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施州阿峰
-
2 # 流雲天下
一個一個來回答這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張飛守閬中是否浪費了?閬中是巴西郡的郡治所在,從地圖上可以看出,閬中處於成都、江州、漢中的核心位置,閬中以北不遠就是益州的兩個重要關隘劍閣和葭萌關,張飛鎮守此處,北可策應和支援漢中,南可隨時到達江州,從江州沿江之下可到達永安(白帝城),成都有事的話,張飛也能迅速率兵趕到。
可以說益州本土沒有哪個地方有閬中戰略位置這麼突出的地方,劉備當然要派一員信得過的大將把守此處,所以214年劉備一入主益州就馬上派張飛鎮守閬中,219年拿下漢中之後劉備之所以選魏延而不是張飛鎮守漢中,除了魏延更合適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閬中同樣也很重要,所以張飛守閬中並非是浪費了。
第二個問題:劉備為何不派張飛守上庸?一方面東三郡(上庸、房陵、西城三郡)雖然地理位置也很重要,但是戰略地位卻比不上閬中,沒必要把張飛放在東三郡;另外一方面,東三郡靠近荊州,從荊州出兵要比從益州出兵更為便捷,最先出兵的就是宜都太守孟達從秭歸北攻房陵,隨後劉封從漢中沿沔水直下和孟達會師拿下了東三郡,事實上如果孟達和劉封能通力合作的話,有他們兩人鎮守東三郡足夠了。
第三個問題:如果張飛鎮守東三郡是否會出兵支援關羽?這是毫無疑問的,孟達和劉封不出兵支援關羽是有諸多顧慮,但是換成張飛卻不會管這些,關羽出兵襄樊,張飛一定會派兵協助,即使仍然兵敗,但關羽卻未必會死。
-
3 # 初心如舊
劉備為啥不派張飛守上庸,如果張飛駐守上庸,會怎麼樣?張飛守巴西浪費了嗎?
看《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曹公破張魯,留夏侯淵、張郃守漢川……飛遂破郃 】 這裡說的“曹公破張魯”,是建安二十年(215)的事情。【二十年春正月……三月,公西征張魯 】這一年的正月,漢獻帝立曹操的女兒為皇后,三月時,曹操西征張魯。《三國志.張飛傳》【 益州既平……,以飛為巴西太守】建安二十年(215),劉備平定益州後,張飛擔任巴西太守,駐守巴西,而巴西的地理位置,從地圖上看,巴西、梓潼兩郡,是連線漢中的兩個郡之一,比漢中一點也不差,而且更靠近成都,已經屬於益州腹地,重要性更高一個層次。
而劉備攻取上庸,則是曹操放棄漢中、自動退出,劉備即將稱漢中王時,這已經是建安二十四年(214)五月左右了。就是說,張飛在劉封、孟達攻打上庸時,已正式上任巴西太守四年多了。巴西郡面積大,人口也不少。據《三國志.張飛傳》:【 郃別督諸軍下巴西,欲徙其民於漢中……】當年張郃在漢中時,曾經打算,遷移巴西人口至漢中,可見,巴西人口是比較多的。
巴西郡與張飛還有一層淵源,就是建安十七年(212)張飛、趙雲、諸葛亮自荊州率兵,進入西川時,張飛一路攻克當時的巴郡治所江州(今重慶)巴郡的面積更大,巴郡與蜀郡合稱巴蜀,蜀郡面積不大,主要是位置,相當於直隸省,巴郡能與蜀郡合稱,足見在益州的地位。當時,張飛義釋老領導嚴顏,而嚴顏在巴郡的威望很高,嚴顏投降後,一路到成都的郡縣,都沒有抵抗,自動歸降。而因這件事,巴西民眾對張飛,也留下很好印象。上庸距離漢中、益州都比較遙遠,不僅不如漢中,更不能和巴西比較。人口、經濟、軍力等綜合實力,都比巴西差太遠。
如果劉備讓張飛駐守上庸,作為張飛自然沒話說。不過,旁人包括關羽、魏延、諸葛亮等人,都會糊塗,張飛在巴西都好幾年了,政績不錯,影響也很好,卻發到一個人口稀少、貧窮、落後的上庸,這是啥意思啊?所以,張飛駐紮巴西,任巴西太守,絕不是浪費,而是最恰當的人事安排。
至於說,張飛如果駐紮上庸,關羽緊急求助時,張飛會不會及時出兵?這從情理說,應該會積極主動,配合得力,不會推託、延誤。但這有兩種說法,得予以明確。一是《三國演義》中,關羽敗走麥城後,派廖化突出重圍,向劉封、孟達求救;二是《三國志.劉封傳》中,說的是關羽在圍攻樊城時,由於久攻不下,曾請求劉封孟達出兵,協助攻打樊城。
這兩種情況下,前一種可能救關羽不死,但反攻荊州還是不行,得報告益州大本營,等劉備作出最終決策;後一種有可能幫助攻克樊城,那樣的話,襄陽、樊城均已掌控,對於暗中窺視荊州的孫權,也有一定震懾,也許會自動取消孫、曹勾結計劃,轉而攻擊合肥,因為那時,張遼已經離開合肥,向西支援曹仁。不過,這似乎太完美了。
-
4 # 史研
這個地方要是讓張飛的話,很快就會丟的,因為張飛這個脾氣最喜歡喝酒了,而這個時候他們面對的是魏國敵人,所有人都知道張飛的弱點是太容易意氣用事了,而且是喜歡喝酒打手底下的人,張飛也是因為這件事死的最後關羽還沒有死就會導致張飛就已經死了。
劉備這一切安排都是有原因的,他知道張飛不適合這個地方,所以就把他放到一個很好的地方,只要張飛能夠穩定下來,在這個地方吃吃喝喝就能夠養老了,準備對於他這個兄弟就是這樣打算的,畢竟三國不是這麼好玩,自己已經和兄弟經歷了這麼多年,雖然自己沒有成功,但是兄弟還是要好好享受人生的。
這個地方是劉備有意安排的,最適合這些人去駐守,而不是適合張飛去值守,他特別適合去養老。揚水又北注於沔,謂之揚口,中夏口也。曹太祖之追劉備於當陽也,張飛按矛於長阪,備得與數騎斜趨漢津,遂濟夏口是也。張飛這個人其實根本沒有什麼強大的實力,只是樣子長得非常可怕,當初曹操追趕劉備的時候,張飛救了劉備,這個最主要是因為曹操並不瞭解張飛,而且後來知道張飛的實力是如此差的時候派出自己,手底下很多人都可以打敗張飛的。
而且張飛並不會用什麼計謀,自己一個人出手,在這個地方的話容易和自己手裡瞎有些人那麼矛盾,再加上沒有什麼厲害的謀士,張飛特別容易丟到這個地方,對劉備來講,他已經是經歷了很多次這樣的事情。
雖然很多人都想要讓關羽復活,讓蜀國重新再來,但是這已經都已經成為歷史了,無法改變,而張飛的實力並不是最強的,雖然他是蜀國五虎將之一,但是他真的不適合帶兵打仗,他只是適合當一個普通的將領而已,要不是因為和劉備的關係特別好,他也不會這麼厲害。
-
5 # 優己
因為張飛有自己的任務!當時劉備剛剛滅了劉璋,收編了劉璋的部隊,這支部隊人數非常多,有將近6萬人,是成都守軍的6倍(成都守軍也不過一萬人),這些新收復的勢力環繞在整個成都城的周圍,一旦他們反叛,那麼對劉備政權的威脅就太大了。張飛駐守巴郡是成都的咽喉要地,與成都守軍成掎角之勢遙相呼應,一旦這些部隊反叛,張飛立馬可以弛援成都。這才是張飛真正的任務,監視朝內不穩定人,保護蜀漢政權的成功建立。
至於說上庸,這裡並不是什麼戰略要地。劉備佔領上庸城是在漢中戰役的,害怕曹操從襄陽調糧草從水路支援漢中戰場,這才有派劉封孟達佔領上庸城的必要。但是漢中城落入蜀漢手中之後,這裡用處就不大了,因為上庸是山地,本身沒啥物產,糧草啥的轉運也十分不方便。劉備在上庸的駐軍數也不過1300人,以這麼一支部隊本身就是守城而已,想主動出擊根本就不夠。
第三點,關羽戰敗劉封只是背鍋俠而已。關羽向劉封求援的時候,荊州守軍(吳國),關羽有22000人,關羽如果想要突圍逃走的話,根本不需要劉封的部隊;如果想要攻城那麼多劉封的1300人也不夠,這上庸守軍對荊州戰場而言純粹就是個雞肋。
-
6 # 南飛雁1988
荊州是第一地方軍團,關羽守無人有異議,漢中是第二地方軍團,魏延守就有人有意見了,認為張飛更合適。第二地方軍團輪不到張飛就算了,為什麼上庸作為蜀漢第三強大的地方軍,依然輪不到張飛鎮守呢,而是孟達鎮守。
首先,也是為了穩住孟達:
以上庸城為中心的三郡地區當時處於魏蜀兩國的緩衝地帶,在當時的背景下,不管是魏國和蜀漢,都無法完全意義上的佔據三郡地區,所以不論誰佔據這塊地區,都必須依靠當地的力量,才能進行有效的統治。
而孟達,就是三郡地區最大的地頭蛇,所以劉璋時代,孟達就是三郡地區大哥級的人物,在劉備控制三郡時,孟達是三郡的最高軍政長官,後來孟達投降了曹丕,依然是三郡的最高軍政長官。直到後來司馬懿親率大軍武力征服三郡,孟達才成為過去式。所以說,在沒有實現武力徹底佔據三郡之前,不管是誰,都得尊重孟達在三郡的地位。
當時的孟達,是主動歸順劉備,所以劉備不可能再對孟達進行武力統一,而且基於統戰的需要,劉備也必須讓孟達鎮守上庸城,繼續管理三郡地區。如果劉備敢讓孟達遷徙到其他地區,讓張飛等重要將領來守上庸,那孟達很有可能做出什麼過激行為,到時候劉備絕對是得不償失。
再則,張飛另有其他重要作用:
劉備三大心腹愛將一個關羽,一個張飛,另外一個是趙雲。分別掌握著劉備的三支部隊。一個是關羽掌握的荊州兵團,荊州兵團有兵三萬人。一個張飛掌控的御林軍,這支軍隊有兩萬人,分兩個萬人隊,一個劉備自己掌管,一個張飛掌管。這是劉備在赤壁之戰後的所有家當。
進川前劉備下令趙雲進攻桂陽,趙雲在原地徵兵兩萬後攻取桂陽並在當地休整。其後劉備入川帶走了自己一萬軍隊,以及攻下南荊州收降的兩萬軍隊(由黃忠魏延統領),共三萬人。
劉備與劉璋反目以後,劉備偷襲失敗龐統戰死,於是劉備詔令諸葛亮升為縱隊司令,張飛與趙雲受其節制統兵入川。劉備取川以後,川軍投降人數五萬左右。這支軍隊與其他軍隊有著明顯的區別,那就是,這支軍隊是倒戈來的,劉備待之以懷柔,也就是說,這支軍隊是劉備僱傭的,將領是收買的,一旦說反水就可能反水了。
所以劉備取川之後,把魏延黃忠的兩萬部隊放到了漢中地區,把五萬川軍分散開來駐紮在各地。成都地區則留兵三萬,全部是自己的嫡系部隊,自己一萬御林軍守皇宮,趙雲兩萬護衛軍守成都各地。
張飛的軍隊駐紮在閬中,這個地方在地圖上看,距離成都不遠,扼守成都咽喉地區。所以,張飛的位置很重要,劉備只信得過張飛趙雲,才把這兩個最重要的地區交給他們。
他的作用並不是用來防備曹魏或者東吳,而是用來當作蜀漢的後背機動軍團的,劉備後來打東吳就可以看出來,並沒有調漢中和上庸駐軍來。因為那兩支隊伍是不能調的。
而且閬中軍團還有一個作用,是用來鎮壓益州本土士族的,這個工作,孟達做不了。只能有荊州集團出身的張飛來做。
-
7 # 韶華傾夢
關羽和張飛,都是隨著劉備自微末中風雨兼程走過來的。在劉備勢力不斷的壯大,以及被擁立成漢中王后,劉備便開始對群臣進行地域分配。可是,很奇怪的是,作為二弟的關羽被劉備安排為鎮守荊州的“封疆大使”,而三弟張飛卻只被安排在第二戰線,駐守在閬中。難道這是劉備對二人的區別對待,並且白白浪費張飛這位猛將?請看如下分析。
張飛最聽的就是劉備的話,並且劉備也對張飛進行特別的補償劉關張三人起於微末,因共同的理想而走到了一起。三人風雨中走來,不是兄弟更勝兄弟,有著非一般的戰友情懷。
打個比方說,劉備還駐守新野的時候,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可謂是三顧茅廬。而其中,關羽和張飛二人就多次表示了對諸葛亮的厭惡,同時也對劉備這般做法的不滿。但是,當劉備對兩人解釋一通後,儘管兩人還是心有怨言,卻只能乖乖的跟隨劉備三顧茅廬,也沒有再對劉備說出怨言。
所以說,當張飛聽到劉備派他去駐守閬中時,或者心有怨言。但是,一直以來,都聽從劉備的決定,也很照顧劉備的臉面。所以,張飛也只能服從劉備的安排。
同時,因為在魏延和張飛的兩人中,劉備選擇了魏延為漢中太守獨擋一面後,張飛就直接被安排到閬中就職了。但是,劉備升張飛為車騎將軍後,還讓張飛兼任司隸校尉一職。
所謂司隸校尉,就是擔任監督京師和地方的檢察官。這個官職,並不是一般人能夠擔任的。只有君主最為信任和看重的人,才能有機會擔任司隸校尉一職。
張飛的武職已經是車騎將軍了,而司隸校尉更是不得了,在當時,除了劉備以外,連同諸葛亮這位軍師中郎將都在張飛的監督範圍之內。所以說,劉備為了補償張飛,已經是很大程度的提拔張飛了。
張飛有醉酒失地的前科,況且閬中也算是個兵家要衝之地,適合野戰部隊張飛雖然有過借酒破張郃的故事,但也有醉酒失徐州的前科。
劉備正是考慮到張飛喜歡喝酒,常常因為醉酒而誤事。如果是閒職在家,或者是駐守一些不起眼的小地方還好。但是,面對上庸和房陵郡這種兵家必爭之地,再加上毗鄰曹魏這位強敵,劉備根本無法放心讓張飛去駐守。
同時,應該注意的是:閬中向北支援漢中,向西支援成都,向東也是荊州。換句話來說,閬中雖然不是對外戰爭的第一戰線,但也必然是第二戰線首衝的存在。況且張飛的手上掌握著一直軍團——江州軍團。
江州軍團是蜀國精銳的野戰部隊,駐紮在閬中,充當救火隊。而且主要是劉封的地位可以說比張飛就低一點,劉備肯定覺得他也會支援關羽的,然而並沒有。而且東三郡雖說不是大郡,但肯定不是山野小城,不比荊州這些武陵零陵差。
另外,關羽走麥城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糜芳的背叛。因為南郡,江陵以及公安城市等是劉備集團在荊州地區難得的堅城。在後期,東吳的將領朱然在這裡抵禦曹魏時加強了工事堅固,但可惜全都被葬送了。所以,個人認為關羽失荊州不是因為大意,而是真的所託非人,按照輩分,糜芳是國舅(雖然已經摻水了,現在的正牌國舅是吳懿),是最早跟隨先主起家的那一批人。
總而言之,劉備把張飛安排到閬中,是因為考慮到張飛經常醉酒的經歷,再加上對張飛已經給予很大的補償了,在蛋糕就這麼多的情況下,根本無法再把上庸等地方讓給張飛駐守。況且,以張飛這火爆的性格,如果聽到關羽的不好訊息,必定會派兵增援,從而讓上庸等地的兵力空缺,會被曹魏給偷襲,打亂劉備集團的下一步計劃。
-
8 # 冷月鉤沉
張飛在劉備的五虎上將中,弱點是最為突出的。
他雖然武藝高強,在長阪坡嚇退了曹軍數萬大軍,但在為人處世領軍守城上,有著致命的弱點。
這一點早在徐州時便有體現,當時劉備帶著關羽和趙雲征討袁術,嚴令張飛禁止飲酒,禁止打罵士兵。
但張飛一條都沒有遵守,在他看來喝點酒不算什麼,即使犯了錯兄長劉備也會原諒他。
第二次是在劉備到東吳做人質,迎娶孫尚香時發生的。
當時張飛和關羽二人對諸葛亮百般刁難,最後甚至要私自出兵營救劉備。
正是因為這種江湖義氣,最終害了張飛。
這一點諸葛亮看的非常透徹,他提醒劉備要注意張飛和關羽的驕傲自大,不然日後會鑄成大錯。
而劉備讓張飛守閬中也是有自己的打算,因為張飛雖然是猛將,但卻不是獨當一面的良將。
張飛的閬中距離成都不遠,是保障整個大本營的關鍵所在,派張飛去不僅可以時刻敲打敲打,而且也不讓張飛丟面子。
我們再來看看閬中的戰略地位,就知道劉備的用意了。
蜀中北部有一道巨大的山脈屏障,由劍門山脈和大巴山脈組成,把四川和北方隔離開來這道屏障只有兩個入口。
第一個入口叫做金牛道,走劍門山脈這一邊,這是蜀中與外界交通的主幹道。
雖然北方入四川只有兩條路,但是從閬中往南,選擇就多了。
換句話說閬中就是米倉道的一個樞紐關卡,卡在了米倉道最關鍵的一個部位。
所以說,劉備對這位結義兄弟還是非常看重的。
但是,如果張飛去守上庸,那麼損失就不是一個荊州和關羽了,張飛也得提前領盒飯。
那麼,當時的情況下,張飛帶著上庸兵馬支援關羽,攻打樊城。
勢必讓曹操和孫權更加擔憂,曹操的地盤距離上庸一箭之隔,這個時候上庸就等於白白送給了曹操。
上庸丟失那麼關羽向西撤的路就走不通,向荊州撤的話會有呂蒙的阻攔。
這個時候的關羽就會成為甕中之鱉,沒有了任何的退路。
—End—
-
9 # 黑天鵝之怒
關羽沒死以前,劉備實力達到巔峰,坐擁半壁江山。按理說,下一步就是按諸葛亮的建議,從漢中和荊州兩路並進,攻打曹操。張飛作為重要將領,不應該只是放在閬中。
我個人認為,這是劉備用處理關羽的辦法去處理張飛。這是每個君主的共性,共患難時都是互相信任,肝膽相照,但是當打下一片江山後,君主就開始猜忌老部下。在下決心攻打西川時,再到後來和曹操爭奪漢中,如此多的大戰和戰功,劉備卻讓關羽留守荊州坐冷板凳,心高氣傲的關羽雖然鎮守一方,地位崇高。也不可能按捺得了打仗的癮,最終在沒有得到劉備準確命令和援軍配合的情況下帶兵進攻曹操,最後兵敗身死。劉備素來以仁義自詡,同時關羽的忠義威名天下皆知,關羽雖然會對劉備的江山忠誠到底,但一旦關羽和諸葛亮等謀士鬧意見,再次發生像劉備娶孫尚香時,關羽張飛鬧著帶兵打東吳一樣的事。劉備的江山就會發生巨大分裂和滅亡的危險。因此,劉備就讓關羽守荊州,即使關羽不打曹操,曹操或者孫權也會來打關羽,劉備也只能用這種方法把關羽逼死。既不損害自己的名聲,同時還有了征討東吳的絕佳理由。
對於張飛,劉備也是一樣的心理。關羽死後,劉備稱帝,張飛未經請示就去找到劉備,同時憤怒表示對諸葛亮的不滿。抱怨劉備只顧自己當皇帝,不給關羽報仇。劉備已經當了皇帝,卻有張飛這樣的大將可以直接入皇宮,像數落平常兄弟一樣數落皇帝。不論過去劉關張如何相處,這一切都在劉備稱帝后改變了。張飛和關羽一樣,都是性情中人,且不懂朝廷的為官之道。不知不覺地也成了西蜀政權的不安定因素。劉備或許不會像逼死關羽一樣去逼死張飛。但至少不敢讓張飛手握重兵把守要地。以張飛的脾氣,早帶著兵去打孫權或者曹操了。
所以,劉備很清楚張飛和關羽的性情。在關羽出兵攻打曹操時,張飛如果在上庸,至少關羽不會死,那麼劉備處理關羽的計謀就沒法實現。關羽張飛兩兄弟捆綁在一塊,會給劉備惹很大的亂子。再加上張飛和關羽都不再年輕,沒法經常上陣廝殺,又沒有韓信和諸葛亮一樣的帶兵謀略。卻又有這麼大的兵權,劉備不得不去考慮一些事情。
-
10 # 畫素說
只是,最後出事的卻是他們認為“最穩固”的荊州,直接打的劉備措手不及,而劉封不理關羽的求援沒有救關羽,導致敗走麥城、坐失荊州。哪怕換成了張飛鎮守上庸,張飛肯定是會出兵的,只不過其最多也只能救回關羽、無法奪回荊州,蜀漢還是會因此由盛轉衰。
-
11 # 清山雅舍
張飛不適合守上庸,讓他守閬中也並不浪費。要想知道劉備其中的用意,需要我們從張飛的性格和能力、蜀漢集團的新形勢和閬中的戰略價值來分析。
△張飛
張飛:有明顯缺陷的“萬人敵”
張飛作為劉備的左膀右臂,忠誠度自然是沒得說。即使所有人背叛劉備,張飛和關羽都會誓死追隨。而且張飛和關羽是三國時期公認的萬人敵。其武力值爆表,是非常得力的打手。
但人無完人,張飛的缺點也非常明顯,他的性格過於暴躁魯莽,動輒鞭打折辱部下。劉備曾經因為此事苦勸他多次,害怕他虐待部下而遭到報復,可是張飛屢教不改。後來範疆、張達刺死張飛,還真是證明了劉備的眼光。
△張飛
張飛性格暴躁,使得他一方面不善於搞好各方面的人際關係,容易引發內訌,另一方面行事衝動,容易魯莽誤事。就拿劉備在徐州時的例子,當時劉備帶關羽抵禦袁術,留張飛守下邳。那是劉備第一個像樣的根據地,交給張飛是十足的信任,張飛只要穩守城池不失即可。結果張飛硬是把下邳給丟了。原因是他和下邳相鬧矛盾,結果惹得曹豹帶著丹陽兵叛亂,引呂布奪了下邳。在前線和袁術苦苦僵對峙的劉備,聽到這個訊息會是什麼心情?下次這樣重大的任務哪裡還敢交給張飛?
△徐州得而復失
說白了,張飛是個好打手,但性格和能力都不是鎮獨守一方的料,給他的位置最好離劉備不太遠,周邊又能有所支撐,閬中恰恰符合這個條件,原因後面會講。
按照上述條件,像上庸這樣的前線區域,並不適合張飛。以他的性格,一旦駐守邊境劉備恐怕都睡不好覺,生怕他又重蹈下邳城的覆轍。
蜀漢:急劇擴張,需要人才“輸血”
蜀漢集團在佔據益州後,勢力急劇擴大,使得人員架構更加複雜,同時需要更多的人才來支撐大業。看人用人一直都是劉備所擅長的,所以此時,他知道自己必須做出足夠英明誠懇的姿態,以使手下文武信服,同時還能吸引賢才來投。
劉備若是讓張飛守上庸或是守漢中這樣的前線,明顯是不合適的,容易捅婁子,打擊自己的威信。同時,手下文武會有劉備過於倚重舊人的感覺,打擊其他系官員的積極性。
△劉備老謀深算
就從劉備重用法正、黃忠、霍峻、魏延這些後加入之人,就知道劉備有擴充人才庫並平衡派系的想法。
所以,劉備用人要合乎道理,還要兼顧派系平衡。比如關羽是自己的老班底,鎮守荊州;魏延是荊州系,鎮守漢中;孟達是關中系鎮守上庸,派劉封過去是怕孟達有反心,起監軍作用。張飛還是留在身邊當打手更合適。
閬中:隱藏於鞘中的寶刀
張飛駐紮的閬中可不是無關緊要的地方。早先,這裡是巴國的國都。巴國被秦國滅了之後,這裡又成了秦國的閬中縣。
閬中這個地方Sunny充沛,水土豐饒,出產糧食很多,是個相當好的屯田養兵之所。同時,閬中的地理位置恰好在蜀漢各重要城市的中心,一旦有變可以馳援八方。
△閬中地理位置
張飛領司隸校尉鎮守在這裡,便可以蓄養精兵,對內鎮懾蜀中,對外支撐邊防,相當於劉備藏在鞘中的寶刀,平時不隨意拔出,關鍵時刻就能夠一展鋒芒。當時,曹魏的張郃從漢中以偏師進攻巴西,便被張飛率軍擊退,這就充分展現了張飛在閬中對蜀漢防禦體系的支撐作用。
後來,劉備興師為關羽報仇時,便召集張飛率精銳前來匯合,可惜張飛被部下所殺,沒能等到寶刀再次亮鋒的那一刻。
△張飛
結語
張飛如果守上庸,肯定會第一時間救援關羽。但依照歷史上東吳的偷襲過程來看,張飛離得太遠,救不了荊州的危局,關羽還是會失去根據地。東吳控制安撫了關羽軍卒的家屬,這條攻心計還是會讓關羽變成光桿司令。最後的局面可能就是張飛率軍帶關羽跑路,而且以二人有限的兵力,無法突破重圍、一起被擒的機率很大。
綜上,劉備讓張飛鎮守閬中,而不是上庸,是頗有用意並且十分高明的。這樣既順應了張飛的性格和能力,又展現了自己高明的用人手段,最重要的是將閬中這樣緊要的所在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而張飛從上庸救援關羽的假設也不令人看好。
-
12 # 笑看三國風雲
張飛守閬中就是浪費而守東三郡是合理的安排,這個只是事後諸葛亮般的推測而已,不是從事情情況做出的合理安排。上庸和閬中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戰略需求決定了劉備需要權衡利弊做出不同的安排,為何這麼說呢?我們一起來認真地分析一下。
一、上庸的地理位置以及戰略意義是什麼?
這裡的上庸指的是上庸郡,而上庸郡則屬於傳統的東三郡中的一個。所謂的東三郡是蜀漢所稱,他們分別是西城郡,上庸郡和房陵郡。這三個郡原本是漢中東部三個縣,在漢末時期,劉表入荊州的時候,劉璋闇弱,房陵被荊州劉表所得,為了加強控制,就將房陵改為房陵郡,由蒯祺擔任房齡太守,成為荊州的一個郡。
到曹操平定漢中郡之後,漢中地盤過大,為了便於控制,於是將漢中郡一分為三,分別是漢中郡,西城郡以及上庸郡。
劉備佔領漢中後,派劉封以及孟達等人攻下了房陵郡,上庸郡以及西城郡,因此位於漢中東部的三郡歸屬於劉備所有,統稱為東三郡。
東三郡身處崇山峻嶺之中,四周被秦嶺,巴山,武當山,巫山這樣的高山阻隔,而境內的漢水貫通東三郡,又以南河,堵河,金錢河相互連線,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網狀結構。在河流和高山的聯通以及貫穿之下,導致東山郡對外隔絕,對內聯通,形成了可以天然隔絕的割據地方。
東三郡橫亙在漢中和荊州之間,擁有東三郡就可以俯視荊州,順水而下直通荊州腹地襄陽。
在劉封孟達攻取東三郡之後,關羽率兵攻取了南鄉郡,將荊州和東三郡連城一體,可以互相支援。
如果襄陽有危,可以沿著漢水支流順流而下直接支援,因此東三郡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二、張飛為何不守上庸?
在劉備的安排中,張飛是守閬中,而劉封則守東三郡。張飛麾下有一支英勇善戰的部隊,這支部隊在和張郃大戰的時候大放異彩,差點將張郃給團滅了。後來漢中之戰中擔任側翼有力地支援了劉備的漢中之戰,阻止了曹洪曹休對漢中的支援。
如果把張飛放在東三郡,那麼如果漢中有事,如何有效地救援漢中呢?如何有效地救援成都呢?張飛放在閬中的作用就是為了有效的救援漢中和成都,確保漢中和成都安全。
對於劉備而言,劉封的能力雖然差點,可是放在東三郡足夠,可以起到以下兩個作用。
第一個作用:為後續奪取荊州做準備。劉備把劉封放在東三郡和把糜芳以及傅士仁放在江陵一樣的道理,就是為了有效地支援關羽。曹操把夏侯惇放在後方守大本營,把曹仁放在宛城守荊州,都是重力提拔和運用親信和宗親扼守戰略要地,劉備也是如此。
把劉封放在這裡就是為了給予關羽一個有效的支援。
如果把張飛放在這裡才是真正的浪費,因為張飛只能做一件事,那就是支援關羽北伐。可是在劉備的安排中,支援關羽北伐只是小機率的事情,而不是必然發生的事情。把張飛放在一個小機率的事情上才是真正的浪費。
第二個作用:遠離政治中心,有利於對王太子劉禪的培養。劉封本是作為繼承人培養的,後來又有了親兒子劉禪,因此劉封的地位就降低了。為了避免將來出現不必要的麻煩,既為了更好地培養劉禪,也為了劉封的成長著想,將他放在東三郡,遠離成都政治中心,這不啻是一個兩全其美的方式。既可以戍邊,建功立業,也可以避免內訌。
這就是讓劉封守上庸的意義以及不讓張飛守的考量。
三、張飛守閬中的意義是什麼?
劉備奪取成都之後過了一年多才去爭奪漢中,以至漢中之戰爭得非常辛苦,原因就是成都之戰結束後,為了消化益州花費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並且成都附近的郡縣並不安穩,而閬中作為成都的屏障尤顯得重要。
在劉備創立和鞏固蜀漢的初期,漢中是蜀漢的一道門戶,可是這道門戶還不穩固,因此劉備需要考慮第二道防護線,這就是閬中。
假如漢中已經是穩如磐石,再把閬中當做第二道防線,傾力守護閬中已經沒有太大意義。比如在諸葛亮主政期間,乃至費禕以及蔣琬時期,閬中的地位就大大下降了,因為漢中的防務非常穩固,可是在劉備時期,閬中地位尤其重要,原因是成都附近剛剛平定,而且漢中地區也不牢靠,這就需要一個支點來維持兩個地方的穩定,而閬中則是最佳地理位置。
閬中位於嘉陵江的上游,順江而下可以直接到蒹葭關,而且西面是劍閣,東南面是江州,北面是漢中。如果漢中有事,可是直接到劍閣支援;如果東吳有事,可以直接到江州直抵永安。從地理位置而言,四通八達,水路交通非常方便。
劉備把張飛放在閬中做太守不是屈才,而是這個位置遠比漢中更加重要,比東三郡那就更加不用說了。不管哪個地方有事,張飛都可以火速帶兵救援,這就是名副其實的救火隊員。
而且,張飛此後還擔任司隸校尉一職,就是讓他監察百官。如果把他派去東三郡,怎麼監察百官?張飛固然有許多毛病,可是誰又比得上他的忠誠度呢?要能力有能力,要忠誠度有忠誠度,誰又比得上他呢?
東三郡固然重要,可是完全也不需要派張飛去吧?
對於東三郡而言,以劉封的能力其實足以,只要能夠正常發揮,不出什麼岔子,怎麼會弄不好呢?
可見,張飛守閬中即是現實的安排,也是形勢發展的需要吧。
四、張飛守上庸是不是可以避免關羽被殺?
關羽攻打樊城的時候,兵力已經不足了,於是向近在東三郡的劉封連呼數次,可是劉封以東三郡初附不久,人心不定,因此拒絕出兵援助。
東三郡地理位置固然重要,可是南陽郡更加重要。東三郡之所以重要那是因為南陽郡重要。如果沒有了南陽郡,東三郡的重要性就會急劇下降,因為失去了南陽郡,那就守不住東三郡。
東三郡雖然在漢中東部,卻是順水而下,而從南陽郡到東三郡是逆流而上。從南陽郡出發攻打東三郡如果打不過,可是順江而下撤走。如果從漢中出發攻打東三郡,要是戰事不利,連逃都無法逃。
因此要守住東三郡就要守住南陽郡,否則僅僅守住東三郡既沒有現實意義,也沒有戰略意義。
可是劉封卻忽略了這一戰略意義。劉備派劉封去鎮守東三郡就是為關羽做支援的,不是讓他去做土皇帝的。
劉封拒絕了關羽的呼救,如果是張飛鎮守東三郡,必然會帶兵支援關羽,即使南郡被東吳佔領,關羽也不會兵敗臨沮。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張飛麾下的兵馬均是精銳士卒,而且都是從益州帶過去的。不像關羽麾下荊州本土士卒,聽說南郡失守而紛紛離去,有張飛精銳士卒的救援,必然能夠順利地透過臨沮逃往東三郡。
五、總結。
對於劉備而言,東三郡固然重要,可是以當時情況來說,閬中更加重要,畢竟地理位置特殊,當時的形勢也非常特殊,需要張飛這樣的人來鎮守以確保成都和漢中安保無虞。只是劉備錯看了劉封,沒有想到劉封只顧個人私利而不顧全域性安排,以至無視關羽的呼救,導致關羽敗亡。
可見,劉備安排張飛守閬中是適當的,並沒有浪費張飛的才能,反而高估了劉封的能力和格局,以至出現坐視關羽敗亡的惡性事件。
回覆列表
如果守上庸的是張飛的話,那張飛絕對會去救關羽,但是能不能救的出來,那可就不一定了,有可能還要賠了上庸又損張飛。
首先來說說劉備為什麼不派張飛去守上庸,因為劉備當時也沒有想到關羽會在荊州方向突然發動北伐戰爭,如果劉備知道的話,估計就不止派張飛守上庸了。
在宜都方向絕對會派遣幾名益州的大將去鎮守,以防範東吳的偷襲,這就是諸葛亮隆中對的策略,只是可惜的是漢中大戰剛剛結束,關羽就在荊州方向開始了孤軍北伐。
假如鎮守上庸的是張飛張飛鎮守上庸的話,手上的兵士也不會有多少,因為剛剛經歷漢中大戰,劉備手上的人馬也損失很大,現在急需修養生息,並沒有多少軍隊可以派出去的。
而且上庸土地貧瘠也不適合駐紮太多軍隊,上庸的魏國軍隊是不戰而降,所以蜀軍也沒有必要派太多軍隊過去。
話說關羽自己發現荊州全部陷落的時候都已經為時已晚,在上庸的張飛就更不可能知道關羽已經敗亡了,等張飛接到關羽的求救,關羽已經敗走麥城了。
張飛率軍一走,上庸的申耽申儀兩兄弟肯定會馬上覆反曹魏,而且曹操派遣的徐晃大軍也會前去接應。
那等待著張飛的結局可能更慘,況且張飛的手下忠誠度還沒有關羽手下忠誠度高,有可能張飛手下人都會叛變。
這麼重要的地方讓張飛去防守,一點也不浪費,而且張飛也是很適合守後方的,如果給他去鎮守邊疆的話,估計他會像丟徐州那樣把城池給玩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