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龍行龘龘

    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諡或諡號。

    諡法是關於給諡的規定。由於人活著的時候稱本名、稱尊號,死了以後稱諡號,不再稱名,所以諡法又叫作易名禮或更名典。關於諡法的產生,古代有黃帝作諡和周公制諡兩種說法。近人王國維認為,諡法的產生,是在周恭王、周懿王之後。

    古代的諡法,有王朝賜諡和私諡兩大類。其中王朝賜諡最為重要。諡號是固定的一些字,這些字被賦予特定的涵義,用來指稱死者行為的善美、醜惡。諡字分美、平、惡三類,從而諡號也就有褒、憐、貶三類。如果死者一生為善或建有功勳,就授於昭、敬、恭、莊、襄、烈等美諡;如果一個人的行為違背禮義,就給予暴、醜、煬、戾、蕩、昏等惡諡;如果一個人登位夭折或志向未申,就給予懷、悼、哀、隱、閔等表示憐憫的平諡。上古諡號多用一個字,也有用兩三個字的,如齊恆公、秦穆公、晉文公、趙孝成王、楚考烈王、貞惠文子。漢代以後,大多用兩個字,如劉徹,孝武帝(簡稱漢武帝);諸葛亮,忠武侯;范仲淹,文正公。諡號一般在喪禮時賜給,但另外還有追諡、加諡、改諡、奪諡等名目。

    朝廷在賜諡以外的給諡都屬私諡,是表示對死者的崇敬和懷念,是人們寄託哀思的一種方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陽系內能量守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