支張姓以青陽(即清陽,在今河北清河縣東面)為發源地,是為清河張氏。民間有“天下張姓出清河”的說法。
②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屬於以字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他的後代以其字命氏,也稱張氏。
2、源於改姓而來:
①出自聶姓。三國魏將張遼原姓聶,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張姓,其子嗣便以張為姓。
②出自賜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
④由少數民族改姓而來。古代的烏桓、女真、羯、鮮卑、匈奴、契丹等少數民族,有改姓為張姓的。今阿昌族、納西族、僳僳族、瑤族、壯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錦氏、扎庫塔氏、愛義氏等十幾個滿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張。
得姓始祖
張揮,號天祿,青陽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發明者。因弓箭的誕生對社會影響大,所以黃帝封揮為弓正,職掌弓矢製造。後又取弓長之意,賜姓張於濮陽,封地清河。後逝葬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因此,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
遷徙
張姓氏族最早活動於“尹城青陽”,古地在今河南濮陽和河北清河一帶。直至西周宣王時期,在陝西地區出現了張姓的蹤跡,西周青銅器皿上銘有張伯、張仲,他們是西周的貴族。張仲輔佐周宣王,使西周得以中興。
春秋時晉國是張姓發展歷史上最重要的地區。河東“解邑張城”是張姓重要的聚集地和發祥地(古張城在今山西臨猗西的黃河東岸)。張氏世代事晉,晉滅後事韓。張老、張侯(即解張)均是晉國的大夫,張老的後代南韓貴族張良成為漢朝開國第一功臣,解張也被一部分張姓後裔奉為先祖。在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張姓人群主要活動於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區。
秦漢是張姓向四周發展和繁衍的重要的時期。張姓在秦初進入了四川,多為三晉貴族的後裔,在反秦戰爭和隨後的楚漢之爭中,政治傾向明顯,戰爭中建功立業,封侯賜爵;再西進甘肅、寧夏等地。張姓人群活動地區迅速發展到整個北方、西北和四川地區,成為當時北方地區的第一大姓。同時,西漢留侯張良的後裔從陝西出發,徙河北入江蘇,渡過長江,進入江南地區。西漢末,張姓已經到達浙江、江西和福建了。
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由於北方戰亂和少數民族的大批進入中原的原因,張姓人群向南方和東南遷移,同時繼續向西北發展。西晉末,張姓人群涉足東北,渤海灣地區成為張姓人群重要的聚集中心。唐宋時期,張姓開始向湖廣和雲貴地區移民。明朝永樂年間由廣東始入臺灣地區。
-
8 # 御史大夫龍公子
張姓的起源與演變
張姓得姓可追溯到黃帝時代,已有5000年的歷史。《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提到張姓起源時說:“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揮是黃帝時代姬姓部落中一個氏族的重要首領,也是姬姓部落的一名星官。揮氏族以張星為氏族圖騰,張星屬於中國天文的二十八宿中的南方七宿(也稱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有星六顆,在長蛇座內,揮在觀察天象中發現其排列形狀似弓,稱為孤星,也稱“天之弓”。由此,揮發明瞭弓箭和網羅,大大提高了氏族獵捕禽獸的能力,在黃帝部落中的地位十分顯赫。揮氏族祀奉張星為氏族的圖騰,以孤星的弓箭狀圖形作為氏族的徽識和氏族名,由氏族名而得姓張。
外族基因的融入
張姓作為中國第三大姓,絕不會是單一血統遺傳下來的群體。在漢初,張姓中開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這些民族包括漢唐時期的匈奴、羯、高麗、鮮卑、回紇、契丹、突厥沙陀和蜀地巴人,還有金時女真人、宋時西夏党項人、元時蒙古人、清時滿洲人等。尤其在東北地區,近代的滿洲各族人大批改姓張,使北方地區的張姓人口更快速地增長,這些外族張姓多數很快被同化成為漢族。
-
9 # 鄉野仔
「張」源出
一;出自「姬」姓,據《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所載,張氏,世代仕晉,晉分為三,又世代仕韓,後漸成望族。二;改姓,三國魏張遼原姓「聶」,改姓「張」。又三國蜀諸葛亮賜南蠻酋長龍佑那為「張」氏。三;「張」氏自漢代以後,人數漸多,與當時道教的興起與流行有關。道教自稱源與黃帝,而盛行「黃帝賜姓張氏」的說法,道教領袖如張角,張魯等。四;據《元和姓纂》雲﹔「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孤星,始制弓矢,主祀張星,因姓張氏」。
得姓始祖
張揮。張姓的誕生很古老,約有五千年曆史。在人文初祖黃帝時代,黃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陽氏,少昊之子揮自幼聰明過人,愛動腦筋。一次,他觀看夜空,從星星的組合中得到啟發,經過研究,發明了弓。在當時人類基本以狩獵為生,弓的發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於是黃帝封揮為專門製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稱“弓長”,又將官名合二為一賜他“張”姓。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
遷徙分佈
《說文解字》說:“張,施弓弦也。從弓,長聲。”《廣雅·釋詁三》:“張,施也。”另外還有一層意思,見於《周禮·秋官》:“羅取鳥獸曰張。”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鑑·漢明帝水平七年》中“勞勤張捕,非優恤之本也”時也說:“張,設也,設為機阱,以伺鳥獸曰張。”張氏還有一支是以祖輩名字為姓氏的。春秋時晉國有解張,字張侯,其後以祖父字為姓,從此晉國世代有張姓。公元前403年,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後,張姓人口也隨之分散於三個諸侯國。這兩種說法都為張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為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說明。一是張姓歷史久遠,為中國最早產生的姓氏之一,而且相當受重視。在原始氏族社會,狩獵為人們謀生的極為重要的手段,弓矢的地位與作用可想而知。而且在當時,少的東夷部族宗支繁衍很盛,遍及今山東半島、蘇北與江淮之間廣大地區;相傳商朝部族就是它的直接後裔。二是張姓分佈很廣,晉國有此姓,隨著三家分晉又遍及趙、韓、魏三國,即今華北、中原廣大地區。還有不少人被賜姓改姓張;如三國時諸葛亮就賜龍佑那為張姓;曹魏大將張遼,原生聶,後改姓張。非漢族人改姓張的也不少。金朝特嘉氏,因世代居住在張皇堡,便以張為姓。元代蒙古、色目人有不少改姓漢姓者,往往擇漢人大姓改之,也為張姓擴充了人口。據記載,晉代有中原張氏遷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后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居古田梅溪,後被封為樑國公。福建張氏,大致以居住地分為鑑湖、金坡、板撟等派,此後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張氏以北方人居多,主是漢族,但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也有不少人融入少數民族。移居海外的張氏,現主要分佈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美、英、法、澳洲、巴拿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張姓公認的血緣親祖黃帝是遠古傳說時代華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以德經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選賢任能,嚴懲頑凶,開創了一個歌舞昇平的盛世。
堂號
百忍堂:唐朝的時候,張公藝九世同居,這對當時的世風影響很大。唐高宗親到他家請他介紹和睦相處不分家的經驗。張公拿起筆來寫了100個“忍”字呈給高宗。高宗很佩服,獎勵了張公100尺綢緞。此外,張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清河堂”、“金鑑堂”、“孝友堂”、“親睦堂”、“冠英堂”、“燕貽堂”、“敦睦堂”、“宗嶽堂”、“敬誼堂”、“源流堂”等。宗族特徵1、得姓較早,源遠流長。
-
10 # 倒看世界
這個問題很喜歡,因為筆者也是張姓啊。哈哈哈哈,下來給大家說說這“張”姓的由來。
清河上游的濮陽一帶為“顓頊之墟”(上古帝王顓頊建都之地),可能是張姓的起源地。西周後期有個叫“張仲”的人,曾經輔佐周宣王。他是最早見於古代文獻的張姓先民。
到了春秋時代,晉國(今山西省境內)是張姓人群聚集的重要地區。戰國時期晉國分為韓、趙、魏三國,張姓先民隨之遷徙到黃河南北,在更廣闊的中原地區建立家園。漢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興盛期,也是張姓先民的輝煌時代。張姓先民在祖國大陸的分佈更加廣泛。他們不僅開始到達臺灣、海南等中國沿海島嶼,而且已經邁出國門,走向東南亞和世界各地。
1先秦時期先秦時期,他們就從三晉走向諸侯各國。到了秦漢時代,轉戰千里的兵卒鐵流、兵禍天災造成的流民大潮、禍福旦夕的政治風雲等等這些無可奈何而又無法抗拒的因素,推動著張姓先民們遷徙的腳步,而戰後統一局面的形成和社會的安定發展,更需要繁榮昌盛、人丁興旺的張姓家族自己去追尋新的生活空間。因此,如前所述,到西漢木年張氏家族從古冀州分遷到全國很多州縣郡國,並形成了好些名門望族。
2秦漢時期張姓向西南地區的移民最早見於公元前316年,秦國惠文王派張若為蜀國守,組織秦民萬家入川今雲南、四川的白族張姓,相傳是戰國時期從隴西遷來的,估計就是張若組織的移民。此後代有張姓移人,並且主要是從關中、隴西地區而來。隋唐以前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關中地區,每逢戰亂或宮廷政變等大的變故,京畿地區的張姓顯貴就往往隨朝廷走蜀道避難西南。下面我們將要談到的唐國子監祭酒張磷就是在廣明元年(880)因避農民起義軍隨僖宗南遷成都的。張姓從外地進入西南的第一站一般是今四川地區(明清也有從貴州、雲南進入的),然後向雲、貴、藏各地遷徙。《元史·地理志》在談到會川路永昌州(會川路轄地在今滇川邊境地區,路治在今四川會理縣,永昌州治所元代在今四川境,明代起在今雲南境)的沿革時說,至南詔時期,“蒙氏改會川府,置五(貝僉),徙張、王、李、趙、楊、周、段、何、蘇、龔、等十二姓於此。”明代播州(今遵義)七大姓中就有張氏,其排名為田、張、袁、盧、譚、羅、吳。兩漢之際,張姓家族遷徙的出發點大體來講是中原大地(包括河東、河內等)和關中地區。
中原是由張姓祖居的古冀州輻射而形成的,關中長期以來則是中央政權所在地,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因而集中了較多顯赫的張氏大族。家庭的遷徙受到各種必然與偶然因素尤其是偶然因素的影響與制約,有時候帶著選擇,有時則是盲動,更有出於無奈被迫的緣故,因此其行動是千變萬化的。但綜合考察其千餘年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張姓遷徙的一個最大特點是由中心向四周輻射。大而言之,總的趨向是以中原和關中為中心,向東西南北四周拓展,輻射到全國各地。小而言之,具體到某個州縣也是這樣,先是以某個城鎮,或以某個村莊為據點,然後向四鄰城鄉拓展。另一個特點是每一次大的遷徙行動都與政治有關,大多數時候是無奈的、被動的。西漢木年王莽當政建立新朝之時張氏祖脈在清河,後因“生子眾多遷入徐州,逐漸南下。
西漢末年,王莽當權,時元始元年(1)九月十三日,一祖帶領男婦族人眾多,過揚子江,分往下塔衢州(在今浙江)、託州(在今江西)、福州、韶州 (即今韶關)、汀州(即今福建長汀)、贛州等處。一祖遷往建州 (在今福建),一祖人湖州(在今浙江),一祖人演州(在今越南演州府)。各成桑梓,四海散處。後世子孫皆是親生骨肉,不可棄也”。張姓向西北的大遷徙,開始於東漢末年。其時天下大亂,中原、關中等地很多張姓人家西進到張理建立的漢中地方政權的轄地避難。這批人中,有一些又追隨降歸曹魏政權的張魯。更大一次遷徙是“五胡亂華”的十六國時期,十六國政權,多數是少數民族貴族建立的,而且政權更替頻繁,征戰仇殺不斷,因此,中原、關中等地的張姓先民和其他人一樣,除了南下之外,就是西向到張軌建立的前涼政權避難。在前涼轄地形成了很多的張姓“大族”。僅《晉書·張軌傳》中提到的張姓大臣將領就有31人,其中“涼州大族”晉昌張氏張鎮、張越兄弟大有取代張軌之勢。高昌、Murano一些張氏大族的出現也與上述的遷徙有關。如《張禮臣墓表》說:“苻堅肆虐,挺擾五涼,避難西奔,奄居右地。”又《張雄及其妻麴氏墓表》雲:“跗萼散於前庭,波瀾流於右地,國家遂久,擗代不歸,故為高昌人焉。”
3魏晉南北朝時期自公元4世紀初葉水嘉之亂爆發後,西晉政權很快滅亡,國家再度處於長期的分裂之中。張姓先民活動的中心中原和關中地區,在長達二百七十餘年的時間內,始終處於戰亂之中,尤其是“五胡十六國”時期,他們的生活環境遭到了極度的摧殘。為了求生,他們和北方其他姓氏的人民一起背井離鄉大量南遷,形成了歷史上規模空前的人口大流徙。如方城(今河北固安縣西南)人張韙在東晉初年就被迫離棄居留六世的家園,帶著妻兒隨晉元帝南遷到建業(今江蘇南京)附近安家落業。而他哥哥的後裔,在戰亂中苦苦地撐持著,又堅持了三代,到其曾孫輩張安之手上,已是東晉與南北朝之際了。長安實在忍受不了這長期的戰禍之苦,也只得率族人南遷襄陽(今湖北襄樊)。在整個東晉南北朝時期,中原的張姓大世家和其他漢族世家一樣,為了逃避落後的匈奴、羯、氐、羌、鮮卑等少數民族的統治,往往帶領族人成百成千地集體南遷。為了安置他們,東晉和宋、齊、樑、陳等南方政權都照他們原籍的州縣郡名設定州郡縣來管理他們,這就是與這次移民大潮相伴而生的著名的僑州郡縣制。Murano(今新疆羅布泊)張氏也大多是魏晉時期屯墾軍卒的後裔。Murano文書景元四年(263)載有兼將張祿,秦始三年(267)有水曹督田椽張雕、功曹張龜。秦始四年(268)則有鈴下張豐,客曹吏張撫、張鈞等。他們是由於中原戰亂而不能東返,只得留居當地的。其子孫至今還繁衍於西北大地。
4隋唐五代時期與唐代同時的渤海國有很多張姓貴族。五代初年渤海國為契丹所逼,向中國東北邊境方向逃遁,有些張姓先民也就隨之從渤海灣地區北上關東。到代替契丹而起的遼金時代,東北地區渤海族張氏就成為大姓,以至有一些其他姓氏的人都要改姓張。這個時期張姓名人很多,遼代有朝陽人張孝傑、瀋州(今瀋陽)人張琳;金代有由高姓改姓而來的遼陽人張汝霖、張汝弼兄弟,他們是名振一時的文武人吏,金代末年還有錦州人張鯨、張臻兄弟割地稱雄等。明清時有好些契丹、女真、滿族人改姓為張,他們跟隨馬隊征戰而流徙東北各地。今東北地區的張姓還有一些是內地主要是山東、河北各地闖關東的人的後裔。闖關東的人多半是因饑荒戰亂而逃荒避難的人,他們或拖家帶口,尋覓生存之地,或與當地土著人通婚,其創業立家更為艱難。
5宋元時期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到後來蒙古族南下。其間全國經歷了三次大移民,北方人口向巴蜀、兩淮、東南、嶺南地區流移,張姓情況也如此,這從我們下文敘述的情況中可以看出,而張姓族譜中這類記載就更多了。在南移的大潮中,南方地區還伴有張姓東移或西移的行動,如南宋以臨安(今浙江杭州)為都城,好些名門望族往往東移以遷就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如抗金名相四川綿竹人張浚就東遷湖南寧鄉,經過數代發展,成為大族。元初、明初、清初,都有東南向西南的移民行動,江西向湖南的移民,至今還留有湘贛“老表”的說法。
6海外張氏越南張氏
越南有抗法民族英雄張定(?—1864)。1860年法國殖民軍侵入越南南部,當時任副“管奇”的張定於1861年在鵝貢等地組織軍隊抵抗,得到廣大人民的響應。次年,越南阮氏王朝將其調任他職,企圖瓦解起義。起義軍民堅決挽留,並公推他為平西大元帥,領導抗法鬥爭。1864年張定犧牲,其子張權在越柬邊境繼續指揮抗法軍作戰,直到1870年止。
北韓張氏
漢武帝時,北韓王張洛歸附漢朝,元封三年(前108)封為幾侯(《漢書·功臣表》)。這是中國文獻中有關北韓張氏的最早記載。2000年後,北韓李朝時有畫家張承業(1845—1899)。承業號吾園,自幼父母雙亡,生活窮苦,曾淪為人家奴僕。努力苦學,終於成名,是北韓李朝極有影響的現實主義畫家之一。擅畫山水、人物、花卉、動物,尤長於折枝花卉。筆法洗煉有力,色彩清新明朗,主勢生動豪放,富有民族特點,在北韓繪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傳世佳作較多,代表作有《梅》、《螃蟹》。
美國張氏
張天德,美國費城中華文化社群中心理事長。張立剛博士,臺灣人,美國國際商業機器公司託瑪斯·奧森研究中心量子結構部經理。張雲樵,美國航空與太空署宇宙航空高階總工程師。張福林,1950年出生於哥斯大黎加,祖父張文廷,於1905年從廣東遷居哥斯大黎加,後又遷居美國,張福林於1986年1月12日以哥倫比亞號太空船宇航員升空。張展成,美國華盛頓世界銀行總會計師。張道行,江蘇張家港市人,美國林肯大學校長。張光直教授,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著作等身。張春樹,美國密蘇里大學歷史系教授。張覺明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遺傳生物學家,稱“避孕藥之父”,1959年在兔子身上完成了“體外受精”試驗。張月桂,女,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行政官員。張雯,女,1967年由香港遷居美國,任美國《環球嘹望》電視系列節目主持人和總編輯,哈佛大學國際事務中心研究員。張融,女,水彩畫家,居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1987年獲美國聯合藝術家協會年度藝術比賽繪畫組第一名,1984年任全美水彩畫協會會長。朱莉亞·張·布洛克,女,生於中國,1951年隨父母親移居香港再轉遷美國,後來與不動產代理人、大商業家斯圖爾特·布洛克結婚,現任美國駐尼泊爾大使。張偉湛,美國紐約布朗士科學學校高中學生,獲美國1991年度科學獎大賽第九名。邁克爾·張,美國華裔網球健將,母貝蒂·張,父喬姓,居加利福尼亞州普拉林森合。張香桐教授,原上海腦研究所所長,1980年被美國衛生教育福利部全國衛生研究所福格提國際中心聘任為國際學者。
印度尼西亞張氏
張度淵,雲南人,蘇門答臘華僑資本家。張維居,清末、爪哇島《民報》創辦人。
汶萊張氏
張民,漳州人,遷居汶萊,為汶萊發展工農商業立下大功。汶萊王封為拿督勳銜。
以上便是我們張姓的演變,大家找找自己在哪裡。
回覆列表
中國本身就有著十分悠久的姓氏文化,再加上廣闊的地域,所以也就孕育出了許許多多不一樣的姓氏,而對於一個家族來說,姓氏其實就是延續的一種標誌。由於中國國內本身就有著很多不一樣的姓氏,所以不同姓氏之間的人口也會有著一種明顯的差距,有一些人口可能會達到上千萬,而有一些僅僅只有幾萬人,可以說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比如說張姓其實也是一個大姓,那麼他的祖先到底是誰呢?
依據最新的人口普查資料來看,張姓以0.954億人口,位列全國第三大姓。
關於張姓的由來,說法很多,咱們就談談最常見的五種說法吧。
一、傳承自黃帝兒子青陽的第五子
民間自古流傳著一種說法,“天下張姓出清河”,這種說法的起源和一位叫做張揮的人有關。張揮是黃帝兒子青陽的第五子,由於他擔任的人職是負責監製弓箭的“弓正”一職,為了提高弓箭的質量,張揮便痴心研究起弓箭來。
張揮從弧矢星獲得靈感,對黃帝部落原有的弓箭進行了改良,提高了狩獵的成功率,為了獎勵他的功績,當時的部落首領便將張揮封在清河,併為其子孫賜姓張。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雲:“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這裡的張,取的是“弓長”為張的意思。
二、傳承自解張
此人的鄰居叫做介子推,他曾經在晉文公落難時期,將自己腿上的肉割給晉文公吃。
等到晉文公繼位後,卻沒有對介子推進行封賞,解張為他鳴不平。
於是解張將這件事寫了出來,並張貼在城牆上給天下人看,晉文公知道這件事後,很羞愧,便封解張做了晉國的大夫。《通志·氏族略》雲:“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其子孫以字命氏。”
解張的子女們,在解張去世後,便以其字作為氏族的名稱,用來和其他解姓進行區分,久而久之,氏姓不分家後,解張的後人也就以張為姓。
三、傳承自張遼
聶壹避的禍,指的是他曾經對匈奴單于說自己願意斬殺漢朝守將的頭顱,與匈奴裡應外合攻入內地。
聶壹和匈奴王約定好後,便讓漢軍埋伏著,打算把單于引誘進來,一舉擊敗,可惜,這個計謀最終功虧一簣。
聶壹的後人,在此之後,為了避免被報復,也不得不改姓生存。
四、諸葛亮賜姓
龍佑那是白子國的國君,當年諸葛亮入蜀,平定南蠻時,擊敗了龍佑那。
諸葛亮為了拉攏龍佑那,便給他賜姓張姓。
五、少數民族改姓
張姓為什麼是天姓?
說起張姓,我們能想到的名人有很多,但最為出名的還是要說起傳說中的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總管神仙的傳說中的神祇,代表著一種富貴和吉祥。而作為玉帝的姓氏,張姓也是一種跟受人歡迎的姓氏,所以才有人說張姓是天性。其實張姓和其他姓氏沒有不同,只是因為人們例去很信仰玉帝,所以作為玉帝的姓氏張姓也就成了眾人口中的天性。
天下張姓是一家嗎?
張姓雖然人口眾多的,但這並不代表姓張的在很久以前都是一家人,因為我們在歷史上是存在改姓或換姓這種事情的。至於改姓或換姓的原因就有很多種了,一來是因為戰亂,人們逃竄到各個地方;二來賜姓,也就是皇帝對有功之人的獎賞或招降;三來就是因為過繼等方面的原因了,這些原因都可以導致張姓的血統出現雜亂情況,所以說天下張姓是一家的說法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