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編三絕的主人公是偉大的教育家孔子。
韋指熟牛皮。韋編即是用熟牛皮條把竹簡連線在一起。古春秋時的書,皆是以竹片為材料製成:把竹子劈成一根根竹片,稱為“竹簡”,文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熟牛皮繩之類的東西編起來才能閱讀。
孔子早年失父,他四處遊學拜師,不知疲倦地刻苦鑽研。
年過半百時,孔子對《周易》產生了濃厚興趣。《周易》厚重的木簡重達數十公斤,孔子讀了一遍又一遍,掌握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瞭解。為深入研究周易,他又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繩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韋編三絕的三並不是指斷了三次。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古人所說的三是指許多次、很多次、無數次。韋編三絕的孔子即使讀書讀到了這樣的地步,還謙虛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與質了。”孔子不僅是萬世師表,更是萬世勤學苦學的典範。
韋編三絕的主人公是偉大的教育家孔子。
韋指熟牛皮。韋編即是用熟牛皮條把竹簡連線在一起。古春秋時的書,皆是以竹片為材料製成:把竹子劈成一根根竹片,稱為“竹簡”,文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熟牛皮繩之類的東西編起來才能閱讀。
孔子早年失父,他四處遊學拜師,不知疲倦地刻苦鑽研。
年過半百時,孔子對《周易》產生了濃厚興趣。《周易》厚重的木簡重達數十公斤,孔子讀了一遍又一遍,掌握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瞭解。為深入研究周易,他又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繩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韋編三絕的三並不是指斷了三次。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古人所說的三是指許多次、很多次、無數次。韋編三絕的孔子即使讀書讀到了這樣的地步,還謙虛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與質了。”孔子不僅是萬世師表,更是萬世勤學苦學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