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空媽是個處女座

    大家好,我是空媽。

    首先家長們需要了解3-6歲寶寶,自言自語是很正常的,不需要特別焦慮。

    寶寶為什麼會自言自語?

    其實在孩子的生長髮育過程中,4-10歲的語言有20%-50%都是自言自語,而且寶寶的自言自語也是一種情緒和思想的表達,是孩子將思維跟表達結合起來的鍛鍊方式。

    自言自語現象什麼時候會消失?

    自言自語的現象,其實在寶寶上學之前,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隨著寶寶逐漸對語言表達的掌控,這種現象才會慢慢消失。

    最後總結一下:自言自語其實是孩子生長髮育中的一個正常階段,只有孩子能夠自如地掌控語言表達時,就會慢慢消失,所以家長不要把這個當做一個不良現象對待哦!

    我是空媽——育兒是個繁瑣長遠的事情,願我們共同努力讓孩子和父母一起變得越來越好。

  • 2 # 勿擾只為自己記錄

    感覺很有趣呀,我家寶寶也會這樣,玩警車的時候嘴巴會發出警車鳴笛的聲音,然後模仿警察抓壞蛋,嘴裡也是念念有詞,正是愛模仿的年紀呢,所以大人這個時候更加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被寶寶看見跟著學哦[機智]

  • 3 # 遛娃實錄

    自言自語,是一種內部語言,也就是將內心所想,用聲音表達出來。

    人人都有內部語言,這分為兩種情況:

    1. 跟自己對話。

    大部分人都會有類似的經歷,會忍不住說出來。譬如在電視上看球賽進球時,我們會歡呼“哇,3:1啦,好棒好棒。”甚至會加上“某某,我愛你。”譬如出門忘了帶鑰匙,我們會嘟囔一句,“唉,一孕傻三年啊。”

    譬如我們解題或背誦課文時,很喜歡小聲嘟囔。

    這些都是跟自己的對話,在某些特定條件下的自言自語,是情之所至的說出口。

    心理學相關教授提到,當我們看某個東西時,大聲的說出來會加強我們的記憶力,會讓我們注意力更集中,效率更高。

    2. 有一個假想的人,在跟他溝通。

    我上初一的時候,某天吃午飯,突然想起一道數學題,一邊吃一邊想解題辦法,終於解出來了,我高興的喊,“邱老師,我做出來啦。”

    室友們一陣詫異,老師根本不在呀。我才反應過來,解題的過程太專注太興奮了,忘了正在吃飯呢。

    這都是因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有了假想的物件在旁邊,想要跟他對話,不自覺說出來而已。

    一般7歲以內的孩子,和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比較喜歡自言自語,一般都是因為孤獨,又控制不了自己。而7-60歲之間的人,會逐漸做到將內部語言留在心裡,不說出來。

    所以,對於3歲多的孩子來說,自言自語很正常。

    譬如我兒子也三歲多,常常會自言自語“green,green。”這是他自己在練習發音,強化記憶。

    有時他會跟小鴨子說,“你能不能像小鳥一樣飛起來呀?”或者“你一直陪我玩,我喜歡你。”這是他將小鴨子也當作能說話的人一樣對待。

    但是,有一點要注意:說話是否有意義。

    普通人自言自語,不管他是與自己對話,還是與假想的人(或事物)對話,它都是有邏輯性的、有社交性的語言。

    一些特殊孩子也喜歡自言自語,常常是一些沒有意義的音節組合在一起,不是背誦或模仿,也不是清晰的詞語或句子。

    如果大人聽不懂,問他他又說不清,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就要引起重視了。

    三歲多的孩子總是自言自語,該怎麼辦?分兩種情況來看:

    1.如果他講的是有意義的話語,而且不太多,可以不必管他。如果比較多,那就直接和他對話,將他從自己的世界拉出來,將自言自語變成親子互動。

    2.如果他講的是無意義的音節,建議帶他去醫院看看。醫生可以給予更有針對性的意見。

    此外,在家裡儘量多陪他,玩他所玩,看他所看,儘量減少他的孤獨感。只有這樣,他才有互動的動力;也只有這樣,你才能更理解他,更好的判定他說的話到底真是無意義,還是吐字不清。

  • 4 # 兒科醫生鮑秀蘭

    “假想朋友“是很常見的發育問題

    早在 1918 年,就有學者指出,幼兒產生假想朋友的概率約為 8% 。近年來,有學者在其研究中發現 42.7% 的學齡前兒童有假想朋友。多存在於2~6歲的孩子。

    “假想朋友” 對寶寶認知、情感發育是非常有利的

    1、讓孩子適應角色轉換

    當寶寶們在一起玩耍的時候,孩子往往充當大哥哥或大姐姐的角色來照顧他的”朋友“。這為以後孩子適應不同角色之間的轉換奠定了基礎,一定程度上會讓孩子學會分享。

    2、給予孩子陪伴

    擁有假想朋友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在爸爸媽媽照顧不到的時候,會有假想朋友陪伴他,跟他玩,給予他安慰。

    3、促進認知的發展

    孩子會給假想的朋友起各種各樣的名字,形象也是各種各樣的,這對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無疑不是一種挑戰。

    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對待?

    1、接受孩子的假想朋友

    當孩子提出有假想朋友的時候,不要打破他的想象,也許在成人看來是荒謬的,但是對於孩子來講,這個人就是他“真實存在”的朋友。家長就保持“看破不說破”的原則就好。

    2、避免給孩子貼標籤

    不要隨便給孩子貼上”不聽話“、”不乖“等,這樣會導致孩子認為自己就是那個”壞孩子“。家長應在現實中給予寶寶肯定,讓孩子認為假想朋友的存在是正常的。

    3、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

    多給予孩子關注,透過孩子與假想朋友的互動,反思自己的教育。多給予孩子陪伴,瞭解孩子的內心,幫助孩子儘早遠離假想朋友。

    如果寶寶出現以下的情況,家長要著手干預

    1、如果孩子試圖用假想朋友來掩飾自己犯的錯誤時,此時,爸爸媽媽就要告訴他,說謊是不對的,你將真相告訴給爸爸媽媽,我們是不會生氣的,我們依舊是愛你的。”

    2、孩子的假想朋友開始擠佔真實朋友遊戲之間的時間。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觀察詢問,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的不願意與真實朋友玩耍,是受到欺負了還是出現自卑等心理方面的問題。

    3、孩子過分依賴“假想朋友”。如果孩子遇到事情,不願跟爸爸媽媽溝通,家長就要開始反思,是不是給予孩子的關注不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一歲了,不怎麼吃飯,還以奶為主,關鍵奶也不多吃,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