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佛系投資小達人
-
2 # 鬱金香交易體系
一般越好的大學,尤其是工科與經濟類專業的名教授大多不屑於當院長主任。
因為他們能賺錢的路子太多了!
以經濟學為例,一個業內小有名氣的教授,有機會被多家上市公司聘為獨董。按現在的行情,一年最少六位數,多幹幾家就過百萬了。
雖然獨董只是掛名的花瓶,但是也要飛全國各地開董事會。如果擔任院長主任,被一些事務性的日常工作纏身,會引起時間上的衝突。
還有在職研究生培訓,開一個班就能收幾百萬,其中相當一部分用來支付教師的授課費。
要想當上院長主任,是要有過硬的學術能力的,這本身就縮小了選擇餘地。不過還是有些名教授願意擔任。
為什麼?因為他們很可能想更進一步,當上副校長甚至校長書記,而院長或者處長的履歷是不可或缺的!
有人星夜赴考場,有人辭官歸故里!前段時間有個高校校長辭職,專門備戰院士評選。反正辭了職,正廳級待遇還保留著,不吃虧!
-
3 # 聰明泉
副院長除了一個副處級,其實就是一個業務組長。
處級幹部當然還是很有吸引力的,畢竟有待遇級別。
這對50+的來說,退休後可是實在的收入。
對40+的來說,要麼熬到有朝一日扶正了,甚至向校級突破,到達人生巔峰。
可是,一個學院的副院長一般3~5名,一個學校的處級幹部數百名。40+們要在這個大鍋裡被炒來炒去,最終也只獲得一個處級幹部的退休待遇。
當然,也還是會有一些其他的收穫。比如在職稱、科研、基於學院平臺的業界資源等等方面,都有優於普通教師的便利性。
但是,要付出的也很多。
繁瑣的行政工作更為複雜的工作關係與人際關係犧牲掉更多的業務發展時間而當一名普通的副教授/教授,上完自己的課,做點科研,完全不用去理會那些繁瑣的事情,可以更加專注於學術發展,或者到行業裡參與一些專案,隨心所欲。
至於收入,也沒有太多差異。
當院長會好一點,畢竟離(副)校長只有一步之遙,而且,這個平臺還是有很多利益的……(所以院長辭職的倒是很少見)
大學的處級幹部跟機關幹部不同,沒什麼權,跟普通老師並非機關的上下級、管理與被管理的關係。
辭了也沒什麼可惜的。
-
4 # 攬遍世界風景
說起顏寧,想必大家大部分都聽過她的名字。作為科研學術屆的傑出代表,在顏寧身上有太多的神話,大家對她也有較高的期望。
善於鑽研,學術突出剛開始加入施一公教授的團隊,顏寧還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特別是當她進入實驗室之後,一切並沒有她想象的那麼簡單。最開始的實驗也進行得不是那麼順利,在學術成果上更沒什麼進展。而當時實驗室已經有同學在頂級期刊發表了論文了。這種無形的壓力逼迫著她必須更加刻苦努力。因為她不想讓導師失望,也不想對不起自己。
肯吃苦,愛鑽研成了她接下來一段時間的真實寫照,她的實驗儀器操作越來越熟練,實驗思路越來越開闊,最終學術成果的產出也是水到渠成。後來,她也能在頂級期刊發表數篇文章,算是給自己給導師一個交代。
博士畢業後,她也沒有急著回國,而是選擇繼續在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這兩三年的潛心研究讓她的綜合實力提升很快。也為她今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學成歸國,再回清華2007年,顏寧博士後出站便選擇回到祖國,加入清華大學,成為當時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博導。在清華大學任教期間,顏寧帶領著學生及團隊成員繼續在CNS(《細胞》、《自然》、《科學》三大世界頂級期刊)上發表了數篇高水平論文,讓團隊成員的科研學術能力也明顯提升。而她本人在業內的聲譽也水漲船高。
為什麼不做院長只做教授?顏寧至今已經在CNS上發表了34篇論文了。這是什麼概念,普通大學教授可能工作幾十年,1篇都沒有發表。但是尚未滿43歲的她,已經發表了34篇!這是什麼概念?這又是什麼能力?所以如果單憑科研學術能力,顏寧絕對算是第一梯隊。
1、成為院長後,就沒有教授那麼自由,避免不了很多應酬,而且很多時候做出的決定並非代表她個人;
2、職場對於女性有一定的歧視;
3、做教授做科研更自由,而她也享受做科研的樂趣。
所以,並非她沒有做院長的實力,而是她不想。她不想被約束,也不想被酒桌文化所困,她更想專心做科研,做自己想做的事。
另外,對於顏寧將來是否有無回國的可能,我個人還是持樂觀態度。而且我感覺將來她加入西湖大學的概率會更大一些。畢竟她導師施一公教授是西湖大學校長,而從她微博互動情況來看,她對西湖大學也有更多的好感。最後還是希望眾多有才華的科學家們能夠回到祖國,建設祖國。
-
5 # 潮起海之南
確實存在一部分人辭去副院長或院長不做,只當教授的情況;但仍有很多人積極競聘副院長或院長。
現在大學的二級學院的院長和副院長,都從有副教授或教授職稱的教師中選任,他們屬於高校的中層領導幹部,院長對應享受正處級待遇,副處級對應為副處級,比普通的教授和副教授每月多領領導崗位津貼,在大學裡,也算是有一官半職。
但目前,確有一部分人不願競聘領導崗位,或也有些目前在崗的院長或副院長辭去領導職務,當專業的教師。主要是因為:
2、院長或副院長屬於領導幹部,受約束的紀律規矩較多,老師們自由慣了,不習慣約束。例如院長和副院長的出國出境證件要集中管理,出去要審批,而普通教授不需要;中層幹部國內出差也需要報學校審批,教授們嫌麻煩。
3、出於個人性格,有些人喜歡清靜,不喜歡處理當領導幹部後的各種人際關係。院領導作為一名學校的中層幹部,經常要協調處理與各部門、教師等關係,有些就教授們喜歡獨處,不願意處理這麼多的繁雜的人際關係,所以也就不願當院領導。
4、想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教學科研上。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教授們,特別是年輕的教師,希望在教學上取得成績和取得突出的科研成果,就辭去領導崗位,潛心專研業務。
-
6 # 職言管語
在大學裡面為什麼許多人寧願辭去副院長甚至院長的職務,而要選擇只當教授?
領導不香嗎?答案還真是。大學屬於事業單位,而且是專業技術類事業單位。在這類事業單位有兩個規定:一是專業技術類崗位設定比例不得少於70%,而只有在專業技術崗位,才能評職稱,才能當教授、副教授,才能逐級晉升職稱,享受職稱待遇;二是管理崗位不得超過15%,即院長副院長等行政職務不得超過15%,同時,領導班子中,只能有三分之一的管理人員,才能享受“雙肩挑”待遇,即在管理崗位,執行職稱工資,晉升職稱待遇,同時還不影響管理職級晉升。
瞭解了這個規定,這個問題就非常清楚了。為什麼會辭去院長副院長的職務,只當教授,主要會有以下兩方面的考慮:
1、專心做學問。在其位謀其職,管理崗位勢必要承擔許多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和任務,很難沉下心來搞研究做學問,因而會有人退出管理職務,埋頭鑽研。
2、只能享受管理職級待遇,不有再繼續享受、晉升職稱。也就是說,三分之一的“雙肩挑”名額,已經被佔滿,如果任命了管理職務,就只能執行管理職級待遇,晉升管理職級,還必須放棄目前的職稱待遇,也不能再進一步晉升職稱。即使是正廳級的大學校長,也比不上三、四級教授級別待遇。因而放棄管理職級,繼續在職稱道路上發展,就很正常了。
這和地方黨校非常相似。黨校是參公單位,黨校的部分領導和教師都有職稱,這就造成有的人不願意當領導,有的人不願意參公,和其他事業單位人員爭著搶著登記參公身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原因和這個都是一樣的。
-
7 # 生活讓人無語
不會是很多人吧,我覺得這只是少數人而已。這也只有在好大學裡,會有少數人辭去副院長甚至院長,甘於做個稱職的教授。而在一般高校裡,這種現象是比較稀罕的。
普通高校裡,有些領導的頭銜多如牛毛,這個長那個主任的,既是二級教授,又是雙肩挑,反正說來說去就是個能人,啥都是單位裡排名靠前的。總而言之,缺了他,這個學院好像就不運行了似的。
其實在各行各業,不止是高校,就應該把行政人員和技術人員徹底分開。只要這樣,人才有精力把一件事幹好,做精。
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我就不相信高校的有些領導,既能把自己的專業搞精,又能把行政工作幹好。
高校裡有多少領導敢拍著胸脯說,自己的教授沒有摻假水分,自己的教授不是靠行政職務的光環評上的。其實大家都懂得。
真心希望,像題主所說的那樣,以後會有更多的人辭去行政職務,專心致志地做一個潛心教學與科研的教授。
-
8 # 菜鳥大師兄
從管理崗到教師崗,看似一個簡單的崗位變遷。但事實是對很多人來說,這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氣,沒有大毅力和勇氣的話,沒有幾個人樂意從管理崗位變成普通教師。在高校中,其實只有一線老師知道,自己的工作量有多大,有多累。但現在很多在管理崗位的院長和副院長之類的,他們卻希望變為普通的教師崗。就如《圍城》中所說“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只有在那個位置上的人才知道有多難。菜鳥大概分析一下為什麼有些人不想去管理崗。
-
9 # 鵬城文明行者
原因很簡單,付出與收穫不平衡。大學裡的院長和副院長常常應付各種行政事務,有用沒用的會議都得參加,還要看領導臉色,接受外行領導內行的奇葩改革,填寫的表格和各種總結層出不窮,還要平衡上下左右關係,學科與專業發展也要天天創新。除此之外,還要做好自己的研究,帶好自己的學生,否則聘期考核又出問題了。做個院領導,付出這麼多,可得到的就是獎金多一點。投入與產出嚴重錯位,這是院領導辭職做教授的主要原因。最核心的問題是大學文化與治理制度不是鼓勵教學,而是在搗亂!
-
10 # 詩和遠方1117777
大學跟小初高不一樣的!小初高教師水平差勁得很,可替代性很強!大學教授,尤其是知名教授那就不一樣了,他一個人能給你帶動一門學科的全國排名,這不是開玩笑的!別看他沒行政職務,就是校長都得敬著他。
舉個例子,我們學校有個兩院院士,他沒職務。當時他的博士弟子想留校,學院只有一個指標。院長的弟子也想留。沒辦法,最終留下的是人家的院士的弟子,院長的學生只能……,那是全國聞名的教授啊!當年師從錢老的
回覆列表
我說說我的導師吧,他原來是我們學校學科帶頭人、系主任,黨支部書記,在有次聚會上,他說想辭掉領導職務,想專心做點自己的事情,我們學校是雙一流學校,但基本屬於後面,所以非常多行政性的工作,調研、扶貧、各種會議、考察等等佔用了非常多的時間,基本上呢不出什麼樣的成果
另外一個原因,大學裡的領導和行政單位的領導差距還是比較大,大學裡面的領導應該說通常比較平易近人,而員工呢也就是主要是老師了也普通缺乏對領導的敬畏,畢竟行政權力沒那麼明顯,反而是一些行政工作人員對領導比較尊重,教授呢,尤其手上有課題或資源的有真本事的教授,領導有時候還要看他們幾分面子,收入也不低,也不受制於各種條條框框的約束,來去自由,領導幹部呢,相對限制因素比較多,當然也很多不喜歡做行政管理工作的,只喜歡做學術研究的,也很多,我導師就是這類人,不喜歡開會,只希望做一些實實在在的工作,當然可能會在評比啊等一些上面受點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