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是劉備和諸葛亮在茅廬中的一段對話。在這場關係到後來歷史走向的對話中,諸葛亮闡述了對當時形勢的分析,提出了劉備應該採取的策略,以此三分天下有其一,進一步地一統天下;不過,這個有點一廂情願,畢竟理論上的東西和實際是有區別的,現實會瞬息萬變的,不可能像是規劃好的那樣一成不變的。再說了,諸葛亮和劉備有《隆中對》,曹操和郭嘉也有“挾天子以令諸侯”,孫策也有“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交代。所以,理論始終是理論,變為現實需要更多的條件。
從當時的對陣來講,曹操和孫權的實力都大於劉備。曹操佔據了最大的區域,手下要文有文、要武有武,劉備戰勝曹操難度很大,幾乎是不可能。孫權佔據了富庶的江南,手下也是人才濟濟,一點也不次於劉備,可以說是盡佔天時地利人和,況且有長江天塹。
所以,《隆中對》大抵上可以看做是科舉考試考場中的一幅答卷,理論上可以吞天地,實際上不一定能實現。基於此,劉備依靠《隆中對》統一天下是不可能的。歷史的走向也證明,劉備若是偏居於西南一角,養精蓄銳,或許能保證蜀國國富民安,繁榮昌盛;恰恰是因為諸葛亮窮兵黷武,耗費了蜀國國力,結果在三國中率先亡國了。
《隆中對》是劉備和諸葛亮在茅廬中的一段對話。在這場關係到後來歷史走向的對話中,諸葛亮闡述了對當時形勢的分析,提出了劉備應該採取的策略,以此三分天下有其一,進一步地一統天下;不過,這個有點一廂情願,畢竟理論上的東西和實際是有區別的,現實會瞬息萬變的,不可能像是規劃好的那樣一成不變的。再說了,諸葛亮和劉備有《隆中對》,曹操和郭嘉也有“挾天子以令諸侯”,孫策也有“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交代。所以,理論始終是理論,變為現實需要更多的條件。
從當時的對陣來講,曹操和孫權的實力都大於劉備。曹操佔據了最大的區域,手下要文有文、要武有武,劉備戰勝曹操難度很大,幾乎是不可能。孫權佔據了富庶的江南,手下也是人才濟濟,一點也不次於劉備,可以說是盡佔天時地利人和,況且有長江天塹。
所以,《隆中對》大抵上可以看做是科舉考試考場中的一幅答卷,理論上可以吞天地,實際上不一定能實現。基於此,劉備依靠《隆中對》統一天下是不可能的。歷史的走向也證明,劉備若是偏居於西南一角,養精蓄銳,或許能保證蜀國國富民安,繁榮昌盛;恰恰是因為諸葛亮窮兵黷武,耗費了蜀國國力,結果在三國中率先亡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