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由寫作人阿尚青子
-
2 # 標峰理論評
究竟如何做好中老年人的生活方式的改變。 從中老年人到生命的終結,起碼有二三十年的光陰,這段時間怎麼過,是中老年人生的一大課題。我覺得中老年人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動手去經營生活, 才能讓生活更美好!
我總結如下: 具體是做到一個“轉變”、 兩個“雙不”、三個“堅持”、四個“保證”和五個“做好”。
大家認為中老年人,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不能再走上一代的老路,不妨用新的生活理念來安排60歲後的生活。提倡 中老年人想玩就玩,想做什麼就趕快行動,只要體力允許,想去的地方就立刻去!只要力所能及就出發,盡情地去看美景、高興地去享美食,踏實地去充分享受社會回饋給我們的美好生活。免得走不動時再後悔!
1、 一個轉變
中老年人生活方式的思想理念要轉變。首先,如今養兒防老不太現實。 常言“久病床前無孝子”,要有自己渡難關的準備。子女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要與他們保持一定的距離。有人認為“一碗湯”是最佳的距離 。這不是親情的疏遠,而是更深層的理解與寬容。只要身體能自理,就與兒女分居,獨立生活。不能把“幸福晚年”寄託在兒女身上,而是要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社會的現實,以自己的能力來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 其次,少管事,多養老。儘量不要去操心下一輩的 事,因為兩代人在認知、生活方式上的差異,有時真的會“好心辦壞事”。 不要勞心傷肺的為孩子的一些事情睡不著覺,就是不吃不睡,事情依然存在,不會有過不去的河,不要鹹吃蘿蔔淡操心。 人老了以後,對兒孫的事,耳朵可以聽,眼睛可以看,但嘴巴不要隨便說。說了無效的事不說,做不了的事情不做。被動的事要看情況,兒孫獨立才是福氣。 放手讓孩子們去做去闖吧,哪怕是碰壁,也是他們人生必須經歷的路程和收穫!第三,中老年人,不要多情於多做貢獻。把自己的事情管好,少給子女添麻煩就是做貢獻,就是大愛。自己到了退休的時候,理該享受自己的生活了!所以中老年人最要緊的是把身體養好,心態調好,把過好自己的日子放在首位。不要老了才養,病了才治。沒有好的身體,一切都是浮雲。最重要的,是多關注自己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要儘可能地多做些事情,讓身體、牙齒、耳朵和眼睛保持更好的狀態 。
2 、兩個“雙不”
一是不爭、不撐。要明白人生的路走過去了一大半,什麼事情也是司空見慣,對什麼事不爭才好。真理的概念有時候不見得是人多人少來認定的,沒有必要去爭的沒完沒了;要明白人到了中老年人的年齡,對什麼事不撐才對。任何事情都不要硬著來,不要說難受了,還想著孩子們的事沒有搞好,還有什麼事情沒有去幹,操心得不得了,自己硬撐著也要去參與,繩子斷的時候就是在最細的地方出問題。 總之要輕鬆自在,很簡單地打理好 “ 自己的事 ” ,不要去管 “ 別人的閒事 ” ,別操心 “ 老天爺的事 ” 。
二是不信、不氣。不要輕意相信那些養生的鬼把戲,吃什麼補藥都不如一日三餐安排妥當,酸辣稀稠自己找自己的感覺。不能讓別人說了算,就是吃的全是概念食品,也改變不了你身上的老相,不是吃了藥,就能夠長生不老,把錢花到不必要的地方去,還不如多吃點山珍海味,享享嘴福;不要找著生氣。一生中生的氣夠多了,別人生氣自己儘量做到不生氣。不要把有些事情放在心上,老了要學的臉皮厚一些,不怕說,不怕議,不怕背後嚼舌頭。還要少受委屈。遇到有些不講理的人,稀裡糊塗開上幾炮出出惡氣。
3 、三個“堅持”
一是 堅持開心,多一些快樂。 快樂每一天。精彩的人生總有精彩的理由,笑到最後的才會笑得最甜。注意快樂還能讓人的頭腦保持活躍。 中老年人對任何事情都不能過於痴心、過於投入了。什麼事都應該以“好玩的心態”來對待,不沉迷、不損情、不傷體,開心才是最重要的事。人總是不同的,你自己的喜好、快樂,只有自己才真正瞭解;什麼真的適合,也只有自己試了才知道。所以,自己做主,經營好自己豐富多彩、舒心安逸的老年生活!
二是堅持運動,多一些活力。 堅持每天做適量運動,散步、打太極、跳廣場舞、唱歌、游泳等,都能幫助中老年人保持身體健康,心境開朗、平和,每一天都有活力!任何鍛鍊都是循序漸進的,到了花甲以後,鍛鍊就是相對消遣的事情,帶有一定的娛樂性質,要適當消耗。
三是堅持讀書,多一些學習 。 人到老年,也需要每日俱進。讀書進取,能讓自己享受到閱讀的快樂。如果能與朋友一起分享讀書體會,談古今論時事等。有可能的話,多學上一些興趣愛好 ,不至於自己一天到晚看著牆壁發呆,沒有自己的精神寄託,那呆痴就會找你,這是必然的。
4 、四個“保證”
一是保證有老窩 。 父母的家永遠是子女的家,而子女的家永遠不是父母的家。所以, 中老年人 要記住:要有個避寒擋雨的屬於自己的家。
二是保證有老本 。 身體是人生的本錢,對於老年人尤為重要。硬朗的體質是財富也是自立的本錢。更是對兒女們的最大付出和大愛。老年以後,就一定要多注意健康資訊,保養全靠自己。 還要為應對意外而預留一些應急資金是非常重要的。退休計劃不應該建立在耗盡有生之年所有可用資源的基礎之上。
三是保證有老 伴。 少年夫妻老來伴,相伴一生的夫妻,到老才是最為重要的。家常飯,粗布衣,知冷知熱結髮妻。老年以後,總有一個會先走,自己的另一半一定要多珍惜!
四是保證有老友 。 要找上一些摯友,放鬆自己,該說就說,該唱就唱,釋放自己的一些鬱悶,共同享受自己的喜悅。讓精神極大的放鬆,自然放鬆就是你身體正常運轉的法寶,病魔才不容易上身。
老年人多交朋友,多與人來往,這個是沒錯的。但是,生活中的那些“無效社交”,一定要遠離。比如同學、朋友聚會是為交流感情、增進友誼,但如果是拼酒、炫耀、攀比,或者是聽人訴苦,就沒必要參加了。
5 、五個“做好”
一是 做到吃好。 存在銀行的錢,該用時候要用,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快樂最重要。給自己該花一塊的,決不去花八毛,你後半生的消費是有限的,沒有必要對自己吝嗇,也省不到那去,省了苦的只有自己。
二是做到 穿好 。 在穿衣打扮上,不要固守老觀念,而要學會改變自己。穿上自己喜歡的衣服,再趕一趟時尚的潮流也行。老年以後,同樣也可以好好地帥氣、美麗起來。
三是做到 睡好 。 吃好穿好之後,還要睡好。每天起居作息有規律。只有睡得香,才能精神好。在生活中才有精力去“及時行樂”!
四是做到 玩好 。 退休以後,沒有晚年,只有“玩年”,從玩出發,就是向快樂出發,就是向幸福挺進。把晚年當成“玩年”,好好地玩,玩在此刻,玩在當下,玩在生命的每一天!
五是做到 活好 。 昨天已經過去,明天還未到來,每一個人,都只是活在今天。過好現在,過好每一個今天,就是過好了一輩子。一定要自己找樂子,有自己安排晚年生活,把小日子過得津津有味。 總之,給自己一份更輕鬆的晚年生活。
-
3 # 現象世界
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良的生活方式是通過長時間潛移默化的生活積累而形成的行為習慣。
當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慢慢形成了自發的條件反射時,習慣本身的好壞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條件反射時所帶來的快感與心理滿足。
有些老年人知道這些生活方式的害處,有時也想改一改,但周圍一些同齡人的行為習慣對他們影響很大,當同齡人都是那樣的生活方式,想在裡面做一股“清流”,實在是太難了,諷刺挖苦的言語就會讓他受不了,從而放棄自己的改變,繼續不良行為。
但有些老年人是一種頑固性,成癮型生活習慣,想改變這些人,幾乎比登天還難,除非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能支援他去做這些不良嗜好。
其實這樣的情況,在每一個家庭都是一種常態,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試問一下自己,作為晚輩,我們年輕人難道就沒有這樣的不良生活習慣嗎?實在是太多太多。
走路刷手機,半夜涮燒烤,天亮還在英雄聯盟,朋友聚會胡吃海喝,卡拉OK一嗨通宵等等。
所以,對於普遍存在的生活狀態,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的面對?把負面後果儘可能減小呢?
1.首先用包容的心,接受不可能改變的事實,讓心態先平和下來,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2.善於和老人交流,理性分析老人確實想改,願意改變的一些不良生活習慣,立即行動,創造條件,先改變這些願意的。
3.那些不願意改變,一要改就動怒的不良生活習慣,我們不妨從減少數量和改善環境上來降低對老人的身體傷害。比如打牌,我們可以保持空氣流通,牌桌牌具每天清潔消毒,適當提醒減少打牌的時間。
4.如果生活條件允許,我們要有針對性的全面改善老人的膳食營養,抵消或降低一部分不良生活習慣的傷害,這一點相對是容易做到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5.在我們有時間的情況下,不定期的帶老人出門走走,旅旅遊,踏踏青,串串門等等。
總之,人生一場,我們要懂得善於包容,學會接受,試著改變,願意分享,責任擔當!
-
4 # 體面青年
如圖所示,大家看下圖片以下故事如下:
A.敲打是兩歲小孩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這個敲打併聽的動作是圖式。拿到一個勺子敲一敲桌子,拿到一雙筷子敲一敲等等……小孩覺得敲一敲,棒棒棒,棒棒棒,蠻有意思的哈,面露喜色(大人看到小敲一敲小孩子很高興,也會很高興地逗他開心敲一敲);B.拿到不認識的新鮮玩意兒敲一敲,這是同化。C.現在拿到一個雞蛋也敲一敲,結果雞蛋破碎了,於是知道類似雞蛋一樣的東西是不可以敲的,最多就是輕輕碰一碰,就是順應。在人的認知中,原有圖式無法同化新事物的時候,就是一種不平衡狀態,當改變原有圖式或增加新圖式後可以解釋新事物的時候,就達到一種平衡。(圖式、同化、順應和平衡四個概念來自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
很明顯,順應的過程會伴隨迷茫和痛苦,但它確實積累更深刻全面的智慧。人生成長最快同時也可能最痛苦的階段可能就是從一個環境進入另一環境了,如大學生畢業參加工作,這時很大一部分校園生活的圖式都不能直接解釋工作環境,必須改變原有圖式才能解釋新環境。所以能很快適應新環境並深刻理解新環境的人,也是最容易做出成績的人(這些人的圖式對周圍世界的解釋力更強)。所以,很多企業招聘應屆生時要求有實習經驗。
再來看人們的一種普遍印象:好像小孩子都願意改變,那是因為小孩子的圖式較少只能解釋他所認識的世界的一小部分,成人隨便給他一個圖式,他都會覺得這個圖式很明顯地比他原有的圖式更好地解釋世界。好像老年人都不願意改變,那是因為老年人的圖式已經很好地解釋他所認識的大部分世界,他覺得你的圖式沒有明顯地優於他原有的圖式,就沒有必要去經歷迷茫和痛苦來改變已有的圖式。
第二個故事是這樣的:池塘中的小蝌蚪和小魚一起長大,是一對親密的好基友。小蝌蚪變成青蛙後,回來告訴小魚他所見識到的世界:
“天空種有美麗的翠鳥,它們有一雙翅膀和五彩斑斕的羽毛。”小魚認真的點點頭,它知道了原來有一種動物是叫翠鳥,是這樣子:
“陸地上有慈愛的人類,他們之用兩隻腿走路,老的還喜歡帶著小的玩耍。”小魚還是認真的點點頭,它知道了原來有一種動物叫人類,是這樣子的:
這個世界是被建構起來的,每個人的世界和別人的都或多或少有些差別,“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賈寶玉”嘛。不同時代對同一事物的認識也可能天壤之別:曹操在《三國演義》流行之前的人們都認為他一個大忠臣,在《三國演義》之後就是奸雄了。我小學時讀到曹操割發代首的故事,就覺得“曹操咋這麼假啊,割一撮頭髮不疼不癢的,怪不得大家說你是奸雄”,後來又讀了一點書,才發現那個時候的自己是那麼地自以為是。同樣,現在有人說,曹操割發代首雖然嚴明瞭軍紀,但卻開了特權之門。我想說:曹操年代的人如果沒有所謂的“刑不上大夫”的“特權觀念”才是有毛病的。在社會快速發展的當代中國(聽起來咋這麼新聞聯播啊),前一代人和後一輩有不同的認知觀念實在太正常了。看看每天早上銀行門口等候的老年人,很大一部分都有這樣的觀點:對於數錢這樣精細的複雜動作,機器肯定不如專門業務員可靠。
所以當覺得某人認死理的時候,不妨從這個人建構世界的角度出發,用他的更堅信的觀點來改變他現在的觀點。
我好朋友的父母,很典型的中國農村人,勤勞節儉愛孩子(我某年上學帶的生活費不多,他們還給我經濟支援呢)。每天辛苦工作,一年能攢上兩三萬,不到五十就有嚴重的慢性關節炎等,真的是累出來的。同學苦口婆心讓他們少幹一點,多鍛鍊鍛鍊身體保持健康,他們根本就是左耳進右耳出,該怎麼拿健康換錢就怎麼換。我好朋友因為這事都氣得要死。與之對比的是好朋友的爺爺(沒錯,是一家人,親父母和親爺爺),工廠退休下來,每天堅持跑步等鍛鍊身體,能吃能睡。好朋友的父親和七十多歲爺爺走在一起,大家都不知道誰年紀大。
能說服這對叔叔和阿姨來少幹一點活多鍛鍊鍛鍊身體的辦法之一就是,讓爺爺來說,“現在做家長不注意健康不鍛鍊身體,就是給孩子增加負擔”等。
-
5 # 阿邱哥的生活
老年人明知道生活方式不對還不改。我覺得那是因為一下幾點
一個是幾十年的生活習慣了,習慣成自然,你讓他改,那是有點難,尤其是中國的老年人,有個老習慣,動不動就會說:我都是土埋到脖子的人了,活一天算一天吧。自己就已經放棄了。想想我們自己就明白了,減肥成功的有幾個,還不是想吃了把不住嘴,該吃吃該喝喝。上班經常遲到的人有幾個改了,也都知道不是好習慣,改了的有幾個。習慣了改起來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年輕人都做不到改掉一些壞習慣,何況幾十歲的老人。將心比心想一想是不是這麼回事。
還有就是一般現在的老年人都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個別長壽也不過多出十年二十年的這一些老年人大都比較固執,認準的理,那可一般不會改,大多接受的教育有的都能為了新中國可以犧牲自己的。說是明明知道壞習慣,是真的知道嗎,不見得吧。有好多老年人都覺得自己做的事情事最正確的,沒有要改的意思,即使嘴上說錯了,你覺得他們真覺得自己錯了嗎。可以讓我們想一下是不是這麼回事。
-
6 # 開啟我的小宇宙
老年人怎麼去改變自己這一生養成的生活習慣啊!年輕人覺得自己的生活習慣好,可你到了老年後,你就會發現你自己的生活習慣也會與後來的年輕人生活習慣格格不入。也許有的是進步的生活習慣,也有的是人類生活習慣的迴圈。我們都在找尋自己適應的感覺快樂的生活方式,對與錯都在各自的心理感受。對孩子我們是教育糾正培養一步步的把孩子養大了,有了他(她)自己的思想生活方向,我們看著看著我們就老了,孩子對我們應該是照顧接受適應我們年老後的種種不適之處,等待著守護著安撫著我們漸漸老去的身體,老去的生命,你習慣也好,不習慣也罷,老年人不會和你生活的太長久,也不會讓你照顧的太長久,三年五年十年終將離去,還是給老人一個自由的空間吧,尊重他(她)們的習慣吧,他(她)們是我們的爸爸和媽媽,是生我們養我們的人,對我們的愛和付出不會比朋友差,也不會比有錢人差,也不會比有權人差,更不會比明星名人差啊!為什麼可以容忍當權者的貪腐奢靡,富有者的墮落與腐朽,明星名人們的糜爛生活,而不能適應自己的親人那殘留人生的片刻歲月呢?風燭殘年葉落歸根,不見鮮花豔麗,不見綠葉蔥蓉,那就看一看年輪歲月,溝壑縱橫的老皮樹痂,看著他(她)昏睡離去,看著他(她)無牽無掛走的是否還那麼瀟灑!
-
7 # 廣大口腔牙醫王巍
經歷過困難年代的老年人,往往都有一種偏執般的勤儉,我們年輕一代應該要了解。
就像我老丈人,一輩子生活都很過得很省,特別是那副04年做的活動假牙,一直不肯換掉,都不合嘴了,經常滑落出來,後來我帶他來我科室,看看那些種牙案例,在沒種之前,戴活動假牙是什麼亞子的。
果然,照片才是最直觀的,他很快就被我說服了,決定做種植牙修復,然而看到價格之後他就反悔了,後來大舅子也加入了勸說的隊伍,才讓他知道種植牙也有貴有便宜的,更何況在女婿單位做,技術、服務各方面也有個照應!
-
8 # 於志芳2
老年人是什麼?歲數大,經過多,行為習慣在歲月的打磨下都固化了,讓他改難。如抽菸,喝酒,觀念老化,改起很難,也不是絕對的,得了病醫生說再抽菸就要了你的命,他可能就改了,但也有例外,我單位的一個老領導剛退休到醫院檢查出肺癌,醫生和他兒子說晚期了,一定戒菸,並對他說不能抽菸,你聽他怎麼說,你能不能治我的病,你治不了就別說不讓我抽菸,就這樣固執,結果幾個月後仙逝了。
老年人一個老字了得,就讓他順其自然吧,外部施壓讓他改也是他也很受罪,心情不好,造成家庭不和諧,何畢呢!
-
9 # 紫的未來
他現在有沒有基礎病?高血壓,糖尿病,如果他還是這樣的生活方式,遲早有一會把自己作去醫院的,其實旁人怎麼說他們都是不會聽的,只有自己意識到健康很重要才會改變,我爸78,抽菸,每天看電視下圍棋到半夜,說了不聽,後來也不想老是囉嗦他,最近一兩年好一點,煙抽得少了,說要戒菸了,但是他愛出去走動,也算是運動,所以必須要你公公自己愛惜身體,勸基本沒用
-
10 # 使用者曦睿
愚耄耋老人,使用電腦10多年,使用智慧手機多年,網上看新聞查資料,發文章寫評論,網上購物,微信支付,腳不出戶完成生活繳費,方便快捷,何樂而不為。老年人使用智慧手機滿滿的有利,未見有什麼弊端。
總體講,老年人聽力、視力、記憶力、智力下降,但個人差異很大,絕大多數老年人思想觀念和言行與時俱進,堅持終身做善良人的人生底線,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勸善抑惡,傳播正能量。
請問諸君,沒有我輩,何來80後、90後?何來今日社會之輝煌?
回覆列表
為什麼老年人明知道生活方式不對還不改?(原問題)
一,越老越自我,“老子一輩子都過來了,不也好好兒地?!”
二,陋習根深蒂固,也想改,不能說,別人一說就不改。
三,對自己的放縱——一輩子看別人眼色過來了,怎麼舒服怎麼來吧,隨自己舒坦唄。
四,沒意識改。
五,習慣了說一套,做一套。好多老人是言行不一的典範。
六,很多慣常生活方式是安逸的象徵,想做出安逸的樣子。
七,老也老了,啥都不在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