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閒看秋風999
-
2 # jm方小明
子孫桶
生死相關,從出生溺嬰,浸豬籠,生產時候的性命相博
不是我見的,是我聽說的,聽說時候是山東省的研究裡面講到,後來得知全國都有。
寧波研究:
溺嬰和棄嬰 將出生的嬰兒置入水桶、水盆等器皿中使之淹溺至斃的行為稱溺嬰。溺殺女嬰,主要是受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是為了早得男孩,傳宗接代。古有“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之說。棄嬰,就是把嬰兒丟棄在十字路口、通衢市集或富有之家的門口,在棄嬰的衣兜裡往往藏有寫著嬰兒生辰八字的紙條,讓拾者知之。民國29年(1940)北侖地區夏秋80余天無雨,糧食無收,造成了翌年的嚴重饑荒,因而棄嬰者倍增。後有人捐資興辦育嬰堂之類的慈善機構,專門撫養棄嬰或貧病交迫之家的嬰兒。舊時大碶清水橋的教養所便是這類慈善機構,時至今日,該地仍以教養所名之。
在傳統的祠堂文化中,傳宗接代是一件大事,正如書中寫到:唯有一事,不可饒恕。何事?無子無孫。
眾所周知,在舊時代裡,在男尊女卑的社會中,女性生來便面臨被親生父母謀殺的危險。
子孫桶
溺嬰習俗,(又叫殺嬰)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存在,韓非子曾提及“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而用於謀殺女嬰的凶器便是子孫桶。至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習俗呢?清乾隆年間江西按察使歐陽永琦曾在一份奏疏中專門論述,闡釋緣由:“或因家計貧乏,慮目前之撫養維艱,即家計稍豐,亦慮將來之遣嫁滋累,並或急望生男,恐為乳哺所物誤,遲其再孕,往往甫經產育,旋即溺斃。”
以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是一種惡俗,覺得這是中國歷史上女性人權被迫害的羞恥的歷史現象,是無法以正常的眼光看待的。
但是何曉道老師從歷史角度出發,站在歷史角度看問題,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在當時社會歷史環境下,這種習俗存在,是由它們特定而複雜的歷史文化背景決定的。因此,它們的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哪怕是十分荒謬的。
歷史絕非偶然,一種習俗的出現並能夠被人們普遍接受,並能夠一直被延續,是有其存在的意義或者說原因的。
溺嬰習俗的出現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文化狀況是不可分割的。
眾所周知,中國舊時代一直是農耕經濟,人們的基本生存條件——糧食也是依賴於天,也就是百姓口中的老天爺,人們吃飽吃不飽肚子都要看天命,基本生存條件的不穩定性也就讓一個家庭面臨生存問題。
並且在中國舊時代裡,人們長期信奉“多子多孫多福祿”的說法,更有儒家思想中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影響,這就讓女人成為了生產工具,也就為滿目瘡痍的家庭又添新霜。
站在歷史的橫觀角度來看,舊時代的這種溺嬰行為反映的是人們追求傳宗接代的美好願望;
而從歷史的縱觀角度來看,則體現了當時人們的認知觀念受到現實經濟條件的限制和封建禮教的束縛。
這就是歷史。
-
3 # 神奇天地
那必須是婚鬧了。鬧的毫無底線。
法國漢學家葛蘭言曾在《古代中國的節慶和歌謠》中提到:" 過年是交配的時間。" 而臘月則是操辦喜事的高峰期。
剛剛從用力過猛的年會,以及過分密集的春節酒局中絕地求生的小李,又馬不停蹄地投身到一場更巨大的荒謬之中:
" 當天的迎親隊伍十分壯觀,一行人浩浩蕩蕩,踏得馬路塵土飛揚。新娘和新郎的胸前顯掛著寫有 " 姦夫 "、" 淫婦 " 的紙板,在十來個親戚或鄰居的督促下,喊著下流的口號。稍有不從,便要受皮肉之苦。就像一場發生在 21 世紀的‘鬥地主’。
剛剛緊走幾步,新郎新娘在簇擁下終於來到了婚房。喝嗨得六親不認的親朋好友,已經手持道具等在一旁,朦朧的酒眼裡再次煥發出光芒。"
丨湖南邵陽,新娘新郎掛著 " 姦夫 "、" 淫婦 " 的掛牌遊街示眾。
丨新郎新娘被人驅趕著,腰纏綵帶拉一輛桑塔納花車繞縣城走上一遭,稍有懈怠,即被親友用鞭炮催促,新人被炸得呲牙咧嘴,滿頭大汗。
這並非孤例。在搜尋引擎輸入 " 鬧婚 ",出來的新聞可以說是卷帙浩繁,而新近的一則來自江蘇鹽城。
公公的力比多(精神分析學裡的性力)在鬧婚環節中得到釋放,事後他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親吻只是借位表演。表面上這些象徵性的背呀、抱呀、摟呀都有,習俗就是這樣,但不能鬧得出格。"
丨湖北武漢," 鬧婚禮 " 的村民逼公公背兒媳,公公頭上戴著寫有 " 扒灰佬 " 的紙帽子。" 扒灰 " 一詞來源於古代,指公公與兒媳通姦的現象,如今專用來調笑新婚媳婦和公公。
丨四川內江一街道上,新郎父親被打扮成 " 高階燒火佬 " 遊街示眾。
螢幕前的觀眾忍不住問:鬧婚的陋俗到底有完沒完。而答案往往是殘忍的。這項存在了數千年的內隱文化,恐怕難以在朝夕間驅除乾淨。
縱觀整個中國婚俗發展史," 鬧婚 " 源於黃帝時期,幾乎和華夏文明同步出現。後來又被作為婚禮中的重要程式,在南北朝時期被固定下來。
丨吃蘋果、喝交杯酒,這些簡單的遊戲都是流傳下來的婚禮環節。
丨中國的交杯酒從 " 交杯合巹 " 演繹而來,象徵著兩人連成一體,表示性關係的確立。
它的生成和構建基於這樣一個事實:當時,盲婚啞嫁是常態,素未謀面又毫無性經驗的新婚男女,進入到洞房,就像進入了一片知識的荒原。
於是,作為 " 過來人 " 的三姑六婆、叔伯兄弟便主動肩負起 " 傳道,授業,解惑 " 的責任," 鬧洞房 " 則成了無數代新人的性啟蒙公開課。
丨 1981 年,西安,親友在偷看 " 鬧洞房 "。
時人巧借 " 驅惡鬼 " 之名,以 " 人不鬧,鬼就來鬧了 " 的隱晦藉口,對新人行之以 " 性教育之事 "。平日裡被視為禁忌的 " 性 ",在這一天可以名正言順地擺上檯面。
據《民國十八年 · 合江縣志》記載,婚禮當天,鬧洞房的人無輩分尊卑之分,往往肆意而為,男女老少齊聚一堂,相互分享自己珍藏多年的黃段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丨洞房花燭夜,年輕小夥、姑娘、大嫂、小孩在窗前 " 聽門 ",得幾句新婚夫婦的 " 悄悄話 " 逗趣。有時甚至扯破窗紙,點個辣椒煙火塞進門洞,攪得新人不得安眠。
若拋開個人隱私不談,這場原始粗暴的 " 突擊訓練 ",由於教育形式催人 " 直麵人生 ",效果往往很不錯:
約定俗成的性遊戲,一舉拉近了新人之間的距離,掃蕩掉二人對性的神祕感和負罪感,迫使他們進入到夫妻角色之中。加上洞房的裝飾物多為紅色,伴著簫聲和隨風搖曳的花燭燈影,人對性的追求一下子便被激發出來。
丨關係心理學家胡慎之說:" 性壓抑可以在性遊戲中找到發洩口,而鬧婚中的各種遊戲,都是具有性的傾向的。" 圖為新婚夫妻進行 " 吃香蕉 " 的鬧婚遊戲。
丨鬧婚遊戲:" 錢藏哪了 "。
二、變味的成人遊戲
隨著時間的發展," 鬧洞房 " 的習俗像大篷車一樣,在南北流竄,各地之間互相汲取。
除了充當著 " 親密關係的潤滑劑 " 之外," 鬧婚 " 遊戲還衍生出耐人尋味的性意味。
丨 " 來跟嫂子合個影 "
據《漢書 · 地理志下》的一段記載," 賓客相過,以婦侍宿。嫁取之夕,男女無別,反以為榮。" 大意是,有客人來,新郎讓老婆服侍他睡覺。結婚當天,男女之間並不介意這樣的事,反倒覺得很光榮。
早在東漢末年,哲學家仲長統便斥之為陋習:" 今嫁娶之會,捶杖以督之戲謔,酒禮以趣之情慾,宣淫佚於廣眾之中,顯陰私於新族之間。" 簡而言之,這種風氣簡直汙得奇詭。
丨新娘在婚禮上為男賓客點菸也是常見的鬧婚手段,而點菸的方式五花八門,未必文明。
除此以外,玩得太過火的人們還鬧出不少人命," 新郎被塞進櫃子活活憋死 " 之類的婚禮事故也比比皆是。
為了保護新娘,明代衍生出 " 喜娘 " 一職,即今天所說的 " 職業伴娘 ",專門指點新娘的梳妝和洞房之事,又替新娘應對 " 鬧婚者 " 的騷擾。至於 " 鬧洞房 " 的賓客們,對此新俗也喜聞樂見,畢竟又多了一個下手的物件。
丨 " 摸老公 " 遊戲
丨 " 騎大馬 "
● ● ●
但性教育作為人類存續的剛需,沒有什麼力量能撼動它,即使在 " 存天理,滅人慾 " 的特殊時期,鬧洞房也沒有被消滅,反而發揮了前所未有的教育作用。
清代以後,鬧洞房更是氣象萬千,衍生出文鬧和武鬧。
丨文鬧:親友們在新郎胸前掛上寫有 " 因犯強姦罪判處徒刑一輩子 " 的字樣,讓新娘大聲讀出來尋開心。
丨武鬧:山東日照,新郎被扒掉棉襖和外套、捆住手腳,在伴郎團的合力下被扔進大海。
康有為在逃奔日本期間,參加了華僑樑渭家的婚宴,期間即席出一趣題,請新娘和新郎分別在 " 司月二大 "、" 旦牛住了 " 八個字上各加一筆。新娘新郎只好握筆遵命。隨後康有為又令二人齊聲讀出。新郎新娘兩頰緋紅,難於啟齒。康有為只好代為朗讀:" 同用工夫,早生佳子 "。
但在洞房夜吟詩作賦的只是少數。本著能動手就不動口的原則,武鬧更能攪動氣氛。
現今西北部分地區仍保留著 " 打女婿 " 的習俗。新婚之夜,親友畢集," 以竹子杖打女婿為樂 ",但並不 " 真打 ",只是象徵性地敲打幾下,提醒新郎要愛惜老婆。
丨事實上,西方也有鬧婚傳統,最常見的是新娘向賓客拋吊帶襪以示祝福。而酩酊大醉的男賓客們往往等不及,會 " 自己動手 "。後來,有聰明的新娘想出了一個辦法,用向女士們拋花束的儀式,代替掉原來的拋吊帶襪。
三、" 它很荒謬,其實跟婚姻沒什麼關係 "
時間來到 21 世紀,中國人談論性的方式正在改變,人們能輕易地從 91porn,或是折了兩次的情色雜誌中獲得啟蒙。簡單粗暴地把 " 性教育 " 等同於 " 交配教育 " 的人也越來越少。
而這些早已失去原本意義的鬧婚遊戲,卻看不出任何消停的跡象,甚至以一種傳統的姿態變本加厲。?
2012 年至 2016 年期間,全國新聞媒體所報道的婚鬧新聞高達 142 例,其中包括山東泰安伴娘被伴郎猥褻事件。而來自遵義的新郎官小夏,被 3 名鬧婚的發小捆綁住手腳,最後因意外導致十級傷殘——在人生的特定時刻,事故發生得像一場不可抗拒的玩笑。
而據網易數獨的統計顯示,全國多數婚鬧事件的受害者,大部分為新郎,其次是伴郎或伴娘,最後是新娘與雙方父母。?
丨山東,一新郎被扒得只剩一條內褲,親友團將其用膠帶綁在公交站牌上。
丨江西九江,一位新郎 " 男扮女裝 " 身穿紅色亮眼內衣褲,用兩隻蘋果扮 " 爆乳 ",拉著板車接新娘。
丨山東省濰坊市,一名新郎被眾人捆綁在了電線杆上。
丨河南省許昌市,新郎官被逼反串,身穿女性內衣進行鬧婚惡搞 。
丨陝西省安康市,新郎被彩噴打成 " 前看是血人,後看像雪人 " 的模樣。
丨山東日照,新郎身穿紅內衣,在親友團指揮下,進行匍匐前進、潛水、游泳、翻滾等動作。
丨陝西安康,眾親朋好友手持彩噴和裝上顏料的水槍,對準新娘和伴娘 " 開炮 "。
丨就連雙方父母,都逃不過被鬧婚的命運。
丨河南省洛陽市,雙方親屬被 " 隆重打扮 ",為婚禮增加快樂氣氛。
而根據近五年的新聞,山東、雲南、河南、陝西和廣東的鬧婚風氣最盛。其他省份如四川、湖北和山西的奇葩事件也時而見諸新聞。
因為在這些地方,親朋好友的意見在婚禮籌備中顯得十足重要,在這個過程中,迎親怪俗往往被後輩傳續下去。
丨在 " 婚鬧重災區 " 雲南大理,警示市民禁止不文明鬧婚的告示牌。
" 高中生物課本告訴我們,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從沒想過會以這種方式結婚,但我沒得選。"
" 我若是有日本丈夫志節的話,早該切腹了。"
在強大的現實引力面前,大部分經歷鬧婚的年輕夫妻最終都會妥協,儘管大多數人對充滿性暗示的遊戲不情不願——只是礙於場面和氣氛,忍聲吞氣,將鬧婚進行到底。
而隨著話語權和無禮要求的不斷加碼,夫妻二人往往什麼都不剩。
丨眾人喊著 " 不是冤家不碰頭 ",把新婚夫妻的臉撞到一起。
就連華人導演李安也坦誠,電影《喜宴》裡的情節近乎於他 " 結婚實況的翻版 ":" 我一直覺得喜宴很荒謬、很假,它是一種社會表態的儀式,其實跟婚姻沒什麼關係。"
影片結尾,目送著最後一位客人的背影逐漸遠去,新娘靠在新郎的肩頭,彷彿打了一場世紀硬仗。
丨《喜宴》中,親友要求新郎偉同蒙著眼吃掉新娘葳葳胸前的水果。
● ● ●
在沸沸揚揚的婚鬧醜聞之下," 職業伴娘 " 應運而生,而在數字文明的技術加持下,有人則走得更遠。
" 新郎的老婆,只有新郎本人才可以看到 …… 在其他人眼裡,新郎只是一個人穿著很正式的燕尾服,頭戴 VR 裝置,面對一團空氣,傻戳戳地站在教堂裡。"
這是一場 " 二次元 VR 婚禮 ",整個儀式看起來很詭異。不過,新郎說:" 這樣,就沒有人鬧婚了 "。
-
4 # 無花觀主
八六年我參加兩山輪戰,部隊駐紮在雲南邊境的一個少數民族村寨,見過堪稱震驚的民俗。
一是陰曆七月十五摸奶節,這天大姑娘小媳婦盛裝出行,被摸的越多祝福越多,可以驅邪避鬼。他們相信當兵的陽氣足,誠邀我們參加,被我們指導員一口拒絕。
二是當地土司的兒子可以娶兩個老婆,我們經常看到這小子拿著棍子漫山遍野地追打他的小老婆。
三是當地老年人深信吃活人腦子可以祛除百病,延年益壽。我們連曾經擔任過刑場的警界任務,五六式步槍行刑,大揭蓋。剛結束一群老頭老太太便蜂擁而上……
四是新媳婦嫁到婆家,要由新郎官揹著繞寨子轉上一圈,邊哭邊唱,表達對孃家的不捨。新娘不穿衣服。
-
5 # 雅軒墨醉
我見過最震驚的民俗文化就是能把人背上上刀山,從這邊上去,從那邊下來。光著赤裸裸的腳丫,這是我最震驚的民俗文化。
-
6 # 緬語小課堂
長頸族在緬甸被稱為ကယန်း (ga yán) 民族。這個民族的女孩從5歲開始就要在脖子上套上項圈,一直到25歲為止。長頸族主要居住於緬甸的東部,一直保有他們民族自己的語言和文化,但是現代的長頸族女性並不是一定要在脖子上套上項圈。
-
7 # 佘利群1997
古代讓女孩裹腳,令我有不可思議的震驚。
當代中中國人,全力以赴實現中國夢 讓中國樣樣領先的精神,使我震驚。
-
8 # 佃璽民俗藝術博物館
看了許多朋友的民俗介紹,深刻體驗了有些民俗文化的負面影響。過去的跳大神,拜祖先……許多都留有原始時期祭神和巫術的痕跡。還有算命,占卜,看手相……都需要有科學的解釋。
-
9 # 文化課
我見過最令人震驚的民俗文化是湛江穿令箭,穿令箭就是穿腮幫子,用一,兩斤重的鐵針穿透腮幫子,正月十五這一天在鄉村街道巡遊,完事拔出鐵針,沒有洞口也不流血,神奇的不得了。
湛江穿令箭習俗,民俗學家定義為古代流傳下來的儺俗或巫俗的結合,從令箭代表龍鬚的傳說又包含了崇龍習俗和祭龍風俗。
-
10 # 阿拉姬
客家的民間藝人表演的赤腳“上刀山”、裸腳“下火海”、赤手“撈油鍋”、光腳“走錐床”及“坐錐椅”等絕技來慶祝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活動。富有濃郁客家特色的民俗已成為武平縣民俗文化的主要品牌,在閩、粵、贛三省客家地區有巨大影響。
-
11 # 老夥計610322
每年的初二學生,學校都要在春暖花開的季節舉辦青春儀式,14歲的少男少女們懷著激動和興奮的心情列隊整齊、步伐一致地經過象徵進入青春期,由紅氣球搭建的青春拱門之時,唱青春歌曲,呼喊青春口號,舉拳頭宣誓為中華崛起而奮發讀書之時,尤其學生在給自己父母下跪感恩之時,接著家長扶起自己的孩子繼而真情擁抱淚流滿面之時,那感人肺腑,使人震撼,讓人動容的溫馨場面,我每次看到都情不自禁地熱淚盈眶,默默地衷心地祝福在場的每一位孩子們,祝福學生的每一位父母們……
也許這就是我見過最震驚的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民俗文化吧!
-
12 # 歐比旺羅克
十多年前去內蒙某地遊玩,入鄉隨俗,鄉俗是草原雄鷹展翅飛,一個翅膀掛三杯。有必要強調一下酒的規格,二兩半的42度白酒,更重要的規矩是每天從早上開始。
-
13 # 雙旗鎮客棧
為了不耽誤您寶貴的時間,必須在這裡宣告一下:我就是一個網路碼字愛好者,沒有什麼人生閱歷,更沒有什麼人生感悟。我的所有文字都像一名小學生一樣,帶著一點朝聖般的好奇寫給自己而已。如果您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完全可以對這些文字視而不見——畢竟前生我們可能沒有過五百次回眸,換不到今生的擦肩而過。
OK,說回題目。
如果你問我:我見過最震驚的民俗文化是什麼,我總想多說一點自己對民俗文化的認識。
歷史的指標向前撥動幾十年,我想,你是不太敢提什麼“民俗文化”的。是的,幾十年前,“子不語怪力亂神”被做到了極致。大國初立,我們的建設者們必須打破一切藩籬,重塑一個新世界。
那個時代的民俗應該只有放鞭炮、剪窗花之類,不會有下文中其它回答者描述得那般光怪陸離。
為什麼呢?毫無疑問,在民俗文化面前,很多人難免會放棄自己的思考,展現出人性中“盲從”的一面。這個時候,民俗文化可能就會摻入一些別有用心的東西,成為現實發展的阻礙,甚至會造成難以估量的破壞。
當然,我們在這裡強調:美好的民俗活動一定對社會發展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我想,美好的民俗一定不該包含過多的“震驚”因素吧?
我大概深受那個時代的影響,始終偏激地以為:什麼民俗文化不民俗文化,說直白一點,應該是有那麼一點“怪力亂神”的成分在裡面。
你敢說哪一個民俗文化裡面不帶有個人訴求,不帶有對這個莽莽蒼蒼塵世的終極追求——財色名利?
或多或少都有那麼一點,用漂亮話包裝起來就是:希望。
希望自己福壽綿長,能“向天再借五百年”;希望自己的子孫興旺,世世代代居於食物鏈的頂端。
這種民俗首先就讓我覺得更像是一種遊戲——兒童的遊戲、心理的遊戲,只是用來自娛自樂。
即便從宗教的角度來表述,這也應該是一種“有相佈施”吧?
有相佈施是不可能被神明接受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不用那麼多的儀式感,只要活在當下,做到問心無愧就可以。
或許可以這麼講:民俗如果只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希望,用來求得內心的安穩,那當然值得肯定;假若民俗是為了製造一種冥冥中的恐懼,那就不值得被嘉許。
換句話說就是:民俗,未必要以“震驚”作為終極目標。
尤其是題主所說的“最震驚”的民俗文化,怎麼才能讓你感到震驚?當然是挑戰自己的身體極限,或者挑戰其它人的身體極限。
在現有的法律制度框架內,“震驚”頂多是挑戰身體極限,不會危害生命安全。因為這是一個法制昌明的時代,如果踐踏了這個底線,那就不再是“民俗文化”了。
當然,如果你穿越回幾百年前、幾千年前,那個時代的民俗文化應該會讓你震驚到崩潰吧?
民俗不能一成不變,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演進。
我所見過的、能令我感到“震驚”的民俗文化前文說了那麼多我想說的廢話,下面來談談我所見到的,自以為“震驚”的民俗文化。
可能在你看來,這並不能令你“震驚”,但卻是能讓我虎軀一震的真實。
當然,還要提一提前文:在人們豐衣足食之後,在袁隆平等科學家的不斷努力之下,我們的物質水平已經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現在的我們又生活在一個安定富足的國家,閒來無事,各種民俗活動就如雨後春筍一樣開始佔據人們的節日安排,這也很正常。
就類似於現在的都市人善待一些貓狗等啞巴動物,都不太樂意善待自己遇到的陌生人一樣,有的時候,我不知道這到底是一種進步抑或是一種原地踏步。
能夠做到辛棄疾詞話裡那種——“寧做我,豈其卿,人間走遍卻歸耕”的人少之又少啊。
例一、
在我生命的前十年,我沒有看到喪葬文化中會釋放焰火,但後來我發現我們這裡的喪葬活動總要伴以焰火表演。
一個人從哭聲中來到這個世界上,還要在哭聲中離開這個世界。
在我很小的時候,喪葬是比較讓人感傷的。
每當嗩吶吹響,親人們泣涕如雨,再送親人最後一程。那個時候頂多炸響一掛小鞭,似乎是在告訴這個世界一個人已經謝幕,又或者是為亡者驅散邁向忘川的魑魅魍魎。
大概在2000年左右,我竟然吃驚地發現,我們這裡的喪葬文化發生了一些改變:並不完全是人工吹奏出悽悽哀哀的嗩吶曲調,而是由功率強勁的喇叭自動播放。那聲音穿透力極強,不比周星馳電影《功夫》裡的獅吼功遜色,四里八鄉都能感受到一種混合了悲哀、狂躁、惶惑混雜的感情。尤其是夜半三更,還會讓你有一種“敢怒不敢言”的情愫潛滋暗長。
喇叭裡播放的也不一定是嗩吶,經常還是一些性感熱烈奔放的流行歌曲。
伴隨著這樣的生效,親人們好似看慣了已經得道的莊子一樣,在妻子的葬禮上“鼓盆而歌”,在惠子的悼亡儀式上默然不語,但都沒有多少惻然。可能這些人也像莊子一樣覺得自己的親人終於安靜地躺在了天地這個大房子裡,得到了安寧。如果自己過於悲傷,可能也就不通天命了吧?
這真的都不算什麼,有的時候我還挺認可這種做法:既然人死不能復生,做個樣子給誰看呢?
如果哪一天我告別了這個人世,除了我的至親骨肉,我甚至不太希望任何一個人來“看”我。我更不想再入輪迴,因為我已經厭倦了個世界,不想再來了。
OK,這都不是重點,我特別不贊成的就是在黑漆漆的夜裡,我們這裡的殯葬隊伍竟然會釋放焰火!
很多時候,這些煙火是在一些十字路口的正中心被點燃,似乎是為了讓更多人來觀賞?
升騰再炸裂的焰火在深邃的夜空襯托下多姿多彩,很容易讓人們想到喜樂年華,想到節日慶典。這讓我覺得特別震驚。
自己親人的逝去,難道是一個“節日”嗎?
悲傷可以埋在心底,為什麼要以喜樂的形式展現給其它人?那些圍觀者們大多數和殯葬隊伍毫無關係,並不知情。尤其是不在十字路口的人們,只以為那裡某個人有了天大的喜事。真的是喜事嗎?
這一點挺讓我“震驚”的,你震驚嗎?
例二、
四川似乎流傳著這樣一種民俗:春節時在大門門口、汽車旁邊的地上點燃香燭,擺上一些果品。
我去過川西,在春節的時候看到過這樣的民俗:家家戶戶都在自己的門口點上一根或者兩根蠟燭,燃上一柱線香,放上幾個水果,還會燒化一些香表紙品。
第二天,你會在每家的門口、汽車旁邊看到一小堆餘燼,這讓我感到頗為震驚。
因為在我的印象裡,這種活動特別容易和前文“例一”裡的傷心事聯絡在一起,比較詭異。但是在這裡,卻是節日的點綴。
例三、
這裡要說的可能並不是具體的事例,只是一種現象。
我發現近年來,在沿海地區,比如:兩廣,甚至如山東、河南等地,一些“遇事不決,量子力學”的現象正在潛滋暗長——哦,不對,應該是“遇事不決,就問民俗”。
一些從事另類心理諮詢的人,家中擺滿了說不出屬於道教還是佛教的大大小小的雕像,給各色人等指出一條既模模糊糊,又無往不利的大道,同時自己名利雙收。
對於這種現象,我不發表意見,我也不知道孰是孰非。反正,看多了兩廣地區這種風氣的盛行,我漸漸覺得:經濟是否發達可能和人們的自身科學素養關係不是很大,僅僅在於“天時地利”。
換句話說:不要說什麼某某地區的人天生就有生意頭腦,他們只不過機遇比較好。生意做得好,並不見得科學文化素質有多麼高。
結語說了這麼多廢話,從我的人生過往來說,我先是對一切充滿了好奇,充滿了震驚。
慢慢地,我覺得“震驚”本來就不是一種平和的思維方式,這個世界上並沒有什麼新鮮事。無論什麼樣的民俗,你只要覺得俯仰無愧於心就可以了。
回不去的民俗,回得去的民俗。你覺得呢?
-
14 # 朱增林呀
我認為最震驚粗野的民俗文化是農村有些地方,當年“鬧洞房”。當地講究“新婚三天無老少”,新婚三天之內男女老少變著法的折騰“小兩口”。如果沒人鬧洞房,反而顯的主家人緣不好。說是三天,其實主要是新婚當天晚上,鬧法也是五花八門。
稱豬崽:幾個壯漢把新娘捆起來,用杆稱吊起新娘稱重量。根據重量向新郎家人要禮金,不給就不放下新娘。
喜鵲飛:新郎新娘各有幾人背後按住,強迫做各種親暱動作,親吻甚至下流動作。
疊人:故意把新娘推倒在炕上,然後又故意推倒幾人壓在新娘身上。
脫衣剝皮:脫新娘衣服,有的時候新娘只剩內衣。
還有很多鬧法,甚至有人惡作劇。新婚當晚,鬧到很長時間。也有的人家把新娘藏到親友家裡,新郎也躲起來。或者鬧到實在不象話,長輩出來干涉,制止胡鬧。“鬧洞房”本來是傳統文明習俗,當年有些地方,超過了文明底線,變成了令人震驚的粗野習俗。
回覆列表
民俗,民間風俗,老百姓過日子的常態;所謂“震驚”,是因為少見多怪,如果見得多了,當然就習以為常,只緣身在此山中。
近幾十年來,“財神爺”崇拜這樣的民俗就非常震驚;無論是明川大山,還是佛教道教的寺廟道觀;無論是鄉鎮企業還是普通人家,反正我所走過的地方,從雲南的紅河地區到山東的泰山;從杭州到西安都有財神爺的供奉——文財神是范蠡;武財神是關公!
這種民俗過去曾經在美國的唐人街見過;香港和臺灣地區也不少,但是,中國大陸是這些年的事兒,據說還有一些地方政府的辦事場所也有財神爺。
一般商戶家裡更是如此,由專門的神龕,供奉著財神爺,一年四季香火不斷;說不定您家裡就有。
基諾族是雲南省特有的民族,在1979年被確認為中國第56個民族。
基諾族的發展非同小可,直接從原始社會跨入現代社會。基諾族人喜愛歌舞,他們從小就學習傳統曲調。 基諾大鼓舞把基諾族的舞蹈、音樂、民俗等融為一體;熱情奔放、風格獨特;
基諾族的大鼓長約1米左右,直徑在四、五十釐米之間,兩面蒙有牛皮。過去只有在“祭家神”、“打鐵節”等重要節日時,才會跳大鼓舞。
基諾大鼓舞對於沒有文字的基諾族來說,彌補了基諾族文化記錄缺失的缺憾,也使得基諾族有了向世人介紹基諾族文化的載體。
見過高山族嗎?高山族主要在臺灣;但是,在中國大陸也有少量的高山族分佈。
福建省的漳州有個華安縣,在福建省南部,漳州市北端,是中國大陸高山族人聚居最多的縣。
這裡的民俗也非常“震驚”(驚豔);那就是“拉手舞” ;拉手舞是高山族民間舞蹈中歷史最為悠久、流傳廣泛的一種自娛性舞蹈,天真浪漫、熱情奔放,十分熱鬧。
拉手舞三五個人可以跳,幾十人、上百人也不算多;步伐簡單、節奏鮮明,舞蹈分為兩種圓圈形式,分別是左右相鄰者連手的小拉手式和相隔的人交叉拉手的大拉手式。
如果去那裡旅遊,拉手舞非常具有參與性;熱情的村民會讓人情不自禁。
傈僳族聽說過嗎?
在中國的西南地區,有巍峨高聳的高黎貢山,有舉世聞名的怒江大峽谷,有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並流”自然景觀。
傈僳族人就生活在這壯麗秀美的風景之中;能歌善舞,就不用說了;傈僳族的服飾也很有特色。
女子會在胸前掛三大塊貝殼,包上繡著小弩弓,背後還有一個防護的外掛。看見這樣的裝飾,您會有一種什麼聯想呢?原始生活的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