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單眼皮的狗
-
2 # 使用者謝衛先
員外的形成是一個歷史過程。最早出現在三國魏末,當時還不叫員外,而是叫員外散騎侍郎,約為從五品到六品之間,相當於現在正縣或稍偏上。員外散騎侍郎簡稱員外。但後來員外其實更多的時候是一種尊稱,主要指有較大影響力,且有一定的文化底蘊的社會賢達和鄉紳。戲中的員外已喻指編制以外的官員,實際上多為虛指而非實指,指有較高社會聲望和影響力,社會有些矛盾紛爭,他們出面調解不透過官府就可以解決的鄉紳裡賢。
我們經常在古裝劇聽到這個詞,但是他是個什麼官職呢。其實和大多數人想得一樣,這個人很有錢,買上一官半職。
“員外”正如字面意思,原指正員以外的官員,後指的地主豪紳。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古時候的有錢人。
歷史沿革:
南北朝簡稱員外散騎侍郎為員外郎。是較高貴的近侍官。隋代始於六部郎中之下設員外郎,以為郎中之助理,由此延至清代不變。惟唐制列在六品,明清則升為從五品。
俗稱的含義:
隨著時間推移和官制改革,明朝以後員外郎成為一種閒職,不再與科舉相關,而漸漸和財富聯絡在了一起,只要肯花銀子,地主和商人都可以捐一個員外官職來做。財富是得到仕途功名的捷徑,而頭懸梁錐刺股、十年寒窗之苦儘可以統統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