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目歷史君

    東漢末期,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權傾天下,搜刮百姓,致使民間民不聊生;唐朝安史之亂後,太監走上政治舞臺,特別是唐朝末期,太監的權力已經超過皇帝,甚至可以決定誰來當皇帝;明朝時,宦官勢力更加猖獗,劉瑾、魏忠賢等人都是著名的禍國殃民之人。劉瑾儘自己所能,討好明武宗朱厚照,使其沉迷玩樂,不理朝政。而魏忠賢呢,在明熹宗朱由校時期,皇上稱為“萬歲”,魏忠賢自稱九千九百歲,大權在握之後,干預朝政,排除異己,使得出現當時人們只知有忠賢,不知有皇上的荒唐景象。

    崇禎十七年時,明朝山河已經風雨飄搖,搖搖欲墜,紫禁城成為了最後一道防守線。李自成率領軍隊,在紫禁城外駐營,諾大的紫禁城,此刻被死亡籠罩著,李自成一聲令下,將士們衝鋒陷陣,大有不破此城不罷休之勢。而城內呢,只有王承恩,帶著寥寥數兵,死守紫禁城,與城外將士拼個魚死網破。最終,因為人數上的絕對碾壓,紫禁城破,王承恩跌跌撞撞的跑到崇禎面前,誓死保衛崇禎,崇禎在處理一切後事後,來到煤山,此時,只有王承恩依舊在他的身邊。

    但是因忠貞而出名的太監,僅有王承恩一個,他與趙高、魏忠賢等奸邪之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歷史上對王承恩的評價也相當高,他的忠貞品質在清朝時期在流傳甚廣。他隨君而伴,與君相從,無論生死的行為,也許就是後代記住他的原因吧。

  • 2 # 歷史小貓咪

    太監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職業,他們服侍帝王,陪伴左右,有了飛黃騰達的機會,也有了禍亂朝綱的機會。

    在我們大多數的人的印象中,太監為人薄情寡義、心狠手辣,很會倚仗帝王信任為非作歹,著名的就有魏忠賢,趙高等。但我們本文的主人公王承恩並非如此。

    公元1644年,李自成帶領起義軍進攻北京城,這時的崇禎皇帝已經接近了崩潰的邊緣,明朝很多將領都卸甲歸田,朝廷已無可用之人,只剩下死忠於他的王承恩還在指揮著剩下的禁衛軍苦苦守護著皇宮。《明史-列傳》記載:“承恩見賊坎牆,急發炮擊之,連斃數人,而諸璫洩洩自如”。

    清朝入主中原以後,開國皇帝順治在為崇禎皇帝發喪的同時為王承恩修墓立碑,將他葬在崇禎皇帝思陵門外,讓他繼續“守護”皇陵,並專門為其撰寫了八百字的碑文以示褒揚。後康熙皇帝也有感於王承恩的忠心,曾在思陵附近為其豎碑立傳。王承恩的忠心耿耿,能夠讓一位又一位後來統治者放下身份來為其撰寫碑文,可見其精神之感人。

  • 3 # 史論縱橫

    明十三陵,是明朝帝陵的總稱,明朝十六位皇帝中除了開國皇帝朱元璋葬在南京的明孝陵、朱允炆在燕王篡位後不知所蹤,沒有陵墓、明景帝朱祁鈺在兄長復位後被貶為郕王,以親王禮葬之,未入帝陵外,其餘的十三位皇帝都長眠於此。

    十三陵依次包括了明成祖的長陵、仁宗的獻陵、宣宗的景陵、英宗的裕陵、憲宗的茂陵、孝宗的泰陵、武宗的康陵、世宗的永陵、穆宗的昭陵、神宗的定陵、光宗的慶陵、熹宗的德陵、思宗的思陵。

    皇帝的陵墓從不乏陪葬之人,從明成祖朱棣到崇禎皇帝朱由檢的二百餘年間,明朝帝陵中先後修建了七座妃子墓,曾有二十三位皇后、兩位太子、三十多位嬪妃葬在此處。

    不可思議的是在明十三陵中還有一座不起眼的太監墓,要說皇帝的妻妾兒子葬進皇陵無可厚非,但太監如此卑微的身份何以葬進皇陵呢?

    這座太監墓立在崇禎皇帝的思陵外,墓主是明末大太監王承恩。明朝是歷史上受宦官毒害最深的朝代,提到明朝大太監,我們大抵都會想到王振、馮保、劉瑾、魏忠賢之流,可謂是宦官當權、禍國殃民,而王承恩是明朝太監界的一股清流。

    王承恩出身貧苦人家,生計所迫,幼時便淨身做了太監。入宮後被安排到信王府貼身照顧信王,也就是後來的崇禎皇帝。明面上是服侍,實際上就是東廠在朱由檢身邊安排的眼線。在信王府的日子裡,王承恩認定朱由檢是能拯救明朝的君主,盡心盡力的幫助他。

    崇禎登基之後,王承恩就成為了司禮秉筆太監,擁有了一定權力的王承恩更是對崇禎忠心耿耿。王承恩本性純良,頗有城府,上任之後大肆整頓廠衛制,完全受命於皇帝,解決了閹黨禍患的毒瘤;他遊走在皇帝與朝臣之間,幫助崇禎化解與大臣的矛盾,致力於整治奸臣、舉薦賢德人才,穩定朝局。

    李自成帶兵攻打皇城時,許多士兵都放棄抵抗了,王承恩還親自到城牆頭督戰,甚至親自開炮殺敵。明朝廷大勢已去後,崇禎為了維護皇室尊嚴,命妻女自盡,自己去了煤山找棵歪脖子樹上吊,身邊只有王承恩隨往。那時的王承恩完全可以獨自逃命,可他卻選擇了在崇禎旁的一棵海棠樹上自縊,生生死死伺候崇禎。

    滿清入關後,順治皇帝為拉攏民心,隆重的為崇禎皇帝發喪,有感於王承恩的忠誠之舉,在崇禎的思陵外建了一座太監墓,讓王承恩能夠繼續好好的守護崇禎。

  • 4 # 澹奕

    忠心侍主,功勞不小

    王承恩原本是東廠提督曹化淳的手下,與曹化淳一樣,王承恩雖是宦官,為人卻耿直忠貞,他與曹化淳都深得崇禎皇帝朱由檢的信任。朱由檢還是藩王之時,王承恩為其傳遞訊息且忠心耿耿,還替朱由檢出謀劃策,為其繼承皇位立下大功。

    生死相隨,最有骨氣的宦官

    儘管崇禎皇帝勵精圖治,但卻也無法挽回明朝風雨飄搖的江山。明朝末年,關外的後金虎視眈眈,闖王李自成的大軍直逼京師。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破了北京。

    說到明朝,很多人都會想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麼一句話,認為明朝相當有骨氣。然而諷刺的是,闖王軍攻進京城之際,守城的將領紛紛投誠,曾在朝堂之上信誓旦旦的士大夫們也已沒了蹤影。當時,陪伴在心如死灰的崇禎帝身邊的,唯有王承恩一人。

    滿洲入關,為其樹碑封墳

    滿洲入關之後,為了籠絡人心穩定江山,也是有感於王承恩忠心為主,順治朝為崇禎帝修整陵墓的同時,也將王承恩葬入思陵的區域之內,專門為其書寫碑文褒揚。

    康熙朝,玄燁也為王承恩樹碑立傳,並且親自前往思陵拜謁。雖然清朝皇帝的舉動有很大的拉攏人心的目的,但不得不承認,王承恩的事蹟的確受到了尊重。

  • 5 # 一貳一橙

    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永樂皇帝時期規定,明朝自他以後的皇帝全部都要葬在北京天壽山,其中明太祖朱元璋葬在了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景泰帝朱祁鈺被以“王”禮葬在了玉泉山,所以稱為十三陵。

    這座太監墓是康熙立的,墓主人就是明朝末年陪伴著崇禎皇帝做過最後一程的太監王承恩

    明朝宦官十分嚴重,雖然這些人都能權傾一時,甚至如劉瑾那樣被稱為“立皇帝”,像魏忠賢那樣被稱為“九千歲”的,但他們為非作歹,下場都不好。劉瑾被凌遲處死,魏忠賢則被流放處死。

    相比起這兩位權監,王承恩就顯得平淡得多了,他本是崇禎帝時期大太監曹化淳的手下,曹化淳死後逐漸得到了崇禎帝的賞識,官至司禮監秉筆太監,僅在司禮監掌印太監之下。英宗時期的王振、正德時期的劉瑾、萬曆皇帝的“大伴”馮保、天啟帝時期的魏忠賢都做過司禮監秉筆太監,可見王承恩當時地位之高。

    王承恩雖然死去,但他卻受到了明清兩代皇帝的厚重,除了崇禎帝之外,南明弘光帝為他上諡號“忠愍”,清朝入關後,順治帝寫文褒獎王承恩“貞臣為主,捐軀以從”,康熙皇帝特意在崇禎皇帝的明思陵附近,為王承恩樹碑立傳,將他葬在思陵門外,讓他可以繼續“守護”明朝皇家。

  • 6 # 蟈蟈的文史原創

    明十三陵是明朝統治者陵墓群,明朝一共建國276年,明朝一共十六代皇帝,除朱元璋陵墓建在南京的明孝陵外,朱允炆不知所蹤,明代宗因其哥哥明英宗不承認其皇帝地位,將其在天壽山區的陵地搗毀,而將其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其餘十三位皇帝均葬於此。

    題目所說的為什麼會有一座太監的陵墓,指的是十三陵陪葬墓,一共有8座,其中有7座是妃子(太子)的墓地,1位是太監墓,而這位太監墓就是王承恩,崇禎帝的忠實心腹太監。

    王承恩是崇禎帝的心腹太監,王承恩於萬曆年間進宮,擔任信王府的掌管太監,也就是崇禎帝從出生開始,王承恩就一直陪伴著崇禎帝。他歸屬於魏忠賢,但是魏忠賢想篡位,王承恩暗中幫助朱由檢,所以與魏忠賢決裂。因此,王承恩受到崇禎帝的重用,雖然受到重用,但是王承恩沒有像魏忠賢一樣獨攬大權,而是幫助崇禎帝辦理政事。雖然大臣們上書反映王承恩權力過大,有像成為第二個魏忠賢的可能,雖然崇禎帝有所猜疑並要殺他,但最終都原諒了他。而王承恩也以他的忠誠報答著崇禎。

    最後,在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之後 崇禎帝已經指揮不了身邊的大臣士兵,城內一片混亂,大家都只顧自己的命,誰也不聽崇禎帝的指揮,而從始到終,陪在崇禎帝身邊的只有太監王承恩一個人。最後,走投無路的崇禎帝在煤山上吊自殺,而王承恩在另一棵樹上吊死,至死也陪著崇禎帝。

    明朝滅亡後,之所以在十三陵多一個太監王承恩的陪墓,是李自成在下葬崇禎帝的時候,在王承恩附葬陵側。王承恩為清朝皇帝所稱頌,順治帝題碑“貞臣為主,捐軀以從”,康熙帝也曾在思陵附近為王承恩豎碑立傳。王承恩歷來因忠君節烈而被後人稱頌。

    這就是為什麼明十三陵有一位太監陵墓的一個原因。

  • 7 # 司馬長史

    崇禎帝於1644年3月19日在景山的一個歪脖子槐樹上上吊自縊,這顆歪脖子老槐樹一直被保護,存活了三百多年,現在崇禎帝上吊的原址又有了一顆歪脖子樹,有眾多人去憑弔崇禎帝。崇禎帝上吊自縊時身邊只有提督太監王承恩一人,崇禎帝在自縊前讓王承恩自己離去,王承恩拒絕了。

    崇禎帝在歪脖子老槐樹上吊自縊後,王承恩對著崇禎帝的屍體跪拜,然後走到旁邊的海棠樹底下,拿出白綢也隨著自己的主子而去,這是多麼的令人震撼啊,就在前幾個小時,崇禎帝號召百官來上朝,無一人來,崇禎帝帶著太監出宮,無一人給崇禎帝開門,最後崇禎帝自縊後,一個身體殘疾的人居然毅然隨崇禎帝而去,這讓那些恭迎李自成進城的完整人的臉往哪裡擱?

    對於王承恩的忠貞,清朝與南明都非常敬佩,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聽到王承恩隨崇禎帝自縊的訊息後,賜王承恩諡號“忠愍”。順治帝和康熙帝也非常敬佩王承恩,順治帝為王承恩撰寫了“貞臣為主,捐軀以從”八個大字,康熙帝在崇禎帝陵墓旁給王承恩樹碑立傳。

    清朝統治者在思陵旁劃了六十多畝地,專門用來給王承恩修墳墓,併為其樹碑,讓他一直陪葬崇禎帝旁,守護著崇禎帝。

    “《明史.宦官二》本朝賜地六十畝,建祠立碑旌忠,附葬故主陵側。”

    明朝宦官之禍深受後人批評,在明朝兩百多年的時間裡出現了汪直、劉瑾、王振、魏忠賢之流,這些人破壞朝政,使明朝社會日益昏暗,受世人唾罵,但也出現了鄭和、馮保、懷恩、王承恩這些受人好評的太監。

    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軍進犯北京城,崇禎帝命王承恩提督京營,此時的北京四面被李自成部包圍,明朝大勢已去,一些士兵叛逃,一些大臣也偷偷出城投靠於李自成,守城的根本沒有幾個人。

    李自成部架著飛梯攻擊德勝、西直、平則三門,王承恩見狀,命人用大炮轟擊李自成部,大炮轟殺了數人,但是根本抵不住潮湧般的士兵。崇禎帝召王承恩回皇宮,讓他整頓宮內士兵,準備與敵人作戰,此時宮內根本沒有什麼士兵,守門的士兵把大門鎖住就跑了,崇禎帝最後召集了一群太監。

    最後崇禎帝罵完大臣之後,走到景山上,看著城內烽火連天,揮著手中的劍,然後寫下遺書,在旁邊的歪脖子老槐樹上吊自縊,王承恩一人緊隨在崇禎帝身邊,崇禎帝自縊後,王承恩也在海棠樹上吊自縊。

    李自成攻佔北京後就忘乎所以了,最後激怒了吳三桂,吳三桂轉而向關外的清軍投降,帶著清軍攻打李自成,李自成一路連敗,被趕出了北京城,清軍入關後將崇禎帝移葬于思陵,王承恩也被葬在思陵旁邊,守護著故主。

  • 8 # 平沙趣說歷史

    這座太監墓的墓主是明末太監王承恩,他曾屬太監曹化淳名下,官至司禮秉筆太監,是崇禎皇帝的心腹太監。

    王承恩在萬曆年間就已進宮,後來被分配到信王府任掌管太監,信王就是日後的崇禎皇帝朱由檢,王承恩可謂是看著朱由檢長大的。

    崇禎皇帝繼位後,非常信任王承恩,任命他我司禮監秉筆太監,這是明朝宦官的最高職位了。

    明朝已經日薄西山,王承恩回到北京沒多久,李自成的農民軍就風風火火地來了,崇禎皇帝也是無人可用了,北京被圍時,還派王承恩提督北京兵馬。

    王承恩年紀不小了,可還勇猛的很,打了幾炮還打死幾名敵軍,奈何大勢已去,北京城還是破了。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晨,崇禎帝登上煤山,隨行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王承恩。崇禎帝吊死在了山腰的老槐樹上,王承恩隨後也吊死於旁邊的海棠樹上。

    王承恩的忠貞之舉為人稱頌,尤其是入主中原需要收攬人心的清朝,順治帝題碑"貞臣為主,捐軀以從",康熙帝還在思陵附近為王承恩豎碑立傳。

  • 9 # 鄭國柱

    明十三陵中,為什麼有一座太監的陵墓?

    明十三陵除了有13個帝陵外,還有明成祖的皇妃墳、明憲宗的皇貴妃萬氏墳、明世宗的皇妃墳和太子墳、明神宗的貴妃鄭氏墳和四個妃墳,還有崇禎帝的太監王承恩墓。網友疑問的是王承恩的墓為何也在十三陵陵區內。

    10年前,本人曾去看過王承恩墓,拍過幾張照片。王承恩的墓在崇禎帝陵思陵的右前方,距思陵南牆約20米。墳墓座西朝東。原有長方形圍牆,現牆基遺存可見,墓冢兩米多高,冢前有一塊兩米多高的石碑,這塊石碑說明了為什麼王承恩的墓也在十三陵陵區範圍內了。

    石碑上刻有“御製旌忠”四字。旌忠就是表彰忠節。碑身正面刻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清世祖御製文,背面刻有“原任總督天下各鎮援兵督察京營戎政勇衛軍門,掌御馬監、司設監、巾帽局、寶和等店大庖廚印務,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之墓。”

    在此碑前10多米還有一塊石碑,上刻順治十 七年(1660年)五月清世祖御製文。順治二年碑上有:“若承恩可謂事君有禮,不忘其忠者矣。……豎之穹石,使後世知艱危之際,內員中乃尚有忠烈而死如承恩者。”

    順治十 七年碑上有“其嶽嶽之風節,即古之忠臣烈士何以加焉!”順治帝在去年冬狩駐蹕昌平,遊至思陵時,看到王承恩墓,心生感慨,“命大臣拜奠其墓,以勸忠也。”“使盡忠者以為勸,不忠者以為戒。且以告夫天下萬世之為人臣者。”

    查《明史·王承恩傳》:“本朝賜地……建祠、立碑,旌其忠。”《清世祖實錄》卷十五:“順治二年乙酉夏四月……甲子,命葬故明殉難太監王承恩於故主陵旁……仍建立碑額以旌其忠。”

    從這些碑刻和史書的記載可以看出,王承恩墓在十三陵陵區內,原因在於一個忠字。

    一是清廷為表彰王承恩之忠;

    二是對清廷官員的警示教育作用:使盡忠者以為勸,不忠者以為戒。

    三是告誡天下萬世之為人臣者要忠。

  • 10 # 史味人生

    明朝十三陵中思陵是崇禎皇帝的陵墓,與其他陵墓構造不同的是,其陵墓中沒有守陵村,而且有一個太監的陪葬墓,這是歷代帝王陵墓中所罕見的。

    這個太監就是王承恩,是崇禎皇帝身邊的心腹太監,一個太監到底憑藉了什麼,能夠陪葬呢?

    王晨恩因為家貧入宮做了太監,初時在曹化淳手下做一個小太監,被派到朱由檢(當時還是信王)身邊監視他。

    後來陰差陽錯之下,朱由檢竟然有做皇帝的可能,於是王承恩便轉換門庭,一心一意幫助朱由檢繼位,繼而成為了最信任的太監,崇禎登基後,權傾朝野。

    崇禎皇帝登基後,剪除了魏忠賢及其黨羽,明朝似乎一步步朝著光明前進,可惜崇禎的性格使然,外加天災人禍,大明朝還是走向了沒落。

    最後朱由檢來到了煤山,身邊只跟著忠心的王承恩,崇禎留下了一段話後就在歪脖子樹上吊死了。

    王承恩見狀,不願獨活,在旁邊的海棠樹上吊死了。三天後,二人屍體被李自成發現,將其安葬。

    順治入關後,將朱由檢改葬思陵,感念王承恩“貞臣為主,捐軀以從”,讓其陪葬思陵。

    併為其撰寫碑文,在之後的康熙時代,也曾為他樹碑立傳,傳揚其“忠君”的精神,當然也是為了更好的統治百姓,所做的樣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最近很多人覺得《英雄聯盟》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遊戲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