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資料之門
-
2 # 莞湘大叔談職場
《孟子》最後一篇《盡心》章提到:"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而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古人強調君子一般必須具備仁、義、禮、智的品德,而信近於義,也就是信與義是差不多的,華人又特別強調為人講信用、講義氣,所以在後面又加了個信。
-
3 # 山東梆韻魯西南
仁義禮智信是古代的聖人規定的人們行為的道德規範。又稱“五常”,這幾個字是相輔相成的互相縱橫關係,不分前後的。只不過這樣稱之為壓韻些吧了。既然是規定人們行為的教條,那就以人為本。人之初,智是關鍵,那就是有正常的思維和智力。受家庭的薰陶和學校的教育懂的了人得有仁愛之心,才能分清正義和邪惡,做事情才能有理有據。行動舉止,言談話語上才能有禮有節,沒有粗暴惡劣的行為。有了這樣的智,才能有仁有義,才能知禮儀,才能講信。反過來說,信是仁義之士講究的,只有正常的智,必須的禮,才能保全信。
信者未必有仁,比如黑社會
盲信無智,可能顯得很無知
志高信篤,可能無禮
無義則禮智信無以立
義而無仁可能是自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