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食候夜不能寐

    其實不止是文學作品,某些藝術形式(如小品、舞蹈、電影等)都會涉及悲喜劇的問題。從人的期望來講,每個人都期望一個故事或者一個作品有個美好的結局,通俗點說,大部分人都是完美主義者,所以喜劇結尾大家都樂於接受,很喜歡,因為基本上達到了自己的期望值,也就不會過多去探討一些深層次問題了。相反,以悲劇做結尾的,由於作品的創作者並沒有給出一個讓人滿意的期望,人就會偏向於去讓這個作品達到完美,可是分明結局並不完美,那麼人就會更加深刻地去思考背後的原因,所以給人更深刻的感覺。

    然而其實一個作品好或者是壞,深刻與否,並不是跟悲劇或者喜劇結尾有必然關係,還是在於內容與形式的關係。好的作品是有深刻的內容蘊含其中的,悲劇或者喜劇都是一種表現形式。有內容的作品,不管是做成喜劇還是做成悲劇,背後的東西都會值得人深思,比如魯迅的作品,放在何時都會被大家深度,成為一個個經典;而形式大於內容的作品,太過膚淺而不會成為經典,就如現在影視界拍的很多爛片,雖然有票房,有收視率,可轉眼就被人遺忘。

    不過話說回來,越是深刻的東西用喜劇表現出來的難度會比悲劇表現出來難度要大些。

  • 2 # 仲尼Johnny

    其實不管是喜劇還是悲劇,真正讓人回味、難以忘懷的結局,更多的是貼合我們自己內心的,讓我們產生共鳴,或者說擊中我們內心當中最隱秘、最柔軟角落的那一個。

    記得年紀比較小的時候都把《大話西遊》當做喜劇看,很多臺詞跟情節都沒有細心留意過,只會記得那些讓人捧腹大笑的場景。

    後來慢慢年紀大了些,記憶最深刻的卻是那些令人扼腕卻無能為力的場景。

    就連當時讓我笑出聲來的臺詞跟情節,在後來再重溫時,心裡卻是止不住的難過和嘆息。

    後來才明白,有些故事,從開頭就註定走向悲劇,從一開始就被蒙上了悲哀的陰霾。

    不管文學作品還是電影作品,喜劇和悲劇都無法定論,都是從觀影人的心態和角度去定義的。

    再好笑的情節,悲傷的人也能看到掉淚;再不圓滿的結局,快樂的人也能從中找到一絲幸福。

  • 3 # 知史局

    悲劇也罷,喜劇也罷,都是一種文學形式。不過就深度而言,其實是難分伯仲的,原因在於“文無第一”。從古至今,文學領域更多的給予悲劇以極高的地位,從亞理斯多德,到黑格爾、叔本華、尼采等都對此提出過自己的解釋。儘管說法不一,但有一點似乎是共同的,那就是悲劇更容易感染人,引起內心的思考。倘若沒有紮實的功底和深厚內涵,是很難寫好一部悲劇。而喜劇雖然容易,但要讓喜劇達到悲劇的深度,也需要深厚的功底和個人的思考在裡邊,否則就可能弄巧成拙、不倫不類。

    從現存的文學作品來看,國內外流傳下來的名著,大多都是以悲劇結尾,就數量而言,悲劇結尾的名著作品,其數量遠遠大於喜劇結尾的名著作品。但數量與質量是不構成比例關係的,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好的作品,不在於字數,而在於內涵。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人們的工作壓力大,對於精神層面的追求更趨向於喜劇,因此也誕生了更多的喜劇作品,其中不乏有深度的好喜劇。因此,文學作品以悲喜劇結尾論深度有所牽強,深度的關鍵在於作者的人生閱歷、文學功底、對文字的駕馭能力以及對事物的思考程度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個愛健身的男朋友,心好累!你們說還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