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anpolwu
-
2 # 烏鎮智庫
換一個思路,古代沒有那麼多科技,拿交通工具舉例子。如果沒有車,你的活動範圍可能是周邊五公里。有了車,一天的活動範圍可能就是五十公里。車子延伸的是你的交際圈,是為你能力的施展的助力。就像地鐵一樣,原本上班可能要三個小時的路程,現在縮短一個小時可能更短,地鐵讓人更懶了嗎?也許不是。多出來的時間可以看書,可以打電話,可以幹更多的事情。所以你會發現有地鐵的城市生活節奏更快。
早些年沒有八小時工作日,可是現在的八小時的勞動強度可能遠遠大於原來的十四個小時,是科技的進步,是生產力的進步。只不過把原來更花時間和力氣的事情簡單化,而這些時間和力氣,人去幹了其他事情罷了。
科技是由懶人推動的,科技是為全人類服務的。當年面對著農業自動化的農名伯伯大概也會問出:人不用種地了,將來 會有多懶的問題。你看,我們現在不用種地了,可誰能說我們過得不勞碌不辛苦。
隨著科技的發展,勞動力的解放。人的需求會逐漸由物質需求向精神需求轉變,會有更多的人從事寫作,表演,音樂,繪畫等藝術工作。而這些工作需要投入的時間、精力、金錢不見得比種地少。
(你總不能說每天碼3000+文字的網文作者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