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倚天屠龍記》的後記中,作者金庸先生有這樣一段文字:
“。。。這部書情感的重點不在男女之間的愛情,而是男子與男子間的情義,武當七俠兄弟般的感情,張三丰對張翠山、謝遜對張無忌父子般的摯愛。
然而,張三丰見到張翠山自刎時的悲痛,謝遜聽到張無忌死訊時的傷心,書中寫得太也膚淺了,真實人生中不是這樣的。
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
這裡觸及到了金庸先生一生中最大的傷痛——長子自盡身亡。
一九七六年,金庸長子査傳俠留學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歲的年輕小夥子因為沒能走出情感挫折的困境,選擇了輕生。這對知天命之年的人來說,不啻晴天霹靂。金庸先生得聞噩耗後,不由悲痛萬分。甚至一度也產生了自盡的念頭,恨不得從之於地下,追問愛子為什麼要輕生,要拋下世間美好的一切。
——此時《倚天屠龍記》早已創作完成,而寫作之際,金庸先生尚未經歷過這樣的人生打擊。因此直至後來對全部15部作品進行修訂,在倚天“後記”中,出現了上面那段話語。
其後金庸先生多讀佛經,在晚年了悟“放下、自在”之境,也與昔年此事不無關聯。
感謝閱讀。敬請關注~
在《倚天屠龍記》的後記中,作者金庸先生有這樣一段文字:
“。。。這部書情感的重點不在男女之間的愛情,而是男子與男子間的情義,武當七俠兄弟般的感情,張三丰對張翠山、謝遜對張無忌父子般的摯愛。
然而,張三丰見到張翠山自刎時的悲痛,謝遜聽到張無忌死訊時的傷心,書中寫得太也膚淺了,真實人生中不是這樣的。
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
這裡觸及到了金庸先生一生中最大的傷痛——長子自盡身亡。
一九七六年,金庸長子査傳俠留學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歲的年輕小夥子因為沒能走出情感挫折的困境,選擇了輕生。這對知天命之年的人來說,不啻晴天霹靂。金庸先生得聞噩耗後,不由悲痛萬分。甚至一度也產生了自盡的念頭,恨不得從之於地下,追問愛子為什麼要輕生,要拋下世間美好的一切。
——此時《倚天屠龍記》早已創作完成,而寫作之際,金庸先生尚未經歷過這樣的人生打擊。因此直至後來對全部15部作品進行修訂,在倚天“後記”中,出現了上面那段話語。
其後金庸先生多讀佛經,在晚年了悟“放下、自在”之境,也與昔年此事不無關聯。
感謝閱讀。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