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是一部長篇的編年體史書,其篇幅是儒家經典十三經中最長的。其歷史地位十分崇高。其講述的事件範圍起自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終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其實開頭部分還曾經追述了魯惠公二十四年(公元前745年),末尾則略提及魯悼公四年(公元前464年)之事,前後又可多出數十年的記載,基本上涵蓋了春秋時代的大部分年代。《左傳》以魯國為主軸,記載春秋時代上層社會方方面面的事件和活動,並且對很多歷史時間的來龍去脈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是我們認識春秋時代歷史的最重要文獻。其中還收入了大量春秋人物的外交辭令等文獻資料,其優美的文辭也稱為後世效法的典範。傳統認為《左傳》是《春秋經》的解釋,也就是說它是依附於《春秋經》的。但實際上《左傳》具有比較強的獨立性,不僅僅是為了解釋《春秋經》的微言大義,而是在於把事件的來龍去脈敘述清楚,在意識形態上,並不是過分強調所謂的“名分”之說。甚至有學者認為,《左傳》中部分試圖解釋《春秋經》的字句,也可能是漢朝人新增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左傳》與歷史上真正的版本有多大區別?還有待於進一步探索。
《左傳》是一部長篇的編年體史書,其篇幅是儒家經典十三經中最長的。其歷史地位十分崇高。其講述的事件範圍起自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終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其實開頭部分還曾經追述了魯惠公二十四年(公元前745年),末尾則略提及魯悼公四年(公元前464年)之事,前後又可多出數十年的記載,基本上涵蓋了春秋時代的大部分年代。《左傳》以魯國為主軸,記載春秋時代上層社會方方面面的事件和活動,並且對很多歷史時間的來龍去脈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是我們認識春秋時代歷史的最重要文獻。其中還收入了大量春秋人物的外交辭令等文獻資料,其優美的文辭也稱為後世效法的典範。傳統認為《左傳》是《春秋經》的解釋,也就是說它是依附於《春秋經》的。但實際上《左傳》具有比較強的獨立性,不僅僅是為了解釋《春秋經》的微言大義,而是在於把事件的來龍去脈敘述清楚,在意識形態上,並不是過分強調所謂的“名分”之說。甚至有學者認為,《左傳》中部分試圖解釋《春秋經》的字句,也可能是漢朝人新增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左傳》與歷史上真正的版本有多大區別?還有待於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