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非正常歷史研究室

    因為根據《皇明祖訓》,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所以朱厚照無後,朱厚熜是第一順位繼承人。

    孝宗的明憲宗的第三子,他的兩位哥哥都早夭,因此排行老四的興王則是優先繼承,而老四興王也去世,但有子嗣朱厚熜,因此,朱厚熜就順利成為了繼承人。

    除非興王一脈也絕嗣,才會輪到後面的第五子、第六子等人。

    張太后不想做太皇太后,繼承大統的皇帝前提是給明孝宗找個“兒子”,也就是當武宗的弟弟,保證天下是孝宗的天下,可不是傳位給弟弟興王,本來說好讓朱厚熜入了孝宗的嗣,可惜朱厚熜一點不給面子,直接搞了個“大禮議”之爭,順便確立了自己的權威。

    按照張太后和楊廷和的想法,朱厚熜認孝宗為皇考,武宗為自己的親哥,那麼原先的興獻王父親就是自己的叔父,自己的親生母親則是嬸嬸,要是這麼幹,親生父親興王由於只有自己一個兒子,那麼因此絕嗣,雖然後面楊廷和說朱厚熜可以生兒子後繼續延續興王一脈,不過朱厚熜不幹。

    朱厚熜通過大禮議以及和自己站在一邊的張璁通過解讀明武宗的的遺詔,打破了楊廷和等人一手操作的廷議,順利的完成了朱厚熜的父子關係的確立,即堅決不認父死子繼,而是兄終弟及。

  • 2 # 史海撲通

    朱厚熜,即為明世宗,嘉靖皇帝。在位頭二十年頗有作為,敢於改革國家弊政。後來不務正業,沉迷修道。嘉靖這個人很聰明,又剛愎自用,在大臣眼中,他冷酷無情,刻薄寡恩,動不動把大臣拉下去廷杖、下獄,在他手下幹活,需要謹小慎微,並不好過。

    正如一個人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家庭一樣,明朝的官員也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君主。因為明朝的皇位繼承必須遵循嫡長子繼承製,即便是朱厚照這種沒有兒子的,也有一套規矩指向那個合法的繼承人。所以不論明武宗朱厚照有多少個堂弟,繼位的只可能是朱厚熜。

    根據嫡長子繼承製,皇帝死後如果沒有兒子,第一順位繼承人是他同父同母的兄弟,,其次是同父異母的兄弟。然而朱厚照既沒有兒子也沒有兄弟。這個皇位的繼承人只能往前追溯,也就是他的父親明孝宗朱佑樘,朱佑樘唯一的兒子就是朱厚照,只能是孝宗朱佑樘的弟弟為下一順位繼承人。

    △明孝宗朱佑樘

    孝宗朱佑樘行三,大哥二哥早夭,行四的的是興獻王朱佑杬,他應該是皇位繼承人,但是朱佑杬也已經死了。那麼問題來了,皇位接下來應該選擇孝宗更小的弟弟呢,還是選興獻王朱佑杬的兒子呢?

    答案很明顯,一定要選興獻王朱佑杬的兒子,這個兒子就是朱厚熜,而且是興獻王的王妃所生的嫡子。當年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死後,也是選擇了朱允炆,而不是選擇朱標年紀最長的弟弟朱棣。

    這就是禮法,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明朝就是靠著這個制度,在繼承的問題上沒有引發什麼腥風血雨,兄弟相殘的局面,當然它也有弊端,就是你無法保證嫡長子就一定是聰明能幹的有道明君,嫡長子從出生就註定了一生的職業,只能做皇帝,這是責任和義務。

  • 3 # 蔚鸞

    明武宗朱厚照離世後,繼承人成為了一個巨大的懸念,武宗一無親子,二無親兄弟,繼承人最近的血統也只能從祖父憲宗皇帝的子孫中挑選了。那麼怎麼挑選呢?是張太后和大臣們想立誰就立誰嗎?理論上,這是成立的,但是具體實施起來很容易遭到非議,於是群臣和張太后決議,遵循明太祖“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如無子嗣,兄終弟繼”的祖訓,從憲宗的孫子輩,也就是武宗的堂弟中選擇,而不是堂侄,這也是為什麼武宗之後是堂弟即位的原因。

  • 4 # 92麗哥

    在不違祖宗之法的情況下,掌權的大臣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一方作為繼位者。

    嘉靖帝朱厚熜是正德帝的堂弟,本來與皇位無緣,他的父親興獻王是弘治帝的弟弟,就藩湖廣安陸。正德帝是弘治帝的獨子,繼大位後荒淫無度,31歲即早逝,且無子嗣。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時在湖廣安陸府、年僅15歲的朱厚熜匆忙赴京繼位(1521年),次年改元嘉靖帝。

    明武宗去世,沒有兒子,這個繼承人需要從近親中選擇。但武宗只有一個弟弟朱厚煒,一歲就夭折了。於是這個繼承人只能從他叔叔的孩子中選擇。

    明成化帝活下來的兒子中,明孝宗年齡最大,其次是興獻王朱祐杬,所以選擇這一支是按順序排的,符合禮法。

    正德駕崩後,其實可以考慮立年長朱厚熜不少的益王朱祐檳之長子朱厚燁或次子朱厚炫,甚至可以考慮將益王之孫朱載增立為皇子以繼武宗之嗣!

    如以益王之子入承大統,也符合兄終弟及的祖訓,因為按照憲宗孫子年齡排行的話,朱厚燁和朱厚炫居長,朱厚熜排行靠後,如僅僅因為其父在兄弟中排行在孝宗之下而立之,難道更有說服力麼?如果當時,朱厚熜不是15歲,而是5歲,立還是不立呢?

    而嘉靖的父親是興獻王朱佑杬。當時只有16歲在加上當時的嘉靖是興王朱佑杬的獨子,幼時聰敏,興王親授書史,通《孝經》、《大學》及修身齊家治國之道,重禮節,遇事有主見。這樣的才能不是那些王爺有的。

    簡單地說,就是楊廷和等人認為:根據明太祖朱元璋主持編撰《皇明祖訓》關於兄終弟及的規定,按照宗法制度正德帝無嗣應該由正德帝父親弘治帝的弟弟興獻王的長子繼承。

    嘉靖帝把自己從未當過皇帝的父親在禮儀和宗法制度上塑造成為皇帝,並且抬入太廟之中,實際上是為了證明自己成為皇帝不是出於正德帝和楊廷和等前朝遺臣的垂青恩賜,而是本人按照祖訓的規定,理所當然就具有這個資格。

    正德帝遺詔文字的不嚴謹反而授嘉靖帝以柄,成為其反擊遺詔起草者的理論武器,這是自以為老成謀國的楊廷和們始料不及的。

    附:益莊王朱厚燁(1498年—1556年),十月十一日出生,朱祐檳嫡長子、母妃彭氏。正德四年(1509年)受封益世子,嘉靖二十年(1541年)二月十二日襲封益王,嘉靖三十五年五月二十二日薨。元妃王氏、繼妃萬氏,無子嗣。生性樸素,生活淡泊。

    益恭王朱厚炫(1500年8月24日—1577年10月9日),號一齋,是益端王朱祐檳的次子、益莊王朱厚燁的弟弟。

    朱厚炫於1506年被封為崇仁郡王。1521年,嗣嘉靖帝父親興王朱祐杬之位。1556年,他哥哥朱厚燁去世,沒有子嗣,他襲位為益王。

    朱厚炫在位二十一年,壽七十八歲,1577年薨逝,諡號恭王。

  • 5 # 畫素說

    朱厚照當皇帝的時候很忙,對外要和韃靼人打戰,對內又要平定安化王、寧王之亂,與民休養。總的來說朱厚照是一名好皇帝,也有不少女人,但可惜的是沒有子嗣。但,不能因為朱厚照沒有子嗣,他駕崩了,大明王朝就要關門歇業了,還好有祖宗家法在,按照兄終弟及的方式由朱厚照的弟弟繼承大統。

    朱佑樘的兄弟裡有子嗣的分別是四弟興獻王朱祐杬、六弟益端王朱祐檳、七弟衡恭王朱祐楎、十三弟榮莊王朱祐樞。也就是說繼承明武宗朱厚照皇位的人將在興獻王、益端王、衡恭王、榮莊王的兒子們中間選擇。

    所以,按照祖宗家法,朱厚熜成了夠繼承明武宗朱厚照皇位的第一繼承人。

    當然這裡的一切看起來都是按照朱元璋所定下來的規矩在辦,實則這裡面有楊廷和的打算,選擇朱厚熜繼承大統實則是楊廷和深思熟慮後的結果:

    其次,朱厚熜和朱厚照一樣是獨苗,老興獻王不像其他的藩王一樣有好幾個兒子,選擇朱厚熜就可以避免興獻王這一脈的人雞犬升天,最重要的是楊廷和想保證自己能繼續把持朝政。只是楊廷和等人沒想到的是朱厚熜有著極高的政治素養,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朱厚熜是整個大明王朝最有權謀的皇帝,即嘉靖皇帝是也。

  • 6 # 鹹魚閒聊

    大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時年31歲,由於朱厚照一生無子,所以在彌留之際,他留下遺詔:

    朱厚照死後,在張太后與內閣首輔楊廷和的共同商議下,時年14歲的興獻王朱厚熜被選為皇位繼承人,他便是有名的嘉靖皇帝。

    那麼朱厚照死後,張太后與楊廷和為何獨獨選中了朱厚熜繼任皇位呢?要知道,當時朱厚照的堂兄弟有十幾個,大家身份相同,地位平等,可是張太后與楊廷和似乎並沒有考慮多久便定了朱厚熜,在朱厚照駕崩後不久即派太監谷大用、韋彬、張錦,大學士樑儲,定國公徐光祚,駙馬都尉崔元,禮部尚書毛澄,以遺詔的方式去接朱厚熜進京。

    也就是說,在張太后與楊廷和等人眼裡,朱厚熜就是皇位的最佳繼承人,那麼相比於其他堂兄弟,朱厚熜的優勢在哪裡呢?我們不妨去試著分析一下。

    因為朱厚照沒有兒子,所以如果選擇皇位繼承人的話,就必須從與朱厚照血緣最近的宗族中遴選,而與朱厚照血緣最近的宗族,就是朱厚照的兄弟了。

    可是朱厚照的爹明孝宗是中國歷史上最痴情的皇帝,他是古往今來唯一一個徹底貫徹一夫一妻制的皇帝,他跟張皇后恩愛一生,兩人也就只有朱厚照一個兒子。所以說朱厚照是古代地位最穩定的太子,一點也不為過。

    既然朱厚照沒有兄弟,那與朱厚照血緣最近的就是他的叔伯和堂兄弟了。

    到了這裡,就有一個小小的分歧了,朱厚照死後,他的很多叔伯和堂兄弟都在世,那麼是選他的叔伯來做皇帝,還是選擇他的堂兄弟來做皇帝呢?如果單純的按照血緣來講的話,選擇叔伯來做皇帝是對的,畢竟他的叔伯都是明憲宗朱見深的親兒子。可是楊廷和並沒有考慮朱厚照的叔伯,原因就是朱元璋在位期間曾定下的《皇明祖訓》裡明確規定了大明皇帝皇位的繼承順序,後世子孫必須按照這個順序去繼承,不得違反,這個規定具體內容如下: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

    也就是說,如果皇帝無子,必須按照“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順去選擇繼承人,所以如果選擇朱厚照的叔伯的話,就明顯違反了朱元璋定下的祖制,這是大逆不道之罪,張太后與楊廷和可不敢違逆祖宗之法。

    既然決定遵循“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製,那就要從明憲宗的孫子中選擇,我們先來看看當時符合條件的都有誰。

    明憲宗一生共育有十四個兒子,其中長子,次子,十子早夭,三子是明孝宗,五子,八子,九子,十一子,十二子要麼無子,要麼兒子早死,都沒活過朱厚照。

    因此朱厚照死後,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就剩下了四子興獻王朱祐杬的後代,六子益端王朱祐檳的後代,七子衡恭王朱祐楎的後代以及十三子榮莊王朱祐樞的後代。

    這裡面興獻王的兒子就是朱厚熜,通過輩分可看出,興獻王是朱見深兒子中最年長的,輩分當然是最高的,如果說,假如當年明孝宗也沒有後代的話,那麼按照兄終弟及的繼承製度,繼承皇位的必然會是興獻王一脈。

    所以朱厚熜繼承皇位理所當然。當然了輩分只是張太后與楊廷和考慮的眾多因素中的一個,關於朱厚熜繼承皇位,還有兩個因素至關重要,這也體現出了楊廷和的老謀深算。

    這兩個因素分別是

    一,朱厚熜的父親老興獻王在朱厚照駕崩前兩年就先去世,所以,如果朱厚熜即位,不存在親生父親趁機竊取大權,禍亂朝綱的可能,至於其餘三王當時還都尚在人世。二,朱厚熜沒有其他親兄弟,加之當時朱厚熜年齡尚小,這就避免了朱厚熜會培植興獻王一脈的實力,來對抗以楊廷和為首的內閣,防止內閣大權的旁落。而其餘三王的則都生育了多了兒子,且兒子也都尚在。

    但是即便楊廷和思慮再周全,他還是沒想到,朱厚熜年紀雖小,卻是一匹無法馴服的烈馬,他即位之初便就親生父母的名分與內閣展開激烈對抗,通過三年的“大禮議”事件,朱厚熜加強了自身的皇權,打擊了以楊廷和為首的內閣,最後楊廷和被削職為民,黯然退出朝廷,這個結局恐怕是當年楊廷和無論如何都預料不到的吧。

  • 7 # 澹奕

    明武宗的堂弟當然是非常多的,朱厚照的父親雖然子嗣單薄,可他的爺爺憲宗膝下的子嗣卻相當繁盛,武宗駕崩的時候,他還有五個叔叔在世,至於堂兄弟除去已經逝去的,還有18人。那麼內閣首輔楊廷和為何選中了不好駕馭的朱厚熜呢?

    第一,武宗駕崩的時候,朱厚熜還只有14歲,而且畢竟是個不居京師的藩王,楊廷和等人也不知道朱厚熜這麼能耐;

    第二,雖然兄終弟及,可宗法制度也有嫡庶先後的分別,朱厚熜是最近支的宗親,自然優先;

    第三,朱厚熜繼承大位,也是明武宗的意思。

    在古代,對於沒有後嗣產生的繼承問題,宗法制也有明確的規制,那就是“立嗣”,如果本脈絕嗣,那麼可以從兄弟的孩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之中尋找繼承人,將其立為自己的嗣子,來繼承財產、地位等等。當時的內閣首輔楊廷和援引《皇明祖訓》之中“兄終弟及”的原則,選中了興獻王朱祐杬的兒子朱厚熜。

    當然,禮法歸禮法,凡事都還是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變動的,比方後世慈禧太后在載淳駕崩後挑選繼承人,也不是完全遵循宗法制的。可當時畢竟是明朝,一個遵循儒法規制勝過一切的朝代,明朝的文人士大夫,對於“名分”二字的在乎程度與當年的宋朝人可謂旗鼓相當近乎頑固的地步。朱厚熜繼承皇位合乎法統,而且還是明武宗彌留之際留下的遺旨,可謂名正言順。

    什麼是“大禮議”呢,簡單來說就是朱厚熜做了皇帝之後,到底算明孝宗的兒子還是侄子,原本如果按照傳統的“立嗣”,那朱厚熜就要變成明孝宗的兒子,不再是興獻王朱祐杬的兒子,可當年楊廷和替明武宗草擬的詔書卻說的是讓朱厚熜“嗣皇帝位”,所以朱厚熜認為自己只是來繼承皇位,並非是要繼承孝宗一脈的香火,武宗依舊是他的堂兄,孝宗仍舊是他的伯父。

    而朝野之中分成了兩方,一邊是支援朱厚熜,認為世宗繼承的就是皇位,是繼統而並非繼嗣;而另一方就是以內閣首輔楊廷和為首,認為朱厚熜是入承皇嗣,由興獻王一脈的子孫變成孝宗的子孫。左順門案之後,世宗用雷厲風行的強橫手段讓那些反對者紛紛閉上了嘴,楊廷和等舊派的力量被世宗藉此大幅削去,明朝的皇權被世宗牢牢握在了手裡。

  • 8 # 圍爐談史

    都別搶,我來答。

    其實原因沒有那麼複雜,其中也沒有什麼陰謀論。之所以會選擇朱厚熜繼承大統,不是因為他勢單力薄或者他有什麼賢名,完全就是繼承順序輪到他了。

    朱元璋早就在《皇明祖訓》中規定的明明白白: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

    那朱厚照原本是有一個親弟弟叫做朱厚煒,但是這個朱厚煒出生一年就夭折了。那這樣一來朱厚照就成為了既沒有子嗣也沒有親弟弟的孤家寡人。

    那這時候就會出現一個下一代後繼無人的尷尬處境,所以當時楊廷和等人給出的辦法就是既然下代沒有合適的繼承人,那就從上一代開始尋找吧。

    所以就開始從明憲宗那一代開始按照嫡長順序進行梳理,明憲宗之後就是明孝宗,而繼承明孝宗大統的就是明武宗朱厚照,但是明武宗沒有子嗣和兄弟,而明孝宗又只有兩個兒子,最小的那個還夭折了,那這一支系就等於絕嗣了。

    所以基本上斷絕了從明孝宗這一支脈裡尋找人來繼承的可能,因此只能繼續從明憲宗的子嗣裡尋找合適的人選,那這個時候嘉靖皇帝的父親朱祐杬就出現了。

    因為從血緣關係上來說,肯定是排名越靠前的血緣關係最接近,那嘉靖皇帝無疑擁有這樣的天然優勢。當時楊廷和給出的理由就是這樣:

    廷和舉《皇明祖訓》示之曰:“兄終弟及,誰能瀆焉!興獻王長子,憲宗之孫,孝宗之從子,大行皇帝之從弟,序當立。”——《明史》

    正是楊廷和的這條理由,最終才做出了最終定論。沒有讓彼時的朝政陷入混亂之中,不過嘉靖皇帝繼承大統以後就出現了一個“大禮儀之爭”。

    嘉靖入繼大統以後,那麼就應該稱明孝宗為皇考,因為他已經被過繼到了明孝宗的這一支脈裡,等於是以明孝宗兒子的身份來繼承明武宗的皇位。

    就嘉靖究竟該“繼嗣”還是“繼統”的問題爭論了三年之久。

    而楊廷和本身是擁立嘉靖皇帝的大功臣,但是也因為在大禮議事件中錯誤的站在了嘉靖的對面,最終不為嘉靖皇帝喜歡。

    最後三年爭下來還是沒有結果,大量的官員辭職、被罷免、下獄,最後嘉靖一看也沒辦法,再爭下去就沒有意義了。所以雙方各退了一步,嘉靖尊明孝宗為皇考,放棄尊自己的父母親為皇帝,但是不稱他們為皇叔皇叔母,依然以自己父母親身份對待。

    因自請斥罷。廷臣諍者百餘人。帝不得已,乃以嘉靖元年詔稱孝宗為“皇考”,慈壽皇太后為“聖母”,興獻帝、後為本生父母,不稱“皇”——《明史》

    這事最終才落下帷幕。

  • 9 # 沉墨I方之城

    (明武宗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死的時候只有三十一歲,他當皇帝的時候很忙,忙著鬧騰,也找了不少女人,卻沒有一個子嗣,他死了就沒有兒子繼承皇位了,大明朝不能關門歇業,既然朱厚照沒有兒子,只好從其他的皇室子孫中來選了。

    很遺憾,明武宗朱厚照是根獨苗,沒有兄弟姊妹,這全怪他爹明孝宗朱佑樘。朱佑樘是整個明朝十幾個皇帝中少有的明君,他有兩個事情值得說說。

    朱佑樘是中國幾千年歷史唯一一個徹底是實施一夫一妻制的皇帝,這輩子只有一個老婆,沒有任何的妃子和其他女人,一生只愛張皇后一人,他與張皇后生有兩子一女,長子就是朱厚照,次子朱厚煒很早就夭亡了,女兒太康公主兩歲不到也夭亡了。

    朱佑樘還是世界公認發明牙刷的人,《發明大全》裡明確記載牙刷的發明者就是明孝宗朱佑樘。

    (明孝宗朱佑樘)

    既然朱厚照沒有兄弟可以繼承皇位,那如何執行“兄終弟及”,選擇皇帝繼承人呢,楊廷和根據祖制,既然朱厚照沒有兄弟,他爹明孝宗朱佑樘還是有兄弟的。

    朱佑樘的爹就是明憲宗朱見深,朱見深當皇帝也是坎坷得多,當太子的時候兩起兩落,當了皇帝后,後宮又被自己深愛的女人萬貴妃保持,別說生兒子了,就是臨幸個妃子都要被萬貴妃過問。當隱匿在宮中的朱佑樘被公開後,萬貴妃才給朱見深放開了政策,朱見深才與其他妃子生了許多皇子。

    明憲宗朱見深的兒子不少,但是死得也不少,很多要麼是夭折,要麼是無後。他總共生了十四個兒子,其中夭折了三個,老大、老二、老十都是夭折了。老三就是朱佑樘。 五、八、九、十一、十二、十四子都沒有後代。有兒子的是皇四子興獻王朱祐杬、皇六子益端王朱祐檳、皇七子衡恭王朱祐楎、皇十三子榮莊王朱祐樞。

    (明憲宗朱見深)

    也就是說,有機會繼承明武宗朱厚照皇位的只有四子興獻王、六子益端王、七子衡恭王、十三子榮莊王的兒子中間選擇。

    根據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制》,兄終弟及也不能隨便找個兄弟來繼承,還是要看排名和輩分的。

    首先要遵照的規定就是誰的血統最近來確定,而這四個藩王中,血緣最近的就是興獻王朱祐杬,因為他的母親是朱見深的正宮皇后孝惠皇后邵氏。

    排完了血統,還要遵照“長幼有序”的規則,興獻王有兩個兒子,一個早就夭折了,一個就是朱厚照。

    (明世宗朱厚熜)

    所以唯一能夠繼承朱厚照皇位的只能是興獻王之子朱厚熜。

    不要以為楊廷和就這麼老老實實的就遵照了朱元璋的老規矩,他是個老狐狸,精明得很,他選擇朱厚熜有著非常老練的考慮:

    1、朱厚熜的老子興獻王朱祐杬已經死了,這少了很大的麻煩,兒子當皇帝了,老子就是太上皇,朱厚熜的皇位算是天上掉下來的,如果安排朱祐杬,這是個大問題,誰也不知道皇帝的老子會不會過問朝政,畢竟朱厚熜年紀還小,如果朱祐杬要進京插手朝政,楊廷和一幫人如何處理?

    2、朱厚熜很年輕而且沒有兄弟,其他的幾個藩王都生了好幾個兒子,這也很重要,避免了興獻王這一支人雞犬升天,同時也能夠確保楊廷和能夠把持朝政。

    朱厚熜進京繼承了皇位,展現了非常高的政治智慧和素養,可以說他是整個明朝最有權謀的皇帝,就是明朝著名的嘉靖皇帝。

  • 10 # 置身黑白的精彩

    人往往都是為了避免某一事情的出現,而做了大量的功課去規避,結果說巧不巧,偏偏就是發生了,這屬於一個有名的定律(叫啥我忘了)

    但是,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命運就是這樣猜不透,老天爺也總是喜歡開開玩笑。這不,選擇朱厚熜是楊廷和一手操控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出現下一個朱厚照,結果這個弟弟不是省油的燈,甚至比朱厚照還要難纏,也是為難了這位嘔心瀝血一心為了大明的好首輔

    明武宗朱厚照——明朝歷史上最不正經的皇帝,卻也是最具創造性的

    朱厚照是朱佑樘的獨子,老爹是明朝歷史上有名的好皇帝,當兒子的應該不會差啊?可為何朱厚照的口碑可謂是一敗塗地,不僅在明朝成為反面教材,甚至到了清朝,都成為皇子老師口中的壞孩子典範,但凡清朝皇子不用功讀書,老師就會板著臉說道;“你想學朱厚照嗎?”說實話,人武宗也是要面子的,天天當反面典型,不知心裡是個什麼滋味

    其實朱厚照很聰明,也很懂事,只不過他的心思比較奇特,放在今天來說就是有個性。如果能有機會生活在新時代,他一定會搖身一變成為當下最炙手可熱的網紅,因為他有思路有創意,在那個娛樂並不發達的時代,獨創了諸多玩法,新奇好玩不說還特別刺激。這要是在今天,分分鐘變身娛樂大佬,開設各種高階會所,成為萬眾矚目的風雲人物啊,可惜他生錯了時代,生錯了家庭,他不適合當皇帝,而更適合當個藩王

    畢竟皇帝要幹活的,要處理公務的,但他並不喜歡,所以為了能好好玩,公事方面就交給以楊廷和為首的大臣和劉瑾為首的太監們去處理了,自己則是天翻地覆的玩耍。比如,開創少兒不宜的豹房,豢養豹子和大量女人。喜歡在宮中做實景cosplay,什麼集市、青樓、會所一應俱全,還經常上演很黃很暴力的戲碼,或者衣著上非常大膽,一如當下的某些電影,用心程度讓人歎為觀止

    一生都在嘗試各種美色的朱厚照,卻沒有誕下任何子嗣

    朱厚照這一生,就兩個愛好,玩、玩女人。據說他這一生中,幾乎跟所有型別的女人都有過親密的接觸,無論是年方二八的妙齡少女,還是結過婚的少婦,甚至少數民族的女人他也來者不拒。目的就是為了新鮮,這個喜歡嚐鮮的皇帝,不知道有沒有機會跟黑妹一起共度春宵,畢竟那個時候的交通還不是很發達,但也保不齊就從海上飄來那麼幾個稀有品種,不知能不能合朱厚照的胃口哈

    當然了,就這麼一個風流天子,竟然沒有任何子嗣,讓人禁不住懷疑這夥計是不是縱慾無度後腎虧過度,沒法生兒子了。當然此事不能妄自揣測,而史書對此也是諱莫如深,畢竟涉及到皇帝的個人隱私,而且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大家都保持沉默吧!

    其實朱厚照死的時候還很年輕,如果不是自身問題的話,他是完全有機會或者說有可能生下一兒半女的,可老天就是這麼喜歡捉弄人,孝宗皇帝朱佑樘這難得的好皇帝基因,傳到朱厚照,竟然絕了後,也是讓人唏噓不已。也有人說,不是朱厚照不能生,而是他太喜歡玩了,根本沒顧得上生孩子,不管怎麼說,突然駕崩的朱厚照沒有留下任何孩子,所以皇位的傳遞就只能依照祖訓——兄終弟及

    有人說,在興獻王朱厚熜的即位問題上,是楊廷和搞了一波暗箱操作,特意安排的。我們都知道,這歷經四朝不倒的楊廷和,是為了大明嘔心瀝血、風險一生的功勳老臣,自然談不上什麼權奸,但權力慾望作祟,而且為了保證大明江山更好的運轉,他自然要選擇一個易於控制的少年登基,絕非長大成人的藩王,也不能是嗷嗷待哺的孩童,年齡上朱厚熜最為合適!

    人算不如天算,這個十幾歲的少年,實在是太過天賦異稟!

    楊廷和萬萬沒想到,這看起來好控制的孩子,竟然一上來就給了自己一波下馬威。嘉靖皇帝朱厚熜,很有可能是明朝歷史上智商最高的皇帝,因為他的天賦從小便展現了出來,倒不說是他當興獻王的時候,從他被選中成為大明帝國的下一任皇帝之時,他一下子就展示出了自己卓越的政治天賦和手腕

    要知道,他可是個在地方上混的土包子,沒有在京城待過,也沒學過什麼權謀之術,甚至說他爹活著的時候也根本沒想過自己的兒子能有朝一日當上皇帝,所以打小就按照藩王去養的朱厚熜之所以一上來就表現出了極強的政治水平,這一切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最為驚詫的估計就要數親自選拔了朱厚熜的楊廷和了!

    先是一波入宮事件,原本群臣在楊廷和的率領下,要給這個小皇帝上一課,奈何朱厚熜卻不買賬,反倒是給了群臣一波下馬威。這還不算完,之後他又掀起了一波大議禮事件,成功扶持了自己的嫡系張璁,並直接擊垮了楊廷和集團,也將其子楊慎流放,可以說嘉靖皇帝上臺之後並未受到群臣的制衡,而是很快就掌控了群臣,這種能力絕對是天賦所在,而非後天養成;所以楊廷和這次算是看走了眼

    所以說,並不是楊廷和非得選這麼一號大爺伺候,可以說所有大臣們都沒想到,這個孩子竟然是這樣一號人物,可謂是怕什麼來什麼,怕的就是這種型別的皇帝出現,可偏偏千挑萬選,以為做出了最好的選擇,卻沒成想是最差的選擇

    寫到最後,想起來了那個定律——墨菲定律!這或許就是為何朱厚熜會從諸多皇子中脫穎而出的原因吧!

  • 11 # 樓哥看歷史

    因為不選朱厚熜的話,選其他人都不合適。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六月初三日,在“大禮議”事件中大獲全勝的明世宗朱厚熜開始清算群臣。其中已經退休回老家四年的前內閣首輔楊廷和首當其衝,被稱為罪魁禍首。明世宗不無得意地表示本來要拿你開刀問斬,我大人有大量,饒你不死。

    楊廷和為罪之魁。懷貪天之功,制脅君父。定策國老以自居,門生天子而視朕。法當戮市,特大寬宥。革了職,著為民。—《明世宗實錄卷八十九》

    明世宗劇照

    當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之後,楊廷和與武宗生母張太后一起發難,迅速解決了政敵江彬等人。在朱厚熜從安陸(今湖北省鍾祥市)來京城繼位的三十七天裡,楊廷和大權獨攬,說一不二,儼然是大明朝的實際當家人。

    按照楊廷和的想法,朱厚熜需要過繼給伯父明孝宗當兒子,然而才能以武宗弟弟的身份“兄終弟及”成為新皇帝。既然如此,當時在世的武宗堂弟有十多個,論年紀大於朱厚熜的也不是沒有,楊廷和為什麼一定要選他呢?其實這裡面還是大有玄機的。

    明武宗的堂弟們

    明武宗的堂弟,也就是他老爹明孝宗的侄子,他爺爺明憲宗的孫子。朱厚照的祖父明憲宗朱見深共14個兒子,當時已經去世的有8人,分別為:

    長子(早夭未命名)、次子悼恭太子朱祐極、第三子明孝宗朱祐樘、第四子興獻王朱祐杬、第五子岐惠王朱祐棆、第八子雍靖王朱祐枟、第十子(早夭未命名)、第十四子申懿王朱祐楷。

    仍然在世的6人分別為:

    第六子益王朱祐檳、第七子衡王朱祐楎、第九子壽王朱祐榰、第十一子汝王朱祐梈、第十二子涇王朱祐橓、第十三子榮王朱祐樞。

    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三月十四日朱厚照駕崩之時,他還有多少堂弟分佈在全國各地呢?我們來盤點一下。

    興王府遺蹟

    1、第四子興獻王朱祐杬一脈:興世子朱厚熜(15歲)。

    2、第六子益王朱祐檳一脈:益世子朱厚燁(24歲)、崇仁王朱厚炫(22歲)、金谿王朱厚煌、玉山王朱厚㷷。

    3、第七子衡王朱祐楎一脈:朱厚燆、朱厚烴(14歲)、朱厚燫(13歲)、朱厚煐(8歲)。

    4、第十三子榮王朱祐樞一脈:榮世子朱厚勲、福寧王朱厚熹、朱厚煦。

    這裡略作解釋。已故岐惠王、雍靖王、申懿王和仍然在世的壽王、汝王和涇王無子。

    興獻王朱祐杬共二子,其中長子早夭,次子即朱厚熜。

    益王朱祐檳共四子,當時均已受封,益世子和崇仁王的年齡由其出土壙志考定,金谿王和玉山王不詳。

    衡王朱祐楎共七子,庶長子朱厚燆此時尚未受封且年齡不詳,第二至第四子年齡據其出土壙志考定,另三子年齡不詳。

    榮王朱祐樞共六子,榮世子和福寧王均已受封,第三子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封惠安王,另三子年齡不詳。

    明武宗劇照

    換句話說,當時年齡合適的武宗堂弟有這麼幾位:興獻王嫡次子興世子朱厚熜,益王嫡長子益世子朱厚燁、嫡次子崇仁王朱厚炫,衡王庶長子朱厚燆、庶次子朱厚烴、庶第三子朱厚燫,榮王嫡長子榮世子朱厚勲、嫡次子福寧王朱厚熹。

    楊廷和的辦法是過繼,古人又有長子不出繼的規矩,如果再加上必須嫡出的要求,那麼符合條件的就只有兩人:益藩崇仁王朱厚炫、榮藩福寧王朱厚熹。身為興藩獨子的興世子朱厚熜條件並不吻合,為何楊廷和最終選了他呢?

    明代的長房繼承製

    明代的宗室爵位繼承製度,是非常典型的長房繼承製。如果親王有嫡長子,自然是嫡長子襲封親王。如果嫡長子死了,那就由嫡長孫襲封。嫡長孫死了,就由嫡次孫,再由庶孫。簡而言之,只有嫡長子的後代全部死光,親王的位子才能輪到嫡次子。嫡次子全家死絕,輪到嫡第三子,依此類推。嫡子死絕,輪到庶子,同樣按年齡大小一個一個來。

    當然有的專家不同意,認為繼承順序應該按照嫡長子、嫡長孫、嫡子母弟、嫡子庶長兄或長弟、嫡長孫母弟、嫡孫庶兄或長弟這樣的次序來排。是不是覺得看不懂?我們來舉一個明成祖朱棣在位之時的實際例子。

    按照某專家的理論,永樂皇帝在位之時的皇位繼承順序是這樣的:

    1、皇太子朱高熾(嫡長子),2、皇太孫朱瞻基(嫡長孫),3、漢王朱高煦(朱高熾母弟),4、朱瞻墉(朱瞻基母弟)。

    朱高熾和朱瞻基劇照

    可笑嗎?按照這種說法,明代親王還要之國幹嘛?換句話說漢王還要之國幹嘛?守在京師等他大哥和大侄子死於非命多好呀?事實上明朝從來沒有發生過長子還有後代(前提是沒有犯罪),爵位傳給次子的例子,一例都沒有。在楊廷和等人擬定的武宗遺詔之中,朱厚熜就是“倫序當立”

    是日傳遺旨諭內外文武群臣曰:“朕疾彌留,儲嗣未建。朕皇考親弟興獻王長子厚熜年已長成,賢明仁孝,倫序當立。已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於宗廟,請於慈壽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來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廟,君臨天下。”—《明武宗實錄卷一百九十七》

    為什麼是“倫序當立”呢?因為武宗死後無嗣,意味孝宗這一房絕嗣。鑑於憲宗並無嫡子,皇位自當傳於第四子這一房。興獻王既然已死,長子又已夭折,次子朱厚熜自然應該入繼大統。對於這一點,進士張璁在《大禮或問》的上疏中就曾明確指出:

    方武宗賓天,群臣定議以迎我皇上也,遵祖訓也,兄終弟及之文也,何也?孝宗兄也,興獻王弟也。獻王在,則獻王天子矣。有獻王,斯有我皇上矣。此所謂倫序當立,推之不可,避之不可者也。—《明世宗實錄卷八》

    楊廷和劇照

    至於楊廷和等人所舉的例子:西漢由定陶王成為漢哀帝的劉欣,以及北宋以濮王之子成為宋英宗的趙曙,可謂差之毫釐而謬以千里。劉欣和趙曙都是在漢成帝和宋仁宗在位之時就被收養宮中,和朱厚熜的情況完全不同。

    對於楊廷和的謬論,張璁也予以了猛烈的駁斥,他犀利地指出孝宗皇帝駕崩之時,“我皇上(即指世宗朱厚熜)”尚未出生。武宗皇帝駕崩之時,“我皇上”尚在潛邸(即指安陸興王府)。孝宗既不可能把天下託付給“我皇上”,武宗也未有將“我皇上”過繼給孝宗的意思,這和西漢和北宋的的故事“大不相

    結語:楊廷和雖然想做權相,但是朝廷百餘年的規矩他也不敢打破。何況不立朱厚熜為帝,該立誰呢?我們上文說過,符合條件的還有崇仁王朱厚炫和福寧王朱厚熹,楊廷和敢立這兩位中的任意一位嗎?

    一旦立朱厚炫和朱厚熹為帝,二人的兄長益世子和榮世子怎麼辦?又置二人的父王益王和榮王於何地?楊廷和未必就沒有想過朱厚熜會不聽話,可這位來自湖廣的興王世子面對滿朝文武的群毆,只能一個人孤軍奮戰。但是無論是朱厚炫或者朱厚熹登基,他們登高一呼,父兄在封國一響應,楊廷和應付得了麼?所以無論是從大明的宗法制度出發,還是從新君的可控程度出發,楊廷和都會立朱厚熜為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民間借貸違法嗎?家裡有閒錢可以拿去放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