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印度和巴基斯坦關係不睦眾所周知,但它最近又和尼泊爾交火,甚至還有一架米格21被擊落,印度為何四面樹敵呢?它就沒有長遠的睦鄰計劃嗎?

25
回覆列表
  • 1 # 冷月鉤沉

    在筆者看來,印度採取的是遠交近攻的對外關係。

    結果是印度被打的沒有還手之力,總算了老實了幾十年。

    不過,印度一心對外擴張的夢想從來沒有改變過。

    就拿錫金為例,印度幾十年來通過扶持親印勢力,軍事入侵和政治施壓的方式,成功將錫金納入印度版圖。

    嚐到甜頭的印度在近年來想通過複製吞併錫金的方式,向周邊鄰國擴張。

    讓印度沒有想到的是,就連平時唯唯諾諾的尼泊爾,都敢於正面挑戰印度。

    除了尼泊爾,還有中國和巴基斯坦對印度的蠶食鯨吞進行了堅決反對。

    為了在國際上獲得支援,印度聯合美國,日本和澳洲幾個國家,準備進行軍事演習,背地裡是想用武力讓這些國家屈服。

    在印度看來,最大的威脅是中國,而不是巴基斯坦和周邊小國。

    想要實現印度的大國夢,就必須在各方面超過中國。

    可能是在1962年時被打出了心理陰影,所以印度一直想找回自尊和信心。

    印度這麼玩,很容易引火上身,因為他現在的玩法中國早在兩千年前就玩的非常成熟了。

    以上都是外部因素導致印度採取這麼激進的做法。

    而內部因素則是發展速度和政治野心的嚴重不匹配。

    印度現在雖然是發展中國家的中堅力量,但是內部矛盾重重,各州之間沒有強有力的配合,聯邦政府更是對各州沒有約束力。

    這麼鬆散的政治體系讓印度很難團結一致,這就需要找一個共同矛盾。

    就是製造邊境衝突,讓印度人一致對外。

  • 2 # 天天開心歷史

    前段時間,印軍過界挑釁解放軍,結果雙方發生了冷兵器時代的打鬥,具體是赤手空拳打、還是拿石頭打、還是掄鐵棍打,這隻有當事人和高層人士知道了,反正雙方都沒開槍,那是真的。

    結果印軍陣亡三人、凍死了17人,為了撒氣,印度國內發生了大規模的抵制中國製造。

    印度人把中國造的電視劇給砸了,這有點像當年中中國人砸索尼筆記本。印度《論壇報》20日稱,“印度軍隊正向拉達克集結!”印度陸軍已動員更多部隊向前線集結,在拉達克駐紮的部隊規模是以前的兩倍。

    報道稱,通往列城的高速公路已被印度軍方接管,大量步兵、炮兵和工程部隊正在向拉達克彙集。社交媒體流傳的照片也顯示,通向前線的高速公路出現大批拖掛著牽引式火炮行進的軍車,還有用直升機運載的榴彈炮。

    印度總理莫迪已經承認,這次衝突中方並沒有越界。事實已經很清楚,這次衝突是印軍造成的,很顯然,這件事印度理虧。但理虧對印度來說,沒什麼心理負擔,只要能蠶食鄰國,印度毫不在意。

    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但就在同年,印度出兵攻打克什米爾,第一次印巴戰爭爆發。戰果是印度控制了克什米爾2/3的區域和3/4的人口。印度收穫很大。

    1961年,印度主動發起果阿戰爭,在48小時內擊敗葡萄牙,奪取果阿、達曼和第烏島。這裡要說一個背景,在南亞次大陸上,不止有英國,還有法國和葡萄牙。當然英國佔的面積最大,葡萄牙也就拿幾個戰略要點,這有點像葡萄牙佔領中國的澳門。

    1962年,中印戰爭,印度慘敗,但中國見好就收,沒有乘勝追擊,後來印度趁中國內部不穩,蠶食了中國藏南地區。

    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時,巴基斯坦慘敗,東巴基斯坦獨立,成立了孟加拉國,實際上成為了印度的附屬國。巴基斯坦領土和人口喪失嚴重,徹底喪失了和印度分庭抗禮的資格。

    1973年4月,印度軍隊開進甘托克,接管錫金政府的一切權力。

    1975年在印度的操縱下,錫金舉行全民投票,廢除錫金王國,加入印度。

    自此,中國和印度又多了一塊接壤的邊界。錫金被印度吞了,為什麼尼泊爾和不丹沒事呢?

    其實,印度建國後不久,就通過軍事威脅,讓這三個國家實際上成為了印度的附屬國。

    1949年8月,印度和不丹簽訂《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規定不丹對外關係接受印度的“指導”。

    1950年12月簽訂《印度和錫金和平條約》,規定錫金為印度的“保護國”,印度派駐錫金的首席行政官行使首相職權,並派政治專員對錫金的國防、外交和經濟進行全面的控制。

    1950年,尼泊爾國王特里布萬和王儲馬亨德拉在印度支援下,恢復王權。

    1962年,印度教立國被正式寫入憲法:尼泊爾是“印度教王國”,“其君主崇信雅利安文化和印度教”。

    後來錫金因為國內反印運動此起彼伏,威脅了印度在錫金的軍事存在,印度一不做二不休,乾脆直接吞了錫金。而不丹和尼泊爾一直依附著印度,也就沒生什麼事端。

    不過,最近尼泊爾開始和印度鬧掰。

    尼泊爾通過了憲法修正案,將卡拉帕尼等地區納入新版國家地圖。在投票程式中,尼泊爾眾議院總共275名議員,258人表示贊成,沒有一人投反對票。

    先科普一下,像卡拉帕尼、裡普列克、林比亞杜拉這些地區,關於這些地區的領土主權,尼泊爾和印度始終無法調和。尼泊爾那麼硬氣,這得歸功於尼共(毛主義)長期的鬥爭,把尼泊爾從一個君主專制國家,鬥爭成了現代化議會制共和制。印度除了對陸地鄰居動武,對海上的鄰居也不放過。印度的海上鄰居不多,國土末端兩側,左邊是馬爾地夫,右邊是斯里蘭卡。

    1965年馬爾地夫獨立以後,與印度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關係非常密切。馬爾地夫面積小、人口少,北方就是印度是拉克沙群島,可以說馬爾地夫在印度的軍事監控下。

    在位置上,斯里蘭卡對於印度,有點像臺灣對於中國,但這顆“印度洋上的明珠”卻長期陷於內戰。

    挑起戰爭的,是島內的泰米爾人,而泰米爾人正是印度南部的主要人口。和斯里蘭卡隔海相望的,是印度的泰米爾納德邦,那裡是泰米爾人在印度聚居地。

    這點說不通,印度畢竟是所謂的民主國家,政黨輪番執政,所以不存在哪個領導人一直在位。

    你可以說印度某個領導人喜歡窮兵黷武,但所有領導人都窮兵黷武,那就說不過去了。

    很顯然,印度領導層對樹敵四鄰是有很大的默契的,不管哪個政黨執政,不管什麼性格的領導人上臺,都不會改變這個戰略方針。

    要解釋印度的行為,那就從地緣政治上去理解。而印度樹敵四鄰,也是因為缺乏安全感。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翻開南亞次大陸的地圖,我們可以看到,這塊大陸,不是寬闊的平原,就是寬闊的高原,幾乎無險可守。南亞和北方唯一的通道,就是現在的克什米爾地區。

    3000年前,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正是從現在的克什米爾地區進軍。只要打過了克什米爾,遊牧帝國的雅利安人部落在印度就是一馬平川,想怎麼玩就怎麼玩。而之後的蒙古人大軍征服南亞次大陸,行軍路線和雅利安人一模一樣。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印度拼死也要拿下克什米爾地區了吧,因為那是印度的命門,克什米爾就是進入南亞次大陸最方便的大門,印度必須堵上。當然,對於巴基斯坦來說,克什米爾也丟不得,丟了的話,整個頭顱都會被控制。巴基斯坦人就把克什米爾稱為巴基斯坦的帽子,帽子沒有了,直接就是面對腦袋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一箇中中國人打敗印度”的小故事。

    這是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

    唐朝年間,天竺(北印度)的國王名叫“戒日王”,他派了使節來唐朝訪問,出於禮貌,大唐也派使臣回訪天竺,唐朝派出的使臣,一個叫李義表,一個叫王玄策。

    兩人長途跋涉,好不容易來到天竺,不料,來晚了一步,天竺剛剛爆發內亂,戒日王已經死了,戒日王手下的老臣子篡位了。

    篡位的亂臣賊子一看,戒日王的“大唐朋友”來了,肯定是來者不善,於是,他們敵視王玄策,並且要抓捕他們。

    王玄策當機立斷,及時逃脫,他找尼泊爾和吐蕃去求援,吐蕃當時的統治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松贊干布,松贊干布那時候剛剛娶了文成公主不久,和大唐關係還不錯。

    於是松贊干布接受了王玄策的請求,和尼泊爾一起,派出浩浩蕩蕩的援軍,入天竺,把天竺軍隊打得落花流水,生擒了天竺造反的亂臣賊子,結束了戰事。

    天竺陷入分裂,北部一些地區成為吐蕃帝國的附屬地。南亞次大陸的北方雖然窮山峻嶺,但只要北方擁有強大的軍事勢力,跨過了大山後,也能入侵印度,直指印度行政核心地區。

    1962年,解放軍打敗了印度的山地部隊後,印度國內就慌了起來,都擔心中國乘勝而下,拿下新德里,滅了印度。蒙古軍隊在喀布林入侵南亞次大陸。印度北方的山脈,就像三國時蜀漢政權的漢中,是必須拿到手裡,否則北大門就敞開了。沒有漢中,四川盆地就無險可守。同樣,喜馬拉雅山脈下的印度,也是無險可守。

    沒有漢中,四川盆地就無險可守,所以,印度北方的不丹、尼泊爾、錫金,要麼成為印度的一部分,要麼成為附屬國,否則印度睡不著。壓在印度的青藏高原,最讓印度忌憚,所以印度在中國的西藏問題上,頻頻搞事情。只有西藏變成不丹、尼泊爾、錫金那樣,印度的北方才能安枕無憂。

    自從人類出現海上霸主後,征服南亞次大陸也可以走海路了。

    印度國土的三面臨海,像一根錐子插入印度洋。同樣的,海上軍事勢力踏入印度半島後,幾乎也是無險可守,可以直取印度行政核心。印度左右兩側的群島,像拉克沙群島、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都已經成為印度的領地。

    唯一能從海上威脅到印度半島的,只有馬爾地夫群島和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和斯里蘭卡,他們分別扼守印度的大洋兩邊。誰在那裡修軍事基地,誰就能像當年東印度公司那樣,入侵印度。

    所以印度不僅不會讓這兩個國家成為軍事強國(事實上,這兩個國家也成不了,尤其是馬爾地夫,人口連中國一個縣都不如),也不會讓它們成為其他國家的軍事基地。這兩個地方,必須在印度是軍事勢力範圍內,也只有這樣,印度的海上安全才有保障。

    印度領土的內部沒有天然屏障,不像中國的地形那麼多縱橫交錯。

    中國能利用地形拖垮侵略者,但印度不可以,踏上印度土地,那就是一馬平川。正是印度的所在的大陸地勢平坦,地理上沒有山形天險,所以印度的執政者沒有安全感。而恰好印度的陸上和海上鄰國,都佔據著印度的命門,命門一開,印度就無險可守。

    為了彌補安全感,印度必須樹敵四鄰,要麼吃掉鄰國,要麼把鄰國變成附屬國。在印度,不管誰上臺,地緣政治都決定了他必須走這條路。要印度消停,除非印度把北方的小鄰國都吞了或變成附庸;西藏分了,變成印度附庸 ;克什米爾全吞了,馬爾地夫和斯里蘭卡吞了或變成附庸 。

    地形重不重要,你去問問下在阿富汗的美軍。

    再先進的裝備,也沒驢子好使。南亞次大陸,印度是絕對霸主 。不幸的是,北方有中國。

    中國能通過西藏,時時刻刻地威脅著印度。

    所以,只要中國一日在,印度就沒有安全感。

  • 3 # 雨畦說歷史

    作為中國的不友好方,說心底話我很樂意看到印度四面樹敵,雖然我身邊有朋友在印度辦企業等。言歸正傳,為何印度會如此膽大妄為呢?

    我認為主要原因如下:

    ①首先從印度的發展史來看,其實印度是扭曲的。長期被英國殖民統治,從1947年被甘地聖雄解救之後,頗有點自鳴得意的感覺。然後就開始到處惹事,直接扶持了高棉新的政權上臺,吞併錫金之後想一口吃掉不丹,以及尼泊爾,最後把槍桿子對準了其鄰國中最大的威脅--中國。結果印度失敗。

    ②其次從印度的掌權者來說,印度一直都是傾向於西方資本主義,不管是第一任總理尼赫魯,還是目前的總理莫迪,其實都一樣,希望緊緊抱著西方的大腿,從而實現自己的南亞霸權地位。因為周邊國家實在是太弱,除了中國之外,沒有一個國家能與之抗衡。

    ③從印度的現狀來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老二,印度是很憋屈的。要說科技能力、發展能力、人口紅利以及文化底蘊,樣樣都能與中國相媲美。可論綜合實力樣樣都落後於中國。千年老二的身份讓印度很不爽,大大削減了其國際影響力。對於其本國而言,放手一搏最次的結果仍然是千年老二,實在是沒有哪個發展中國家能攆上他,最好的結果可能把中國踢出局。何樂而不為呢?

    綜上,並不是印度有多傻,而是經過充足的審時度勢之後進行的事情。不管他得不得罪周邊鄰國,其千年老二的位置無人能撼動,但動了終歸是利大於弊!

  • 4 # 路之意

    印度最大的問題就是,它堅持用殖民主義或者冷戰觀念處理南亞事務,完全繼承了大英帝國留下的霸權主義,從1947年獨立以來,印度一直謀求控制整個英屬印度,對周邊的鄰國都毫不客氣的採取了強制手段,比如對巴基斯坦的3次戰爭、以維和為名出兵斯里蘭卡,還有就是對尼泊爾、不丹等國的控制,甚至一度想染指中國的藏區,這難免會廣泛樹敵。

    整個中印邊界全長1700餘公里,分西、中、東三段。西段長600公里,中段長450公里,東段長650公里。由於複雜的歷史原因,中印邊界全線未正式劃定,各段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爭議,爭議區共有8塊,爭議總面積約12.5萬平方公里。

    巴基斯坦

    印巴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面積約為19萬平方公里。原克什米爾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將近80%卻是穆斯林。當年,按照印巴分治方案中多數決定原則,應該歸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決定原則,顯然印度會被優先考慮。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半個多世紀以來,印巴兩國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武裝衝突從沒中斷過。

    尼泊爾

    尼印之間的領土糾紛主要集中在尼泊爾西北部中尼印三國交界處,為自東南向西北方向連成一片的立普列克地區、卡拉帕尼地區和林匹亞杜拉地區。直到上世紀50年代初,尼泊爾政府都在當地進行人口普查等活動,但隨著印度的不斷蠶食,目前該區域完全由印度霸佔。

    2015年,印度總理莫迪與孟加拉國總理哈西娜簽署了一項歷史性的領土互換協議,清理兩國間長達4000公里邊界的歷史遺留問題,以解決數十年來的邊界糾紛。根據印度孟加拉國陸地邊界協議,印度將向孟加拉國交還111塊飛地,孟加拉國則向印度交還51塊飛地,這些飛地大多靠近兩國邊界,飛地上的五萬多名居民也將重新確認國籍。

    斯里蘭卡

    印度和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自獨立以來,兩國都宣稱對其間的保克海峽擁有主權。海上領土歸屬成為影響兩國關係的歷史遺留問題之一。印、斯兩國分別在 1974 年和 1976 年簽訂了《保克海峽至亞當橋領海協定》《馬紹爾灣和孟加拉灣領海劃界協定》,確定了斯里蘭卡對海峽之間的小島卡恰提武島擁有管轄權,但兩國漁民都可以在該島附近海域捕魚。此外,印度人還擁有上島朝拜的權利。這兩個協議雖然緩和了島嶼主權爭端,但並未劃定清楚海上分界線。

    但是讓人失望的是,幾年過去了印巴雙方之間的關係並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同時印度在尼泊爾的“鄰國優先”戰略上,也是遭遇了慘敗。在幾年前尼泊爾經受大地震的時候,印度就表現出了自己的野心,對於尼泊爾恢復秩序急需的各種物資,實行了禁運政策。同時印度還在兩國之間的爭議領土中修建公路,這些做法都引起了尼泊爾方面的強烈反彈。出現這樣情況的原因,是莫迪在一開始的時候像鄰國展現出了和善的態度,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和周邊國家之間的關係。

    印度為何它就這麼不珍惜鄰國關係嗎?

    一、印度有自己的大國戰略,大國戰略是印度對外領土擴張的推動力。

    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曾說過,印度要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按照銘蘇先生的理解,這個有聲有色的大國,最起碼是在世界上具備非常強大的綜合實力和非常高的國際地位,能夠在世界上發揮印度的重要影響力。

    要想成為世界大國,除了人口這個基本因素以外,國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不斷擴大本國版圖就成為印度推行自身大國戰略的最重要一步。

    印度自1947年從英屬印度獨立以來,武力佔領克什米爾約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通過談判收回法屬印度526平方公里土地、侵佔藏南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武力收回葡屬印度3983平方公里土地、佔領安達曼群島和尼科巴群島8249平方公里土地、通過武力手段吞併錫金王國7096平方公里土地。

    印度自1947年從英屬印度獨立以來,為了實現自己的大國夢想,通過各種方式使其實際控制領土增加了約21萬平方公里,這充分彰顯了印度的大國雄心。

    南亞地區在歷史上長期處於邦國割據狀態,即使在實力比較強大的孔雀王朝、莫臥兒帝國時期,南亞也未曾實現完全的統一。而英國對南亞地區的殖民擴張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南亞地區形式上的統一,但是也留下諸多隱患。

    英國結束殖民統治以後,印度繼承了英屬印度殖民版圖的主體部分,但是印度還想繼承英國在南亞地區的權益,這是印度介入周邊國家的藉口。

    由於英國此前在劃分英屬印度與周邊國家版圖分界時存在很多問題,為此後印度與周邊國家衝突埋下了很多隱患。比如,印度與尼泊爾、中國的領土爭端都有這種因素在裡面。

    三、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人口壓力是推動印度對外擴張的內在動力。

    印度1951年人口數量就達到3.61億,2018年人口數量達到13.53億,印度是一個僅次於中國的世界人口大國。

    印度人口規模跟我們相當,但是印度的國土面積卻只有我們的三分之一,再加上還有部分沙漠、山地地區不適合人類生活居住,所以印度實際上的人口密度是比較大的。

    人口密度大,也就意味著單位面積上人口分佈比較多,這給印度帶來比較大的人口壓力和發展壓力,再加上印度洪澇災害、蝗災多發,這使印度為了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需要向周邊國家擴張自己的領土,這是印度對外擴張的內在推動力。

    印度今年遭遇了比較嚴重的新冠疫情,目前確診病例已經達到42.7萬例,由於國內疫情的失控,莫迪政府已經飽受批評,再加上印度西部爆發了蝗災,這讓印度國內形勢對莫迪政府十分不利。

    印度政府近期挑起與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三國的領土爭端,同時叫板三國,印度政府明顯是想借助對外領土爭端來轉移國內的視線,將國內矛盾轉化為同鄰國的矛盾衝突。

    印度現在不斷向拉達克地區增兵,而且還授予一線作戰人員開火的許可權,這就說明印度政府通過強化自身的對外的堅決態度,有意藉此提高印度的民族凝聚力,達到轉移國內矛盾的目的。

    綜上,印度之所以四面樹敵印度,主要是與周邊國家領土爭端多發,這與印度自身的大國戰略、歷史因素、人口發展壓力、以及國內政治矛盾等方面密切相關。

  • 5 # 老蟲

    印度一直認為,他是南亞乃至亞洲的最強力量。他在建國以後,就一直想統一南亞。這也是他多年來一直執行的政策。

    目前,印度國內遭受疫情和蝗災的雙重打擊,經濟也面臨崩潰的邊緣,莫迪也在遭受國內的譴責。所以他在周邊頻頻動作,就是想借助軍事行動,來恢復國民的凝聚力。

    印度作為南亞,國土面積,甚至軍事力量,最強的國家。他對周邊小國國,一早就採取吞併打壓的措施。喜馬拉雅山腳下三個小國,錫金、尼泊爾、不丹。

    早在1975年,印度就吞併了錫金。目前就剩下尼泊爾和不丹,勉力維持。但是受到印度多年的打壓。這兩個小國,在國際上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矛盾由來已久。兩個國家一直也在搞軍事競賽。要不是中間隔著一個問題地區——克什米爾,估計兩國早就打成一鍋粥。

    至於孟加拉國和斯里蘭卡。印度更是沒有將他們看在眼裡,這兩個國家也是對印度有點害怕。

    但是,由於印度北方,有一強國崛起。在諸多因素之下,印度才沒有完成,對周邊國家的吞併。

    這一次印度的挑釁周邊國家的動作,更是遭到了周邊國家的強烈反擊。莫迪近些年來也不好過,那所謂的軍事行動,也是無奈之舉。但是目前,莫迪已騎虎難下,只好一條道走到黑了。

  • 6 # 全憑一顆心

    無論是國民大會黨還是人民黨,印度的外交政策都是一個笑話,它寫在憲章中:沒有與大國結盟,與鄰國和世界和平。

      

      現實是,印度就像一個流氓,它想欺負鄰國,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

      

      就此而言,5月和6月與巴基斯坦,尼泊爾和中國發生摩擦。 為什麼? 他們不是那麼珍惜與鄰國的友誼嗎?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結是“克什米爾”

      

      1947年,在英國的領導下,印度和巴基斯坦開始分裂和征服,但對於克什米爾邦來說,英國沒有 獎勵任何人。 這是允許克什米爾作出自己的決定。

      

      但是誰能想到一個克什米爾邦,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衝突持續了73年,而且還沒有結束。

      

      那時,克什米爾的管理者,主要是印度教徒,往往受到印度的擁護。 克什米爾的大多數人都是伊斯蘭教,他們往往受到巴基斯坦的擁護。

      

      因此,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矛盾就產生了。 兩國開始為克什米爾而戰。 大規模戰鬥進行了三次,第一次是1947年至1949年,第二次是1965年。從8月至1966年1月,第三次是從1971年11月至1971年12月。

      

      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之後,巴基斯坦失去了孟加拉國。 但是即使如此,巴基斯坦仍然堅定地控制著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 為什麼巴基斯坦如此執著?

      

      由於克什米爾太重要了,一旦失去,印度將切斷與巴基斯坦的聯絡。 沒有巴基斯坦的支援,經濟發展將放緩,軍方將處於被動狀態。 因此,巴基斯坦人用生命保衛克什米爾。

      

      因此,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矛盾是克什米爾的老問題。 因為他們不願意倒退,所以只有。

      

      但是印度總是不願意。 他們過分地相信整個克什米爾屬於自己,所以他們不時要與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作戰。 巴基斯坦怎麼願意?

      

      關於與巴基斯坦的關係,印度當然對此並不十分重視。 雙方對外宣佈,對方是重要的“敵人”。

      

      印度到尼泊爾純屬欺凌。

      

      印度成立後,尼赫魯(Nehru)成為第一任總理,並開始為印度建立南亞次大陸唯一的主要國家樹立大夢想。 未來將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國。

      

      因此,逐漸征服周圍的小國成為印第安人的重要戰略。

      

      1961年,尼赫魯人佔領了葡萄牙人佔領的果阿。 1962年,不斷擴大的尼赫魯地區發起了中印戰爭,並被中國推翻。 尼赫魯(Nehru)於1964年在大蕭條中去世。

      

      1975年,印度收集了錫金。 當時的總理是尼赫魯的女兒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 不丹已逐漸成為印度廣泛控制的國家。

      

      1987年,印度想奪取斯里蘭卡,但參加了10大軍,被扔了三年,最後沒有成功返回。

      

      2020年5月,印度人正準備在與尼泊爾有爭議的地區修建一條道路。 顯然,這是在欺負,犯罪嫌疑人是尼泊爾小學。

      

      雖然尼泊爾並不大,面積只有14萬平方千米,人口只有2900萬左右,但其他國家卻不建議,那就是南亞的``傻瓜兄弟"", 生與死都是看跌的,不接受。 我不承認在與英國的戰爭中失敗。 我該如何輕易地告誡印度?

      

      曾經,尼泊爾因為沒有河口而不得不依賴印度,因此它已經寬容了幾年,但是現在,隨著中國西南路網的改善和中尼鐵路的完工 2022年,尼泊爾也開始讓我如此生氣。

      

      你可以相處得很好。 如果您想欺負別人,尼泊爾就不會這樣做。

      

      現在,在尼泊爾,尼泊爾和印度之間有爭議的地區直接被帶入了武裝,它們不再與印度胡扯。

      

      印度不十分重視與尼泊爾的關係。 為了自己的目的,他們有點願意主動欺負別人。

      

      印度,該反思一下了。 你不能欺負一個小國家,因為你大。 兔子在焦慮的時候會咬人,更不用說國家了?

      

      印度和中國之間的爭議主要來自英國留下的潛在危險。

      

      印度和中國之間的摩擦主要來自英國所做的“壞事”。

      

      英中國人仍在英屬印度時,在中印邊界的東部劃了兩條線,一條叫做MKM Hong Line。 一條稱為YHX線的線位於中國和印度的西部。 英中國人認為這條線的北部屬於我們,而這條線的南部屬於我們。

      

      問題在於,這是英國在沒有與中國進行任何談判的情況下單方面採取的行動。 實際上,多年來,實際的控制權是125,000平方公里。

      

      英中國人不負責任的中風在中國和印度之間造成了矛盾。

      

      印度成立後,印度繼承了英國的政治遺產。 相信這裡的線屬於他們。 經過各種挑釁和層層推進,東部有爭議的區域(90,000平方公里)現已在印第安人手中得到實際控制。

      

      但是印第安人仍然不滿意,他們想繼續佔據35,000平方公里的Aksai Chin區域,但Aksai Chin掌握在我們的手中,因此印第安人無法動彈。 這是挑釁。

      

      1962年,印度發動了邊防戰,並被我們的胖子毆打毆打,造成4000多人喪生,印第安人認為這是一種恥辱。 此後,小動作繼續。

      

      自1987年以來,印度已經安靜了30年。 2017年,印第安人在東郎發現了一些東西,與他們面對了兩個多月,然後搬走了。

      

      2020年5月,印第安人在阿克賽欽(Aksai Chin)前部的加勒文河谷(Gallevan Valley)附近尋找東西,該地被我們這一邊封鎖。 6月15日,我的邊防部隊被我的士兵襲擊。 我的士兵打得很好,當場殺死了3人。 後來,有17人因治療不治而死亡。 印第安人感到自己遭受了巨大損失,他們正在增兵並在全球範圍內購買大量武器,好像他們明天就要戰鬥一樣。

      

      從7月5日的訊息來看,經過一次高級別會議,兩黨脫離了接觸,各自退後一步。 目前,中印衝突已逐漸冷卻。

      

      簡而言之,印度與中國之間的爭端是125,000平方公里的有爭議區域。 印第安人希望被包括在內。 但是,如果計算出英國單方面隨機地畫出的線,我們還能畫一條線,直接將印度畫進中國的地圖嗎?

      

      印第安人確實不十分重視與我們國家的關係,可以通過談判解決,但他們不得不反覆挑釁並增加開火的可能性。

      

      印地安人是傲慢自大的。 儘管他們很窮,但有很多不良習慣,但這種人只有在確信之後才會停止。

      

      例如,英國統治印度近200年。 印第安人對英中國人表示敬意。 儘管現在已經建立了該國,但印度人仍然不恨英中國人。

      

      通常,在此期間,印第安人在三個方面都成為敵人,但原因有所不同。

      

      與巴基斯坦的摩擦來自於不想放棄克什米爾,那個地方太重要了。 與尼泊爾的摩擦純粹是一個小國欺負印度,我沒想到尼泊爾會超出預期。 以及與中國的摩擦,是印第安人認罪致死,而英中國人劃定的單方面界限被認為是真理。 簡而言之,印第安人對鄰里關係不怎麼重視。 為了自己的野心,他們總是想利用衝突。 它們越多,利用的優勢就越少。

  • 7 # 靜心匠道

    印度為何四面樹敵?它就這麼不珍惜鄰國關係嗎?

    印度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南亞大國,可是在他眼裡沒有鄰國這個詞,因為在印度眼裡,這些地方都是應該屬於印度的。所以印度自在英國獨立也後,多年來一直熱衷於對外領土擴張。究其原因還是英國與印度的歷史有關係。

    近代歷史,西方列強紛紛分割了東方大陸,印度當時是中國的鄰國,最後被英國東印度公司征服,成為了殖民地,非常徹底的喪失了國家主權。而在英國殖民者的管理和統治下,印度發展的比較快,隨著英國的大力投入,印度成為了英國的最重要的錢袋子,反而讓印度變得越來越強大,況且英國以印度為中心,征服了周邊地區,讓™都歸於印度的管理。當時這些的地區被劃分為13個省,甚至還包括今天的緬甸。

    可是當年英中國人撤走,讓印度獨立後,英中國人其實留下了幾手準備,其實也是當你英中國人自己搬起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擁有大面積管理權的印度也於1946年趁著英國的虛弱,爆發了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的“海軍起義”,起義軍迅速得到了全中國人民的支援。

    而在大勢所趨下,英國在印度的殖民地統治已經不可能維持下去,但英國也不甘心印度就此脫離出去,於是在1947年提出《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而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個國家之間的對峙至今仍在持續。

    該法案的結果,導致了讓印度和巴基斯坦,還有尼泊爾,斯里蘭卡,幾個國家一直在領土上出現了各種的爭端,因為當初指定法案的時候,英國是有意和無意之間,搞出了很多模糊而不清晰的地帶。當然就印度看來,這些地方,都是應該屬於印度的,當然對於鄰國關係來說,並沒有,因為本身印度曾經就是英國在該地最大的管家,現在是管家接了主人的事業,以前的心態沒變,也沒調整過來。

    就此領土問題,印度曾經對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尼泊爾都用過兵,當然由於印度的實力強大,一度還是佔有上風,在印巴戰爭中,三戰都算是勝利,並且還佔據了部分的有爭議尼泊爾土地。

    並且到了2020年,由於印度新冠疫情的蔓延,國內的恐慌情緒增加,由於美國金融的問題凸顯,也讓依靠虛擬金融為主題的印度經濟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印度無論是經濟和國內的民生都出現了困境,就此許多人呼籲莫迪下臺,需要更換新的總理。

    可以說在印度眼裡並沒有鄰國不鄰國的概念,印度一直希望把這些國家變成自己的版圖內,可是由於各種的原因,無法實現,但是他們還是繼續做著自己的大國夢,希望這次能夠讓他清醒過來,歷史已經翻來了新的一頁,過去已經成為了過去

  • 8 # 西域彩韻

    印度兩千多年了,沒有統一過,這次統一,還是靠英國殖民地二百年,搞東印度公司殖民統治才基本統一的。印度一獨立就立刻膨脹了,很想稱霸南亞大陸,趕走了葡萄牙殖民者,肢解了巴基斯坦,趁人之危蠶食中國藏南,拉達克,還向喜馬拉雅高原推進。62年教訓了一頓,阿三既驚恐又嫉恨。但是這七十多年來,邊境挑釁軍事衝突就沒有斷過,美,俄,日,以,歐洲都站在印度一方,謀取軍火暴利,還挑撥兩個人口大國衝突。印度政客精英們是英國殖民培養的,英語思維使他們做事向英國美國看齊的。所以印度是不斷侵略欺負周邊小國,蠻橫無理,痞子無賴,潑皮蚺纏,也想當英國,黴帝一樣的霸權,把中國當成最大對手。其實印度就是聯邦形式的胡合之眾,二百五十多個民族,二千多種語言,種姓制度,種族,宗教,文化,習俗矛盾重重,現在又有疫情,蝗災,水災,上億人失業四重危機,印度政客們搞邊境挑釁軍事衝突,想轉嫁國內矛盾危機,搞得四面楚歌。胡合之眾,難有百年國運。這是歷史反覆演義過的。黴帝國如此,印度也是如此。

  • 9 # 魂舞大漠

    印度不是要四面樹敵,而是要把所有鄰國都控制在自己手裡。

    一個典型的事件是1973年吞併錫金。從控制開始,繼而吞併,屢試必中。印度的擴張政策,也引起鄰國相當大的戒心和警惕。從沒想過要和鄰居搞好關係,誰都要聽命於自己,否則直接使用武力。

    從開國即有一個大印度聯邦的迷夢,“小的民族國家一定是要滅亡的”,一直未醒。

    圍繞此一目標,從建國就步步緊逼,完成了對不丹的控制,染指尼泊爾、斯里蘭卡和馬爾地夫等多國內政,只是能力不濟,一切並不能如其想的如意。隨著周邊國家國力的發展,印度越來越不敢輕舉妄動,顯得更加力不從心。

    不敢妄動,並不等於不動,與南亞最大的鄰國巴基斯坦的鬥法,可見一般。從印度開國即殺得山河失色,以致於今。2019年將整個克什米爾地區劃入版圖,印巴關係再次驟然緊張,印度從海上到陸地全面封鎖巴基斯坦,憑自己的大塊頭,要使巴方臣服。

    為何不能搞好與鄰國關係?三個方面原因:

    第一,印度所可恃,自以為自家實力現在已無比雄厚,軍力強大,誰都不足以與其對抗,對不命者攻之伐之,對聽命者控制之。

    二是自恃國際地位有利,自己無論做出任何無法無天的事,都平安無事。域外大國的支援,助長了印度長期自鳴得意,將南亞視為天然的自我範圍。

    第三,自我膨脹,使印度根本意識不到自己還是一個相對貧窮落後的發展中國家,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不切實際地制定了同時打贏2.5線戰爭的戰略,到頭來自家發展受到嚴重製約,玩火自焚,害的只能是自己。

  • 10 # 藍風破曉

    印度的外交政策就是個笑話,無論是國大黨也好,還是人民黨也罷,在章程中都寫道:不與大國結盟,和鄰國、世界和平相處。

    而實際情況是,印度就像一個挑事的惡漢,對於鄰居,不管是大國,還是小國,都想欺負一下。

    就這段時間來說,僅僅5、6月份,和巴基斯坦、尼泊爾、中國,三處起了摩擦,這到底是為什麼?難道他們就這麼不珍惜和鄰國的友情嗎?

    我們分開來看看。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死結,就是“克什米爾”

    1947年,在英國主導下,印巴開始分治,只是對於克什米爾這個邦,英國並沒有判給誰,意思是讓克什米爾邦自己做決定。

    但誰能想到,就一個克什米爾,讓印巴衝突持續了73年,現在還沒有結束。

    當年,克什米爾的管理者們,大多都是印度教,他們傾向於投入印度的懷抱。而克什米爾的民眾,大部分都是伊斯蘭教,他們傾向於投入巴基斯坦的懷抱。

    於是,印巴矛盾產生了,兩個國家開始為了克什米爾大打出手,光是大規模戰役就進行了三次,第一次是在1947年-1949年,第二次是在1965年8月到1966年1月,第三次是在1971年11月-12月。

    在第三次印巴戰爭後,巴基斯坦把孟加拉丟了。但即使如此,巴基斯坦仍然牢牢把控著巴控克什米爾。為什麼巴基斯坦如此堅持?

    因為克什米爾太過重要,一旦丟失,印度就切斷了我們和巴基斯坦的聯絡,巴基斯坦沒有了支援,經濟發展就會變慢,而且軍事上會處於被動的局面,因此,巴基斯坦人用生命守護著巴控克什米爾。

    所以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矛盾,就是克什米爾的老問題了。因為都不願意往後退,只能如此了。

    但印度總是不甘心,他們霸道地認為整個克什米爾就是屬於自己的,所以時不時想打巴控克什米爾的主意,巴基斯坦怎麼會願意?

    至於和巴基斯坦的關係,印度當然不重視了,兩方都對外宣佈,對方是重要的“敵人”。

    印度從建國後,尼赫魯上任第一任總理,開始給印度制定了大夢想,要打造南亞次大陸的唯一大國,未來是要成為世界一流的強國。

    於是,把周邊的小國逐漸收服,成了印度人的重要戰略。

    1961年,尼赫魯派人把葡萄牙佔領的果阿收了,1962年,膨脹不已的尼赫魯發動中印戰爭,被中國打翻在地。1964年,尼赫魯鬱悶死去。

    1975年,印度把錫金收了,彼時,總理是尼赫魯的女兒英迪拉甘地。而不丹,也逐漸成為了印度大範圍控制的國家。

    1987年,印度想把斯里蘭卡收了,但進入了10大軍,折騰了三年,最後無功而返。

    2020年5月,印度人在和尼泊爾的爭議區內,準備修一條公路。這很明顯,這就是欺負人,嫌人家尼泊爾國小。

    雖然尼泊爾不大,面積只有14萬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2900萬左右,但人家不慫,那是南亞的“平頭哥”,生死看淡,不服就幹。曾經和英國開戰都沒認輸,對於印度怎麼可能輕易認慫呢?

    好好相處可以,要欺負人,尼泊爾不幹。

    現在,尼泊爾一氣之下,把尼印之間的爭議區,直接納入懷中,不再和印度廢話了。

    對於和尼泊爾的關係,印度確實不重視,他們為了自己的目的,有點主動欺負人的意思。

    印度,該好好反思了,不能因為自己大,就欺負小國,兔子逼急了都會咬人,何況是國家呢?

    還在英屬印度期間,英中國人先後劃了兩條線,一條叫MKM洪線,在中印邊境的東段。一條叫YHX線,在中印西段。英中國人認為線北邊的都歸我們,線南邊的都歸他們。

    問題是,這是英中國人單方面做出的舉動,沒有和中國進行任何商議。實際上,多少年間,這12.5萬平方公里的實際控制方,一直是我們的。

    英中國人不負責任的一劃,就此給中印留下了矛盾。

    印度建國後,繼承了英國的政治遺產,認為,線這邊的都歸他們,經過了各種挑釁和層層推進,現在,東段9萬平方公里的爭議區,在印度人實際控制中。

    但印度人還不滿意,還想繼續把那3.5萬平方公里的阿克賽欽地區也一併拿下,但阿克賽欽掌握在我們手裡,於是印度人動不動就來挑釁了。

    1962年,印度發動邊境戰役,被我們一頓胖揍,死了四千多人,這被印度人認為是奇恥大辱。之後,小動作不斷。

    從1987年後,印度消停了30年。在2017年,印度人在洞朗找事,對峙兩個多月,揚長而去。

    從7月5日訊息來看,經過高層會晤,雙方脫離接觸,各退一步。暫時,中印衝突降溫了。

    一句話,印度和中國的爭議,就是12.5萬平方公里的爭議區,印度人想統統納入懷中。但,英中國人單方面隨意劃的線如果算數的話,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畫一條線,直接把印度劃入中國地圖?

    對於和中國的關係,印度人確實不重視,完全可以談判解決的,卻非得要屢次挑釁,增加擦槍走火的概率。

    印度人囂張,跋扈,人雖窮但壞習慣不少,這種人,只要打服了,才會消停。

    比如,英中國人統治了印度近200年,印度人對英中國人畢恭畢敬,雖然現在建國了,印度人依然對英中國人毫無恨意。

    和巴基斯坦的摩擦,來自於都不想放棄克什米爾,那塊地方太重要;和尼泊爾的摩擦,純粹是印度欺負小國,沒想到尼泊爾比想象中剛多了;和中國的摩擦,是印度人一根筋,認死理,對於英中國人單方面劃的線,當成真理了。

    總之,印度人對鄰里關係非常不重視,為了自己的野心,總想在衝突中佔便宜,越是這樣,越佔不上便宜。

  • 11 # 浩哥說點事

    印度內部的關係非常複雜。不是一個莫迪能左右的。他也只是印度高種姓權貴階層的代言人而已。

    理解印度的現狀,就需要了解印度的歷史。但有意思的是印度人自己都不怎麼記錄歷史。

    其實,當時英國撤出印度的時候,英國的國力大不如前。臨走,英中國人使壞還搞個印巴分制,克什米爾留個爛攤子,到現在還在經常動武。英中國人的目的,就是為了有一天返回留個後門。

    印度人為什麼不恨印度人呢?甚至印度人還很崇拜英中國人。或者說,現在印度的高種姓權貴階級,把自己當成英國在印度的代言人。所以,我們就看到很有意思的一幕,印度自己本身建設的就不咋地,還看不上中國,看不起鄰國。印度的媒體上說到中國也陰陽怪氣,甚至經常會出現胡編亂造的假新聞,以襯托自己的民族自信。

    每年俄羅斯都賣給印度幾十億美金的先進裝備,這不是印度最近又買了十幾億美元的飛機。從1960年代,中蘇關係惡化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前蘇聯給印度賣了很多先進的戰機,米格-21。當時赫魯曉夫的解釋是:我們不賣,美中國人就賣給印度了。

    印度人騎牆派的指導思想,結果就是,從俄羅斯買點裝備,又從跟美國買點,偶爾還跑到歐洲去買點,誰都落點好。

    忽然有一天,中國崛起成為世界領先的超級經濟體,超越俄羅斯,跟美國叫板硬碰硬,印度產生了他身定位的迷失感:我不應該是世界第三大勢力嗎?怎麼中國這麼強大了呢。這不科學啊。於是乎,就看到了印度很多非常"幼稚"的舉動:非要跑到邊境去碰瓷,不搭理他還不樂意。安撫安撫,又馬上就消停了。然後國內開始砸自己人電視機,停了很多APP,造成大量印度人失業。

    入常這件事對印度非常重要,印度把入常看做是認同自己是的世界第三大勢力的標誌。不過就事論事,從上世紀50年代以後,同樣是獨立發展的印度和中國,無論從治理能力,經濟發展速度,對外關係水平,印度的高種姓權貴階級治國能力實在不是中國的對手。在中國建國之後的20多年時間裡,根本也不是毛主席的對手。中國改革開放的40年,給印度甩掉幾條街。

    這事還得說回到印度被殖民的歷史。以前被英國殖民的時候,英中國人就喜歡帶著印度人到處走啊,聽話啊,不會反抗。充其量就是絕食以表抗議。相比較於中中國人、華裔精英,美中國人更願意用印度人。你說這事跟智商、能力有什麼關係?有專家曾經就說過,美英公司,同樣是重用人才,肯定先用印度人,而不會選擇華人和猶太人。因為,華人和猶太人總想自己當老闆。而印度人更願意做好服務。

    前蘇聯和俄羅斯,為什麼向來都不賣最先進的裝備給中國?卻敢賣給印度?呵呵,因為印度人不會去仿造,仿造也造不出來。這要是被中中國人拉回去,分分鐘拆了研究。

    承認,印度人的仿製藥還是挺厲害,還有摩托車。

    以上分析不存在任何貶低的意思,就事論事。在我們看起來匪夷所思的事,對他們來說就是很正常的。就好像,我們覺得印度在四處樹敵,而他們並不這麼認為。

  • 12 # 楊培川

    我認為這其實是印度統治者轉移國內矛盾的辦法,也是矇蔽印度民眾的障眼法。

    眾所周知,印度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比如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種姓制度嚴重影響了印度的工業化、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等,是印度的一大阻礙;比如語言未統一,包括英文在內的各種官話就成千上萬,我們在秦始皇時期就完成的車同軌書同文,印度這個時候還沒有完成,從而導致交流閉塞、基層貧困、基建極爛。

    等等這些原因都是導致印度至今還是一個貧困大國的原因,它的貧困人口八九億應該不算太誇張,是貧困人數最多的國家更應該是可以肯定的。

    那麼,在疫情期間,隔離、防控等措施,又必然會導致貧困加劇,印度國內矛盾也會加劇和放大。

    於是,印度統治者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就不惜挑動和鄰國的一些恩恩怨怨,然後藉此來激發印度國內的愛國主義,這是很有可能的,這樣,很多印度人的視線也就轉移到了國家之間的矛盾上,誰還會有空看國內的矛盾呢?

    美國不就是愛這套操作嗎?

    說不定印度是跟美國學的呢?

    不過,值得玩味的是,印度現在已經秒慫了,它惹不起我們中國是真的,因為,印度只學到了美國霸凌弱小的樣,卻沒有美國的軍事和經濟體量。

    誠然,印度有了些發展是應該看到的,我想我們要做的應該是戰略上藐視印度,戰術上重視印度,畢竟種種跡象表明,印度的發展對於它的鄰國和我們都不是什麼好事,它總是在生事,頗有以前日本、德國那種想挑事的樣子,也誠然,以我們如今的泱泱大國,是完全不用懼怕這個南亞阿三的,五十多年前能幹翻他們,五十多年後,依然可以,並且能讓它跪在地上,如果它不吸取教訓的話。

  • 13 # 青巖談書

    青巖來答

    闡明立場:印度現在的窘境,是由英中國人和其自身原因共同造成的。

    印度擁有用之不竭的勞動力、優良的深水良港、豐富的農產品,龐大的國內市場,這都是英帝國稱霸世界的最重要的依仗。

    1930 年,丘吉爾(二戰英國首相)更在公開場合表示:“英國若是讓印度離開帝國的懷抱,就永遠不能再稱為一個強國。”經過二戰的浩劫,英國的國力急劇衰弱,已經很難維持其在印度的統治地位。印度國內的民族主義運動在印度國內愈演愈烈,在加上美中國人也不斷的從中攪局。英國議會被迫在1941年7月通過了《印度獨立法》,將英屬印度拆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

    放棄印度,英國從心來說是一萬個不願意。所以在拆分印度的時候,英中國人為印度留下了還幾個“尾巴”

    1英國在拆分“英屬印度”時,只是簡單的按照“英屬印度”各邦的宗教傾向,將其拆分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交界的克什米爾地區,領導層大都信奉印度教,而大多數底層民眾都信奉伊斯蘭教。對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引起了印度與巴基斯坦將近半個多世紀的軍事衝突。

    2英中國人編造了所謂的“麥克馬洪線”,讓印度與其鄰國因邊界劃分問題,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對峙。

    3英國為保衛“英屬印度”建立的外圍屏障(緬甸、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全都沒有歸屬印度,而是各自成為了擁有主權的獨立國家。使印度在印度洋上與周圍各國的摩擦不斷。

    英中國人留“尾巴”的原因,就是不願意印度成為一個大國、 強國。而是希望印度社會越亂越好。最好是印度亂到不得不依靠,英國出面來維持局面。英國就好藉此重新掌控印度。

    印度總理尼赫魯曾說:“印度決不能在世界上扮演個二流角色,要麼成為一個世界大國,要麼就此消失。”

    印度人四面樹敵,主要原因就是印度建國之初,英中國人在其國界劃分上留下了很多的“尾巴”。而印度自身鬆散的社會基礎,又造成了印度領導人必須依靠煽動民族主義情緒渡過危機。而民族主義情緒在印度社會的高漲,又迫使印度領導人在面對領土爭議時必須保持強硬。依靠強硬的對外政策,是根本不可能解決領土爭議的。在八九十年代,東亞各國都在抓緊時機發展經濟的時候,印度卻還在因為領土問題與他的鄰居爭論不休。白白浪費了大好的機遇,而印度經濟越是不景氣就越容易發生危機。這就形成了一個死迴圈,即“越爭越窮,越窮越爭”。印度人不是不珍惜與鄰居的關係。而是印度面對與鄰邦之間的領土糾紛時,因為國內民族主義情緒高漲,使印度政府根本沒辦法同鄰邦坐下來,通過談判來解決領土問題。

  • 14 # 萬達快樂

    印度四面樹敵,是英國殖民者留下的後患,百年前拉的屎還沒拉完,現在跳出來幹涉香港問題,幹涉中國內政,要派航母到南海軍演,又要中國對疫情進行賠償,看樣子,我們要跟英國的新帳舊帳一塊算,血恥百年歷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孩一年級了,想存錢為大學準備,零存整取的理財哪種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