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風物誌
-
2 # 跪射俑
古人晚上用油燈看書,在宋朝時期,皇帝趙佶便發明了在油燈上放枸杞來防止近視,或者在燈的旁邊放一些植物來吸收油煙。如果近視了之後,古人則是通過鍼灸的方法來治療,在中醫認為,人變得近視是由於自身的陽氣不足,通過鍼灸,就可以調節體內陰陽,治癒近視。
到了清朝中早期,就有了西方各國進貢的眼鏡,但也只是貴族才能有機會使用,清嘉慶年間眼鏡才得到了普及 。
很多人疑問為什麼中國的近視人口會如此之多?近視的產生主要跟眼軸發育過快過長有關,而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是導致眼軸發育異常的兩個重要原因。有相關資料顯示,父母雙方均近視,子女的近視率達到30-40%;父母有一方近視,則佔20-25%;父母均無近視,則小於10%。
遺傳因素雖佔一定比例,但從中國快速攀升的近視發病率來看,環境因素的不良作用更多一點,如缺乏戶外活動和過度的近距離工作學習、閱讀、以及長時間盯著螢幕等不良習慣。
-
3 # 何運超
都知道近視是普遍的,有後天的,也有先天的,古代自然也有近視。只不過客觀來說,古人用眼情況不能和後人相比,古人真正挑燈夜讀的畢竟是那些讀書人,但放眼古代社會,讀書人畢竟又相對佔少數了,大部分古人晚上天黑了,都早早休息了,所以換句話說,古人近視眼比今天那是少得多。
比如到現代早期,中中國人的夜視能力普遍比外中國人強,比如到50年代北韓戰爭,志願軍發動攻擊一般都採取夜戰,老美都覺得中中國人不可思議,晚上作戰能力突出,一是我們裝備不敵,晚上可以多一些自然條件的掩護。二是,我們大多數人習慣了夜間看東西,說難聽一點,當時城裡還好,鄉鎮農村裡很多人還未必用得起點燈,點油燈都會很節省。客觀上我們的人視力比較好是事實,要換成今天大多近視眼,發動夜戰幾乎是不敢想象。
所以回到古代社會也就如此,但就在讀書人中,用眼用壞了的也不能說少,只是單純記載眼睛不好的並不太多。感覺比較知名的是晚唐詩人杜牧的弟弟杜顗,杜牧與弟弟杜顗感情非常深,兩人可說是相依為命。
杜顗比杜牧小四五歲,也非常有才華,二十出頭就上書宰相裴度分析天下大勢。在杜牧之後也進士及第,本來很有前途,還受到另一宰相李德裕欣賞,放在鎮江為官。杜牧當時剛好在揚州,過著逍遙的生活。與弟弟隔江不遠,經常來往探望。可就因為杜顗眼睛不好,沒有辦法發揮更大作用,杜牧也到處幫忙求醫,後來杜顗近視越發嚴重沒辦法做官,杜牧去宣州時都帶著前去照顧。
跟著又去長安,杜牧把弟弟託給在江州的堂兄杜慥。杜牧尋到醫生就送到弟弟那邊嘗試醫治,各地輾轉為官也先把弟弟的生活放第一位。可惜杜顗因為眼病,一直沒有繼續發揮才華,生活各方面不便,心情也不算愉快,自然還拖出其他病。別說古代沒法治療近視眼,實際都知道今天如何先進也根本治不了,只是通過各種先進技術可以適當輔助矯正視力罷了。所以杜顗四十多就死了,杜牧非常悲痛,也過兩三年就死了,也就五十左右而已。
-
4 # 阿徵帶你看歷史
宋朝時,歐陽修眼睛近視了,十米之外人畜不分。南宋葉夢得在《石林燕話》中記載:“歐陽修文忠近視,常時讀書甚艱,惟使人讀而聽之。”也就是說,歐陽修乾脆自己不看書了,那些書上的字密密麻麻,沒有句讀,又沒有插圖,讀起來十分費勁。於是,歐陽修“在政府數年,每進文字,亦如常人,不以為異。貴人真自有相也。”歐陽修的解決辦法就是請人讀書給自己聽。
還有一種解決辦法就是使用放大鏡。將放大鏡放在書上,把字放大,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看不清的問題。清書《除餘眾考》中稱:“史沆斷獄,取水精十數種以入,初不喻,既而知案牘故暗者,以水精承目照之,則見。”這種用水滴看書的方法,和放大鏡的原理相同。也就是說,北宋一些官員就已經使用放大鏡來閱讀宗捲了。
古人還通過醫藥手段,如通過鍼灸、服藥來恢復視力。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著作中列出的醫目、護目的藥方多達71方;還可以藥補加食補。《本草綱目》記載多種藥物有明目助讀的功效,比如蕪清花“主治虛勞眼暗”,櫆實“令人可夜讀書,延年益氣力”......
如果實在是窮人近視了,沒有錢顧人讀書給自己聽,沒有錢買草藥食用怎麼辦呢?實際上,並不是每個人近視了都會採取相應的治療。因為在古代,不用常常看書寫字,不“從事”書生的大有人在,這些人近視了也不影響正常的工作。人們交易都是面對面,幾乎不會為看不清而苦惱。而且,馬路上行走的都是行人,不像現在車來車往,要是有馬車經過也會提前發出聲音以便注意。所以,要是不妨礙正常生活的話,近視了也沒太大的問題。
-
5 # 刀舞青竹
現如今,近視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大街上小學生戴眼鏡的比比皆是。據統計,在中國高中生中大約有80%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近視問題。
關於近視眼,網路上有一個梗,說是“10米外六親不認,50米開外雌雄難辨。”雖說是距離產生美,但是朦朦朧朧的美,一般人也遭不住啊。在今天,近視眼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兒,可以做手術,也可以配一副眼鏡兒。那麼,在古代的時候古人有沒有近視呢?要是近視了他們怎麼辦?
史書中,記載最早的近視眼是宋代的大文豪歐陽修。宋代葉夢得的《石林燕語》中記載:“歐陽文忠近視,常時讀書甚艱,惟使人讀而聽之”,也就是說歐陽修的近視已經瞎到只能讓人幫他念書的程度了。
那麼,普通人近視了戴不起眼鏡咋辦?可以重要調理,比如覆盆子可以明目;還有鍼灸可以緩解;可以用放大鏡等等不一而足。
年輕人還是要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多讀書,少玩手機,拒絕熬夜,有一雙健康的眼睛,才能更好地發現生活中的美啊。
-
6 # 三川er
古人也是有近視的,但是有近視眼的當真是少之又少。最容易近視的當屬古代文人。但古代人讀書基本上都是藉助自然光源,點燈夜讀畢竟是少數。就算視覺疲勞還可看看田園風光,近視的才是當真厲害。
現代人,每天面對著手機電腦,讀書寫字姿勢大多也不正確,免不了視覺疲勞進而造成近視。
-
7 # 江上俠chenxiliang
古代青少年兒童讀書人和現當代讀書人比例上看,是很少的,患近視的人更是極少的。古代近視了恐怕也沒有辦法,眼鏡到清朝才有的。現當代青少年近視的為什麼很多?眾所周知,一是讀書普及,晚上電燈使用普遍而且時間長,加上電視、電腦、電影、手機的光屏的長期刺激,損傷了發育中的青少年兒童的眼睛,近視率勢必大大增加。且不要去和古代比,可以問問現在七八十歲的老人,他們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學校裡有多少人近視?很少的。那時電燈少,電視機、電腦、手機根本沒有。
回覆列表
中國古代關於眼科的研究起源很早,古代關於認為人的五臟六腑和各個器官之間是互通的,而眼睛則和肝臟是相關的,如古籍《世醫得效方》記載“又若讀書、博弈等過度而致疾者,名曰肝勞。不可但投以治肝之劑,及作他證治之,卒於莫效,惟須閉目珍護,不極遠視,庶乎可瘳。”。儘管在古代醫學典籍中近視的研究不如老花眼來的早,但至少是宋朝就已經有了相應的認知,宋朝時期(金代)劉完素所著作的《保命集》中提到是萬壽地芝丸就很可能是古代治理近視用藥的代表,在著作中原文記載它的作用是治目能近視,不能遠視。另外還記載了千里光散、宣風散、定志丸等中藥治理法。之所以宋朝時期關於近視的記載才開始多起來,這個和宋朝設醫學九科是有很大關係的,隋朝時設了醫四科,其中的醫科中雖然有耳目口齒科,但宋朝是正正經經的在九科中列了眼科。
在現在科學研究中,近視是由於眼睛視覺成像沒有聚集在視網膜上,就像攝像頭一顆短焦攝像頭只能拍到比較近的景色。現在全球預計有十幾億的人有近視,而中國有的城市近視比例高達37%,有研究表明1950年起,近視認可比例持續增加。現在研究近視主要的原因是兩個,一個是遺傳、一個是錯誤的用眼習慣。我們可以從另外一組資料來分析一下近視比例增高的原因,1911年電子式電視概念提出,1939年僅英國大約2萬個家庭擁有電視,1949年至1951電視機從一百萬臺增至一千多萬臺,1992年一位學者寫道“今天,在全球有35億小時被用於收看電視”,另外據美國在90年代一份統計,美國兒童6歲到18歲平均每個人有1.5萬到1.6萬小時在看電視,而上學的時間則不到1.3萬小時。而電視還僅僅是新媒體中的一種,現在的電腦、智慧手機、平板這些新興起的電子裝置,同樣是影響當代人用眼習慣的重要原因,即使到現在預防、治療近視都不是一個確切的話題,因為近視形成的過程、原因複雜且多變,可能同樣的環境同樣的習慣,有的人會高度近視,有的人只是輕度近視,有的人則可能不近視,所以現在也並不能通過藥物自然的治療恢復(鐳射手術算是外力),佩戴眼鏡也只是算一種矯正方法,並不能算是治療。古人對於用眼不如現代人多,而且低度近視並不會日常的用眼帶來太大的影響,現在很多一、兩百度近視的人有的也根本不帶眼鏡,古人可能有些許近視也只是認為肝臟不好,或者是老眼昏花了,而不會太多的往近視這方面考慮,畢竟當時的近視認知就不是現在近視的病因,這也就會讓我們認為古人近視的人少,當然相較於在被電子屏影響的現代人,古代近視的比例絕對比現在低。
眼鏡最早出現在義大利,據考證1289年就已經出現,實際上在1268年就有光學放大鏡來輔助近視患者閱讀,而我們古代宋朝的古籍《暇日雲》記載
“史沆斷獄,取水精十數種以入,初不喻,既而知案牘故暗者,以水精承目照之則見”
似乎描述的就是眼鏡,水精應該所的就是水晶、玻璃,再到明朝時期記載就更為明確了,古籍《方州雜錄》記載:
“如錢大者,形雲母而質甚薄,以金鑲輪,紐之合則為一,歧則為二,老人目皆不辨細書,張此物於雙目,字大加倍。”
其他的如《謝屠公送西域眼鏡》、《留青日扎·靉靆》都有相關的記載,明朝畫作《南都繁會景物圖卷》更是明確的描繪了一位眼鏡使用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