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二簡字”,實則是一次失敗的漢字改革,所以不被大家普遍接受。而不管當前大家正使用的簡體字,還是已經取締的“二簡字”,都存在削弱表意能力和影響字型觀賞價值的缺點。
“二簡字”的改革主要是同音代替字、新簡字(形聲字、輪廓字、特徵字、會意字)、草書楷化字、符號字和簡化偏旁,其本意是精簡了漢字的數量和方便認讀寫,但在實際試用時就非常混亂,最後無疾而終。
漢字的形成是歷史逐步演變的結果,秦朝時書同文是有著積極的意義的,而簡體字的改革是不能和秦時書同文相提並論的,簡體字出現前的繁體字是中華民族共同使用的文字,並未影響各地的交流,簡體字推廣的唯一好處只是迅速掃除文盲而已。而“二簡字”試用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時文盲已經下降到20%左右,掃盲的積極意義進一步弱化。
“二簡字”的影響至今還存在,比如“付經理”、“仃車”、“雞旦”等依然到處可見,而“付”姓、“肖”姓、“閆”姓等可能以後都能繼續保留了。不過相比“二簡字”而言,漢字拉丁化曾帶來的負面影響更不可接受,中華文化也差點給全面閹割了。
所謂的“二簡字”,實則是一次失敗的漢字改革,所以不被大家普遍接受。而不管當前大家正使用的簡體字,還是已經取締的“二簡字”,都存在削弱表意能力和影響字型觀賞價值的缺點。
“二簡字”的改革主要是同音代替字、新簡字(形聲字、輪廓字、特徵字、會意字)、草書楷化字、符號字和簡化偏旁,其本意是精簡了漢字的數量和方便認讀寫,但在實際試用時就非常混亂,最後無疾而終。
漢字的形成是歷史逐步演變的結果,秦朝時書同文是有著積極的意義的,而簡體字的改革是不能和秦時書同文相提並論的,簡體字出現前的繁體字是中華民族共同使用的文字,並未影響各地的交流,簡體字推廣的唯一好處只是迅速掃除文盲而已。而“二簡字”試用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時文盲已經下降到20%左右,掃盲的積極意義進一步弱化。
“二簡字”的影響至今還存在,比如“付經理”、“仃車”、“雞旦”等依然到處可見,而“付”姓、“肖”姓、“閆”姓等可能以後都能繼續保留了。不過相比“二簡字”而言,漢字拉丁化曾帶來的負面影響更不可接受,中華文化也差點給全面閹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