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是《讀者》了,如果這話問我老公,他一定這樣回答。
從相識結緣到走進鍋碗瓢盆的日子,我們一起走過了二十多個春秋。期間的酸甜苦辣時有發生。不過,每月買兩期《讀者》是我們雷打不動的堅持。哦!這話說得有點滿,中間有過一段日子是斷頓了的。應該是2000年左右吧,那段日子最艱苦,我們剛剛遭遇了下崗。
當然,如果這事兒放到現在,肯定不是事兒,但在當時,確實有種找不到組織的感覺。一方面揹負著經濟的壓力,一方面承受著來自心靈的煎熬……
不過,後來,缺篇的《讀者》還是一本一本補起了,不僅補齊了《讀者》,還收穫了許多平時捨不得買的大部頭。因為我們找到了新營生,賣舊書,舊雜誌。
經營了好長一段日子,雖沒掙了錢,但收集了滿滿兩三櫃子的書,也算有所收穫。
再往後,日子越來越好,買一本書已經不用再算計了。可每個買書的時刻,仍然有種儀式感。
晚飯後,一起散步,熟悉的書攤,熟悉的老闆娘,不用多言語,找零,拿書,然後一起回家。
雖然,老公每次都和我爭,這次該他先看了,不過每次都是我贏。
當然是《讀者》了,如果這話問我老公,他一定這樣回答。
從相識結緣到走進鍋碗瓢盆的日子,我們一起走過了二十多個春秋。期間的酸甜苦辣時有發生。不過,每月買兩期《讀者》是我們雷打不動的堅持。哦!這話說得有點滿,中間有過一段日子是斷頓了的。應該是2000年左右吧,那段日子最艱苦,我們剛剛遭遇了下崗。
當然,如果這事兒放到現在,肯定不是事兒,但在當時,確實有種找不到組織的感覺。一方面揹負著經濟的壓力,一方面承受著來自心靈的煎熬……
不過,後來,缺篇的《讀者》還是一本一本補起了,不僅補齊了《讀者》,還收穫了許多平時捨不得買的大部頭。因為我們找到了新營生,賣舊書,舊雜誌。
經營了好長一段日子,雖沒掙了錢,但收集了滿滿兩三櫃子的書,也算有所收穫。
再往後,日子越來越好,買一本書已經不用再算計了。可每個買書的時刻,仍然有種儀式感。
晚飯後,一起散步,熟悉的書攤,熟悉的老闆娘,不用多言語,找零,拿書,然後一起回家。
雖然,老公每次都和我爭,這次該他先看了,不過每次都是我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