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yyyyYup
-
2 # 沙漠書農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不但是儒家的開山祖,同時也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位公開教學的教育家,最先把古代氏族貴族所專有的詩、書、禮、樂這類學問,普及給民間,不問來學者出身貴賤,實行“有教無類”,使後世受益良多。
-
3 # 昭烈名臣
孔子對我人生最大的影響就是他說的兩句話,也是做人的原則,不遷怒,不貳過,這兩個人生原則指引著我度過了無數個人生歲月,讓我們人生的道路上少走了太多的彎路。
不遷怒這個對於現代人來說實在是太難做到了,遇到事情不順利,我們總是能找到一大堆理由,什麼環境不好呀,隊友不行呀,人性有缺呀等等諸多理由,但往往忘了最重要的一部分,自己。
我們很容易遷怒別人,動輒就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遷怒於自己的親人和身邊的人,衝自己身邊的人發脾氣。不遷怒,真的是人生一項非常重要的原則,時刻牢記這個原則,能讓我們的人生,變的更加通透。
還有一個原則就是不貳過,孔子可沒說過不要犯錯誤,孔子說的是相同的錯誤不能犯第二次。
這個原則對於我們的人生也至關重要,人不是機器,難免有犯錯誤的時候,孔子的標準從來不是說那中口號式的不犯錯,而是相同的錯誤不能再犯第二次。
孔子雖然是春秋時代的人,他做到了那個時代偉大的人物,同時更是開創了私人教學的先去,讓文化開始普及。
-
4 # 風雨無懼
孔子是中國春秋時期魯中國人
孔子是中國春秋時期魯中國人,生於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家裡兄弟中排行第二,俗稱"孔老二"。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創立了儒家學派,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被推崇為"孔聖人"。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意思是,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滿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對我來說,還有什麼遺憾呢?”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側面,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於在今天,我們仍在宣傳他的這一教育學說。
"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克己復禮為仁”的意思是: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禮”,就達到了仁者的境界。“克己復禮為仁”,是孔子關於什麼是仁的主要解釋。在這裡,孔子以禮來規定仁,依禮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仁是仁慈、和善,關愛、誠信,本意是果核。禮是本體“仁”衍生的“義”之後的產物,側重點是“外、表”,禮是禮節,更注重行。
"溫良恭儉讓"《論語·學而》:“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
意思是指孔子具有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的品德。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現多指採取溫和的辦法而不使用暴力。
孔子說:“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達道。”社會關係以“五達道”為主並延伸開來。在社會與家庭生活中,每個人都處在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的各種關係中,只有處理好這些基本關係,才能過得順心如意。
-
5 # 仙人掌8000
孔子是中國著名的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中國人,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對我最大的影響是他的思想主張。
2、在經濟方面,他反對封建的田賦制度而極力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制度。
3、孔子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4、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5、在倫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張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據周禮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
6、在哲學上,孔子主張天命觀。 在孔子看來,“天”是宇宙萬物無言的主宰者.孔子認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說話做事的。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
在孔子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孔子也被推崇為聖人,也成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
6 # 談談見解
第一點:孔子是春秋時期的人(當然,這是我在書上學的,至於我自己,其實是不知道的)
第二點:為什麼你覺得一個幾千年前的人會對我產生影響呢?
事實上,一個人得以穿越時空的限制,去影響另一個人,主要分為兩種途徑。一個是直接影響,比如他的話語,他的事蹟(本質上也就是我們從他身上得來的資訊)。
另一個就是間接影響,他用不著去直接影響你,他只要去影響整個世界,作為出生在這個世界的你,自然會受到源於他的影響。比如說,雅典的民主政治與你本應該毫無干系,但我們如今實行的卻也是民主政治。這是因為,這種民主政治民主思想,在近代促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從而使西方人先一步完成工業化,主導了國際世界的形成,我們也就只能被迫接受這種影響。
因而,你問我孔子對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只能告訴你,我通過他學到了君子的美德。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和而不同……
但你問我,他所創造的流傳於中國幾千年儒家思想對於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只能告訴你,“當局者迷,在這個世界裡,沒有旁觀者。每個人都深受影響而不自知。”
這也同樣是人的侷限性所在,很難有人能跳出自己的時代去思考問題,去尋求不被時代所約束的真理和美好。
-
7 # 猛哥厲史
孔子是春秋晚期的人,他對我最大的影響是讓我再次驗證”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這個悲劇。
當代非著名非偉大非思想家張猛說過:讀過論語而不反孔儒者,非奸即盜。
孔子的一生是跑官要官的一生,求官不得才辦私學。他拋妻棄子、流竄列國,勾淫婦結反臣,終“為權臣所輕蔑,為野人所嘲笑,為暴民所欺負”,“急急如喪家之犬,惶惶似漏網之魚”!幼年喪父、中年離異、晚年喪子、求官未遂、淒涼而死。
根據”大德者必受命“的儒家”天命“思想,孔子這是受了天譴。
為什麼孔子會受天譴?
因為他是一個跑官要官的二皮臉(求爺爺告奶奶、託關係走後門、勾陽貨見南子)、不忠不義的叛國賊(誰給官做就想給誰當狗,哪怕是反賊淫婦)、不仁不孝的忤逆子(把母親停屍街頭、強行與老流氓合葬)、鄙視勞動的二流子(斥責想學勞動技能的學生為小人)、蔑視人權的狗奴才(等級尊卑)、歧視婦女的大渣男(把女人不當人、罵女人和小人難養)、貪圖享受的寄生蟲(一邊說君子遠皰廚,一邊食不厭精噲不厭細)、反對法制的包庇犯(親親相隱)、口是心非的偽君子(讓別人守孝三年、自己母喪當年就去吃霸王餐)、草菅人命的劊子手(人殉、夾谷之會)、開創邪教的邪教主(以禮殺人)!這樣的人就是剩人!人之所剩,其實為渣,是為人渣!
這樣的人卻成了儒家的聖人,現在還進了高考
孔子活著時,既非成功的政治家,亦非成功的思想家,只是個辦高價培訓班的教師。卻在死後被信徒們吹捧成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甚至成了儒家的“聖人”!
這就是孔子在歷史上的地位!至於貢獻麼,可以說沒有,甚至對發展起負作用。
在儒家的理想修身模式之中,人的個性受到壓抑,嚴重窒息了創造性和進取心。
二千多年來的中國人始終盲目崇拜、堅持、繼承的周孔儒家“文化”傳統,它給予中中國人的從來就只有“愛親、愛尊、愛長”的教條,就是“愛父母,愛帝王,愛長官”的教條,而根本就沒有“愛民主、愛法制、愛人權”的人類必備價值觀!
每逢亂世需要改朝換代時,他就被踩在地上;到了王朝中期,他就被拿來愚民。
現在又開始尊孔,並把儒家思想列入了高考!
把人渣捧為聖人,造成了卑劣公然嘲笑高尚、懦夫公然褻瀆英雄的嚴重道德危機,引發了以不講道德為榮,講道德為恥的惡劣風氣——講道德或批評不道德的行為就會被扣上“道德家”的帽子,“道德家”又演變為“道德婊”這樣一個更噁心、汙穢的詞彙。
-
8 # 望鄉wx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未期人(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出生于山東曲阜。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創始人。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克己復禮,三剛五成,中庸之道,仁者愛人,講階級等級制度。在秦一統天下前,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孔子只是眾家中之一家。各種思想在爭論、實踐和取捨融合中不斷進步和完善。但到秦王贏政一統天下後,中國的政治體制和政治生態環境走向以中央集權專制獨裁為中心的郡縣制,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秦始皇為了獨裁而愚民,下令焚書坑儒,使儒家學說受到了重創,整個中國文化開始走向被管制的御用時代。時間到了西漢武帝統治時期,統治者對文化的訴求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漢武帝劉徹強制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其目的就是要在他的治下,只能有一個文化,一個聲音,一個規範,維護等級制度,維護統治秩序,其核心還是愚民和馭民,讓忠君,尊上和做順民成為滲透到百姓骨髓裡的文化基因。這之後,以批文人儒士在孔子的儒家旗幟下,以統治集團的意志為意志,杜撰、扭曲、擴大闡釋了孔子的早期思想。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思想維護等級制度,反平等反民主。用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說教奴役愚昧民眾。孔子一介文人,身後榮耀備至,給孔子追封了一個至今為止還無人能及的諡號:大成至聖先師。至此,儒家思想己經成為統治階級維護其法統和江山傳承的統治工具,成為人民思想和精神上無形的軟桎梏。從這時開始,孔子的儒家思想己經不是一門學問了,而是一門不斷走向僵化,走向神壇,禁錮國家發展步伐的迷信宗教。而且儒家思想這種負能量或者叫負效應直到現在還時隱時現的阻礙中中國人解放思想和改革發展的前進步伐。中中國人睜眼看世界後的第一個反映便是爆發了偉大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第一次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這標誌著中中國人民的覺醒。我做為一名六0後,本身受儒家教育和薰陶就很少,到七十年代全國又轟轟烈烈開展了一場批林批孔,評法反儒運動,我們這代人又經歷其中。我個人認為,“四人幫”反革命集團做了許多禍國秧民的壞事,但是批孔這件事是做對了。儒家文化在我們身上的一點影響主要是祖輩們和社會風氣感染和潛移默化的結果,並沒有受過系統的學習訓練。近二十年來,我對孔子的儒家思想有了更自覺更深刻的認識,中國必須科學地把儒家學說作為眾多學說之一客觀看待,決不能把他奉為金科玉律和中國文化至高無尚的法寶,對儒家思想不僅僅要縱向研究和看待,還應橫向與世界同時期優秀的文化思想進行比較分析。總之,儒家思想是中國眾學說中的一家之言。我堅信,中國封建帝王獨裁統治中國幾千年,固步自封,愚昧無知,沒有民主與科學的萌芽和發展,相當大的原因就是儒教學說的阻礙。我個人不尊崇和信仰儒教,我只接受儒家學說中的某些合理成分,就是我對孔子儒家思想的認識和態度,也可以說是儒家思想對我的反作用力。
-
9 # 傳道智慧
我從哲學角度上簡要說明一下孔子的思想影響。
孔子的年代比老子稍晚,處於春秋時代末期,時逢亂世,周天子力量衰微,諸侯群雄並起,禮壞樂崩,天下大亂。天下大亂就容易出現虛無主義。比如在價值上善惡不分或者認為善惡得不到報應;在存在上面臨人無論做什麼,人生終將結束,人活著就是受苦的危機。孔子覺察到社會的危機:百姓覺得做好事沒人知道,即使有人知道也沒有好報,那為什麼還要做好事呢?儒家思想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出現的。
儒家思想包括外在和內在兩個方面。
先說外在表現特色:1.尊重傳統,代表對“過去”的肯定。2.關懷社會,代表對“現在”負責。3.重視教育,代表對“未來”的關注。以上三點是儒家學者外在行為表現出的特色,分別針對“過去、現在、未來”,表明儒家肯定人的生命在時間之流中,既可以繼承先人的智慧,不斷推陳出新;也能夠關懷社會,承擔自身責任;更應該重視教育,促成子孫幸福。
再說內在思想主張:1.人人都“可以”成為君子。2.人人都“應該”成為君子。3.一個人成為君子一定會“影響”別人也成為君子。儒家學者總是從自我要求開始,知其不可而為之,讓自己堅定地走在成為君子的道路上。通過不斷行善,慢慢影響周圍的人朝著積極、正確的方向發展,絕不會推卸責任,隨俗從眾。
孔子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我也希望成為君子。君子是理性人格的典範,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君子泰而不驕,君子坦蕩蕩。
-
10 # 歷史與嬌娥
感謝提問,雖然問題本身而言很有難度,但是我盡力做答。
孔子,何許人也?孔子,春秋時期魯中國人士,儒家學派創始人,他與其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時還修訂了六經,即《詩》、《書》、《禮》、《樂》、《易》和《春秋》。而子貢呢?他作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子更是稱其為“瑚璉之器”。
對我個人的影響:在《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篇》裡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可謂是影響深遠: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而讓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
其大致意思是說:魯國有一條法令,說是在別國看到魯國的同胞做了奴隸的人,如果有能力將他們贖回來的話,可以從魯國這裡獲得經濟上的補償。有一次,子貢將奴隸贖回來之後,出於自己高尚的道德修養,以及自己根本不差那點錢,所以子貢沒有要賞金。這個時候,孔子對他說:“大錯特錯。”
為什麼會這樣呢?與人為善、不取錢財,難道不好嗎?或者說,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別人而不取回報,難道不對嗎?
因為在孔子看來:子貢作為一個聖人,是那個年代裡人人效仿的物件。不領取補助金對於子貢自己而言,並沒有多大的損害。但是對於普通群眾而言,就不一樣了,因為魯國富人少而窮人多,如果人人都效仿聖人子貢的話,大多數的窮人就不會做這種“損己不利己”的救人之事了,淪落為他國的奴隸的魯中國人就更不可能回到自己的國家了。
啟示:一個人的格局有多大,決定了他能走多遠。而孔子在長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和總結了豐富的教學經驗,他的著作《論語》至今還被奉為“金科玉律”,教育界的“泰山北斗”。總而言之,孔子在社會上對中中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
11 # 科譜中醫藥
孔子是春秋時魯中國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對我最大的影是為人處事方面。熟讀《倫語》,對自己為人處事方面有很大幫助,比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等。
-
12 # 歲月789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說《春秋》為無名氏所作,孔子修訂)。
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家始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國家的祖先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的思想打破了奴隸社會“學在官府”的局面,是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權,對推動中國古代文化教育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他的思想後來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他在私學組織的基礎上,創立了儒家學派。孔子提出了許 多著名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對現今的教育任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教育作用方面, 孔子十分重視教育的作用。孔子認為教育對社會的發展具 有重要的作用, 是立國治國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業的發展要建立在經濟發展 的基礎上。孔子認為要治國首先要解決三個重要條件,即:首先是“庶” ,即要 有較多的勞動力;其次是“富” ,要使人民群眾有豐富的物質生活;再次是“教” , 要使人民受到政治倫理教育, 知道如何安分守己。這三者的先後順序表明庶與富 是實施教育的先決條件, 只有在庶與富的基礎上實施的教育才能取得成效。 同時, 孔子強調以教育作為施政的基本手段,要宣傳忠君孝親、奉公守理,這是教育最 直接為政治服務的表現。的確,教育只有在經濟發展了的基礎上才能建立,因為 只有經濟發展了,我們才有能力去建立學校,配置教學設施,安排與組織教學活 動。
孔子對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過程中其關鍵性作用,持肯定態度。他在中國曆 史上首先提出了“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這一理論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指出了 人的天賦素質相近,是人類認識史上的一大突破,成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 都應當受教育的理論依據。 一個人只有受過教育才能成為正真的人,正如誇美紐 斯在《大教學論》中講的: “假如要形成一個人,就必須由教育去形成” 。但是, 孔子將人分為了“生而知之者”的上智、 “學而知之者”與“困而學之”的中人、 “困而不學”的下愚三類,斷言有不移的上智與下愚,這是不科學的。
在教育方針方面,孔子提倡“有教無類”的教育方針。這一方針的主要內涵 是:教育的物件不分華夷、不分貴賤,凡是願意學習並且在學力、學習時間、經 濟條件上都許可的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力。 這一方針規定了孔子創辦私學 的受教育物件,指導著孔子的教育實踐活動。在這一方針的指導下,孔子廣泛的 吸收學生, 打破了少數奴隸主貴族對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化到了普 通平民,滿足了普通平民入學受教育的願望,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適應了社 會發展的需要,推動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
在教學方法方面,孔子提出了這樣幾點:首先,思、學、行結合。 “學而知 之” 是孔子進行教學的主導思想, 學是求知的途徑, 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 同時, 學習的時候要深入思考,將學習與思考聯絡起來。因此,他提出了“學而不思則 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論斷。孔子認為學是為行服務的,學是手段,行是目的, 行比學更重要。現在的教育也要求學生將學習與實踐聯絡起來, “在做中學,在 學中做” 。學習的內容也只有用到生活當中才能發揮出力量與效用。其次,啟發 誘導。 孔子認為, 不論學習知識還是培養道德都要建立在學生自覺需要的基礎上 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自己能對問題加以思考,獲得切實的領會, 才是可靠和有效的。 所以, 為了幫助學生形成積極思考的習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孔子提倡啟發式教學。這就要求老師有一定的耐心,然而,往往很多老師很難做 到這一點, 總是把問題的答案直接告訴學生或是隻給予學生少量的思考時間。最 後, 因材施教。 孔子提倡依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身心發展特點施以不同的教育以 促進學生的真正發展。不同的學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育,作為未來的教師, 我們也應該明白這一點。有時候,不是學生不願意學或者是學生學不好,而是我 們沒有采取正確的方法去教學生。所以,對於成績差的學生,教師不應一味的責 備,而要進行自我反思。另外,孔子認為,教學需要師生雙方配合協作,學生端 正學習態度,是教學成功的重要條件。誠然,只有端正學習態度,學生才能學的 好,如果真的有“食古不化”的頑皮學生,恐怕水平再高的教師也無能為力吧!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從政的君子,而成為君子的最主要條件是具有道德 品質修養。 所以, 在他的私學教育中, 道德教育居於首要的地位。 對於道德教育, 孔子提出了六條道德教育的原則,即: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內省、改過。 這六條原則中的每一條在現在都有現實意義,並且已經超越了道德教育的範疇, 幾乎可以運用到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 孔子也對作為一名教師提出了應具備的基本條件:
1)學而不厭。正如俗 語說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我們不可能掌握一切 的知識。但是隻要我們一直保持著一顆好學之心,終生好學,我們就能不斷的提 高自己的知識境界,使自己的眼界更為開闊。
(2)溫故知新。教師肩負著傳遞和 發展文化的使命,既要注意繼承,又要探索創新。 (3)誨人不倦。因為教育是高 尚的職業, 所以作為一名教師必須要有高度的責任心, 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社會。
(4)以身作則。從古至今,教師對學生的影響都不僅僅是言,還有行。即不僅 是言傳,更要身教。身教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比言傳更重要。
(5)愛護學生。教師 不僅要關懷學生的學業成績, 更要關懷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尤其是在社會發展 速度極為迅速的今天。
(6)教學相長。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是相互促進的。 正如韓愈在《師說》裡講的: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教師並不是 萬能的,也有需要向學生學習的地方。
孔子自己以身作則、以德服人,是一名偉大的教育家,是中國歷史上教師的 光輝典範。 中國古代有許多著名的教育家,他們都提出了許多著名的教育理論,孔子只 是中國古代眾多教育家之中的一個。
我認為我們應多 讀多瞭解各家的教育思想, 取其精華,爭取能在以後的教育工作中將這些方法原 理運用於實踐,以真正促進小學兒童的身心即其他各個方面的全面發展。
-
13 # 史詩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東周時期人,即春秋戰國。
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01、道德旗幟《論語》在小學的課本就有了,自年少時老師的諄諄教誨,一個聖人的形象已牢固地樹立在腦海裡,他的聖言也牢記於心,也就成了我提升自身道德水準的旗幟。
0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讓我知道治學、做事要認真、嚴謹、誠實,這是真正的求學態度,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認清自己的能力圈,不做超出能力圈的事。
-
14 # 周曉林律師
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人,也就是周王朝時期。
孔子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為考試增加了很多背誦理解內容……
-
15 # 糖糖二姐
孔子是春秋時代的人,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對後世的教育有著很大的引導啟迪作用。“天不生仲尼,千古是長夜”,可以說孔子開啟了中華文明。
“知其不可而為之”,孔子告訴我,人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要孜孜不倦,積極追求,只有艱苦努力的奮鬥才能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所以我從小就立下志向,一定要跳出農門。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農村,雖然飢餓沒有了,但貧窮到處可見。曾經為了一支 五角七分錢的鋼筆,我在百貨櫃臺前饞涎了許久,就是因為手裡緊緊握著的只有四角四分,還差一毛三分錢。曾經因為偷偷讓裁縫師傅改做了一件花裙子而遭致母親的打罵,母親的本意是布料若做成襯衣,那麼一年四季都可以穿,裙子就只能夏天穿了。那時候布料難得,人們的穿著不可能四季分明。
那時候貧窮沒有限制我的想象,反而激發了我的夢想,只有刻苦讀書才是我唯一的出路。我想吃的更好,穿的漂亮,我要過上城裡人的生活。
於是我堅持奮鬥,一路高歌,終於順利通過了高考,實現了跳出農門的夢想。
-
16 # 寂語堂齋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人。
他對我最大的影響並不是他的思想本身,我讀《論語》時,慢慢的我嗅到了上古時期中中國人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換句話說我找到了中中國人的根。
比如孔子說的,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之者也。他那個春秋時期的古是什麼意思?是夏、商、周這三個朝代,這三個朝代加一起大約得2000年左右的時間。也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人看孔子的春秋時期一樣。
而夏、商、周在史書上稱為奴隸社會,我們知道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古文,甲古文出現於商朝,那麼夏朝使用什麼文字呢?夏朝在往前就是堯,舜時期,堯、舜時期,史書稱為原始社會。
這樣可以推斷出堯、舜以及夏朝是沒有文字的,人們只有語言交流沒有文字使用。
根據孔子好古的說法,我的推斷是孔子的思想不是他自己創造發明的,而是他從上古時期的文獻中提煉整理出來的,比如他說的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二代即夏、商兩個朝代,周朝是借鑑於夏、商二朝代,然後鬱郁乎文哉。可見周朝應該文風大盛,那麼周朝這些文獻哪裡去了,我想應該是秦始皇焚書坑儒時都給燒掉了。
孔子說的克己復禮,他要復的是周朝的禮治,從孔子嚮往周朝這個朝代,我們可以推斷出周朝應該是一個相當文明的朝代,若是人吃人的奴隸社會,孔子怎麼會如此種情於這個朝代呢?況且《周易》、《詩經》都出現在周朝。
如此可以說,孔子的思想大多數應該是從周朝文獻中提煉出來的,而周朝借鑑夏、商兩個朝代,那麼周朝的文獻有一部分應該是從商朝的文獻中提煉出來的,夏朝沒有文字記載,應該是從一些故事或者傳說中提煉出來的。
所以孔子的思想反映出,原始的中中國人就是這樣子的,孔子的思想也就是中中國人的根,中中國人的血脈,中中國人的靈魂。
這就是為什麼孔子的儒家思想,能夠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興盛不衰的根源。不要低估古人的智慧,古人早已經知道孔子的儒學是中中國人的根,中中國人是離不開孔子思想的。
現在也是一樣,中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若是離開了這個根那還是中中國人嗎?
回覆列表
孔子是春秋時期魯中國人。他的著作《論語》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以及教育原則等。內容含義深刻,對本人以及現代人的為人處世有一定的啟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