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浩羽
-
2 # 貓喵喵嗚
“書非借不能讀也”這個觀點出自清代作家袁枚的《黃生借書說》。
文中強調:
人們對於借來的書,會想著在歸還之前閱讀完,因此倍加珍惜,迫切地想要閱讀。
而對於買來的書,則會有一種“來日方長”的心態,將其束之高閣,可能過了很久都不會去翻閱。
這麼聽起來,好像是有點道理。但我覺得除了上面這種心態,還有這種可能:
借來的書,反正是借的,沒有付出多大成本,沒讀(讀完)也無所謂,還可以再借。
而買來的書,是付出了金錢的代價,不好好閱讀是不是太浪費了?
所以你覺得,到底哪一種說法更有道理呢?
其實,我就是想說:
而真正決定我們能不能好好去閱讀一本書的因素,只有1個:
那就是當我們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有沒有吸引我們繼續看下去的點。
這個點,不會因為書是買來的還是借來的而有所增減。
-
3 # 簡單快樂老關百貨商店
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對一部分人來說,讀書並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不是時時刻刻都會讀書,但是借的書就不一樣了,是別人的,想著要還,所以會抓緊一切時間看。自己的書,就不一樣了,總想著著自己的,什麼時候都有時間。到最後放了好久也沒看。
有道理,因為“借”可以理解為求學,“書”可以理解為學問,就是告訴我們出門如遇大賓,人人皆可為師,虛心學習,踏實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