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暮春之光2
-
2 # 趣向雜談
李商隱的詩,被譽為“朦朧詩”,這裡的朦朧相當於現在的流行詞彙“不明覺厲”:大概意思是能夠Get到一些資訊,但又不能全讀懂,不完全明白什麼意思,但是又覺得很厲害。而舊時文人,最喜歡以研究李商隱的詩為榮。一個人的詩,如果不能被後人讀懂,是幸運的,如果被人輕易讀懂,那麼後人就不尊重你,看輕於你。 李商隱,就是這麼一位幸運兒,一直被研究,從來沒讀懂。 “朦朧詩”和“不明覺厲”不是李商隱詩歌的特徵,那只是結果。構成“不明覺厲”的因素,除了我們上文書中提到的修辭手法高超、想象力驚人之外(長時間工作在五維、六維的想象空間),更為重要的特徵是用典太多。 上文中介紹的《夜雨寄北》是一首幾乎沒有用典的詩,使用了最清通的語言,這首沒有引用參考文獻的詩,讀起來都如此詭異,那些用典很深的詩,又當如何呢? 所謂用典過多,用現代話說,就像寫論文一樣,文中引用的參考文獻很多,資訊密度太大。文章資訊密度太大的壞處是,閱讀門檻高,不易讀懂,更不容易形成傳播,曲高和寡就是說的是這個意思。
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盡成灰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乾。原意是指對於對方的思念,如春蠶吐絲到死方休,蠟炬成灰淚流盡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