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在嘴裡怕化了,放在手裡怕飛了。”這是某些家長在育兒過程中的一種常態,然而經常不等於正常。教育孩子,應該寬嚴並濟,而不是一味溺愛。孩子做錯了,批評教育是少不了的,所謂的賞識教育也應該適可而止,用對地方。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不犯錯的,無一例外。如果他犯錯了,家長需要做的就是指出他錯在哪裡,改如何改正。那麼,指出錯誤是否就不能斥責?斥責是否就真的傷害了孩子?每個家長的育兒理念和方式不一樣,大家對此有不同的處理方法也是正常的。循循善誘或者嚴厲批評,都沒有錯,關鍵是看面臨的是什麼樣的狀況。
親子交流不順暢,甚至無法溝通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兩代人之間說好了一起成長一起進步,結果卻相去甚遠。主要原因在於,許多家長一直都認為教育孩子就是發號施令。很抱歉,這不是教育,而是壓迫。所以,即使是斥責,也應該對事不對人。孩子這件事情做得不好,那斥責的時候就不要上升到孩子的自尊,更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教育孩子是在不斷學習和摸索中前行,家長的言談舉止和育兒方式將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含在嘴裡怕化了,放在手裡怕飛了。”這是某些家長在育兒過程中的一種常態,然而經常不等於正常。教育孩子,應該寬嚴並濟,而不是一味溺愛。孩子做錯了,批評教育是少不了的,所謂的賞識教育也應該適可而止,用對地方。
沒有完美的孩子,錯了就要指出並引導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不犯錯的,無一例外。如果他犯錯了,家長需要做的就是指出他錯在哪裡,改如何改正。那麼,指出錯誤是否就不能斥責?斥責是否就真的傷害了孩子?每個家長的育兒理念和方式不一樣,大家對此有不同的處理方法也是正常的。循循善誘或者嚴厲批評,都沒有錯,關鍵是看面臨的是什麼樣的狀況。
對事不對人,不貼標籤親子交流不順暢,甚至無法溝通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兩代人之間說好了一起成長一起進步,結果卻相去甚遠。主要原因在於,許多家長一直都認為教育孩子就是發號施令。很抱歉,這不是教育,而是壓迫。所以,即使是斥責,也應該對事不對人。孩子這件事情做得不好,那斥責的時候就不要上升到孩子的自尊,更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教育孩子是在不斷學習和摸索中前行,家長的言談舉止和育兒方式將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