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優美文化
-
2 # 成都新東方烹飪
糖畫 確實糖畫不是簡單的食物
但是糖畫裡用到的糖確實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食物了
就是熬製白糖 什麼材料都不放 放點水就可以做成了
重點來了,熬製好的糖 呈銅色 味道和白糖也完全不同
嘴裡滿滿全是焦糖的味道 特別好吃
其實不會做糖畫沒關係
咱們自己在家做糖畫用的糖就行了唄
-
3 # 嗨Frank
中國菜很多,東西南北佳餚枚不勝數。但能使某一食物讓人覺得民族偉大就只有紅薯粉了。
其實中國歷史就是一部浩遠的饑荒史。留存餘烹飪文化的飢餓記憶有很多。上世紀華人見面慣以“吃了沒?”作為問候及開場白,即是飢餓記憶而影響的民俗。而至古把脂肪分為“膏”與“脂”,一方面作為最高滋味崇拜,另一方面其實也是油脂缺乏的記憶。川菜的“白糖元尾”“燒白”“東坡肘子”“夾沙肉”。淮揚菜的“清燉獅子頭”“鎮江餚肉”。魯菜的“九轉大腸”都講究“油香四溢”,換作今天,高油脂一定是被人詬病。本質是美食價值觀的變遷。
滄海桑田,偉大的民族是其偉大的精神所鑄。從食物觀念的變化就可窺一斑。
四川有一涼粉,謂“黃荊涼粉”系灌木黃荊樹枝條用來捶茸,提取其中的芡粉熬煮而成。但提取率極低,如非災荒,誰願以十倍之力取其一。從此也能看到華人尋找食物的歷史。雲南、川西等地至今有食木棉花的習慣。等花盛開之際,摘取曬乾,以拌主糧蒸食,今天大多作為配菜佳餚了。
小時候聽老人家講觀音土的故事,飢餓難耐時,被迫食用,而多腹脹而亡。紅薯在飢餓年代中使多少家庭倖免於難,也使得民族得以堅韌、寬厚與包容的氣質。
紅薯的出現實則不亞於神蹟,房屋四周一小塊田就能打好幾百斤。去皮切成塊加入主食憑增幾分香甜。或捶爛洗粉,炸酥肉、炕粉皮來炒回鍋肉,或煮成薯糊,調大蒜泥、紅油辣椒,都是不錯的美食。薯葉拿來清炒,滑嫩鮮美。在四川早年卻是飼養肥豬的不二法寶。幾十年前,四川豬肉多調往全國,薯葉立下了汗馬功勞。
製成寬粉可煮火鍋、可燉五花肉、大骨、雞鴨。特別是手工細粉作的肥腸粉,以少量熟芡再添薯粉慢和,再用細眼漏具,手工拍打到一大鍋中煮沸,撈出摻入肥腸湯,最後澆上肥腸、一大把蔥花芹菜,又美味又飽肚,冬天的早上吃一大碗,整天都會暖烘烘的。
明末清初引進的紅薯被中國美食文化改變成了最地道的本土美食,在饑荒的年代留存了一呵溫暖,這難道不是人文關懷的象徵嗎?
回覆列表
中國幅員遼闊,是世界上最重視“吃”的民族。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食文化”。長期以來,各地由於選用不同的原料,不同的配料,採用不同的烹調方法,因而形成了各自的獨特風味和不同的菜系。其中,較為著名的八大菜系指川、粵、蘇、湘、閩、徽、浙、魯等。
這裡想說的是水煮魚
水煮魚又稱江水煮江魚,是一道重慶市的漢族創新名菜,屬於重慶渝北風味。最早流行於重慶、四川等地。看似原始的做法,實際做工考究—選新鮮生猛活魚,又充分發揮辣椒禦寒、益氣養血功效,烹調出來的肉質一點也不會變韌,口感滑嫩,油而不膩。既去除了魚的腥味,又保持了魚的鮮嫩。滿目的辣椒紅亮養眼,辣而不燥,麻而不苦。“麻上頭,辣過癮”,讓水煮魚在全國流行得一塌糊塗。自從迷上水煮魚,自己也經常時不時煮,幾乎請客 喝酒必備之菜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