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楠談歷史
-
2 # 讀書是福
《儀禮》原名《禮》,系記載古代禮制的著作,今本通行十七篇。漢人以其所講為士所必習的禮節,稱為《士禮》;相對《禮記》而言,又叫《禮經》;晉人認為其所講的並非禮的意義,而是具體的禮節形式,故稱之為《儀禮》,與《禮記》、《周禮》合稱“三禮”。歷朝禮典的制定,大多以《儀禮》為重要依據,對後世社會生活影響至深。
《儀禮》主要記載古代貴族(包括國君、諸侯、卿、大夫、士)從成人、結婚到喪葬的各種禮節,以及其交往、燕饗、朝聘、鄉射、大射等各種政治和社會活動中的禮儀規範。按儒家的說法,人類之初,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人和人就要生出爭鬥。於是聖人制出禮來維持社會秩序,教人節制,教人平和,教人追念本源,感懷恩德,教人互敬互愛。這分別是制度之禮,宗教之禮,風俗之禮。可見,禮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標誌。中華民族被稱為禮儀之邦,“禮儀文化”是文化中國的核心內容之一。
《儀禮》開篇即是《士冠禮》,一個人成人,就意味著他開始獨立地承擔自己的責任,參與社會的各項事務。儀式是有意味的形式,每一個細節都承載著不同的功能,在看似繁瑣的各項程式中,先民們表達對神明、對社會、對生活的尊重與熱愛。據《史記》載:“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聖人兒時的遊戲都是制禮作樂,可見禮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其實在今天,禮同樣非常重要。我們常說人要講文明禮貌,一個人的言行舉止是否合“禮”,就是他的精神文明水平高低的標誌。所以,瞭解古代禮儀制度,對於今天來講照樣是有重要意義的。
《儀禮》版本甚多,有東漢鄭玄《儀禮注》、唐賈公彥《儀禮註疏》、清胡培翬《儀禮正義》等。今據清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刻本整理。
-
3 # 閒看秋風999
人們常常說中華文明是一脈相承的,那麼這個“一脈相承”又體現在什麼地方呢?例子來了,那就是《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的傳承關係。
儘管清朝那些編修《四庫全書》的大學士們(四庫館臣)在參照《永樂大典》時頗多微詞;但是,在實際編修工作中,仍然是以“其全部全篇收入,得以排纂校訂”,直接從《永樂大典》中“輯成編者”516種。
據專家統計,歷史研究者現在使用的《舊五代史》、《續資治通鑑長編》、《宋會要輯稿》、《蠻書》、《水經注》、《明律》、《直齋書錄解題》等重要史書,都是來自《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的編纂,在早期是由解縉領銜;他的思路是這樣的,解縉認為“今六經殘缺”,應當“一洗歷代之因仍,肇起天朝之文獻;說白了,解縉的標準僅僅限於儒學經典。
初稿完成以後,交明成祖審閱未能通過;朱棣隨即命太子少保姚廣孝、刑部侍郎劉季箎與解縉同監修,“盡通經史百家之言”的陳濟“以布衣召為都Quattroporte”。編修的宗旨就是三個字“大而全”。
因此,《永樂大典》除了儒家經典的“經史子集”(四庫之書)以外,還包括大量的“雜書”;
《永樂大典》凡例開張明義是這麼說的: 是書之作,上自古初,下及近代,經史子集,與凡道釋、醫卜、雜家之書,靡不收採。……凡天文、地理、人倫、國統、道德、政治、制度、名物,以至奇聞異見,諛詞逸事,悉皆隨字收載。
因此,《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一樣,都是堪稱“百科全書”的鴻篇鉅製;從這個標準來看,這兩部書沒有根本的區別。
不過,這個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並非完全一樣;這是什麼原因呢?
清朝康雍乾雖然是公認的“盛世”,但是,也正是這三個朝代大興“文字獄”;在《四庫全書》的編輯過程中,按照乾隆皇帝的旨意,查禁了大量的書籍,有人將此比作第二次“焚書”!
《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的不一樣還有;《永樂大典》只有兩部,一部是“正本”;另外一部是“副本”;令人詫異的是,如今“正本”不知去向,只有殘存的“副本”流落民間以及海外。
《四庫全書》成書與清朝鼎盛時期,全書多達四部;現在其中的一部大部分儲存在臺北;去旅遊時,可以得見真容。
簡單說,兩部書就是一個傳承關係;特點都是“大而全”;當然,區別也是有的,除了上述介紹的以外,還要“檢索”方法的不同;這些比較“專業”的問題這裡就不囉嗦了。
-
4 # 土右鍾海濱
《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兩部大型綜合類典籍彙編,兩者均為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中的珍品與瑰寶。《永樂大典》是類書,而《四庫全書》是叢,兩者不同之處應從以下方面來理解。
《永樂大典》編纂工作始於明代永樂元年即公元1403年,歷時六年編修完畢,全書共計22937卷、目錄60卷,約3.7億字,共輯錄收入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其他方面的典籍文獻近8000種,明成祖作序,命名為《永樂大典》。
《四庫全書》共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成為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書,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乾隆還把貯藏《四庫全書》的閣名用淵、源、津、溯加以命名,以凸顯《四庫全書》具有的所謂“溯其源流”的功能屬性。
《永樂大典》的編排方式類似於現代的百科全書,分類輯錄(摘抄)古代文獻,雖然偶爾也有全文收錄的,更多也是擷取,再分類編排。《四庫全書》則是叢書,將文獻整本整本編入。
從文獻的完整性來說,各有千秋,《永樂大典》收錄書目更多更雜,但多是擷取,不完整也打亂了原書編排,而《四庫全書》收入的都是完整的內容。
從總的文字數量來說,《四庫全書》的要多,《永樂大典》的總字數不到《四庫全書》的一半。再者《永樂大典》後來還有大部分散失了,存數很少。
《四庫全書》編纂的過程包含了文禁,但是仍然為儲存文獻做出很大貢獻。本來歷史上文獻的自然散逸是很嚴重的也是很常見的,任何一本文獻學的概論都會強這個問題,沒有被刻意銷燬的圖書其實真的多數情況下也留存不下來。《四庫全書》在這方面做得較好,能夠做了較好的儲存工作,而且是一旦收錄基本整本收錄,並不像《永樂大典》那樣多是擷取。從史料價值來說,能用得上的都是有價值的。
《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是有重大影響的古代大型文化工程,客觀上也對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發揮了積極作用。
-
5 # 文化六陳鋪
一,《永樂大典》共計11095冊,22877卷,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收錄上自先秦,下至明初各種書籍七八千餘種,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
大典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1,《永樂大典》是一部類書,它編纂於明朝永樂年間時六年(1403-1408年)編修完成。它儲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獻。
2,早於他國文獻,與法國狄德羅編纂的百科全書和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稱世界文化遺產的珍品,是中國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
3,《永樂大典》是編纂最早、規模最大、內容最廣的“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二,《四庫全書》: 古代的《四庫全書》集“經、史、子、集”四個內容。經:主要是四書五經;史:主要是史記、漢書等史書(正史);子:主要是諸子百家;集:主要是歷史上名家的詩歌散文集。
是18世紀70到80年代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一項特大型文化工程,在人類文化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頁。
巜四庫全書》的歷史意義:
1,首先,它儲存了大量古籍,是古代文化的一次總結。《四庫全書》的編纂,對於弘揚民族文化,對於傳播古代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200多年來,如果沒有集眾書於一身的《四庫全書》,古籍將會大量散失,從而造成無可彌補的損失。
2,其次,在古籍整理的方法上,尤其是在輯佚、校勘、目錄學、匯刻叢書等方面給後人留下許多有益的啟示。
3,在輯佚方面,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佚書並收入《四庫全書》者共有385種,不僅使不少亡佚已久的古籍珍本重見天日,而且為後代的輯佚工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範例。
4,在校勘方面,四庫館臣網羅眾本、慎選底本等做法,為後代的校勘工作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
5,在目錄學方面,《四庫全書總目》的學術價值是古代任何官私書目無與倫比的,其編纂方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6,在匯刻叢書方面,清人以《四庫全書》為榜樣,掀起了編刻叢書的熱潮。
三,《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相比,有何不同?
1,編排上的區別:《永樂大典》的編排方式是類似於現代的百科全書,分類輯錄(摘抄)古代文獻,雖然偶爾也有全文收錄的,更多也是擷取,再分類編排。巜四庫全書》則是叢書,將文獻整本編入。
2,文獻的完整性的區別:《永樂大典》收錄書目更多更雜,但多是擷取,不完整也打亂了原書編排。《四庫全書》都是整本,就總的文字數量來說,《四庫全書>要多於《永樂大典》。
據推算《永樂大典》的總字數不到《四庫全書》一半,後來還大部分散失了,存數很少。從文獻的完整性來說,應該是各有千秋。
3,史料價值區別:從史料價值來說,其實能用得上的,都是有價值的,要視個人研究的具體題目和需求而定,篇幅多與少的問題,不一定分個高低貴賤。
-
6 # 癮歷史
簡單來說《永樂大典》是工具書,將很多知識歸納成一部書,文獻分類摘抄彙編,裡面沒有單獨一種完整的書。類似古代的百科全書,
《四庫全書》分為經(儒家經典)、史(史書典籍)、子(諸子百家)、集(詩詞歌賦)四部分,所以叫“四庫”;內容包羅永珍,所以叫“全書”。
《四庫全書》是將很多書匯成一套書,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傳世到乾隆初期的所有圖書,故稱"全書"。裡面每一種書是獨立完整的。例如現在人們熟知的四大名著,就是叢書。按小說類,將四本書匯成一套書,四本是各自獨立的。
除了這個最大區別,兩者還有很多不同點。
《永樂大典》所處的背景時代是明成祖朱棣剛即帝位,由於經歷戰亂,需要再度休養生息,勵精圖志,為標榜文治,於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命解縉、姚廣孝撰寫的,因在年號“永樂”期間完成,所以命名永樂大典。
《四庫全書》所處的是清朝全盛時期,國力空前。清朝乾隆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
規模不同《永樂大典》動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編寫,全書繕寫成22,877卷,目錄60卷,成書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歷時6年編修正式完書。
四庫全書由360多位高官、學者編寫,耗資400萬兩白銀、3800多人抄寫,耗時13年正式成書。共計79338卷(相當於《永樂大典》的3.5倍 ),36000餘冊,約8億字 。
命運不同《永樂大典》編修完成後,深鎖在宮中,只供皇帝使用,即使大臣都不能閱覽,更別說平民。整個明朝也僅抄寫兩套。一部是永樂正本,另外一部嘉靖副本。
到清朝後期再經歷1860英法聯軍侵佔北京和1900年八國聯國大火劫掠和大火,還有宮廷內相關人員監守自盜。到解放前全國,永樂大典僅存400冊。
《四庫全書》完成後,乾隆命人共手抄了7部,分別藏於全國各地,除了皇帝、貴族大臣可以使用。天下士子可到南三閣藏書館閱覽,但不能借閱。由於成書到現在不到300年曆史,而且抄錄多達7部,所以直至現在,四庫全書還有3套半,分別在臺灣故宮和內地3個圖書館。
-
7 # 林宋IF
至於內容和成就先不談了,就談談朱棣和乾隆編書的初衷和編書的影響。
永樂大典是海納百川的一部書,是明成祖朱棣為了彰顯其文治武功的一部鉅著。
而四庫全書在當時由於政治形態問題,名為編書,實際上在乘機搜查天下的藏書,有不利於其統治的一律銷燬,實際上是一場文化浩劫。乾隆這個人,很喜歡詩詞書畫,在當時的文字獄環境下,想要打擊對手敵人,特別是有文化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從他們言行、詩詞、繪畫等方面入手,乾隆皇帝抄大臣的家,也很重視這些東西,一方面,他自己要聚斂,另一方面,從文字入手來打擊對方,是康雍乾三朝以來的一貫做法。
編修四庫全書,名義上是編書,實際上,我估計就是乾隆的試探活動,乾隆皇帝是中國專制君主的頂峰,他甚至公開說,你們如果都以天下為己任,那要我幹什麼。同時對於臣節也是最看重的一個皇帝,貳臣傳就是乾隆主持編修的,他要求每個臣子為自己無條件盡忠 。
瞭解了這些,再去看編修四庫全書這件事,就沒那麼簡單,明明以言治罪卻鼓勵天下人交出自己的藏書,為乾隆的思想控制添磚加瓦,其心自然不言而喻。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乾隆時代是對思想控制言論控制最嚴厲的時代,這一時期,也是中國封建君主專制的頂峰,因為歷史上從來沒有哪個皇帝能對如此眾多的人口實現如此強力的控制。
朱棣編書說白了,就是在建立武功以後,來搞點文化方面的事業,儘管他本人未必喜歡,可能是出於好大喜功。但是由一群精英文人編纂的這部書仍然是一部文化瑰寶,相比之下,乾隆為了加強思想控制而編修的四庫全書,它是建立在文化恐怖和毀滅眾多不利於統治的書籍基礎之上,他們對後世造成的影響截然不同。
-
8 # 退休人翁
謝謝您的邀請。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最大的區別在於,永樂大典是世界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套圖書整合。整套書收錄了從先秦到清乾隆前所有的重要古籍,涵蓋了古代中國的幾乎所有的學術領域。
永樂大典是由成祖提議編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類書。初名為《文獻大成》,明成祖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11095冊約5億7幹萬字。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幹年來的知識財富。
四庫全書指經,史,子,集。經一一主要是四書五經。史一一各朝的正史。子一一主要是諸子百家。集一一主要指歷史上的詩歌散文集。全書共收書35O3種,79337卷,363O4冊近23O萬頁,約8億字。
《永樂大典》幾乎遺失,所存無幾。有很多流失海外。《四年全書》相較《永樂大典》儲存完好,一部現儲存在北京故宮。另一套原儲存在瀋陽故宮。後因歷史原因,現儲存在甘肅省。瀋陽人民的最大心願是這部儲存在甘肅的《四庫全書》能早曰迴歸到瀋陽故宮。讓瀋陽故宮這枚戒子能鑲嵌上《四庫全書》這顆鑽石。
-
9 # 小寶學英語
性質一樣,都是集合典籍的類書。不同的是:
1,《四庫全書》,一旦收錄基本整本收錄。《永樂大典》多是擷取。
2,規模: 《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11095冊,約3.7億字。《四庫全書》共計79338卷,36000餘冊,約八億字。《四庫全書》規模是《永樂大典》的3.5倍。
3,完整不一樣:《永樂大典》慘遭浩劫,大多毀於火災和戰亂,也有相當一部分被後人以修書之名竊走,現今僅存800餘卷且散落於世界。而《四庫全書》就比較完整。
回覆列表
編纂於明朝永樂年間的《永樂大典》和編纂於清朝乾隆年間的《四庫全書》都是官方編輯的大型書籍,都是中國歷史上的文化瑰寶
共同點兩部書籍的規模規模都極其龐大,《永樂大典》彙集古今典籍7000種以上,分為11095冊,總字數多達3.7億字!《四庫全書》編纂於清朝乾隆年間,彙集古今典籍3500多種,分為36000多冊,總字數不少於8億字!
《永樂大典》確實被譽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假如你對某一類事物感興趣,可以順著一個“主題”(或者說“詞條”)一直讀下去,會覺得很過癮——明朝嘉靖皇帝就是這麼幹的,他崇尚道教,對《永樂大典》裡的道教內容百讀不厭,但《永樂大典》又與現在的百科全書有很大區別,現在的百科全書會圍繞一個主題不斷展開延伸和進行總結和定性,而《永樂大典》只負責摘抄原文,絕不刪減文字或者添油加醋。《永樂大典》因此保留了明朝以前大量文獻資料,而且是原文資料,所以非常珍貴
編書目的不同《永樂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動用國家力量進行編纂的,其主要目的主要是炫耀自己的文治,畢竟他是造反奪了侄子的皇位得來的天下,為了證明給天下人,自己做皇帝比侄子出色太多,連自己的父親都不一定比得上
現存完整度不同《永樂大典》編纂於明朝永樂年間,後來嘉靖皇帝下令謄寫了一套副本,永樂那套便神祕消失了,不知是遭了火災還是被嘉靖帶進了墳墓。清朝末年,嘉靖本《永樂大典》屢遭偷盜和戰火,流傳至今的只有400多冊。其中最大一部分,即222冊,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相比之下,《四庫全書》運氣好太多,乾隆命人抄寫了七套《四庫全書》,流傳至今的有三套半。儲存在圓明園文源閣、鎮江金山寺文宗閣、揚州天寧寺文匯閣的三套基本毀於戰火。原藏杭州聖因寺文瀾閣那套僅存三分之一,重抄補齊後移交浙江省圖書館。紫禁城文淵閣和瀋陽故宮文溯閣的兩套基本完整,現藏於臺北故宮和甘肅省圖書館。但最完整的一套還要數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文津閣《四庫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