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難理解,真的是自己的淺薄,曾閱《人間失格》。當認真拿起品讀,對自己來說真的有些艱難。
所謂的二戰後日本的廢墟文化,不僅僅是壓抑和惆悵,更是作者寄託的極度自卑和自棄。從一開始,一個少年時代還不知世界為何物時,就已經厭世,甚至想放棄生命。很難理解這種思維來源,而主人公已經到了一種近乎瘋狂的境地。也許相當於現代應該定義為自閉症或者憂鬱症的少年。
而作為讀者的我們,又如何去理解這種文化,這種人格。不理解是因為我們沒法瞭解那樣一種極度壓抑的內心。如真能理解,卻又擔心自己的內心世界,是否已經變色。
厭世的人看到的世界都是骯髒的。看見花朵,他能看到凋謝的頹敗;看到物,能看見魔鬼的使用;看到家,能看到陰森的地獄;看到人,只看到骯髒的物體。他們的世界失去了顏色,所有的事,他們看到的都是悲涼。這就是主人公的邊緣人格,與社會的格格不入。
而對於電影,我實在難以想象,一個正常人,如何能夠很好的表達主人公那人格障礙的內心世界和外在行為。
至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研究作品本身或者作品的文學價值,能理解就讀,看看覺得壓抑就放屁吧,勿勉強自己。
恕難理解,真的是自己的淺薄,曾閱《人間失格》。當認真拿起品讀,對自己來說真的有些艱難。
所謂的二戰後日本的廢墟文化,不僅僅是壓抑和惆悵,更是作者寄託的極度自卑和自棄。從一開始,一個少年時代還不知世界為何物時,就已經厭世,甚至想放棄生命。很難理解這種思維來源,而主人公已經到了一種近乎瘋狂的境地。也許相當於現代應該定義為自閉症或者憂鬱症的少年。
而作為讀者的我們,又如何去理解這種文化,這種人格。不理解是因為我們沒法瞭解那樣一種極度壓抑的內心。如真能理解,卻又擔心自己的內心世界,是否已經變色。
厭世的人看到的世界都是骯髒的。看見花朵,他能看到凋謝的頹敗;看到物,能看見魔鬼的使用;看到家,能看到陰森的地獄;看到人,只看到骯髒的物體。他們的世界失去了顏色,所有的事,他們看到的都是悲涼。這就是主人公的邊緣人格,與社會的格格不入。
而對於電影,我實在難以想象,一個正常人,如何能夠很好的表達主人公那人格障礙的內心世界和外在行為。
至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研究作品本身或者作品的文學價值,能理解就讀,看看覺得壓抑就放屁吧,勿勉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