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視評論人三歲
-
2 # 我是環安人
只有《戰國策》中有相關記載:衛鞅亡魏入秦,孝公以為相,封之於商,號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然刻深寡恩,特以強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比較完整的記錄了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鬥爭,也是後來司馬遷編著《史記》的主要來源依據。書中主要記載的是當時縱橫家的遊說之辭,言辭非常犀利,對縱橫家的歷史作用過於誇大,很多內容並不客觀,所以記載內容有待商榷。更重要的是,這部史書並不在二十四史之列,因此可以確切的說,正史上並沒有秦孝公讓位商鞅的記載。
-
3 # 謀士說
戰國策裡面的確有一段話:“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與商君,辭不受?”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重病不起,當時他對死後的秦國感到擔憂,秦國的強大畢竟離不開商鞅。秦孝公想把國君之位傳給商鞅,商鞅推遲不敢接受。
從這一段話來看,秦孝公也許處於對秦國未來的考慮,想把君位傳給商鞅。但是這個和劉備託孤給諸葛亮其實是一個道理,其中包含兩層含義:第一種,希望商鞅留在秦國,繼續為秦國效力。第二種,商鞅已經位高權重,試探商鞅是否有篡位的野心。
在戰國時代,其實也出現了國君讓位的例子,燕國的燕王噲廢掉太子,把國君之位禪讓給相國之子的案例。雖然說,秦孝公在燕王噲之前,但不代表沒有這種思想。當然,秦孝公本人應該沒有這麼大義,輕而易舉把國君之位讓給商鞅。這裡讓位更多的是一種試探之意,不過是個明白人都不敢接受。當時商鞅如果接受,估計當時就被殺頭,等不到秦孝公的兒子動手,秦孝公在的時候估計就掛了。
正史沒有記載 秦孝公有好幾個兒子 秦國正統本來就是贏氏家族的 經過幾百年怎麼可能隨便將王位讓人 況且商鞅又是衛華人 秦國強大離不開商鞅變法 商鞅也離不開秦國 因為他的志向就在秦國 商鞅變法得罪貴族 沒有貴族支援 他又得罪過秦惠文王 秦孝公死後商鞅也就慘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