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過去即歷史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應該沒有康熙處死王輔臣的情節,更無關乎凌遲處死;王輔臣是自己自殺的。

    歷史上確有王輔臣其人,出身不好;王輔臣這個人武力值爆表,曾反覆多次叛清降清。也正是因為這種反覆無常的行為,在三藩叛亂期間,身為陝甘提督的王輔臣首鼠兩端,被清將圖海迫降後再次投降清朝。戰戰兢兢的王輔臣,康熙還沒殺他,他自己卻自殺了。

    王輔臣戰鬥力爆表,平西王吳三桂極力籠絡王輔臣,王輔臣後來果然被劃到吳三桂麾下做事,吳三桂對王輔臣重視程度超過子侄,後來王輔臣認為吳三桂拉偏架,王輔臣就走朝中重臣門路,請求調離吳三桂麾下。王輔臣如願離開吳三桂被調任平涼提督。王輔臣離任前吳三桂很不捨的。特給與白銀二萬兩做路費。

    “及至省辭王,王待之愈厚,執手涕泣曰:“爾至平涼,無忘老夫。女家貧,人口眾,萬里迢迢,何以當此。”遂出帑二萬兩以為路費。”

    王輔臣先到京師覲見陛下,然後到平涼上任。

    王輔臣到京後被康熙召見,康熙似乎有預感似的,這次康熙對王輔臣給予了高度評價“有武臣如此,朕復何憂!”王輔臣受到的隆恩甚重,“此自恩澤頻加,賞齎屢及,無日不詔入,語必移時,”,京師臣民看到康熙如此對待王輔臣,私下在傳王輔臣是吳三桂的密使,此次進京是來傳達吳三桂意思的。對於這種傳言給予的定論是“種種不經之語,令人發笑。”康熙對待王輔臣隆恩依舊。康熙還把王輔臣的辛者庫出身改成了旗人出身。對王輔臣的行期,本來確定了,康熙卻說上元節臨近,要王輔臣陪自己過完節再走。“朕欲留女於朝,朝夕接見,但平涼邊庭重地,非女不可。”上元節過完後,王輔臣來向康熙辭行,康熙依舊不捨,對王輔臣千叮嚀萬囑咐。“屆期入辭,溫語良久,授以方略,重加賞賜。”康熙把順治留下來的蟠龍豹尾槍一對中的一支賜給王輔臣,這可是康熙愛物,幾乎不離身的。康熙對王輔臣說“汝,先帝之臣;朕,先帝之子。它物不足珍,其分此一槍以賜女,女持此往鎮平涼,見此一槍如見朕,朕見此槍如見女矣。”康熙為什麼對王輔臣禮遇有加,並沒給出說明;我認為這與王輔臣就任地區戰略位置太重要有極大關係。王輔臣面對康熙的隆恩,也只能說些為陛下肝腦塗地,為清朝竭盡全力的話,當時還聲情並茂,“涕泣而出”。

    王輔臣到平涼上任後,三藩之亂髮生,吳三桂特意派人來勸王輔臣反清,當時王輔臣和張勇二人擁有實權,吳三桂想把二人都勸降了。吳三桂想把王輔臣勸降了,再要其把另一封勸降信交給張勇“令輔臣以書一札一轉致張勇”,此時的王輔臣還是傾向於支援清朝的。

    事情走向的關鍵因素來了;

    不知道是立功心切還是其他原因,王輔臣沒把吳三桂勸降的事告訴張勇,更不可能給張勇看吳三桂的勸降信。王輔臣直接把吳三桂的特使和給張勇的勸降信要其子王吉貞連夜,一併送往京師。康熙獲悉後,嘉獎了王輔臣,還特意封王吉貞做太樸卿的京官(實為留作人質以備不時之需)。“上見之喜,置士榮(吳三桂信使)於極刑,留吉貞於朝,晉職為卿,而嘉輔臣之忠貞也。”

    張勇知道此事後,對王輔臣瞞著自己的做法很不滿意,並表示了反對意見,

    “張勇聞之怒曰:“吾二人事同一體,女(你)即欲作忠臣,亦宜先使知,會同遣使入。揹我獨獻忠於朝廷,令朝廷疑我,是賣我也。我看女作忠臣者作至幾時。”

    自此王輔臣和張勇日生間隙;後來康熙派朝中大臣莫洛參與平定三藩之亂;因為莫洛早就與王輔臣有隙,又與張勇交好;莫洛不斷利用職權給王輔臣穿小鞋,處處掣肘王輔臣。最終發生了因糧餉、馬匹等物資分配不公引起的秦州之變,混亂中莫洛身死。

    究竟是王輔臣帶頭衝擊莫洛,還是王輔臣授意屬下為之,亦或是王輔臣屬下自為之。不同文獻有不同的說法。但在《廣陽雜記》中說這是其屬下自為之,王輔臣事先並不知情。“然初非輔臣本意。方其下之謀為變也。”王輔臣還反覆說別人害自己,“輔臣以死自誓曰:“寧殺我,無負朝廷。”

    康熙還沒對這件事做處理,王輔臣就認為莫洛是皇帝派的人,現在自己的兵殺了莫洛,皇帝一定會認為這是自己的授意,皇帝一定不會放過自己。王輔臣就開始災難擴大化,開始擴軍備戰,積極自衛,防止朝廷來攻打自己,反意已經十分明顯。“陝西督撫以反狀上聞”,康熙緊急召見王吉貞告訴他其父已經反叛,王吉貞不知道這回事,康熙把陝西奏報給王吉貞看,王吉貞看完嚇得慌忙叩頭請罪。康熙一面安撫王吉貞,一面為王輔臣開脫,說這是經略(莫洛)不善於居中協調,還稱泰州之變為平涼兵變,這明顯是在為王輔臣開脫,兵變明顯就是說這不是王輔臣的意思。只是王輔臣被逼的沒辦法才這麼做;康熙明顯是在安慰王輔臣,並把泰州之變的責任全推給下面的人。康熙明確說“女(汝)父無罪,殺經略罪在眾人,女父宜竭力約眾破賊立功,朕赦眾罪,不食言也。”這與《康熙王朝》中的情節特別像;康熙一番聲情並茂的話和要王吉貞到平涼送信,卻沒有起到任何效果;王吉貞到達平涼把康熙交代的事忘到腦後,“吉貞亦將上命置腦後。自吉貞歸平涼,而王氏之反勢成。”康熙並沒有打動王輔臣,送歸王吉貞反而導致王輔臣沒有顧慮的反清了。

    但王輔臣顧慮張勇的存在,沒敢貿然東晉攻取長安;王輔臣坐失良機,等待清廷調兵遣將,王輔臣最後退守平涼城,清朝經略圖海用重兵包圍平涼城,並招降王輔臣,保證保全涼州城;王輔臣在重兵壓境的情況下,王輔臣出城投降,爾後王輔臣隨圖海平定三藩之亂也立下很多戰功。

    等三藩之亂平定,康熙召圖海和王輔臣進京,王輔臣認為這是秋後算賬的時候,認為此次進京很難再回來。就開始休掉新娶的妻子,令其遠嫁。遣散自己的下人,從不要提及做過自己的屬下。王輔臣大概認為自己的末日來了,說“我事自當,無累女等,從此決矣。”王輔臣最後說了自己的想法:

    “我起身行伍,受朝廷大恩,富貴已極。前迫於眾人,為不義事,又不成,今雖反正,然朝廷蓄怒已深,豈肯饒我。大丈夫與其駢首於市曹,何如自死”。

    王輔臣認為自殺是自己最好的選擇;王輔臣死不想連累他人,思忖很久選擇暴斃。就是用不透氣的那種紙,溼水敷於面部窒息而亡,就要人說王輔臣死予疾病暴斃。王輔臣真是用心良苦。但經略圖海回京後沒有按照王輔臣的用意說給康熙聽,《廣陽雜記》中並沒有記載圖海說的是什麼,但康熙聽完大怒,說圖海跟王輔臣是一路人。“圖海懼,吞金而死。”

    王輔臣的事就算完了,另外還搭上了圖海的命。

    王輔臣這個人挺複雜的,即為清朝立過大功,也明確的反清過;只因走錯一步,步步錯。

  • 2 # 歷史畫中人

    康熙受順治崇尚漢人文化的影響,繼位之後大力調和滿漢矛盾,對滿人的弓馬騎射和漢人的錦繡文章各取所長。在朝政用人上,無論是先前的帝師魏承謨、書生伍次友、考生周培公、閣臣陳廷敬,還是後來的姚啟聖、李光地、張廷玉,均是恩遇有加。尤其是同康熙一同長大的貼身侍衛魏東亭,晚年更是榮寵至極功封“毅親王”。而在漢人武將上,康熙最為籠絡重用的,甘陝總督王輔臣可謂是數一數二。

    康熙受順治崇尚漢人文化的影響,繼位之後大力調和滿漢矛盾,對滿人的弓馬騎射和漢人的錦繡文章各取所長。在朝政用人上,無論是先前的帝師魏承謨、書生伍次友、考生周培公、閣臣陳廷敬,還是後來的姚啟聖、李光地、張廷玉,均是恩遇有加。

    深陷兩難抉擇的王輔臣,選擇了擁兵自重、觀望局勢的“吊起來賣”做法。對於朝廷的調兵平叛命令,雖然回覆起來平叛的立場堅定、鏗鏘有力,但是一回過頭又對調令置若罔聞。

    王輔臣的苦心安排,最終使得自己避免了身受刀斧凌遲的痛苦死法。

  • 3 # 卿家

    王輔臣簡直就是康熙朝的“活呂布”啊。

    王輔臣本來是明朝一個官宦人家傭人的孩子,時值天下大亂,他乾脆就參加了李自成的農民軍謀個出路。1644年,這個歷史上著名的甲申年的春天,大順軍一路所向無敵,短短几個月就佔領了大明帝國整個黃河流域及長江流域的大部分疆土。

    明大同總兵姜瓖順應時勢舉城而降,王輔臣由此劃撥到姜瓖屬下。轉眼間,大順軍一潰千里,異軍突起的滿洲辮子軍勢如破竹蓆卷中原,姜瓖殺掉大順將領張天琳,又舉城投靠清兵,王輔臣也隨之降清。

    投清沒多久,姜瓖認為滿洲人兵不血刃而佔據大同要衝之地,卻對他有功不賞,還屢受訓斥,心懷怨懟。姜瓖沒多久就反正,自稱興漢大將軍,以大同為根據地,聯合三省十餘支武裝力量,打起反清復明的旗幟,王輔臣始終追隨鞍前馬後。

    姜瓖兵敗被殺後,清軍統帥英親王阿濟格想起敵軍有個英俊將領,黃馬白袍,於亂軍中衝突賓士,十蕩十決,勇猛得一匹,這個人就是王輔臣。他惜愛英雄好漢,不但不殺,反曲意招降,攜進北京,抬他入旗,授以侍衛之職。

    後來,王輔臣授職雲南,在平西王吳三桂藩下做武官,雲南土司造反,王輔臣奉命趙濤,親自踹營,連下9座城寨,隻手擒獲敵酋而歸,更是威名遠震,加之他面孔白皙,長身玉立而眉如臥蠶,哭死世上流傳的溫侯畫像,於是得了個“活呂布”的名號。

    吳三桂對王輔臣惺惺相惜,相待如子侄,。王輔臣這個人,對上謙恭,對下寬仁,治軍嚴明而能身先士卒,部屬有功勞,從不攬而自居。總是公開表彰和獎勵。所以能得到上司賞識,士卒愛戴。

    朝廷下旨將王輔臣調離雲南,擔任平涼提督。吳三桂悵然若失,送了一程又一程。臨別拉著他的手流出眼淚:“我知道你從不吃空餉,可是你家人口多,雲南到平涼萬里迢迢,何堪路途艱苦”,甩手就給了他兩萬兩白銀。

    康熙十二年(1673),吳三桂悍然造反,天下震動。吳三桂經營多年,兵馬雄壯,西選(平西王選拔)的官員遍佈天下,互為爪牙,不安於清朝統治的各派軍事力量固然對吳三桂葫蘆裡賣的藥心照不宣,合力反清的第一目標卻同當前正值需求一致。

    異夢是以後的事,先同床再說。是以登高一呼,應者雲集,吳三桂馬鞭所指,攻則必克,戰則必勝,瞬間糜爛數省。王輔臣是平涼提督,駐節在陝西,陝西為天下之脊,又被比喻為京師的左臂。吳三桂以過去和王輔臣情同子侄的緣故,派遣王輔臣在雲南時的心腹汪世榮帶著親筆信去策反。

    不了汪世榮一到,話都沒說完,就五花大綁,讓王輔臣的兒子王吉貞一道解送京城,旋即被處死,之所以派兒子去,是他向清廷表示的一個堅決不叛的姿態。康熙遂把王吉貞留在京師做官。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王輔臣雖無背叛朝廷的初衷,無奈形式強於人,很快就又捲入其亂如麻的變局中。

    新任負責統帥西北軍事的經略使莫洛和王輔臣素來不和,對王輔臣的部隊處處歧視,終於激起兵變。因為糧餉馬匹分配不公,王輔臣副將怨氣沖天,領兵衝擊八旗軍營,倉促中莫洛咽喉中箭身亡。

    莫洛是康熙倚重的大臣,在西北戰場上游相當大的特權,儼然代表著皇帝行使權力。,王輔臣本來就有“歷史汙點”,這個事情已發出百口莫辯。凝神思量一番,長嘆一聲,唯有跟著吳三桂走上造反的道路。吳三桂聞訊額手相慶,封之位鎮西大將軍。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王輔臣受不了莫洛的窩囊氣,幕後策劃了這場兵變,總而言之,王輔臣是真的造反了。

    然而世界上豈有絕對安全的政變?以一隅敵全國,只利速戰。吳三桂戰略上過度保守,而且各方勢力各自為戰,不能為援。在色厲內荏、首鼠兩端的踟躇中,局面逐漸逆轉。西北戰局也翻轉過來,王輔臣被清軍大將軍圖海團團圍困與平涼,每次出城作戰,雖依然縱橫無人能擋,卻始終突圍不得。

    孤城斷了糧草,殺馬為食,人心惶惶。清軍又戰局城北山墩,居高臨下以紅衣大炮轟擊,守軍士氣一日不如一日。圖海曾經對王輔臣有提攜之恩,此刻攻心為上,反覆傳達康熙既往不咎的政策。於是,王輔臣再次選擇投降了大慶。康熙果然仍命王輔臣為平涼提督,家太子太保頭銜。

    三藩之亂削平之後,旁人自是歡喜穀物,王輔臣內心卻五味雜陳、百感交集,忐忑複雜難以言喻。他知道造反實屬大逆不道之罪,何況自己屢經反覆,何堪取信?他清楚,朝廷對他的寬宥,只是一時權宜。隨著大難克平,大清朝和自己這筆糊塗賬是該結算的時候了。

    某日,得到和他經歷相似的尚之信、耿精忠被凌遲、梟首的訊息,他面無戚容,反而哈哈一笑,心下已然有了打算。他散盡家財,分發給部下,然後夜間悄然自殺了。

    正史上的王輔臣是自殺而亡,但如果他不選擇自殺,大抵解決也不會比尚之信、耿精忠好到哪裡去。《康熙王朝》或許覺得像王輔臣這樣的“活呂布”,讓其結局死在一代“明君”的手中,更能體現出戲劇的衝突姓吧。

  • 4 # Coco侃歷史

    王輔臣並非讓康熙凌遲處死,而是他為了自己的家人選擇自盡的,雖然這與他一代虎將的人設不符,但他的的確確是自盡而死。王輔臣在投降吳三桂後又再度投降清廷,康熙為安撫王輔臣,封他為平涼提督,又加太子太保銜。但是王輔臣還是驚憂有加,生怕有朝一日康熙算起來舊賬,於是王輔臣決定自盡以保全家人。

    因為康熙密令圖海,讓其看好王輔臣,王輔臣為了不拖累圖海,便偽造出自己是得病而死的樣子。

    他先是喝的酩酊大醉,然後讓親兵在他的口鼻處一層一層的蒙上紙,然後在紙上噴上酒水,王輔臣就這樣因口鼻不能呼吸而死。

    可見王輔臣他並不怕死,他所怕的是康熙翻起舊賬來遺禍家人,於是他選擇自盡,好讓朝廷不再追究此事,保全妻兒與下屬。王輔臣的做法是極精明的,三藩反叛後,清廷為了儘可能團結分裂勢力,提出了專打吳三桂的方針,其餘反叛之人皆既往不咎。耿精忠與尚之信在反叛清廷後又再度投降,雖然說好的是既往不咎,可耿精忠和尚之信還是被康熙尋著由頭給殺了。耿精忠被凌遲處死,而尚之信則被賜自盡,家屬親信多有被牽連者。

    因為平涼位置極其重要,所以反叛之後的吳三桂對其拉攏。而王輔臣則呈觀望態度,還把吳三桂送來招降的使者送給了康熙。

    後來清軍大將莫洛處處排擠王輔臣,王輔臣的副將率部衝擊莫洛軍營,導致莫洛身死,王輔臣遂反。

    平涼戰略位置突出,離京師又近,是手足之患。康熙急忙派圖海破王輔臣。圖海卻分析王輔臣並非真的想反,於是派周培公入城勸降王輔臣。

    康熙又派王輔臣兒子回去,王輔臣再度降清,他早就知道自己必死,他之所以投降,就是為了自己的家人下屬不被牽連。

    王輔臣的做法可謂是極具大智慧,他兩度抗清,自知朝廷對自己蓄怒已深。之所以現在還隱忍不發,就是因為吳三桂未平,朝廷還需要王輔臣好好活著,以便誘惑更多人投降。但是等到吳三桂投降以後,那麼王輔臣的剩餘價值也就沒有了,到那個時候留給王輔臣的也就只有死路一條。不但會像耿精忠和尚之信一樣被凌遲處死,還會遺禍家人。果然如他所料,王輔臣自盡以後,他的家人沒有受到牽連,僅僅是他的兒子被革職處分。

  • 5 # 歷史紅塵

    王輔臣並非被康熙凌遲處死,而是被康熙爺硬生生的“折磨死”,這裡說的折磨是指精神上,並不是身體上。王輔臣是呂布的翻版,唯一不同的一點是他最終選擇以自己的死來保全家人,並不是與呂布一樣將全家人綁在自己的戰車上陪自己一起死。

    王輔臣與吳三桂相交甚好,並且與兄弟一樣親,不過王輔臣得罪了順治爺被下野十餘年,此時的吳三桂並沒有幫助王輔臣,因此導致二人關係破裂,並且王輔臣當著康熙爺的面曾經說過:吳三桂待自己如手足,出則同車,寢則同衾。

    王輔臣的功勞非常大,是吳三桂入關後的心腹,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幫助吳三桂攻城略地無人能擋,可惜他只有軍事頭腦,並沒有政治頭腦,打下江山後,囂張跋扈,可順治帝不管你曾經立了多大的功勞,我只認吳三桂,誰認識你王輔臣。

    王輔臣下野後,在家十幾年,此期間王輔臣從沒有受到過吳三桂的援助,成為後補的他在沒有機會上位,要知道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順治帝出家後,康熙爺執政,康熙上位需要做的事情很多。

    平三藩,除鰲拜,正是用人之際,因此表現活躍,屢屢在康熙爺面前敬獻忠言,由於是用人之際康熙自然是選擇了重新啟用王輔臣,賜其甘陝八萬兵馬,並封甘陝將軍,可謂隆恩浩蕩。

    可見康熙爺把西北的咽喉部位都交給了王輔臣,可王輔臣在吳三桂謀反後猶豫不決,一會幫吳三桂一會幫康熙,最後兩頭不討好,他的結局已然成為定局,不論吳三桂是成功,還是康熙爺成功,他的結局都是死。

    康熙爺成功平定三藩後,對這位大戰之時猶豫不決的甘陝將軍進行清算,反而將其封為太子太保,頭腦簡單的王輔臣認為康熙帝原諒了自己在大戰中的猶豫不決,最終才知道這是康熙爺在羞辱自己,是在殺自己前夕給自己的訊號。

    公元1681年也就是康熙二十年,王輔臣為了保全全家的性命,選擇了自殺,王輔臣自知不久後康熙爺就會對自己下手,由於當時三藩已定,鰲拜已經剷除,康熙隨時隨地都能收拾王輔臣。

    王輔臣在這種陰影下活了將近十年,十年的恐懼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自己的生命,不過這是對他最好的結局,畢竟鰲拜的下場他也看到了,康熙動手王家可能被誅殺九族,還不如用自己的生命來救了全家的性命。

    如果當初他不交權,反康熙是有勝算的,可惜他的政治頭腦太簡單的,交出軍權,相當於被囚禁在京城。大權在握之時,不談條件,兵權交了之後,才想自己不應該交出,這時等待的只有康熙的屠刀。

    強調一點王輔臣並非被凌遲處死,而是自己自殺。王輔臣的結果不論是歸降吳三桂還是康熙爺,不論康熙爺勝利還是吳三桂勝利,他的結局只有死。

  • 6 # 貓眼觀史

    相信《康熙王朝》這部電視劇大家在小的時候都一定看到過,而在其中一些劇情也讓我們感到十分的疑惑。最為讓人糾結的可能就是關於陝甘提督王輔臣最後的結局。一般情況下,如果在國家大事面前出現二心可能都會被凌遲處死,但是有些時候如果選擇歸順的話這時候結果就有可能變得不一樣。那麼在康熙王朝之中,王輔臣其實到最後已經想要投降歸順於康熙,可是他們還是選擇了凌遲處死這條道路,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那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提起王輔臣相信大家如果對於清朝這段歷史比較熟悉的話也能知道他所處的地位。正常情況下,在清朝有三位是我們都非常熟悉的,而王輔臣也就是在他身邊比較有能力的一個人。大概是在吳三桂入關的時候,其實王輔臣就已經幫助了他很多。加上吳三桂本身就是一個比較重情義的人,當王輔臣幫他拿下百城之後,他也就體現了對於王輔臣本身的幫助。最後王輔臣還入朝圍觀,成為大家都比較羨慕的人。實際上這就表現出了王輔臣本身的一些能力。可是本身有才能是沒有任何的錯誤,但是一旦犯了官場上的大忌,就有可能丟失掉性命。而王輔臣被凌遲處死的原因還是多方面的。第1點、本人不懂得人際關係的處理,使得滿漢不和。

    這種情況下,一些駐地的官員都比較懂得維穩,在這個過程之中或許和當地的一些勢力也會相處的比較好,但是王輔臣在三潘之亂初期還和當時的滿族高官相處比較差,那麼對於朝廷來說會出現更多的壓力,畢竟當本地的高官和當地的族人相處不融洽這種問題,就會更加明顯導致朝廷無法奮力的壓制。

    第2點、王輔臣本人品質不行

    實際上我們想象到當一個朝廷命官在做事情的時候,一定要顧忌自己國家的安危,但是在危難時刻,王輔臣可能想象並沒有這麼多,甚至考慮到的僅僅只是自己未來的發展以及事後。在關鍵的時候他本身也手握重兵但是卻沒有去幫助。最重要的是因為它的反水導致戰爭當時的走向出現了很大的轉機。

    第3點、王輔臣自身條件促使他必須死亡

    實際上我們也都知道,王輔臣死亡的方式並不是凌遲處死,而是在一些壓力之下選擇死亡,當時他自己去世之後可能會保住自己所掌管的一些軍隊以及家庭裡面家屬的姓名,這對於他來說是比較好的選擇。

    在歷史不斷前進的過程之中,會發生很多這樣的事情。而面臨選擇的時候,大家也會因為自己內心的想法而出現一些誤差,那麼王輔臣其實在選擇的時候也沒有想到自己最後會變成這樣,甚至對戰爭還有一定的影響。也就是因為自己內心猶猶豫豫,東倒西吹的方式使得這種情形更加的明顯。

    實際上在什麼課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有些時候一個選擇就有可能讓自己未來的方向發生很大的變化,而對於王輔臣來說在年輕的時候和吳三桂一起奮勇殺敵替他消滅,這就是他當時的選擇。

    而入朝為官之後,又因為一些錯誤被罷官在家,這其實就是他在仕途上的表現,等到最後因為康熙的存在又回到了朝廷之上,而因為自己內心的猶豫不決或者說左右搖擺,就讓皇帝內心產生了一種不快。等到有能力將他清楚的時候別人會選擇比較殘忍的方式。只是實際上對於王輔臣來說,他還是比較聰明的,知道自己的趣事將給家庭家族以及其他的士兵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所以選擇自刎才是比較正確的,而他死後康熙確實沒有對任何人動手,這算得上是一種比較仁慈的處理方式。

  • 7 # 喜怒無償

    王輔臣和吳三桂聯絡在一起,王輔臣倒黴的日子就不遠了。吳三桂會造反的。王就首鼠兩端。牆頭草。

    來來去去的王輔臣,三姓家奴、首鼠兩端、牆頭草打不過就投降。歷史上王輔臣最後在圖海的看管之下,寢食難安,曾自殺一次沒成功。後又自殺一次死了。電視劇裡就沒這麼幸運了,果斷凌遲處死。不千刀萬剮了他怎麼能符合康熙帝王的氣勢。

  • 8 # Wanghu

    如果說吳三桂是有名的三姓家奴,那麼王輔臣也是毫不遜色,歷史上王輔臣先是降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又跟隨姜瓖降清,再反清,然後再度降清,可謂是反反覆覆之人。

    王輔臣身為一個三姓家奴,說起來可能是因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吧。在順治年間,吳三桂這個大的三姓家奴曾將王輔臣爭取到自己賬下,兩人可謂是有著不錯的交情。到了康熙年間,王輔臣升為陝西提督,鎮守平涼。

    到了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之時,王輔臣也起兵響應,一時之間聲勢浩大,嚴重威脅了清庭的統治。康熙任命圖海為撫遠大將軍,才將王輔臣擊敗,使王輔臣再次降清,之後康熙仍命王輔臣為平涼提督,加太子太保頭銜。

    康熙二十年,一直害怕被清算的王輔臣再次自殺,終於自殺成功,帶著恥辱離開了這個世界。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王輔臣卻被康熙下令凌遲處死。

    為何兩者之間差別這麼大呢?

    其實看看歷史,王輔臣的死可謂是將康熙的帝王心術展現的淋漓盡致。

    大家看看王輔臣在三藩之亂時響應吳三桂,起兵造反,可是給清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嚴重的影響了人心,康熙肯定是恨不得殺死他。

    可他再度投降以後,康熙為什麼沒有將他千刀萬剮呢?

    反而是仍命王輔臣為平涼提督,並且還加太子太保頭銜,簡直是沒有懲罰,反而還有獎勵。

    康熙為什麼這樣做呢,不是因為他寬仁。而是他需要樹立一個典型,需要以王輔臣來爭取人心。你王輔臣造反,現在又投降了,我對你既往不咎,還加你為太子太保頭銜,讓天下人看看我康熙多寬仁,只要知錯就改,我是不會殺你們的,大家趕緊棄暗(吳三桂)投明(清朝)吧!

    而且看似康熙對王輔臣既往不咎,但並非真正的對他放心,還命令圖海和王輔臣一起鎮守漢中,實際兵權自然是在圖海手上,王輔臣自然是被監視架空了。

    王輔臣自然是心驚膽戰的,曾經自殺了一次,因為圖海派來監視王輔臣的人看的嚴,所以沒有成功。

    但是到了康熙二十年,王輔臣卻再次自殺,而且輕輕鬆鬆的成功了,這次自殺可是很明顯的可以看出來,首先是無故將新娶的夫人打的鼻青臉腫,然後趕出家門。然後天天不上班脫崗,再請心腹喝酒,遣散家財都分給了他們,最後飲毒酒而死。

    王輔臣這麼明顯的自殺,為何這次卻沒有人阻止呢?

    因為當時是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亂已經被平,大局已定,沒有了三藩的威脅,康熙自然不需要王輔臣這個典型了,王輔臣也就沒有活下去的必要了。

    而且以康熙的性子,肯定要清算王輔臣。而王輔臣也清楚康熙是什麼人,所以知趣的自殺了事。

    果然看見王輔臣如此上道,康熙後來也沒有株連他的家人和部屬,僅僅將他的兒子王吉貞革職了事。

    可見歷史上王輔臣之死,是死在康熙恐怖的帝王心術之下。看似對你寬仁,其實不過是需要你,當不需要你的時候,你就沒有活著的必要了,你自己心理清楚,卻反抗不得,只能識趣的自殺了事,免得禍及家人。

    很多人都說康熙王朝電視劇沒有雍正王朝電視劇那般耐看,太過突出個人英雄主義,就像是打怪升級的劇情一般,將康熙的敵人給扮演的是一個比一個猥瑣,一個比一個智商低。

    以康熙王朝電視劇中康熙直接將王輔臣凌遲處死來看,他沒有以歷史事實為基礎的突出康熙恐怖的帝王心術,而是選擇了殘暴直接的方式,還真是有些太過個人英雄主義,而忽略了現實。

    當然也有可能康熙王朝電視劇,是想借這個來表現封建社會皇帝的殘暴性,表現出封建社會的侷限性。

    至於康熙王朝電視劇中王輔臣到底為什麼與現實結局差異那麼大,想必現在大家心裡有數了吧?

  • 9 # 蕭十一瀾

    古代皇帝殺人需要為什麼嗎?哈哈

    人治之下的古代中國,君叫臣死,不死不忠;父要子亡,不亡不孝。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帝這樣想:天是老大,我是老二,殺幾個人就像捏死幾隻螞蟻幾個臭蟲,還需要為什麼?

    古代有法,有法制,但不是法治。『大清律例』和『法經』、『秦律』、『九章律』、『唐律疏議』、『宋刑統』、『大明律』等等等等一樣,只是約束皇帝以外的人,皇帝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要說那些『昏君』,就是楊堅,李世民,朱元璋,玄燁……這些『千古一帝』不也一樣肆意妄為?無人制約的權利就是這麼任性。

    獨幕話劇:康熙遇到王輔臣

    君:愛卿,早上好

    臣:陛下,早上好

    君:昨晚睡得好嗎

    臣:謝陛下關心,臣昨晚睡得像個嬰兒

    君:哦哦,這就好

    臣:嘿嘿哈哈

    君:嗯嗯,你去死吧

    臣:哈哈,您真會開玩笑,嘿嘿嘿嘿

    君:來人

    ……

    臣:冤枉啊。陛下,為什麼殺我

    君:嗯嗯,因為我高興,突然想殺人

    王輔臣,卒

  • 10 # 夢香寒冰

    小說是設計,比較有戲劇特色。

    王輔臣根本不是康熙小兒能打敗的,唯一能和王輔臣對抗的是鰲拜,此時已經脫離大清政壇。別說小小的周培公,當年多爾袞帶兵,阿濟格博洛碩塞尼堪等大將都服不了王輔臣,就憑周培公,差點。周培公那麼厲害,怎麼收復不了臺灣?

    王輔臣是邊將,主要作用是守土護邊,吳三桂造反的時候,王輔臣宣佈獨立,目的是北上抵抗厄魯特蒙古,他和吳三桂康熙都不聯合。縱使厄魯特蒙古巴圖爾琿臺吉心向清朝,但是此時的他的兒子噶爾丹已有反心。不是王輔臣在那裡看著,噶爾丹就不會推遲時間,等待父親死後,殺掉即位的哥哥僧格,然後造反。

    王輔臣最後是自殺的,康熙沒有追究他造反責任。因為王輔臣終其一生是為中華守邊大將,他的目的不是當皇帝或者自立為王,他是想守土安邊,中華名將。

    只是他先歸順李自成,又歸順姜瓖,又歸順大清順治。若不是天下不穩,他有存在價值。一旦天下平穩,鳥盡弓藏,王輔臣只能死。和王輔臣類似的是三國張遼,一生守土安邊。他的一生是悲劇,王輔臣武藝高強,一生守土安邊,卻沒有地方來平安下葬。

    要是真如小說中,大清殺了王輔臣,噶爾丹就會推翻巴圖爾琿臺吉,南下與吳三桂配合,聯合俄羅斯擊潰清朝。三藩之亂之所以沒有俄羅斯配合,王輔臣起了很大作用,當時的俄羅斯正在和奧斯曼土耳其鬥爭,軍隊離這不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0至55歲怎樣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