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澤傳統文化愛好者
-
2 # 一笑留緣
首先,所提問題的引文有訛誤,《三字經》中並沒有“子不學,父之過”的講法。
其次,考《三字經》原文,與提問引文相關的只有兩處:一、“子不學,斷機杼”;二、“養不教,父之過”;這兩處原文其實已經回答了提問。因為在古代的家庭教育中,父輩主外,多承擔父師教化開導之責,母輩主內,多承擔生養哺育督促之責,嚴父慈母含辛茹苦共同擔當,方能護佑子孫養教周全。
最後,家庭教育影響之深刻,遠遠超過學校和社會,在家庭教育中,母教對於子女影響之全面,又往往勝過父輩,故而有“母儀天下”之美譽,因此,如若失去母教,將會對子女的身心成長以及人格的完善等,造成極為不利的負面影響!所以,《三字經》中先講“子不學,斷機杼”的典故,後說“養不教,父之過”的警訓,已然突顯出母教的重要性。時至當今,也有“推動搖籃的那雙手也就推動了整個世界”的名言,不僅盛讚了母教之偉大,也同樣顯示出母教之重要!
-
3 # 金瞳育女
原文:"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譯文】生養孩子卻不加教育,這是父親的過錯。教育學生不嚴格要求,這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學習,是不對的;年紀小的時候,不肯努力、用功學習,等到年紀大了,還能有什麼作為呢?
三字經裡,“子”應該是偏指兒子,古人對兒子和女兒的教育目標和標準是不一樣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兒子的要求是,躍過龍門,高中狀元,光宗耀祖。而對女子的要求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子則專攻女紅,相夫教子,足不出戶。這是對女性權利的一種漠視,是對女性的不尊重,是一種歧視!
作為現代人,我們提倡男女是平等的,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理應一視同仁。“子不教,父之過。”中的“子”現在應該理解為“子女”,既包括兒子,也包括女兒。同樣,對子女的教育,也不僅僅是父親的責任,母親也責無旁貸。父母要密切配合,共同承擔教育子女的責任,這是為人父母應盡的義務。
對古文的理解也應與時俱進。詞語的古今意義是會發展變化的,不能一成不變的去生硬地理解。
-
4 # 陳廣逵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一、先把這幾句解析一下
生養了兒子不教育,是父親的失職;教育學生不精心,是教師的懶惰。
這兩句是並列關係,明確了教育兩個主體的責任。其實,兩句話又是互文,強調父親與教師在養與教上都有重要的責任。過,過錯,失職。惰,懶惰,懈怠。
做兒子的不用心學習,不是應有的態度;年紀小時不努力學習,年紀大了能做什麼。
子,為人之子。宜,應該。幼,黑髮年少時。老,長大成年後。何為,做什麼。
二、說說“子”
《三字經》的“為人子”“子不學”的“子”專指兒子、男子,不指女兒、女子。這是父系社會形成以來因循下來的“規矩”,編纂《三字經》那個時代這個“規矩”還未改。王朝統治覆滅前,接受教育、參加科考的只能是男子,甚至繼承家產也是男子優先。女孩不接受文化教育。在大家庭中,教育女孩子的任務落在“母親”身上,小戶人家是父母共同教育。母親也多是文化素質不高的人。女孩們學習的不是《詩》《書》《禮》《樂》《易》《春秋》等文化知識,而是做家務針黹(縫紉、刺繡等針線活。黹,音zhǐ),學習相夫教子,她們就是這樣代代相襲。到了後代,女孩逐漸有機會接觸了文化知識,出現了一些有文化的女人,越往後女孩學習文化的現象越普遍,但女人不能進入正規學校學習,不能參加科考。直到封建王朝終結,女子才有了和男子一樣進入學校學習的機會。
今天學習《三字經》理解“為人子”“子不學”中的“子”當男孩女孩都包括的“孩子”理解就是了。
回覆列表
多謝邀請,古代對女子和男子的要求不一樣,古時候的女子分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家族,教育方式不一樣,現在社會是男女平等了!所以才回讓你有這種感覺,但是古時候女子是由母親教導的,也不用現在現在女子這麼自強自力,還有是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