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清朝,自宋以降,縣衙門前都豎有石刻,刻有“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這句名言警句。
其實原話有24句,由五代十國時期的蜀主孟昶所創,後來蜀亡以後,宋太宗認為警句對官員有很好的警示教育作用,但是內容太多,於是就將原本的24句刪減成上述的16個字,刻在州縣衙門南邊的石碑上,名曰“戒石銘”,石碑上一般還會有個小亭子。
南宋高宗紹興年間,又頒行詔令,讓州縣官員將這句警句豎在座位旁,字型則採用黃庭堅所書。到元朝至元年間,又改為豎立在甬道上,而且往往還會增加4句:“天有昭鑑,國有明法。爾畏爾謹,以中刑罰”。
清朝前期,也是仿效前朝,在衙署大堂前正中間位置立一塊"戒石碑",以時時告誡官員。清朝後期又流行將戒石銘刻在府衙前的牌坊上,名曰“戒石坊”。當然,戒石銘並非是強制豎立,僅僅是一種警示,但上任官員為了標榜自身,檯面上的工作往往都要做到的,所以通常州縣府衙都會立戒石,但至於遵不遵守上面的警示,那就得另說了。
不只是清朝,自宋以降,縣衙門前都豎有石刻,刻有“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這句名言警句。
其實原話有24句,由五代十國時期的蜀主孟昶所創,後來蜀亡以後,宋太宗認為警句對官員有很好的警示教育作用,但是內容太多,於是就將原本的24句刪減成上述的16個字,刻在州縣衙門南邊的石碑上,名曰“戒石銘”,石碑上一般還會有個小亭子。
南宋高宗紹興年間,又頒行詔令,讓州縣官員將這句警句豎在座位旁,字型則採用黃庭堅所書。到元朝至元年間,又改為豎立在甬道上,而且往往還會增加4句:“天有昭鑑,國有明法。爾畏爾謹,以中刑罰”。
清朝前期,也是仿效前朝,在衙署大堂前正中間位置立一塊"戒石碑",以時時告誡官員。清朝後期又流行將戒石銘刻在府衙前的牌坊上,名曰“戒石坊”。當然,戒石銘並非是強制豎立,僅僅是一種警示,但上任官員為了標榜自身,檯面上的工作往往都要做到的,所以通常州縣府衙都會立戒石,但至於遵不遵守上面的警示,那就得另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