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夜闌書香
-
2 # 墨言三千
首先要明白一點,文化和文明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而這兩個詞,如果是名詞的話,廣義來說文化是一種精神形態,而文明是人類活動留下的痕跡,這兩個概念很大,而你問的問題應該是狹義的概念。
問題裡應該問的是用作形容詞的話,形容一個人是有文化,還是講文明。
有文化只能說這個人學歷高,知識豐富,或者在某一個方面比較專業,僅此而已。指的是一個人的知識儲備。
而文明則是說一個人懂禮貌,言行舉止端莊,遵紀守法,誠實可靠等等,指的是一個人品行。
有句話說得好,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流氓說明一個人的品行不好,屬於文明的範疇,品行不好的流氓一旦有文化,所造成的破壞就非常大。
一個人有文化,又講文明,那就是德才兼備。
一個人有文化,不講文明,那就是有才無德。
一個人沒文化,但是講文明,那就是有德無才。
所以說,這兩個詞表達的不是一個概念,也不是相互矛盾的,可以同時有,也可以只有一項,也可以都沒有。
-
3 # 429方寸世界
文化與文明兩者不矛盾,有文化的人不一定文明,將文明的人不一定有文化。
我們在大學附近經常遇見一些老師把自己的車停在路邊人行道,堵的行人被迫在機動車道行走,大學老師應該是有文化的,但他們停車行為看不出文明素質。北京有一些大學教師利用職務猥褻女學生,衣冠禽獸行為令人不齒,他們身上看不出文明人特點。
我們在車站經常遇見一些農村老年乘客,他們在車站規規矩矩地等車,不像某些有文化的人高談闊論擾民,農村老人文化程度比較低,但他們在處人待事、孝敬父母方面顯得文明。
-
4 # 使用者萬水千山總是情6
有文化的文明還是文明的人有文化!兩者未必關聯吧!也是兩回事!文明的人就是教授嗎!那麼老百姓就不文明瞭嗎?老百姓可文化不高啊!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未必不說粗口!其實文明都是心理素質!一個人的心裡素質覺定他做的事吧!所以說文明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有文化的的人為必文明!
-
5 # 達旗老康
有文化的人也許是一個文明的人,也許是一個大奸大惡的人。文明的人不一定都有文化,有文化的人不一定都是文明的人。
-
6 # 指間丶一念
對於題主的提問:“有文化的人就是一個文明的人?還是文明的人一定有文化?”我的回答是:不能一概而論。以下我分兩點來解讀。
-
7 # 酒醉的兔子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弄請文化與文明的關係。有的朋友說什麼文化和文明沒有半毛錢的關係,這些都是笑話。別的不說,文化與文明這兩個概念中,有一個共用字,那就是這個文字。不管你把這個文字如何拆解和引申,文字都是同一種解釋:那就是通過學習而獲得的知識與行為。
雖然,江山易幟,時代更迭。人們對文明有不同的詮釋,但是,不破壞公共秩序,不損人利己,舉止文雅,言語得體等行為規範,依然是人們對文明的共識。
-
8 # 中聯水業
這是一個比較難下結論的問題;一般來講文化水平高的人知識面廣懂得的道理多舉止言行應該比普通人要文明得多。不過也有一些有文化的人特別是一些文化程度相當高的人自認為水平了得而瞧不起普通的人,態度礓硬、舉止傲慢、言行乖僻沒有一點文化人應有的文明素質。相反的,一些文化水平一般的人卻待人謙和、舉止文雅、言語衷懇文明非常有教養。其實一個人文明與否,是由各自的性格和家教家風決定的,與水平的高低沒有直接的聯絡。
-
9 # F敏兒
其實你很明白,兩者沒有任何關係,我們經常看到博士生淪為階下囚,目不識丁的農民做出令人敬佩的壯舉,所以說看待一個人文明不文明不能用有無文化來衡量,要看他的一舉一動。
-
10 # 新農民老四
(一)有文化的人不一定就是個文明禮貌的人。文明禮貌跟文化水平沒有半毛錢關係。(二)文明人不一定要有文化。文明禮貌跟文化水平沒有半毛錢聯絡。文明禮貌和家教、德行、素養有關。
-
11 # 安平144796971
兩種設想都不一定成立。“仗義每是屠狗輩,讀書多是負心人”,這句話還是有一定哲理的。今次疫情,大家看到了,“文化人”不都是文明人。
-
12 # 閒雲心雨
文明人是指人的教養,和文化知識不是必然聯絡。有文化的人不一定有教養,有教養的人不一定有文化。但文化可以影響教養,對教養多數來說是正增進作用。
-
13 # 鑑鐘樓主人
斯文不以才情俊,
覺性無因識字彰。
六祖禪心生頓慧,
壽亭五德冠儒商。
[注](1)禪宗六祖慧能不識字,卻留下了佛家要典《壇經》和頓語之法。(2)電視劇《大染房》中主人公陳壽亭(現代史上幾位民族工商業者的縮影)不識字,其為商之道仁、義、禮、智、信五德具全。
-
14 # 牛馬行
文明的人就是個文明的人,跟出身,家教,生存環境有關係,如果才配以淵博的文化和素養,那不光是文明人,就是個有教養的上等人,
回覆列表
這是一個邏輯性的問題,其實質就是真包含於假包含,內涵與外延的問題。
“文”者,載之道也。說到底,文可稱為一種工具,它當初是指可以用來說話講理的玩意,其後,就把這些有條理的說話或者講理,甚至怎麼說話與講理變得通俗易懂,這一類的方法也歸於“文”中。
“化”常與“變”相連,就是慢慢形成的意思。
再說“文明”。文字出現是文明的標誌,但不是唯一標準。
各個時期或者時代的文明都有它的時代氣息或者時代自身的要求。秦朝時期,誰能讀書讀出個“之乎者也”,搖頭晃腦介紹或者解釋一篇“牘”,那就是文化人,也是文明人,這時期的文化與文明互相交錯等同。到了清朝,就是“之乎者也”倒背如流,要是不留辮子,也沒用,不僅不算文化人,政府還要砍你的頭,那是罪犯的待遇。估計那時期,還沒提出“文明”的具體概念,但是,一個不被當前政府承認的,大概怎麼也算不上文明吧。
近代就更變異了,“才子加流氓”實在是稀鬆平常就會出現的事,那就是有文化的人不文明的實質寫照。
這樣,就好解釋文化與文明的區別聯絡了。那就是,文明的人一定有文化,但是,有文化的人不一定就是個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