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動心就不能養心了,所以很怕動心。禪修的人,靜坐的人,靜修的人,都是怕動心的人。以為養心就不能動心,動心就不能養心。或者要動,也可以,必須是小動,緩緩地動,柔柔地動,比如飲茶,聽音樂,練書法,釣魚,散步,等等,總之要離遠世事,讓自己靜下來。其實這不是養心,而是休息,因為一碰到事,心就亂了,就不行了,還是俗人一個。
真正的養心,王陽明講得很清楚,他說我們儒家講的養心,是不怕心動的,因為跟你是否動心沒關係,只跟你是否自覺有關係。自覺而自主,自主而自由,自由而自在,這才是養心。心都不敢動,甚至不能動,還養什麼心?養一顆脆弱的心,不能做事的心,又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養心就是修心,離事不能養心,因為離事不能修心。不離事,當然也就不離世,不離生活,不離工作,因為離了這些,還怎麼修心呢?拿什麼養心呢?連養心的條件都沒有了。一味讓心居靜,就好比把一個活人關禁閉,關上數年,他都不敢出來了,他連路都不會走了。
所以養心要虛無、萬有都在,要在虛無、萬有中養,要動靜一起養,要在自然中養,要在覺中養。如果你還在挑環境,挑狀態,挑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你養的就不是心,而是境。就算這是養,也是外養,養到外面去了。
很多人以為動心就不能養心了,所以很怕動心。禪修的人,靜坐的人,靜修的人,都是怕動心的人。以為養心就不能動心,動心就不能養心。或者要動,也可以,必須是小動,緩緩地動,柔柔地動,比如飲茶,聽音樂,練書法,釣魚,散步,等等,總之要離遠世事,讓自己靜下來。其實這不是養心,而是休息,因為一碰到事,心就亂了,就不行了,還是俗人一個。
真正的養心,王陽明講得很清楚,他說我們儒家講的養心,是不怕心動的,因為跟你是否動心沒關係,只跟你是否自覺有關係。自覺而自主,自主而自由,自由而自在,這才是養心。心都不敢動,甚至不能動,還養什麼心?養一顆脆弱的心,不能做事的心,又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養心就是修心,離事不能養心,因為離事不能修心。不離事,當然也就不離世,不離生活,不離工作,因為離了這些,還怎麼修心呢?拿什麼養心呢?連養心的條件都沒有了。一味讓心居靜,就好比把一個活人關禁閉,關上數年,他都不敢出來了,他連路都不會走了。
所以養心要虛無、萬有都在,要在虛無、萬有中養,要動靜一起養,要在自然中養,要在覺中養。如果你還在挑環境,挑狀態,挑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你養的就不是心,而是境。就算這是養,也是外養,養到外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