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在二戰初期的嚴重失利的原因很多,武器裝備落後,部隊死板僵化,指揮失當,都是原因。我個人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戰略上的失誤造成的。
在戰爭爆發前,蘇聯就已經充分的意識到德國可能對蘇聯發動進攻,並且提前做好了準備,但是整體戰略上完全沒有搞清楚德軍的作戰方向和戰術手段,把主力鋪在一線國境線上,導致防禦沒有縱深,使得德軍不斷從兩翼進行突破,分批合圍。
其實在波蘭戰役時,世界已經領教到了納粹的閃電戰,先透過空中打擊摧毀敵方空中力量,然後利用裝甲部隊的快速機動撕裂敵方敵方防線,從側後進行合圍。
蘇聯國土廣闊,有著寬大的縱深,是不適合閃電戰進攻的,蘇聯元帥圖哈切夫斯基就提出了“大縱深防禦”理論,強調加上縱深,抵禦裝甲部隊側翼迂迴。可惜的是,在斯大林極左思想的30年代,圖哈切夫斯基被處決,“大縱深防禦”破產,“禦敵於國門之外”甚囂塵上,導致了最後的悲劇。
德國軍隊能夠決定什麼時候打,能夠確保開戰時能夠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是,德國無法決定休戰的時間,被拖入戰爭泥潭中,最終被耗死。
蘇聯在二戰初期的嚴重失利的原因很多,武器裝備落後,部隊死板僵化,指揮失當,都是原因。我個人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戰略上的失誤造成的。
在戰爭爆發前,蘇聯就已經充分的意識到德國可能對蘇聯發動進攻,並且提前做好了準備,但是整體戰略上完全沒有搞清楚德軍的作戰方向和戰術手段,把主力鋪在一線國境線上,導致防禦沒有縱深,使得德軍不斷從兩翼進行突破,分批合圍。
其實在波蘭戰役時,世界已經領教到了納粹的閃電戰,先透過空中打擊摧毀敵方空中力量,然後利用裝甲部隊的快速機動撕裂敵方敵方防線,從側後進行合圍。
蘇聯國土廣闊,有著寬大的縱深,是不適合閃電戰進攻的,蘇聯元帥圖哈切夫斯基就提出了“大縱深防禦”理論,強調加上縱深,抵禦裝甲部隊側翼迂迴。可惜的是,在斯大林極左思想的30年代,圖哈切夫斯基被處決,“大縱深防禦”破產,“禦敵於國門之外”甚囂塵上,導致了最後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