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出自《淮南子》卷七《精神訓》,原文是這樣的:“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天靜以清,地定以寧,萬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夫靜漠者,神明之宅也;虛無者,道之所居也。是故或求之於外者,失之於內;有守之於內者,失之於外。譬猶本與末也,從本引之,千枝萬葉莫不隨也。”這一篇文章討論“精神”與“骨骸”的關係,也就是意識與身體的關係,大致上主張,兩者都很重要:一個來自無形的天,一個源於有形的地。或者也換一種理解:精神來源於“時間”的力量,肉體來自“空間”的力量。
對這類哲學思辨很強的文章,不能簡單地用單層的語言來定性,需要反覆體味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才能有所真正理解。所以,所謂“萬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可以理解為:天地的本性就是“清”“寧”,所萬事萬物違背這個本質,就會遭到毀滅,順應這個本性就會繼續發展。也可以理解為:天地的根本規律就是“清”“寧”,萬物違背規律當然就自取滅亡,遵從規律就能繼續存在。
總之,這是強調一種客觀力量。不過呢,這裡的客觀力量,是相互的,內外結合,才是本末統一,只不過,要抓重點、抓根本,才能真正全面發展。
這句話出自《淮南子》卷七《精神訓》,原文是這樣的:“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天靜以清,地定以寧,萬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夫靜漠者,神明之宅也;虛無者,道之所居也。是故或求之於外者,失之於內;有守之於內者,失之於外。譬猶本與末也,從本引之,千枝萬葉莫不隨也。”這一篇文章討論“精神”與“骨骸”的關係,也就是意識與身體的關係,大致上主張,兩者都很重要:一個來自無形的天,一個源於有形的地。或者也換一種理解:精神來源於“時間”的力量,肉體來自“空間”的力量。
對這類哲學思辨很強的文章,不能簡單地用單層的語言來定性,需要反覆體味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才能有所真正理解。所以,所謂“萬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可以理解為:天地的本性就是“清”“寧”,所萬事萬物違背這個本質,就會遭到毀滅,順應這個本性就會繼續發展。也可以理解為:天地的根本規律就是“清”“寧”,萬物違背規律當然就自取滅亡,遵從規律就能繼續存在。
總之,這是強調一種客觀力量。不過呢,這裡的客觀力量,是相互的,內外結合,才是本末統一,只不過,要抓重點、抓根本,才能真正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