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壕

    第一次車臣戰爭可謂是讓新生的俄羅斯軍隊丟盡顏面,損失慘重,卻依然沒能達成目標。

    首先就是俄羅斯軍隊的戰鬥力大幅下降。剛剛經歷蘇聯解體的俄羅斯,當時的經濟極為困難,這就很大程度影響了軍隊的保障能力,軍隊的軍餉、訓練經費都成問題,再加上當時的後勤保障水平不好,因此士兵們的士氣本身就不高,這樣一來軍隊的戰鬥力大受影響,早已不復蘇聯時期蘇軍的水平。

    其次,車臣叛軍的實力很強。車臣叛軍中,有不少人都是曾經的蘇聯老兵,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相對於年輕的俄羅斯軍隊的士兵,無疑是難以對付的。而且由於從事違法犯罪活動,車臣叛軍擁有很多資金,所以能夠添置很多西方先進武器,比如給俄軍裝甲部隊造成巨大損失的反坦克導彈,除了蘇制產品,就有一些西方產品。並且在金錢的幫助下,車臣叛軍招募了一些西方僱傭兵等,去和俄羅斯軍隊戰鬥,而這些僱傭兵的戰鬥力同樣不俗。

    在車臣戰爭中,主要進行的是城市巷戰,而這是俄軍包括之前的蘇軍很長時間都沒有經歷過的,一時間又沒有可以參考的戰例可供參考。而俄軍的一些錯誤戰術,往往就導致了巨大的傷亡。而即使是較為合理的戰術,也會由於諸兵種之間的協同不到位,而效果不佳。比如俄軍新銳的BMP3步兵戰車,就由於和步兵協同不佳等問題,在格羅茲尼折戟。

    而車臣的地理位置也是比較適合作戰的。車陣地理位置比較偏僻,而且沿途要進過一些高山等複雜地形,這都給俄軍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後勤補給以及支援等都比較困難,讓俄軍很是頭疼。

  • 2 # 紅馬將軍

    謝謝RT邀請。 回憶此事,亦算吾輩間接的親身經歷。 當年,中中國人民也受到"蘇聯解體"的強烈震撼! 遙望北方大地,餘驚未定,亂象不止。當一個統一的"蘇聯"變成若干個"獨聯體"之時,大有"樹倒狐猻散"崩潰之勢。黨心(蘇共)撕裂、軍心潰散、人心思散! 腐敗猖獗,坦克當廢鐵賣……在亂象愈演愈烈的1994年,葉利欽發動了第一次車臣戰爭。但外界普遍認為是"轉移國內矛盾"的戰爭! 首先,從車臣的立場上看:其他加盟共和國可以獨立,車臣為啥不能獨立?杜達耶夫的車臣武裝在"道義"上已然"勝出"。兵法雲"主孰有道"?高下立判 ! 其次,"將孰有能"?"兵眾孰練"?杜達耶夫部隊在阿富汗經歷多年山地游擊戰歷練,有一套應對機械化部隊進攻的打法。可謂"有虞對不虞"(有準備對無準備),而俄軍輕敵冒進。勝敗亦然 ! 其三,杜達耶夫把車臣"獨立戰爭"和聖戰相結合,加入了宗教理念,做到了"上下同欲"! 最大程度激發、推高士氣 ! 勝敗可見。 然而,葉利欽和俄軍將帥是如何"知己知彼"的呢?出師無名(缺乏有效的組織動員)導致軍心不固;不知軍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不可以戰而謂之戰 ! 甚至,戰爭之初,俄軍士兵不願對"自己人"下狠手。只認為是"平叛"軍事行動,戰爭心理準備不足! 以為是第二個"布拉格之春",鋼鐵洪流的旅遊那麼簡單 ! 直到進入格羅茲尼發生非常慘烈的巷戰,才如夢初醒。但,為時已晚。付出慘重代價已不可逆轉 ! 總之,用中國【孫子兵法】的用兵原則來總結。俄羅斯第一次車臣戰爭損失慘重絕非偶然。

  • 3 # 龍kimi

    呵呵,除了俄軍腐敗戰鬥力低下,還有俄軍裝備一直未更新換代,因為俄羅斯經濟一直未恢復。加上歐洲和美國搗亂,就如同阿富汗戰爭,美國和歐洲一直為阿富汗提供武器彈藥。讓北極熊慢慢流血。

  • 4 # 清風拂栁

    其次,俄羅斯軍隊和政府高層決策者過於輕敵。對於俄羅斯政界和軍界高層看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俄軍對付小小的車臣武裝分子應該不在話下。然而,正是因為俄羅斯軍政兩界的輕敵思想。從而導致了俄軍在戰場實戰中蒙受了很大的損失,這種所謂的夜郎自大紙上談兵思想,反而讓車臣武裝分子越戰越勇士氣大增!

  • 5 # 狼煙火燎

    後來俄羅斯發現自己的軍隊戰鬥力怎麼這麼低?問題怎麼這麼嚴重?於是車臣後來俄羅斯派出的全是王牌部隊,海軍陸戰隊、空降師這些王牌部隊還是滿編滿員,葉利欽支援率也因此直線下降,一直下降到只有1%左右了,後來葉利欽還算聰明,找了一個可靠的接班人普京,就是怕其他人上臺對他進行秋後算賬。在普京答應他的要求後,自己主動辭職安享晚年了!

  • 6 # 文史君曰

    據俄羅斯官方統計,第一次車臣戰爭結束後,俄軍共陣亡2837人、傷13270人、失蹤337人、被俘432人;損失飛機5架,作戰直升機8架,坦克、裝甲輸送車、步兵戰鬥車以及裝甲偵察車500餘輛;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50億美元。

    車臣方面,共有15000餘人陣亡。

    俄羅斯與車臣的恩怨

    車臣目前是俄羅斯的一個自治共和國,首府為格羅茲尼,屬於俄羅斯南部聯邦管轄,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在地理上屬於北高加索地區。

    俄羅斯與車臣的恩怨,最早可以追溯到沙皇俄國統治時期。

    早在這一時期,沙皇俄國便不斷對高加索地區進行擴張,最終依靠武力完成了對高加索地區的軍事兼併。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征服高加索地區後,沙俄在此地一直執行的高壓統治政策,導致高加索地區人民苦不堪言。

    因此,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高加索地區的本土民族一直反抗沙俄的壓迫,而雙方衝突的中心點,就位於車臣地區,雙方的鬥爭一直持續了200年之久。

    直到19世紀末,車臣和達吉斯坦的各族人民還時不時地襲擊沙俄侵略者。正如馬克思所言:“他們的槍聲正在向世界證明,高加索決不屬於俄國。”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俄國的統治。此時,車臣所在的北高加索地區變成了無政府的狀態,各種錯綜複雜的勢力交織在一起,使得此地變得混亂不堪。

    在這種情況下,北高加索人便產生了藉機擺脫俄國的束縛、走向獨立的想法,但因當時蘇維埃政權不承認而作罷。

    1922年,北高加索的殘餘勢力在車臣和達吉斯坦的“教長”戈欽斯基的率領下,與蘇聯對抗,發展的武裝人員達到了上萬人之多。

    1924年,斯大林成為蘇聯的的領導人後,更為強大的蘇聯中央集權建立後,才真正將車臣問題重視起來。

    1925年,為解除車臣自治共和國居民的武裝,蘇聯軍隊決定對車臣地區實施大規模的武力鎮壓。

    9月11日,解除車臣武裝的戰役取得了重大進展,車臣反對蘇維埃政府的所有領導人一一束手就擒。在這次鎮壓活動中,繳獲了大量的車臣武裝,其中包括步槍20000支,手槍3000多把,子彈50000餘發。

    在強大的武力鎮壓下,車臣地區實現了政權的蘇維埃化。

    第二次大戰期間,德國入侵蘇聯。在進攻蘇聯的過程中,德國間諜在車臣地區,利用民眾對蘇維埃政權的不滿,煽動他們起來造反。

    在德華人的蠱惑下,這些不明真相的民眾認為這是他們重獲自由的機會,於是有5000多人加入了反蘇聯的德軍行列。

    但是,當蘇聯在戰爭中扭轉了被動地位之後,為了控制高加索地區的局面,尤其對上躥下跳的車臣人,決定對車臣等民族實行民族大遷移。

    1944-1957年,在蘇聯政府的主持下,對車臣人進行了長達十年的慘痛大遷移。在遷移的過程中,蘇聯當局共調集了142000節封閉式車廂和1000節敞篷貨車廂。

    在遷移的過程中,蘇聯當局採取了暴力遷移的手段,有的居民被淹死在湖裡,有的被關在家裡燒死,甚至還採取了往車臣人的住所扔手榴彈,用飛機轟炸等手段,強迫車臣人遷移。

    數十萬車臣人擠在擁擠不堪的車皮裡,在高加索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中顛沛流離,長途跋涉。因路途遙遠,途中又缺衣少穿,疾病橫行,造成大量年老體衰的車臣人死亡。

    最後,他們全部被遷到了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兩個加盟共和國。

    1953年,斯大林逝世後,赫魯曉夫上臺執政。

    赫魯曉夫上臺後,對車臣人採取了較為溫和的政策,並恢復了車臣自治共和國的領土恢復到了1944年遷移之前的狀態,取消對車臣人人身自由的限制。

    得知這一訊息的車臣人高興不已,他們紛紛變賣自己的財產,辭掉原來的工作,撤銷兵役,大多數都返回到了原先居住的地方。

    但是,歸心似箭的車臣人回到他們原先居住的地方後,發現在他們離開的這段日子裡,他們的家鄉早已被其他人種所佔據,這些人種包括阿爾瓦人、達爾金人、俄羅斯人等,他們與返回的車臣人辦法了日益嚴重的民族衝突,車臣地區的不安定因素日益增加。

    據統計,從1958年至1972年間,因各種犯罪行為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車臣人有11萬人之多,也就是說,每六個人車臣人中就有一個人犯罪。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執政,提出了所謂的“新思維”改革,但是這一改革卻引發了民族分離主義浪潮,為地方民族勢力提供了機會。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第一個脫離蘇聯。其他加盟共和國如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等也紛紛宣告獨立,蘇聯已經到了瀕臨解體的邊緣。

    而此時的車臣也蠢蠢欲動,準備脫離蘇聯。

    1990年11月23日,車臣在格羅尼茲召開了第一次車臣人民代表大會,宣告脫離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之後,車臣人拒絕參加俄羅斯聯邦召開的會議。

    1991年7月,蘇聯解體前夕,車臣人民召開了第二次代表大會,在這次會議上他們正式宣佈車臣既不屬於蘇聯也不屬於俄羅斯聯邦的一部分,宣佈獨立。並選舉杜達耶夫為執行委員會主席。

    9月1日,第三次車臣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會議要求車臣地區的最高蘇維埃解散,並承認車臣人民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舉行車臣總統選舉。

    10月27日,杜達耶夫被車臣人民選舉為總統。

    11月1日,杜達耶夫宣佈車臣為“獨立主權國家”。

    就在車臣宣告獨立的第二天,俄羅斯聯邦終於採取了措施,他們宣佈車臣總統選舉是非法的、無效的。

    11月7日,時任俄羅斯聯邦的總統葉利欽宣佈車臣進入軍事緊急狀態,並簽署命令逮捕杜達耶夫。

    11月9日,俄羅斯派遣內務部的一支部隊前往格羅尼茲逮捕杜達耶夫,但這支部隊卻遭到了車臣民眾的圍堵和杜達耶夫支持者的抵抗,最後啥也沒幹,只能無功而返。

    戰爭的前奏

    1992年3月,車臣頒佈新憲法,正式宣告車臣共和國是獨立的主權國家,其在獨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與此同時,車臣又要求俄羅斯承認他們的獨立,並要求俄羅斯軍隊立即撤出高加索地區。

    走到這一步,此時的車臣領導人杜達耶夫深知,他們與俄羅斯的衝突將在所難免,於是頒佈法令,積極建軍備戰,要求所有車臣男子都有服兵役的責任和義務。

    1952年5月,俄羅斯與車臣達成撤軍協議,並於6月10日前所有俄羅斯軍隊撤出車臣地區。由於走得匆忙,在車臣地區留下了大量的武器和軍事設施。

    後來據俄羅斯軍事專家估算,俄羅斯軍隊撤走時遺留的武器和軍事設施,夠車臣武裝分子抵擋俄軍密集火力攻擊好幾個星期。

    在對待車臣獨立問題上,俄羅斯高層始終存在著分歧,一種是主張用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一種則主張用武力解決。最終,主張用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佔據了上風。

    於是,俄羅斯與車臣在1991年至1994年展開了談判。但在談判期間,俄羅斯也做著兩手準備,他們在暗中扶持了杜達耶夫的反對派。

    1994年11月26日,大約1500人的杜達耶夫反對派從三個方向襲擊了格羅尼茲,在進行了長達十小時的戰鬥後,杜達耶夫控制住了局面,抓住了襲擊者。這些被抓住的襲擊者中,有58人來自俄軍。

    杜達耶夫不是傻子,俄羅斯此舉,徹底惹怒了他,這意味著杜達耶夫已經與俄羅斯撕破了臉皮。

    身為俄羅斯總統的葉利欽也覺得,現在這種局面,已經到了與車臣不死不休的程度了,靠談判已經無濟於事了。

    軟的不行,那就只好來硬的了!

    11月30日,葉利欽簽署密令,準備軍事行動,解除車臣武裝。

    之後,大批俄羅斯軍隊在莫茲多克附近集結。

    12月7日,俄羅斯安全委員會決定採取行動,平定車臣非法武裝。

    12月9日,葉利欽簽署命令,要求俄羅斯政府盡全力全面解除車臣地區的非法團體武裝。

    “輕敵”導致的失敗

    1994年12月11日早晨7點,戰爭正式打響,俄軍約3萬餘人從西部、西北和東部三個方向向車臣挺進。

    12月25日,俄軍抵達格羅尼茲,並佔據了有利地形。但是,車臣武裝分子也不甘示弱,近一萬餘名裝備精良的武裝分子在格羅尼茲形成了三道堅固的防線,這三道防線分為內部防線,中部防線和外部防線。

    三道防線環環相扣,俄軍想要攻進來,恐怕得付出一番代價。

    12月31日,戰鬥正式打響,俄軍總共投入了大約6000人左右。戰爭開始前,俄軍低估了格羅尼茲的車臣武裝分子的兵力和裝備,宣稱要在新年第一天佔領格羅尼茲。

    但當戰鬥真正打起來的時候,俄軍才發現,他們的這話說得為時尚早了。在第一輪軍事行動中,俄軍就遭到了車臣武裝分子的迎頭痛擊,損失慘重。

    據事後統計,俄軍在第一輪軍事行動中共犧牲534名將士。之後,車臣武裝分子總參謀長馬斯哈多夫又宣稱在這輪戰鬥中共有800-1000名俄軍戰士死亡,同時俘虜81名。

    輕敵,是俄軍傷亡慘重的第一個原因。

    倉促投入的戰爭

    正所謂“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但俄軍在對車臣的第一輪軍事行動中,似乎並沒有“知彼”,而是在沒有進行徹底準備的情況下,倉促投入的戰鬥。

    有多倉促呢?倉促到連級以下的指揮員連格羅尼茲的地圖都沒有,對車臣武裝分子的軍事設施幾乎一無所知。即使有地圖,也是1980年版的,早已與當時的錯綜複雜的局勢不匹配。

    另外,俄軍的作戰方式也有很大的問題,在抵達格羅尼茲的時候,俄軍的汽車和坦克裝甲車隊直接一股腦衝進了格羅尼茲狹窄的街道之中,進退不能,連一個迴旋的餘地也沒有。

    而車臣武裝分子則大多分佈在樓房之中,居高臨下,俄軍的軍事裝備直接成了車臣武裝分子的活靶子。

    一輪戰鬥下來,俄軍損失了大量的汽車和坦克。

    俄軍“自掘墳墓”

    前文說過,俄軍在從車臣撤軍前,曾留下了大量的軍事裝備。

    在第一次車臣戰爭開始前,車臣武裝分子利用俄軍遺留下來的設施,組織了兩個旅,7個獨立團,3個獨立營。

    人員:約5000-6000人,後又補充至15000-20000人。

    武器裝備方面:坦克42輛;步兵戰車、裝甲運輸車66輛;火炮和火箭炮123門;防控裝置40件;輕武器將近42000件。

    此外,還成立了約3萬人的自衛隊。

    所以準備不足的俄軍與準備充足的車臣武裝分子相比,無異於以卵擊石,自然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儘管後來俄軍一再調整進攻策略,但車臣武裝分子依靠著這些先進的軍事裝備,還是讓俄軍吃了極大苦頭。

    在爭奪格羅尼茲和鄰近地區的戰鬥中,俄軍損失慘重,從1994年12月31日至1995年4月1日,俄軍共有1426人犧牲,4630人受傷,96名官兵被俘。

    所以,俄羅斯之所以在第一次車臣戰爭中損失慘重,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輕敵;二是準備不足;三是為車臣武裝分子留下了大量的軍事設施和武器裝備。

    本文參考資料:《圖說車臣反恐戰爭》《蘇聯民族問題研究》《強遷車臣印古什人始末》《車臣問題對俄羅斯聯邦制度的挑戰》等相關資料

  • 7 # 自由鉛筆4

    小車臣把大俄毛打出了心理陰影,到底為什麼呢?

    表面看起來俄軍打得這麼難堪,似乎是意料之外,但是細想起來,俄軍當時打成這個狀態,也在情理之中。

    主要原因有幾點,以下說說個人看法:

    第一,就是當時的俄羅斯外強中乾,內在是很虛弱的。因為蘇聯在1991年12月解體,到了1994年12月第一次車臣戰爭,才過了三年時間,當時俄羅斯搞激進的經濟改革“休克療法”,搞得國內通貨膨脹,GDP猛降,到了1994年,俄羅斯的“休克療法”經濟改革已經顯著失敗,1994年1月,負責經濟改革的俄羅斯副總理蓋達爾被迫引咎辭職。所以在94年12月份打車臣的時候,俄羅斯的內部經濟是一塌糊塗。

    第二,就是車臣的武裝力量,其實還是很強的。車臣武裝的領導人,比如杜達耶夫、巴薩耶夫等等,都是之前蘇聯軍隊中的精英軍官。杜達耶夫不僅是正規軍校出來的,還參加過蘇聯打阿富汗的戰爭,也是百戰猛男。

    車臣在歷史上在沙俄征服和斯大林時期都受到比較狠的征服和打壓,所以車臣人的抵抗意志比較堅決,再加上,車臣人本來就有彪悍勇猛的傳統,而車臣計程車兵,也有很多是以前在蘇聯軍隊中戰鬥很多年的精英士兵,受過正規訓練和戰場磨鍊的,戰鬥素養都比較高。

    車臣武裝很彪悍

    所以,整體上看來,車臣武裝的戰鬥力無疑是很強的。只是與俄軍比起來,人數有點少,打持久戰的話,難免寡不敵眾。

    第三,就是當時的俄羅斯對車臣驕傲輕敵,覺得拿下僅僅一百多萬人的小小車臣,根本不是啥問題。當時蘇聯解體才三年,俄羅斯內部政治鬥爭比較激烈,葉利欽的主要心思都想著爭權奪利了,沒有太把車臣當回事。當時的俄羅斯國防部長很囂張的說:俄軍只用1個空降團,2小時就能佔領車臣首都格羅茲尼,車臣戰爭10天內就會結束。(後來很快被狠狠打臉了)

    當時普京還到前線看望將士們

    所以當時出兵車臣的時候,俄軍的準備是挺倉促的,後勤補給也沒有很好的準備,有很多都是新兵,跟沒有解體前的蘇聯比,那戰鬥力差遠了。

    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包括美國等國家,也是覺得車臣翻不起什麼浪花,所以車臣與俄羅斯打的時候,車臣基本上是獨力抵抗,並沒有得到外部大國在背後給予支援。

    第四,因為車臣是主場作戰,具體的戰場,對車臣比較有利,特別是格羅茲尼巷戰打得異常慘烈,真正是把俄軍打出心理陰影了。

    格羅茲尼巷戰現場

    要知道,格羅茲尼是在沙俄亞歷山大一世時期的1818年(中國清朝嘉慶23年),建設的一座堅固的要塞,取名為格羅茲尼,俄語的意思就是“可怕的要塞”。在這個要塞的城市中,分佈著很多堡壘,也有很多像蜘蛛網一樣的地下秘密通道,很適合打巷戰。車臣人從小在這長大,對地形地勢十分熟悉,打巷戰佔據了有利的地利優勢。

    但是俄軍當時,還是蘇聯時期的老一套,訓練的都是在大平原上搞大規模機械化叢集戰爭的那一套(蘇聯模擬的是與北約的戰爭對抗)。但是這種平原叢集突擊,在格羅茲尼這個要塞一樣的城市中打巷戰的話,完全施展不開。這讓俄軍很難受。

    在這兒,著重說說格羅茲尼巷戰。這次巷戰被稱為二戰後最殘酷最血腥的巷戰。

    車臣武裝人員,利用格羅茲尼遍佈的堡壘和地道,打起來十分機動靈活,遇到遠的目標,就用重機槍,遇到近的裝甲車,就用火箭筒,發現士兵,就用狙擊槍。

    車臣的這種作戰方式,直接給俄軍打懵了,俄軍完全不知道怎麼打巷戰,簡直要被打出心理陰影。

    格羅茲尼巷戰

    以俄軍第131摩步旅為例。這個第131摩步旅,曾是蘇軍精銳,二戰中也層獲得很多戰功。裝備十分精良,有T-72A坦克26輛,BMP-2裝甲車120輛。

    第131摩步旅1035名官兵,攻入格羅茲尼不久,旅長就被車臣狙擊手一槍爆頭。最終,這個精銳的摩步旅800人陣亡、75人被俘,只有160人夜晚僥倖突圍。26輛坦克被炸燬20輛,120輛裝甲車被炸燬102輛。整個旅幾乎全軍覆沒。

    俄軍攻打格羅茲尼,實在傷亡慘重,最後逼急了,已經不管國際輿論,直接使用各種各樣的非制導炸彈,對格羅茲尼無差別狂轟濫炸,打了2個多月,終於拿下這個城市。戰後格羅茲尼被炸得變成一片廢墟,完全就是一片末世廢土。

    一條白煙飛入,導彈轟炸城市

    戰後一片廢墟,宛如末世廢土

    後來車臣武裝跑到山區,繼續打游擊。

    直到1996年8月31日,與車臣纏鬥筋疲力盡的俄羅斯,被迫與車臣簽了停火協議。

    第一次車臣戰爭就這樣結束了。

  • 8 # 歷史評說

    上世紀90年代,紅色帝國緩緩落幕,龐大的身軀化成大毛,二毛和流浪的三毛……及波羅地海三國1塊2毛,1塊3毛和1塊4毛。

    在原蘇聯的體系裡,車臣屬於蘇聯之下的加盟共和國俄羅斯的加盟共和國,就像一個大學下屬的一個二級學院下的一個系,就是這麼一個關係。

    在蘇聯解體的時候,他們的系主任是杜達耶夫。老杜這個人在戰場上真是個英雄,作為一名空軍的參謀軍官,他不喜歡呆在戰場後方,而是喜歡駕駛飛機親臨前線作戰

    這位蘇聯時期的英雄,做夢也不會想到在他死後,在這片誕生過蘇沃洛夫,圖哈切夫斯基,朱可夫等英雄的土地上,又出了一位喜歡駕駛飛機親臨前線的人。只不過這一次前線正是杜達耶夫的家鄉車臣,就在這個男人的手裡,車臣徹底被拿捏了,獨立夢碎,車臣的虎賁之士,成了新沙皇侵略的急先鋒!

    車臣全民皆兵

    杜達耶夫雖然是蘇聯英雄,但他心中對這個紅色帝國卻沒有半點好感。其實在車臣人的心裡,他們根本就不認同這個國家

    自從19世紀被俄羅斯帝國吞併之後,車臣人就一直在反抗。無論是沙俄還是後來的蘇聯,對於車臣的鎮壓報復都是極為血腥的,所以蘇聯政府對於車臣的人根本就沒有半點向心力,甚至在衛國戰爭期間,車臣的人還成為了德國的支持者,希望藉助德華人之手實現獨立的夢想。

    然而由於在衛國戰爭中站錯隊,迎接他們的是慈父的憤怒,大批的車臣人被迫背井離鄉,遠赴中亞,杜達耶夫就是其中的一員,這更加加深了車臣人對蘇聯政府的厭惡。

    雖然蘇聯給予杜達耶夫很高的榮譽,但是杜達耶夫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是車臣人,從來沒有忘記自己跟著父輩遠徙他鄉的苦楚,仇恨的種子早已在他的心中生根發芽。

    終於,隨著東歐劇變了,杜達耶夫盼望的機會來了。蘇聯解體,俄羅斯大陸極為動盪,這個時候杜達耶夫舉起了獨立的大旗,拉起了6萬人的武裝部隊,當時幾乎所有的車臣人都是他的支持者。可以說隨後的車臣平叛戰爭是幾十萬車臣人全民在和俄羅斯對抗。

    面對車臣的獨立傾向,葉利欽為了穩住他們,甚至引針止渴般的把高加索地區的武器裝備都轉交給了車臣人,其中就包括了當時最先進的坦克T-80,這種做法最終讓俄羅斯軍隊吃到了苦頭。

    車臣人對獨立的嚮往,使得車臣全民皆兵,只要有車臣人的地方就是戰場,車臣人讓我們參加了杜達耶夫的獨立武裝,要麼是其他反俄的非法武裝的成員。對如此空前團結的民族,俄羅斯軍隊縱使武器再先進,也深陷泥潭,進退兩難。

    其次主場作戰優勢明顯

    車臣的主場優勢相當的明顯。由於處於大高加索山脈的北側,境內到處是高山。這種複雜多山的地形作戰,不禁讓俄羅斯的指揮官想起了當年的阿富汗。這種地方是游擊隊的天堂,是正規軍的噩夢,無論多強的部隊,打起治安戰來總是令人頭疼的,到現在美軍也沒有很好的解決這一課題。

    而且車臣周圍好幾個國家和他們一樣都是信仰和平宗教的,這些國家的特點只講立場,不講對錯,信仰相同的人就是朋友,所以這也使得車臣在整個戰爭期間獲得了大量的外援。

    車臣人並非孤軍奮戰

    在第一次車臣戰爭中,車臣人並不孤單。由於信仰的問題,許多信奉和平宗教的人士組成了僱傭兵,前來助拳。要知道,中東國家天天打日日打,這些僱傭兵們打過的仗比俄羅斯士兵們吃過的鹽還多。這些以打仗作為事業的人作戰勇敢,手段極為殘忍,有了他們的加入,大大增加了俄羅斯評定判斷的難度。

    說了車臣這邊的情況,我們再來看看俄羅斯的情況。

    俄軍極為腐敗,吃空餉現象極為嚴重

    其實在蘇聯解體前夕,整個國家已經陷入了分崩離析的狀態,蘇聯軍隊的戰鬥力已經今不如昔。當年我軍去蘇聯採購戰鬥機,劉華清上將親自掛帥,應該說這個級別可以說是頂了天了。

    可是當時的蘇聯竟然安排我們住大通鋪,可見當時蘇聯軍隊內部之混亂。整個軍隊當兵的當官的,想的是如何從部隊裡面撈錢,只要你給我綠油油的美元,什麼武器都敢往外賣,而對於軍官還多出了一種吃空餉的路子。可以說當時的蘇軍徹底的明末化。

    經過動盪蘇軍的牌子變成了俄羅斯軍隊,但是這些情況並沒有得到好轉。一個師的編制往往只有1/3的兵員。這樣的部隊面對一心想要捍衛自己民族獨立,歷史上又極為崇尚武力的車臣人,不被打得落花流水才怪呢。

    其次俄軍兵員素質極差

    就算俄羅斯軍隊缺編嚴重,但是瘦死的駱駝總該比馬大吧。可是俄羅斯人在戰場上根本就沒有表現出世界第二大軍事強國的戰鬥力,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當時的俄軍充斥著啥也不是的新兵蛋子。這些年輕人沒有經過系統的訓練,當然也沒有人想好好的訓練,連打仗是怎麼一回事兒都不知道,就被上級當成了耗材送上了前線。

    而在戰場上,他們面對的將是擁有的豐富阿富汗戰爭經驗的退伍老兵,他們所要承受的是整個車臣民族對於俄羅斯人的仇恨。

    這樣的沒有實戰經驗,尤其缺乏巷戰經驗的部隊,縱然駕駛著操縱著當時最好的武器,所體現出來的戰鬥力也大打折扣,這個可以參照使用最好的武器,打最丟人的仗的沙特部隊。

    就算是老兵,因為長期拖欠工資,訓練上也極為的馬虎,跑上兩步路,放上幾槍,就算對得起身上這件軍裝了,所以真正輪到他們上戰場的時候,他們的狀態也大不如前。

    而且最搞笑的是俄羅斯人在打仗的時候,營級指揮員手中連地圖都沒有,至於上級下達的內容,也是極為的含糊不清,連作戰目標作戰目的是什麼都不知道,這樣的部隊不吃虧還有天理嗎?

    第三俄軍自上而下的輕敵

    當時的俄羅斯軍隊內還充斥著老子天下第二的迷之自信,俄軍將領的思維還停留在能和美軍分庭抗禮的輝煌過去。對於車臣戰爭,國防部長格拉喬夫甚至全身只要一個空降營的兵力就能拿下格羅茲尼,就像當年拿下布拉格一樣。如此輕敵,豈能不敗。

    第四不擅長巷戰和山地作戰

    其實應該這麼說,當時的俄羅斯軍隊不擅長除了這酒場上拼酒之外的任何戰鬥。

    其實從歷史上看,蘇軍最不擅長打的就是城市戰。在二戰中的幾次城市攻防戰中,蘇聯的損失都是巨大的。哪怕是到了二戰的尾聲,柏林戰役,這樣優勢如此明顯,擋在蘇軍和柏林之間的僅僅是幾十萬臨時拼湊的德軍,蘇軍依然損失慘重。

    而在他們的對手車臣人中,有不少是原蘇軍的軍官和老兵,熟悉蘇聯人的短板,知道自己的長處,所以他們選擇城鎮戰來揚長避短。格羅茲尼城市巷戰讓俄羅斯新兵蛋子們嚐到了戰爭的苦澀,進攻第1天就損失了1073人,當天入城的81摩步團被打殘,131旅被擊潰,旅長當了耗材。

    而山地作戰又是車臣人的強項,在沒點起伏的大山裡到處活躍著反抗武裝的身影,這些如同幽靈般的存在,時不時的用極為廉價的武器打下一架俄軍的直升機,伏擊一隻俄羅斯的車隊,讓俄軍頭痛不已。

    第1次車臣戰爭中,俄軍公佈的傷亡人數差不多達到了2萬人。當然這個資料應該是有很大的水分的,根據西方的資料,俄華人很有可能損失了5萬人,大大超過車臣方面的損失。

    不過這也是戰鬥民族的傳統,從蘇芬戰爭開始,蘇聯或者俄羅斯哪一次打仗損失不比對方大得多?這是蘇俄的傳統技能。

    只不過,這一仗不像蘇芬戰爭,不像偉大的衛國戰爭,最終都以蘇聯勝利而後告終。這一仗並沒有真正的勝利者停戰,只是雙方為了下一場大戰而養精蓄銳。很快第2次車臣大戰即將爆發,一個英雄即將登上他的舞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塞爾維亞騷亂,美僱傭兵介入,會演變成為敘利亞內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