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空穴來風”本來形容事情的發生是有根據的,不是憑空產生的。後來因大量的錯誤使用,連詞典都跟著改了。這種現象是好是壞,對漢語言有什麼影響?

88
回覆列表
  • 1 # 知識與見聞

    如果去過山洞,或者炎炎夏日走過地下車庫的出入口,那麼空穴來風一點不假。原理也很簡單,空氣對流唄。如果看過“空穴來風”出處的原文,就更加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了。

    這是一個言辭華麗的馬屁精的故事。

    楚襄王遊於蘭臺之宮,宋玉景差侍。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邪?”宋玉對曰:“此獨大王之風耳,庶人安得而共之!”王曰:“夫風者,天地之氣,溥暢而至,不擇貴賤高下而加焉。今子獨以為寡人之風,豈有說乎?”宋玉對曰:“臣聞於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其所託者然,則風氣殊焉。”

    楚王遊玩,宋玉跟班,一陣小風,楚王挺爽一時腦殘,問宋玉,這麼爽的風是我和哪些庶民共享的麼?宋玉說:不能夠,庶民哪有資格分,這是大王您的風哦!

    所以這個空穴確實是能來風的,白居易也寫下過“朽株難免蠹,空穴易來風”的詩句(病中詩十五首·初病風)。空穴來風就是用來比喻事出有因。

    但用著用著,就變味了,變得原因也很簡單,“空穴”變成了“憑空”。空穴來風也變成了無中生有。其實這種語義大轉折的詞語還有,比如“閉門造車”,原來是技術久經考驗,精湛的意思,“閉門造車,出門合轍”,不用反覆上路實驗,就關起門造車,出去就能正常行駛。現在變成了脫離實際,意思也發生了180度大轉變。

    但反過來說,從語境語感上,空穴來風,閉門造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開頭的字決定了語義。空,更容易聯想到憑空;閉,更容易聯想到封閉不交流。於是這兩個詞的誤用也是很正常。

    空穴來風的詞義演變有點類似古今褒貶變化,這個在漢語中非常常見一種變化。比如詞霸,麥霸都不是惡霸,而是牛人。所以空穴來風並不孤獨,以前有,以後也還會有。

    誤用、錯用、化用變為正確也是語言發展必然,總體上來說個人認為是好事兒,證明我們的語言生命力十足,是活的,動態的,不僵化的。漢字數量有限,常用的更不多,我們的語言需要不斷地賦予這些漢字新的含義,新的生命,漢語和漢字才能生生不息的發展下去。

  • 2 # 東來春近

    “空穴來風”原來的用法是“空穴來風,未必無因”所以是說:事情的發生是有根據的。

    隨著時間的發展,兩個詞逐漸分開,各自美麗!“空穴來風”現在的解釋更多接近它本身的本義。

    這樣的變化在文字的使用史上是很容易發生的。

    比如“妻子”原來是指妻子和孩子,現在單指妻子。

    詞語意思的變遷是一直在發生的。

    語言具有很強的工具性,如果廣大人民群眾公認是怎樣的,可能字典就會發生改變。

    所謂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就是這個樣子。

  • 3 # 文藝青年李鐵柱

    詞語詞義的變化其實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它裡面包含了許多種因素,有必然的有偶然的,有社會的因素有時代的因素。

    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詞語都會發生變化。

    比如:“不求甚解”,出自《五柳先生傳》,原本是指讀書領會精神要義,不必咬文嚼字,不含貶義的,後來變成了一個人對知識馬馬虎虎,成為了一個貶義詞。

    再比如,“愛”,這個詞在古文中,更多的是“愛憐”的意思,現在的“愛”一般表示非常的喜歡。這是“愛”這個詞語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詞語含義逐漸擴大。

    “恨”也是如此,原本的常用的義項裡有“遺憾”之意。如《長恨歌》,可不是“關於長長的憎恨的詩歌”而是“關於長長的遺憾的詩歌”

    “此恨綿綿無絕期”就是:這種遺憾持久不斷,沒有盡頭。

    咱們現在只剩下憎恨的意思,詞義的程度變化了,範圍變小,變極端了。

    這種詞我們一般叫古今異義詞。

    現在其實也是。比如一個詞:“奇葩”。

    原本是一個褒義詞,我們都熟悉《紅樓夢》裡的“閬苑仙葩”,指珍貴的花草。

    但現在在網路流行語裡,奇葩變成了貶義詞,指“奇怪的人”。諷刺意味十分濃。

    其實這樣的情況有好有壞。一般來講我們不應該亂用詞語成語,語言中有很多的精華,比如中國的“成語”。語言承載著文化需要我們去傳承,使用一個詞語當然要知道他原來的意思,否則就是“誤用”。需要我們規範使用。

    但總有一些意外情況,或者因為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某些詞語我們不再使用。重新拿出來的時候可能會被誤用。

    而這種“誤用”一旦成為了“流行”,為人們所接受並且流傳下來,也證明了它的生命力,那我們也不應該否認他。

    這是語言科學和其他科學不一樣的地方,語言徹頭徹尾是“實用主義”的科學,以實際運用為標準。理論可以研究其中的原理,但很難指導實際生活。

    最後說一點,資訊時代的來臨,其“碎片化”,海量、快速等特點,對我們的語言文化傳承是一種衝擊。

    比如好多人讀不進去較長段落的文章。再有,聊天愛用表情包,採取視覺的方式而並非語言文字的方式進行資訊表達。

    不是說表情包不好,而是要警惕自己,不要失去讀書、說話的能力。

  • 4 # 文旅心通

    古代人作詩喜歡用典故,尤其有些名氣大的著名詩人用典時候加入新的意象,導致意思完全翻了,由於他的名氣大,影響力大,現代人只記住他的新意,而忘卻了它最古老的本意。例如七月流火、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廉頗老已,尚能飯否?等等。

    我覺得我們樂觀接受這種現象,因為文化需要繼承發揚,也需要在吸納改變中創新。理解它們在書中、報紙中的約定成俗的意思,有餘力的話瞭解它們的本意 ,豐富自己的知識。但是在考試、考核中,國家教育權威應該給出這些歧義成語俗語一個統一規範的標準,引導應試著學習備考,不能影響考試考核公平。

  • 5 # bl小說推薦官

    其實,這種現象可以說是必然的,這隻能說是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區別。

    這種現象不能說它好也不能說它壞,只能說可以在特定的場景用特定的詞意來解決一下。

    比方說,拿學生做例子。你的身份是學生,在課堂上或者做學術研究的時候就得遵從古典,使用古意來詮釋它,我們還是要尊重課本知識的,顯得嚴謹一些。而如果你作為學生上網衝浪,那就無所謂了。必要的時候與時俱進,緊跟潮流,用新意來解釋它也無妨。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個詞語或者成語的流行,其實也就是被很多人使用,被很多人認同,它才有了價值。人們願意使用它,根本不會在意它的出處。

    只要符合當下意境,舊詞新用或新詞舊用,在所難免。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時代在變遷,詞語也有了新意,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 6 # 桃源種紅豆

    舊詞新用,故事新編。事物不斷髮展,詞語賦予其新的內涵,是無傷大雅的。文字的意義在於傳達溝通,恰如王安石的詩句“總把新桃換舊符”,符合大眾的認知就是有價值的。

  • 7 # 文化小二

    這樣的詞語還有很多,一時之間又想不起來了。我覺得這很正常,就像文字的讀音一樣,有些古語讀起來很繞口,又經常是通假字,那麼不如干脆改過來,統一起來,更方便記憶和傳承。而且,古語也不是金科玉律,不可修改,甚至有一些是錯誤的,包括錯別字和讀錯音,甚至語法錯誤等等。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語言的特色,只要總體上是傳承經典,傳播文化,其餘的入鄉隨俗吧。比如肉夾饃這個詞,明顯是饃夾肉,只不過以前古文省略了一個字,但是白話文時代,省略一個字意義大相徑庭。不過既然不影響肉夾饃本身的文化和意義,按照古語叫下來也沒有什麼不妥。即便現在說要改為饃夾肉,也是無可厚非的。所以,語言,不必太計較,重要的是明白其中含義並且被廣泛接受,那就行了。

  • 8 # 快雪書法

    這或許是下里巴更勝陽春白雪一籌的例子,這也說明雅俗共賞的必要性:其實書法也有很多這樣的無奈!本來是最高雅的東西,館閣體倒也罷了,還硬要摻和什麼江湖習氣:江河日下,無知惹的禍。

  • 9 # 悅讀名品

    1.語言只是一個符號而已,不必過於糾結原意是什麼?曲意是什麼?

    2.世上本來沒有所謂的成語,使用的人多了,也就有了成語。成語的含義本來就該由使用者定義,然後約定俗成。

    3.根據不斷變化的語境,靈活使用古老的成語,本身也是語言的魅力所在,符合表達時的語境也不失為一種妙用。

  • 10 # 生命的追問

    空穴來風,比喻自身存在弱點,流言蜚語等得以乘隙而入,也比喻傳言有根據,現比喻傳言無根據。出自《風賦》、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七。

  • 11 # 傳媒人賈璋岷

    這種演變與語言的發展同步。

    它的演變途徑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詞義的擴大,二是詞義的縮小,三是感情色彩即褒貶的變化,四是詞義的轉移。

    這是正常的。

    對一種活著的語言而言,是好事,體現語言的有序變化、包容力等特性。

    對漢語言的發展,從短期看,需要有一個廣泛認知的過程,從長期看,還是有益的。

    在使用“桃之夭夭(逃之夭夭)”“差強人意”“七月流火”等成語時,都是這樣。

    “空穴來風”的用法變化,屬於第三種。

    這些特點是由成語的性質決定的,往往通過“約定俗成”“典籍認可記載”等方式完成。

    一方面,包括詞語在內的語言變化,是個必然趨勢,不宜全盤否定。

    另一方面,也不宜隨心所欲,改變詞語語義,要尊重歷史,尊重典籍。

    對這種變化,一般可以取三種態度:

    當一個成語的語義未到必動之時,不要輕易改動。

    注意口頭語與書面語言的區別,即在使用口語時,可放寬尺度,使用書面語言時,應該嚴格,而書面語言,也要分層次,如政論、學術論文宜嚴謹些,小說戲曲等,可放鬆些。總之,要與社會接受程度相適應。

    如果對某個成語的用法,當社會認識逐漸趨於一致時,特別是權威的詞典字典已經認可時,那就說明該成語語義類別的轉移已經成熟,成語語義範圍的變化已經基本完成,那就應該持一種接受的態度。

    如目前,“七月流火”“空穴來風”等,都完成了語義轉換過程,這樣,就可以採取兩種,或多種語義通用的使用方法。

  • 12 # 拂硯

    “空穴來風”這個成語的原意是傳言有根據,現比喻傳言無根據。

    所以,題主認為這種情況屬於,因錯誤使用成語而改變了原意。

    其實,成語大多是有出處的。在長期的使用和漢語的演變中,成語的原意發生了改變,也是很正常的。

    譬如,“空穴來風”,意思是有孔洞便會進風,後用來比喻自身存在弱點,流言蜚語等得以乘隙而入,也比喻傳言有根據,現比喻傳言無根據。

    ”空穴來風“的典故出自《風賦》、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七,原文如下:

    王曰:“夫風者,天地之氣,溥暢而至,不擇貴賤高下而加焉。今子獨以為寡人之風,豈有說乎?”

    宋玉對曰:“臣聞於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其所託者然,文風氣殊焉。”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七:“棹搖船掠鬢,風動竹搥胸”,雖好詩託以成之,亦空穴來風之義也。“

    可見,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楚文化是這麼理解和解釋的。

    到了宋代,這個成語的本意依然是”物質第一,意識第二“的形態。

    “棹搖船掠鬢,風動竹搥胸”,這兩句話表明的意思,依然是傳言是有根據的。

    大家可以看出,到了矛盾先生這裡,“空穴來風”的原意才發生了改變,成了傳言無根據的意思。

    自此以後,人們更習慣於在寫文章中,拿它當“傳言無根據的意思”來用。

  • 13 # 大象的牙籤

    空穴來風,未必無因。願意是提醒莫要忽視流言蜚語。今人大多作:虛言,不需予以關注。只要對方理解也無不可,古今成語詞義變化很多,如:道貌岸然,呆若木雞,沉魚落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丁憂從什麼朝代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