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裡外雅堂
-
2 # 123124336緣
看到自己的父母特別煩,一句話都不想說,是一種什麼心裡?(不是青春判送):看到自己的父母特別煩,一是隻能說他與父母之間矛盾太深,父母見到他,總是叨叨,讓他心煩,所以他不願與父母說話。二是他與父母談話不在一個屏道上,談不到一起去,與父母之間有代溝,他與父母有總話不投機半句多那總感覺吧,所以他與父母之間無話可說。總之就行成了他與父母見面就煩,不願意跟父母說話。
-
3 # 方塊5
我覺得應該是你長大了,有了自己對於社會的見解,對於孰是孰非有自己的價值觀念。
在父母眼裡,總覺得我們還是當年那個無知的小孩,需要他們來引領我們從事務中獲得真知,於是總把他們的觀念擺在主導位置,讓我們去跟隨去模仿。
殊不知,我們已經長大,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思想已經變得進步許多,甚至有些是他們難以想象的。
進步的思想和固有的觀念自然會產生矛盾,尤其父母還總是把他們的認知強加於我們,使得我們內心很牴觸,再加上我們短時間內還不能實現自我價值,父母的說教便成了一道無形的壓力,壓得我們喘不過氣,因而表現得特別煩躁。
不想說話是一種內心的鬱悶和無聲的反抗。希望通過忽視父母獲得片刻的思想安寧,也讓父母明白我是不會“苟同”他們的,從而停止對我們的教化。
但是這樣的方式並不利於親子間的關係。長期和父母冷戰不溝通,會讓我們與父母得不到思想上的交流,進而產生隔閡,使得我們和父母的關係漸行漸遠。
每個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父母年齡大了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們沒有必要和他們置氣,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理解,才能讓他們覺得你願意傾聽他們,感受到你的“孝”。
同時,我們還應經常和他們談談心,聊聊天,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讓他們跟著我們一起進步,也更能促進彼此的親密關係。
我們是父母最親的人,在他們眼中,我們比什麼都重要,不要讓沉默成為我們和父母之間關係親密的絆腳石。
俗話說“老小孩”,父母漸漸老去就像小孩一般,需要我們更“用心”地去愛。
-
4 # 心理諮詢師閆錦穩
你特意標上不是青春期叛逆,說明你已經是成年人了。
看到自己的父母就煩,當有這個“煩”的感覺的時候,也許還有迷惑和內疚的感覺,你現在提出這個問題,說明對此有覺察了。只要看到問題,就是解決這個問題50%了。
咱們說,青春期逆反是一種成長的過程,那怎麼成年了還會跟父母關係不順暢呢?
有兩點,你思考一下:
1,對父母有些失望,期待父母有所改變,又覺得說了也沒用,很無奈,估計你在家庭外部跟其他人互動都挺好,回家後,你覺察一下,你跟父母在一起的感覺,是不是跟你青春期的時候差不多,父母也是很小心的對待你,生怕惹著你,讓你不高興,如果是這樣,這是互動方式就是一個怪圈。
這種方式對於跟父母關係的發展影響很大,有時還會耽誤自己的生活,如:對談戀愛興趣不大,對於改變父母投入很大的精力,又沒有結果,自己很容易產生“什麼都沒有意思”的感受。
2,或者是自己在工作或者學習遇到困難了,希望讓父母瞭解並期待父母能夠幫助自己,看到父母體驗到各種的內心感受的原因,不能很好的跟父母說清楚,或者父母沒有聽完就開始焦慮了,使談話無法進行下去,時間長了,就更加懶得說了,但心結還在。
解決的辦法,嘗試跟父母溝通,如果現階段,無法溝通或者實在不願意溝通,也可以放放跟父母的關係,你需要轉移你的注意力。
我覺得除了跟父母關係之外,你可以做的事情應該很多。
父母都是希望孩子高高興興的生活的,你不愉快的時候,你父母也不舒服。等你轉移注意,讓自己越來越適應的時候,你的心情好了,你看到父母的角度變換了,關係自然就順暢了。
跟父母的關係是永遠的親情,關係永遠在哪裡,你現階段注重提升自己是當務之急。
閉上眼,安靜心裡告訴自己。別人想什麼,我們無法控制;別人幹什麼,我們也強求不了。唯一能夠做的,便是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按自己的原則,好好生活。即便有人虧待了你,時間也不會虧待你,人生更加不會虧待你。
生活就如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也會對你微笑,經常面帶笑容的人,運氣一般都不會差。不要把時間浪費在想象任何人和事情上。
這個時代鼓勵我們自主獨立思考,鼓勵我們有自己想法,鼓勵我們自己和別人不一樣。
這就是這個時代的美好之處,它鼓勵每個人找到自己的特點和長處。從現在開始,一定要傾聽內心的聲音,成為你自己。
我是閆錦穩,一個關注家庭幸福度的心理諮詢師
#心理諮詢師說##心理有你##中國式不好好說話#
-
5 # 二兩心理學
讓我們一起用問答碰撞出知識的火花吧~
看到自己的父母特別煩,一句話都不想說,我也有這樣的情況,看到父母就心煩是我們內心的主觀感受,來源於我們成長環境帶來的認知侷限,也反應了我們內心的真實情感,通過這個問題,我們其實是可以反觀內心,更加了解深刻的自己。
理性情緒療法之父,阿爾伯特·埃利斯在他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中這麼認為:不是不利的事情搞得人心煩意亂,而是被他們對這些事件的看法和觀念搞得心煩意亂。我們為什麼會對一些人產生厭煩?1、自我保護
進化心理學認為,我們的大腦對危險有一種反應機制,幫助我們規避可能存在的風險,我們之所以會對一些人表示厭煩,其實是一種天生的自我保護,當潛意識覺得對方可能會對我們產生傷害或是威脅的時候,就會用厭煩情緒來幫助我們遠離這些人,遠離風險。這是我們懷生俱來的本能的反應。就像嬰兒如果面對對他和善的人就會很溫順讓你抱抱親親,面對於那些不太面善或者面部表情很嚴肅的人就會開始大哭表示拒絕。
看到父母就特別煩,這種反應可能是擔心見到父母可能發生的不好的後果……後面我會說說父母的問題
2、自己的投射
心理學上認為:對一個人的好惡態度可能是"投射效應"在起作用。投射效應是指認為自己具有某種特性,他人也一定會有與自己相同或者相似的特性,從而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簡單來說這是強加於人的一種認知障礙。投射使人們傾向於按照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來知覺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觀察者的真實情況進行知覺。你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一面鏡子,透過它們,你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
說直白點就是蘇東坡和法印鬥法那個故事“心中有佛見誰都是佛,心中有S……”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心理歸屬到別人身上,我們不喜歡自己身上的某一點,也會投射到父母身上,不幸的是,我們對待他人的模式都取決於我們和父母的模式,不管我們內心對父母是認同還是否定,我們都會繼承父母的模式,這是潛意識決定的,你有沒有突然在一個瞬間做了什麼動作,或說了什麼話,會讓你覺得特別像你爸媽?如果這件事恰巧還是你所不認同的,你會覺得特別的羞恥或者難過,我沒有辦法接受這些,但為了讓自己內心得以平衡,就會把自己這些不能接受的特質投射到父母身上,其實是也算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這能通過厭煩這種情緒減少我們的內在焦慮同時內心得到釋放。
常見有下面四種投射方式:
用否認方式逃避負面。通過"否定"他人來肯定自己,是"負性移情"的一種情緒體現:通過厭煩別人來證明自己不是那種人。拿別人和自己做比較。當我們在一個很優秀的人出現在我們身邊時,內心的自卑感會讓我們不願承認,同時我們也不願意承認我們是自卑的,於是就以"看到他就厭煩"的狀態呈現出來,在心理學上稱為"討厭緊縮反應"。( 我覺得你會討厭我,所以我先討厭你)。我有一個學員,媽媽為了輔導孩子學習,從來都是自己把課本都學一遍然後再輔導孩子,奇怪的是,小學到初中成績都很一般,直到初中有一天媽媽又在糾正孩子的錯題,孩子和媽媽說,媽媽,你的聰明讓我覺得我很笨,我太笨了,你什麼都比我好,做題全都對,你讓我覺得我什麼都不行,什麼都做不了!我恨你!這時這個媽媽才發現,自己只想到要做孩子隨時隨地的護身符,卻沒發現自己的剝奪了孩子的成就感。“我恨你”就是孩子的投射。
通過以批評或阻止別人去做那些令人不快的事,來進行欺人或自欺(我不贊成你做這些噁心事)。投射是一面鏡子,你討厭的別人可能是另一個自己
3、三觀不同
小時候父母是我們心中的英雄和百科全書,他們可以輕易的幫我們開啟瓶蓋,修好我們的玩具,也能時時刻刻回答我們那些十萬個為什麼,孩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現父母跟不上自己了呢?可能是在四年級我們的作業越來越難的時候,可能是在六年級對我們的偶像聞所未聞,還總是以“影響學習”讓我們遠離這些“惡趣味”的時候,再晚些,可能是在初高中,對一些話題和觀點,再也爭辯不過我們的時候。
你想做的事,他們偏偏不同意,他們讓你做的事你也根本沒興趣,你的觀點朝東,他們偏偏拿出一堆道理告訴你自己吃過的鹽比你走過的路都多……
這個時候,你就會厭煩,因為見面的開始,就可能意味著一場惡戰,而且,不出意外你會以失敗離場,最好的結局,也只不過是各持己見不歡而散。
4、釋放攻擊
生命力展開時必然是有攻擊性的,這是極為普遍的力量。
但是我們很多人是不敢和父母表達憤怒的,精神分析流派的諮詢師就特別強調攻擊性的普遍性。他們認為像孩子上學的各種拖延、遲到,一些孩子總是很瘦弱,或是愛生命等等也許都是在表達他的憤怒、對老師、父母的不滿這也是一種攻擊。
再乖巧的孩子也會有自己的不滿,一樣有憤怒,只是表達方式不一樣,通過內心厭煩這種方式也是一種攻擊的釋放。
什麼樣的父母會讓孩子感到厭煩缺乏邊界意識,把“控制”當作愛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心理邊界”(Psychological Boundary),所謂邊界就是邊際、界線,每個人的心理邊界也是自己的底線,他們讓我們知道我們做事的低線在哪裡,哪些是我們允許的,哪些是不允許被侵犯的。很多家長進孩子房間從來不敲門,隨意翻看孩子的抽屜和日記,不允許孩子和父母有隱私,都是在侵犯孩子的邊界,還美其名曰,我們做什麼都是為你好,這種不顧孩子的心理邊界,用我的想法來代替你的想法的行為就是“控制”不得不說,很多家長表面上看起來很開明,什麼都願意聽聽孩子的意見,但是在孩子選擇的時候永遠選不到自己想要的,當孩子選了父母意料外的答案,父母就會拿出和善的口吻說“先A是好,不過B比A更……能讓你獲得更多……”給了N個選B的理由後一定不忘補一句“只是我們的意見,也是為你好,最後選哪個你自己定……”
這種控制,讓父母為了孩子失去了自我,也讓孩子沒了自我,這種在“做我自己”還是做“乖寶寶”中間選擇的撕扯中長大孩子,不是變成了乖乖的媽寶,就會變成叛逆的不孝子。
據統計在被控制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往往具有以下特點:
小時候被過度控制,長大後缺乏幸福感
父母控制慾過強,孩子不會真正愛父母。父母控制慾過強,孩子沒主見。當孩子感受到這種控制給孩子帶來的瓶頸時,厭煩也會油然而生。
最理想的親子關係是:我愛你,但你是自由的
解決方案1、當自己的內心對父母開始產生厭煩的時侯,接納自己的情緒,很多孩子無法接納自己對於父母的不好的相法,難度超過他們接納自己的痛苦與委屈,你需要告訴自己的是:厭煩只是表象,我最終要做到的是和父母心理關係的和解。
2、 不做自我攻擊,很多孩子在對父母有不好的想法後會覺得自己不孝,覺得自己的想法很羞恥,專而自我攻擊想驅逐那個有“黑暗想法”的自己,完全不必這樣苛責自己。有這樣的想法只能代表自己有獨立的意識,有自己不同的觀點,不代表自己不愛父母,不尊敬父母,倪匡就說,人之所以有進步,就是因為下一代不聽上一代的話。
3、 在不帶情緒的狀態下,勇於表達自己的情緒,在諮詢中我們常講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所以在平靜的狀態下可以幫助我們更冷靜客觀的和父母溝通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 自我探索
上面給出了一些可能讓你對父母產生厭煩的原因,但真正的答案在你那裡,需要你靜靜的自我思考找出原因,也許找出原因的那一刻,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最後:你所厭煩的可能正是你要去面對與學習的功課,願你有力量,做真實的自己
-
6 # 得意的西紅柿
關於這個問題,我首先想給的一個建議就是,如果你已經畢業,工作了,建議你可以獨立出去工作,居住,減少與父母日常相處的時間。如果你還在讀書,那就選擇住校,也是為了減少日常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我之所以這麼說,也是有一些的考慮。
通常情況下,我們自己是不會出現看到自己的父母特別煩這種事情的,尤其是在過了青春期以後。而題主現在出現這種情況,考慮可能是如下的情況:
1,家庭的氛圍和諧,父母的教育正常,家人之間沒有實質性的矛盾。這種情況就是自己每天與父母見面,平時居住一起,生活習慣的不同,父母的囉嗦,會讓自己煩躁,不想與父母說話,可以考慮與父母分開一段時間,這樣就不會存在相處的矛盾,兩邊安好。
2,父母的相處方式不和諧,比如,有的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常常是冷嘲熱諷,無限打壓,或者家庭經常冷戰,抱怨,憤恨等,導致家庭負能量爆棚。這樣基於童年的經歷,就會讓小孩長大以後產生逃離的心裡。這種童年帶來的傷害是無法短期內消除的,傷害一輩子如影隨形。這種情況可以考慮出外打工,在城市裡買房,安家。一方面可以減少消極家庭氛圍的繼續傷害,另一方面,也可以平靜自己的內心,撫慰傷口。隨著父母,自己年齡的增大,彼此雙方都會慢慢發生改變。彼此可以慢慢的更好的和諧相處。
3,有些父母,真的就像電視中演的一樣,對子女的事情無限制管控,無限制插手,封建家長式的獨斷專行,這樣的環境,讓子女壓力很大,生活會壓抑。這樣的情況,只能遠離,逐漸脫離這種掌控,逐漸找回背管制的自己。
古語有之,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隨著父母的逐漸老去,希望你能緩和與你父母的關係,可以選擇遠離,請不要丟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莫讓人生留遺憾
感謝題主給予的機會,祝好運
-
7 # 思渡心理
特別能體會題主的內心感受,我也是看到父親就特別煩,一句話都不想說,對母親倒不會。
淺談個人經歷我對我的父親定義就是,做男人不合格、做父親不合格,做為一名丈夫更不合格。我的父親心胸非常的狹義,格局又小,做事優柔寡斷,對我們這些兒子不負責任、對我母親也沒有關愛,對整個家庭也沒有責任。
年輕的時候眼高手低,脾氣不好又害怕吃苦,工作換了一份又一份。起初有很多親戚朋友介紹工作給他去做,但他都做不久,每一份工作做不到兩個月就回來了,後來就直接窩在家裡再也沒有出去工作,依靠著我母親一個月幾百塊錢的微薄薪水養著全家。
都說貧窮夫妻百事衰,這一點永遠都不會錯。由於父親不作為,家庭的重擔都壓在母親身上,要知道女人是水做的,內心承受能力總是比不上男人的。當我母親總勸我父親要改變自己,我父親就總髮脾氣,有時候會打我母親。那些時候我和弟弟們年紀小,想幫忙又害怕父親,又擔心母親。
由於父親的不思進取,使家庭一直總在貧困中渡過。在我讀高一的那一年,母親生病了,因為沒錢治療,她哭了,那一刻我彷彿一瞬間就長大了。我明白我應該扛起家庭的重擔了,因為我有一個不作為的父親。
那一年高一讀完,藉口不會讀書就出來打工,次年,弟弟也初中畢業出來工作,他的成績是好的。從此我和二弟二個人工作賺錢養家,供小弟讀書,減輕母親的重擔。
由於父親的不作為,加上脾氣不好小時候經常打我們三兄弟,如今我們長大成人了,個個都討厭我的父親,基本上我們在外面工作能不回家就不回家,即使回到家也很少和父親說話。我做為長子,必須平衡父親與兩個弟弟之間的關係,但我的弟弟們是討厭我父親到骨子裡,話都不願意和他說。
為何會出現厭惡父母的情況一、成長因素
在童年成長過程中,在需要得到父母關愛的時刻,父母卻沒能為給到孩子足夠的關愛與幫助。
如果在孩子成長中,父母忙於爭吵,忙於掙錢,從而忽略孩子內心的感受,孩子從小在缺失愛的環境中成大,那麼對父母自然沒有那麼親情的渴望,成年後對父母也就缺少愛意。
二、對父母的印象
在童年時期,對孩子來說最具權威的人士就是父母,似乎父母說的話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權威,同時孩子也習慣模仿大人,想要變得和父母那般成熟。
如果父母長期不作為,那麼無疑是在摧毀在孩子心中那個高大的形象,孩子的內心是何等的失落,從此變得不再相信父母。
三、彼此價值觀道德觀不一致
隨著年紀增長的同時,孩子慢慢會形成自己一套價值觀道德觀體系,ta們有自己判斷是非好壞的標準。
當父母的價值觀道德觀與孩子出現偏差時,那麼孩子對父母會一種排斥感,行為表現在父母說什麼都不聽。
比如孩子認為拾金不味才是對的,但父母告訴ta撿到錢就是屬於自己的,這種價值觀與道德觀出現對立的情況,慢慢地孩子變得不再聽從父母的教育了。
如何改變對父母的偏見一、個體行為外力不可逆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人想要改變,是需要自己發自內心去改變的才能真正的改變,而通過外部力量去拽去拉去控制ta改變這是做不到的。
那些犯刑入獄的人,有些人刑滿出來後認認真真地開始做人;而有些人又繼續走上犯罪的道路,這就是內心改變與不改變帶來不同的結果。
所以做為子女,我們無法強迫父母去做出改變,只能通過引導方式,試圖去感化ta們。
二、坦然接受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每個人身上多少都會缺點,區別在於有的人缺點多,有的人缺點少。
我們要明白人與人之間是存在差異化的,是有不同點的。所以我們要接受父母自身存在的不足之處,正視它,而不是逃避它,父母身上的缺點不因你恨或者討厭它就會消失。
三、做更好的自己
當我們看到父母的缺點時,那麼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做更好的自己。
有一名男子坑蒙拐騙偷樣樣精通,後來鋃鐺入獄,妻子也走了,留下兩個孩子。多年後,一個孩子變得和父親一樣因犯法而入獄,另一個孩子卻成為當地的知名企業家。其中入獄的孩子警察問他為什麼,而成為成功人士的那個孩子在接受採訪時主持人也同樣問到為什麼?兩個人的答案卻是驚人的一致——“攤上這樣的父親,我能怎麼辦”!我們要學習故事中另一個孩子,努力讓自己不走父母的老路,既然討厭父母身上的某些行為,那麼我們可以把父母當成指示燈,去規避ta們缺點,提升自己,做到不和ta們一樣,使自己變得更加優秀起來。
-
8 # 愛講故事的蠶豆君
對父母的失望
•小動物的印隨行為,而人的這種行為表現出來是幼年時期父母的教導、引導,以及家庭環境的影響。
人基本在6歲之前就形成一定的人格特質,而這個年齡時間一般跟父母在一起,跟家的環境是非常有關係的。從小的性格,以及父母在一個孩子人生中有多少影響,影響好壞,能不能成為小孩子對權威崇拜的認同,都很重要,如果父母酗酒,打罵孩子,同時沒有什麼被孩子認同的成就,隨著時間的增長,孩子接觸到不同的觀點,榜樣,在這種對比之下,對於自己的父母就會呈現出無話可說的失望。
對父母掌控欲的反抗有了孩子後,父母輩經常會把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強加給孩子,讓孩子替自己實現,但是他們會以這是我的經驗告訴我這對孩子是有益的理由來執行。對孩子的愛超過界限,父母認為不管他們年紀多大,孩子在他們這裡都是寶寶,對孩子的要求,束縛總是喋喋不休,還一直保持對待未成年的擔心、焦慮、你應該怎麼做的心裡。父母過多幹涉孩子的決定,總是認為自己的經驗習慣才是對的,忽略了時代不同,需要不同的經驗反饋,孩子大了後有自己獨立的觀念,這樣雙方形成衝突,孩子對這種掌控僅僅做反感反饋,並不理解父母行為,所以直接的反抗模式就是不溝通,不說你還能怎麼的。
如果想改善這種情況:
試著理解父母,他們的性格、行為、想法,一般來說大部分父母還是愛自己孩子的,只是愛的方式不太一樣。試著溝通,如果在某一個方面,你認為是想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去過的,並且認為對你的生活也有幫助,那告訴父母為什麼這麼做,這麼做有什麼好處,並且告訴父母作為一個成年人,你是有擔當過好自己的人生。證明自己是可信任的,因為在生活中,不管你多大,父母都會擔心你吃不好,做的事會不會觸犯法律,你出門在外會不會吃虧,這些是需要你證明給父母看,有能力在社會上獨立了,他們自然也不會太碎碎念。當然也有無限度索取型父母,覺得我生你養你,你成年就該盡義務來照顧我吃喝拉撒,不管是哪種,我覺得去明白彼此的行為,想法很重要,而且在某些問題上儘量溝通明白,如果達不成一致,也儘量耐心的說服父母來支援。
-
9 # liufang劉芳
看見自己的父母特別煩、不想說話,也許是因為自己受了委屈、遇到了困難、心情不好、也許是父母做事讓你不服氣、不滿意、又沒有辦法改變的緣故。
我個人認為:父母和孩子是有代溝的,雖然他們是一家人,還是會因為年齡、文化水平的差異、在處理問題的能力、態度上有截然不同的結果,有時甚至會背道而馳。
有的父母有愛心、有正確的是非觀,心地善良,人也很隨和,與孩子們的關係很融洽。
有的父母比較冷漠,不懂是非曲直,說話態度蠻橫,不知道如何與別人相處,跟孩子也經常鬧矛盾。
有時候很簡單的事,跟別人3言2語就說明白了,跟他們說了好久他們還是聽不懂、不明白,所以,他們之間才會出現不想說話的局面。
有時跟外人說話還可以爭論幾句,跟自己說父母根本不能爭論,說深了說淺了都不合適,所以還是不說為好。
自己的父母彼此很瞭解,知道彼此的脾氣秉性,有些事明知道說了也沒有結果,索性還是“三緘其口”。
看見父母煩,也許是遷怒父母不能為你分憂解愁。
父母已經老了,與年輕人的思想境界也不盡相同,孩子們總會長大的,總要獨立的面對未知的一切,所以要養成脫離父母、獨立處理問題的習慣,做一個生理心理都成熟的人。
【我是劉芳,專注愛情婚姻家庭情感問答,感謝朋友們關注瀏覽,祝朋友們幸福快樂!】
-
10 # 化破積極智慧
看過問題之後,
覺得可以解答你的疑惑。
和本老師有7年的心理諮詢經驗,
也是管理學博士,
不管是學生還是家長都有所接觸,
大多數有問題的家庭,
居然都存在親子溝通不暢的問題!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
大多數家庭的親子關係緊張呢?
這裡面有一個核心點,
親子雙方都忘記關心對方了,
而且經常做一些超過自己能力的事情。
根據2019年錢江晚報,
對杭州幾所學校的抽樣調查,
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主要來自,
親子關係、同伴關係、學業壓力,
而在這三個方面中,
親子關係問題是最讓學生髮愁的!
也就是說,
家庭不僅沒有給予孩子們溫暖,
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
甚至還變成心理問題重要因素。
和本老師會從這兩個角度去給你分析。
01到底什麼是關心呢?
舉個例子,
在這方面人類做到極致的關心,
就是男生追女生的行為。
如果一個男生,
想要對一個女生表達關心,
這個男生應該怎麼做呢?
去觀察這個女生喜歡什麼,
然後想辦法讓她感到開心。
但是在大多數家庭中的邏輯,
就讓人感到非常奇怪,
家庭中的邏輯是,
看到對面有什麼缺點,
拼命想要去改變、彌補。
也就是說,
溝通的雙方,
都在挖掘對方的缺點,
這樣能不出現矛盾嗎?
父親平時喜歡抽菸,
但是母女覺得抽菸有害健康,
就拼命想辦法讓父親戒菸;
母親喜歡打麻將,
但是父女覺得打麻將是賭博,
就拼命阻止母親打麻將;
而孩子喜歡打遊戲,
但是父母就覺得打遊戲害人,
就拼命阻止孩子玩遊戲。
還有早睡早起、不要挑食、鍛鍊身體等等
這些事情都看起來很對,
但是真的有關心到對方的需求嗎?
好像沒有吧。
在男生追女生的時候,
不會打著我是為你好的口號,
讓女生去多看書、多寫作業,
誰敢這麼做,基本黃了。
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
這樣做太不尊重對方的生活了,
不要說追上對方了,
九成九女生要離這樣的男生遠遠的。
但是家庭的矛盾就在這裡,
很多時候雙方覺得不舒服,
卻很難脫離這樣的關係,
久而久之,就彼此埋怨。
很多時候,
對方的缺陷是你無法改變的,
這點是必須要承認的,
而矛盾的所在就是因為,
不接納對方的缺陷。
02而且還存在著另外一個問題,
家庭成員間,
常常做一些超過自己能力的事情。
就簡單的說,
父親抽菸這個事情,
能戒掉他自己早就戒掉了,
還用得著其他人勸嘛?
戒不掉肯定有自己的原因。
可是作為親人,
自己不去理解父親,
哪怕有生命危險都要抽菸,
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打著我是為你好的旗號去指揮對方,
對方非但不領情,還會埋怨你。
很多人思考的角度,
就是要求對方去做什麼,
這個事情明顯就超過了自己的能力,
手腳長在別人身上,
這個事情是要求不來的。
在法律允許範圍內,
接受對方的缺陷,
也接受這個事情不受你控制。
在這個基礎之上,
去思考一下,
自己能為對方做什麼?
你會發現父親的需求其實很多,
但是自己一直都沒有去做。
所以你發現了嗎?
家庭中的很多矛盾,
原因之一就是,
大家都不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情,
而是想去達成自己能力範圍外的事情。
03在描述完原因後,
和本老師進一步分析,
你說自己【不是青春期叛逆】
和還能提問的情況來看,
你的家庭關係,
還沒有惡劣到無法迴轉的地步。
應該是屬於正常的家庭,
但是出現了親子矛盾,
這可能是因為溝通上的問題。
關於這點,
和本老師希望你能接受,
親子間三觀不同很正常,
尤其是你長大了,
經歷了很多事情,
你會發現很多事情,
和父母說的不一致。
在這裡和本老師要恭喜你,
你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思維,
開始了自己思考世界,
已經不是依賴父母的小孩子了,
但是父母能還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
他們很多時候的想法,
還停留在你小時候,
會用過去的眼光看到你,
這也是很正常的。
面對這樣的情況,
難免發生很多衝突,
和本老師教你一個辦法,
可以快速緩和親子關係。
如果和父母溝通沒有效果怎麼辦?
那就不要再溝通了,
我們給父母一個擁抱,
表達自己的善意。
當糾紛發生的時候
爭辯事情的對錯,
意義其實不是很大,
就算證明自己的對的,
對方就會認可你嗎?
事實告訴我們,往往不會啊,
甚至雙方的矛盾還變本加厲,
還讓人覺得蠻不講理。
所以很多時候,
事情本身其實不重要,
重要的是維持雙方的親情,
今天沒有溝通好也沒有關係,
最可怕的是親情的丟失。
如果在溝通中,
光用言語表達不行,
那麼可以嘗試一下用肢體語言,
去擁抱一下父母,
相信大多數父母都會感受到孩子的善意。
我是和本老師,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
回覆列表
網上看到過不少網友再吐槽,自己的父母如何如何,讓自己覺得日子很難過,但因為是父母,所以忍著;也有人沒忍住,直接吵了起來;還有一些其他的極端言行,這裡就不列舉了。
為什麼有的人不處於青春期,看到自己的父母卻特別煩?不能單憑這麼一句話就輕易下結論,“煩”的背後可能有許多潛藏的影響因素。
平時壓力大,心情不好,看什麼都煩現在的中青年面臨的壓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表面上看,經濟好像是發展更快了,但同時社會生活節奏也加速了。房貸、車貸、子女教育、雙親照料等方面都需要花錢,而每個人的工作崗位和薪水都不一樣。
有的地方雖然月薪高,但是消費也高;有的地方雖然消費不高,但是月薪也不高;有的地方消費很高,月薪卻不高。這對於想安家的年輕一代而言,無形中是一種壓力。即使是沒有結婚的單身青年人,也相當一部分想有自己的房子,因為房子是一種歸屬感的象徵。對於已婚的,或準備結婚的青年人而言,子女教育需要支出一大筆費用,不僅包括吃穿用度,還有學雜費,各種補習費,課外培訓費等等的投入。中年人則上有老下有小,壓力不小,工資能維持這些開支的人卻在少數。
多數人的生活幾乎是“家——公司——家——公司”如此迴圈,很少有自己的娛樂時間,長期的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使得不少人專注於忙碌為生活奔波,而忽視了家庭溝通交流。在這種情況下,不少人將工作中的不良情緒帶回家,雖然不是一整天如此,卻可能是長期如此,由於看什麼都不順眼,因而會讓人覺得他們好像是看到父母就煩,其實並不是,他們只是需要及時宣洩不良情緒,進行心理疏導,才不至於使家庭關係惡化。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有自己的煩惱,那種無憂無慮的生活只存在於少數人的童年。
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煩惱,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遭遇的家庭問題也不一樣。
記得有個網友說過,小時候最怕的就是回家,因為一回家,不到兩分鐘,就能聽到父母因為雞毛蒜皮吵架,有的時候殃及鍋碗瓢盆,雖然不至於動手打人,但是很煩人,因此長大以後不太想回家,跑到離家很遠的地方讀書、工作。
如果父母從小給孩子締造的不是一個溫馨的家庭,而是一個充滿爭吵的家庭,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極為不利的。這種爭吵包括,夫妻之間經常吵架,家暴;夫妻經常訓斥孩子,實施打擊式教育或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
如果說人平常說話的分貝是30,那麼,人在吵架的時候,分貝超過60,按噪音標準看,這屬於噪音汙染。一個人長期生活在噪音下,可能會出現聽力下降,耳鳴頭痛,睡眠障礙,心率不穩,腸胃功能紊亂,內分泌失調,性功能障礙,煩躁易怒,注意力不能集中,記憶力減退,資訊接收功能下降等症狀,嚴重的可能有暴力傾向。
這樣的噪音環境,任何人都會想逃離。而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子女,看到父母會感到煩,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並不能因此就指責子女不孝,大部分人雖然心裡煩,但考慮父母的感受,並沒有直接表現出來。
代溝問題,溝通不暢有一個關於代溝的笑話是這樣的:
爸爸說:“沒有威信能管得住你?”
孩子問:“媽媽,我這樣穿有範嗎?”
媽媽說:“飯在鍋裡,自己盛。”
奶奶說:“廢話,不會下崽,哪來的你爸。”
很多時候,人們都想當然的以為,家裡人就必須無條件的包容自己,家裡就是讓自己撒潑的地方,因而在遇到有爭議的問題,往往誰也不讓誰,非要爭個對錯高低,結果是,家庭成員之間彼此傷害。時間久了,感覺看到誰都沒話說,看見誰都煩,不想開口,因為覺得家裡人不理解自己。
其實,家庭成員之間的理解和支援是相互的,包容也是彼此的,不是單方面付出或單方接收的,家裡人也並非就得無條件的支援我們,而要看具體什麼問題,原則性的問題無論如何是不能無條件支援的,否則很容易養出白眼狼。
被寵壞的白眼狼我們經常說,“每一個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或一堆熊家長。”指的就是家長對孩子的溺愛。不僅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還什麼事都為他做,什麼事都答應,什麼事都幫孩子善後……簡直對孩子好到了沒有原則。
曾經看到過這麼一個事實,有個熊孩子到親戚家玩,親戚家老婆懷孕了,熊孩子於是故意用力撞了一下孕婦,正巧孕婦的小姑子在家,扶住了孕婦,因為一開始以為熊孩子是不小心撞到的,就讓熊孩子道個歉完事,沒想到,熊孩子說,“我就是故意的,我想看看她摔倒後是不是真的會流產。”小姑子一聽立即左手掃把,右手拖把,左右開弓,把熊孩子打了個滿地找牙,從此不敢上門,看到小姑子更是瑟瑟發抖。而熊孩子的媽媽則說,“哎呀,他就是個孩子,哎呀,下手這麼重。”由始至終,沒有關心過親戚家老婆,更不說道歉。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熊孩子就變成了熊大人,在他的潛意識裡,從小就被植入了唯我獨尊的思想,自己想幹嘛就幹嘛,誰也不能阻止,誰反對誰錯,不知感恩。當初對他好的家長,此時在他眼裡,已經成立一種累贅。
父母自身的問題在有些情況下,子女看到父母會不想說話,父母也需要反思。
對於控制慾比較強的父母而言,從小就安排子女各種人生,不讓子女獨立思考,什麼事都要管,什麼事都要插手,這種情況下,子女要麼變得沒主見,很自卑,要麼變得很強勢,如果是後者,通常是因為他們骨子裡反抗意識比較強,而一旦反抗,也意味著他們成年以後,父母如果還想繼續幹涉他們的生活,可能有很長一段時間不願意和父母溝通,因為心結不是那麼容易開啟的。例如,一天到晚催子女結婚,生孩子……不考慮子女的實際情況。
有些父母則是本身有很多壞毛病,例如酗酒、賭博成癮、盜竊、拈花惹草、利用子女獲利等等。子女成年以後,面對父母這種改不掉的惡習,有會一種類似恨鐵不成鋼的心情,以至於不想理父母。例如早期的港星當中,不少父母就有賭博的惡性,蔡少芬的母親就是個典型,不僅賭博,還將女兒當成搖錢樹,拼命吸血,不知道關心女兒,最後逼得蔡少芬不得不斷絕關係,逃離香港。
因此,子女看到父母會感到煩,甚至不想說話,原因是各種各樣的,不能一概而論,尤其不能道德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