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FFP68241816

    西枝江江面越來越寬,到了平山圩,現在的惠東縣城。昔日有“頭平、二淡、三多祝"之稱,平山居三大圩之首。因其水路兼備陸路當要衝,清代有平山巡司衙。平山圩自古有著地轄要衝、水陸運輸便捷的優勢,加之海禁緩解、人口速增、經濟繁榮等利好帶來康乾盛世,歌舞昇平的太平歲月,成為平山圩開埠碼頭的主因。

    此處是西枝江中游,水域寬闊,水流平緩,枯水期短,適於舟楫行運。官船、鹽船、商船、漁船舟楫如鯽,往來不絕,還經常發生交通堵塞的事情。岸邊商鋪相連,百貨日用品齊全。

    至今,沿西枝江仍可通航載重五十擔(約30頓)貨船至惠州,淡水。抗戰時,洋貨如“亞細亞火水”布匹、洋燭等經大亞灣澳頭港進口,轉運至淡水下船,分散至惠東各鎮或直往惠州使用。

    附近的平潭圩,那時農村夜間照明是用“松光仁”,上山砍流松油的松樹破開就可用,不花錢但容易火災,冒黑煙又不環保,是很原始的照明方法。

    亞細亞火水〈現在的殼牌)最早在淡水出現,很快就普及到平潭等地的圩鎮。平潭鎮碼頭是上可通平山多祝,下可達惠州淡水等地,是航運中轉和補給站,船家多在此補給和休息。昔日東江與西枝江沿岸,都有以拉船謀生的縴夫,這在保留至今的民謠中或可找尋到他們沉重的足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靈與肉》的熱播,撼人心魄,其電視劇和電影有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