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延續了隋朝的地方行政區劃,實行的是州-縣兩級制。唐朝時期,山東地區被劃分為14個州以上,共有80多個縣,總體構成了現代山東行政區域的框架。
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唐高祖設定登州。登州治所設於文登,下轄文登、觀陽兩個縣。但此時,戰亂頻繁,登州的行政區管轄範圍和治所也並不確定。比如兩年之後,觀陽就劃歸了牟州,而清陽、廓定兩縣又被劃給了登州。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登州的行政區劃被取消,一直到武則天時期的如意元年(692年),重新設定登州府,以黃縣、文登和牟平三縣作為轄區,以黃縣作為治所。到了唐中宗時期的神龍三年(707年),蓬萊設縣。而蓬萊縣,正式在黃縣基礎上設定,因此登州府的治所自然由黃縣變為蓬萊。在唐睿宗時期的先天二年(712年),蓬萊縣又更名為黃縣。天寶元年(742年),開始實行郡、縣兩級制,登州變為東牟郡。在唐肅宗時期乾元元年(758年),郡、縣制停止實施,東牟郡重新更名為登州,治所依舊在蓬萊,下轄蓬萊、黃縣、文登、牟平等4縣。
因此,登州治所並不是一步一步遷到蓬萊,而是自公元692年開始,一直就設在蓬萊(黃縣),只不過由於行政區域的更名,讓人產生了登州治所一直在更改的錯覺。
唐朝延續了隋朝的地方行政區劃,實行的是州-縣兩級制。唐朝時期,山東地區被劃分為14個州以上,共有80多個縣,總體構成了現代山東行政區域的框架。
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唐高祖設定登州。登州治所設於文登,下轄文登、觀陽兩個縣。但此時,戰亂頻繁,登州的行政區管轄範圍和治所也並不確定。比如兩年之後,觀陽就劃歸了牟州,而清陽、廓定兩縣又被劃給了登州。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登州的行政區劃被取消,一直到武則天時期的如意元年(692年),重新設定登州府,以黃縣、文登和牟平三縣作為轄區,以黃縣作為治所。到了唐中宗時期的神龍三年(707年),蓬萊設縣。而蓬萊縣,正式在黃縣基礎上設定,因此登州府的治所自然由黃縣變為蓬萊。在唐睿宗時期的先天二年(712年),蓬萊縣又更名為黃縣。天寶元年(742年),開始實行郡、縣兩級制,登州變為東牟郡。在唐肅宗時期乾元元年(758年),郡、縣制停止實施,東牟郡重新更名為登州,治所依舊在蓬萊,下轄蓬萊、黃縣、文登、牟平等4縣。
因此,登州治所並不是一步一步遷到蓬萊,而是自公元692年開始,一直就設在蓬萊(黃縣),只不過由於行政區域的更名,讓人產生了登州治所一直在更改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