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桃花緣記

    是輸是贏要看目的有沒有達到!很明顯劉邦安全逃走了,項羽輸了!按照現在流行的說法是,項羽戰略上輸了,戰術上贏了

  • 2 # 作對樓主

    如果硬要說劉邦贏了,那是他把贏看得太輕了,他的贏只是活命。在那個時間點,項羽無論氣勢或者兵力,都比劉邦強過很多,鴻門宴沒殺劉邦的那一刻,他就輸了。

  • 3 # 求圓4

    謝謝邀請;項羽設下的鴻門宴,實際上項羽和劉邦各有所得,項羽得到的是不不用戰爭手段,就能得到他所需要得到的利益,劉邦在力量懸殊的情況下,能夠委屈求成使局勢化險為夷,劉邦也得到了他想所得到的東西,劉邦和項羽鴻門宴上相安無事,各自的利益都毫髮無損,其實雙方都是贏家。

    劉邦赴鴻門宴,肯定在軍事上也是進行了周密部署的,無論是戰是和都己經做好充分的準備,並計劃好應對最壞局面的打算,如果項羽翻臉,冒然攻擊劉邦,雙方肯定要大戰一場,雙方損兵折將不說,道義上項羽是怎麼也說不過去了,因為在古代很講究“師出有名”,如果無瑞發動一場戰爭,會被天下人所指責的,項羽是不願背這個罵名的。

    楚漢相爭項羽是輸在性格剛愎自用,不聽取正確的意見,沒有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最終在垓下被劉邦打敗。

  • 4 # 穿插游擊隊

    說起項羽軍事能力,沒有哪個不豎大拇指的,而說起項羽的政治能力,普遍評價很低。在很多人看來,項羽是個有勇無謀的政治白痴,他原本有能力統一天下,但他骨子裡不合時宜的復古主義情懷使他選擇了分封,堪稱時代的倒退,使得天下重新陷入混亂。

    許多人對這段歷史的認知大概是這樣的:“如果項羽進入關中後在鴻門宴上殺死劉邦,吞併他的軍隊,然後稱帝,就不會有之後的戰亂了,楚帝國會代替漢帝國,華人的精神面貌完全不同。”

    試想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我們帶著對這段歷史的瞭解穿越到那個時代的項羽身上,到底能不能做得比歷史上的他更好?恕我直言,如果把天真的你擺在項羽的位子上,恐怕是“活不到第二集”的。

    項羽的盟主地位只是一種想象

    在擊敗秦軍主力後,項羽看似威風八面,已經成了天下共主。太史公在《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要注意的是,項羽這裡的“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僅僅表示此時諸侯派出救趙的軍隊對項羽心悅誠服,願意跟隨項羽入關滅秦罷了。此時的天下形勢和項羽在楚國的地位究竟如何呢?

    項羽。圖源/電視劇《楚漢傳奇》截圖

    秦帝國被劉邦滅亡後,當時的天下大勢和戰國秦昭襄王時代秦國大舉東進前的局勢相近。關中和巴蜀這些舊秦國的核心地盤在劉邦的掌握下,但他能穩固控制的主要是咸陽附近的核心地區。即使是在這些地方,劉邦的統治基礎仍然非常薄弱,需要依靠與嬴嬰為首的舊秦王室貴族合作。舊楚國的東部地區也就是楚國後期的領土是楚懷王的直屬地盤,西部地區從白起攻佔郢都起併入秦國已經七十多年,此時基本都落入吳芮、共敖等名義上臣服於楚懷王的軍閥手中。

    另外一個大國齊國的執政者田榮對於楚國並不友好。一方面,楚國收留了齊國內鬥的失敗者、戰國末代齊王田建之弟田假,這個動作本身就顯示了干涉齊國的野心。另一方面,幾百年來齊楚一直是等量齊觀的大國,楚國現在隱然要凌駕在齊國之上,齊國執政者肯定心有不甘。趙魏韓復國,各有一批擁立者。舊魏國東部還盤踞著實際獨立的軍閥彭越。燕王韓廣遊離主流局勢之外,他的將領臧荼參加了諸侯聯軍。

    這麼一分析,秦亡後的天下大致有幾個不同的利益群體:

    第一個利益群體是秦末復國後關東六國的統治者,他們在秦末反秦大起義建立的臨時秩序中成為受益者,渴望這種秩序能穩定下來,其代表人物是楚懷王熊心,此外齊國實際掌權的田榮、燕王韓廣等人都可以算在這個群體內。

    第二個利益群體是在鉅鹿擊敗了秦軍後入關的諸侯聯軍,他們的代表人物便是項羽。在這種天下局勢鉅變的時代,他們很難安於現狀,現在這個軍功集團的實力已經足夠並且也有意願去挑戰關東的統治者,這兩個群體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還有一個極少數群體,是末代秦王嬴嬰為首的舊秦地的利益群體,他們被項羽殺了很多,倖存者急需一個能代表他們利益的新代言人出現,目前他們希望劉邦能成為新的領袖和代言人。

    項羽作為軍功集團的代表人物受到諸侯將領的擁戴。但是諸侯將領擁戴他不是為了把他當偶像崇拜,而是希望他能帶領大家入關從秦國滅亡後的舊秦地最大程度攫取利益,隨後更好地挑戰楚懷王為首的六國統治者。

    項羽的實際地位、地盤很有限

    在楚國內部,項羽的地位並不高。如果把楚國比作一個大集團的話,這是個股份制集團而不是家族企業,名義上的董事長是楚懷王熊心。這位董事長在大股東兼前任總經理項梁死後還趁機收權。陳嬰、呂臣最初投奔的是項梁,項梁死後,陳嬰跟隨項藉作戰,呂臣被楚懷王針對奪走兵權,改任司徒。項羽在鉅鹿擊敗秦軍主力後,項氏雖然仍是頭號大股東,但是其股份佔集團總股份的比例相當有限。英布等大股東並不是項羽的下屬,最多在楚懷王的體系下暫時受項羽節制。名義上,他們和項羽都是在董事長楚懷王領導下的公司股東和高管。

    鉅鹿決戰之前,援趙的楚軍兵力大約在五萬人左右,這部分軍隊並非全部是項羽的直屬部隊。比如,作為渡河前鋒軍的英布和蒲將軍部兩萬人是自成系統的,英布此前並非作為項氏集團的部屬出現過,和他並列的蒲將軍應該差不多。扣掉這兩萬人,項羽手頭直轄的部隊極限也不過三萬人。

    鉅鹿之戰形勢圖。圖源/網路

    除了項氏嫡系的八千子弟兵外,剩餘的兵基本是項梁死後楚懷王收編交給宋義帶出來的呂臣、陳嬰等舊部。鉅鹿之戰中項羽直轄的這三萬人必然有損耗,戰後投降的秦軍被集體坑殺無法用來補充,沿途都是他國地界而且是戰區也難補充兵力,所以此時項羽直接掌握的兵力比起鉅鹿之戰前可能還略少,大致仍然在三萬人左右。

    也就是說,項羽因為鉅鹿戰役的勝利獲得了巨大的聲望和暫時的諸侯聯軍盟主地位,但他幾乎沒有直屬地盤,嫡系軍隊有限。這個時候,別說離稱帝尚有十萬八千里,在楚國體系內他都只是影響力最大的軍頭,上有楚懷王下有一群同樣自成體系軍隊的軍頭。項羽唯一的優勢在於能利用自己的威名和盟主地位,利用分封儘可能地擴大自己的兵力和地盤。

    另一方面,項羽這種盟主地位的來源意味著他制定分封天下方案時遠不能隨心所欲,而必須對擁戴他的伐秦軍功集團做出回報。如果他真的制定出稱帝或者自己獨吞關中不讓其他諸侯染指的方案,那些名義上奉他為盟主的諸侯將領必然背叛甚至圍攻他。光靠項羽自己那三萬人左右的力量,單挑有秦人支援的劉邦都夠嗆,更別說同時戰勝諸侯聯軍和劉邦了。擺在項羽面前的真正問題是:如何利用眼下各國軍功集團對自己的擁戴,最大程度為自己攫取利益。

    項羽分封天下,本質上是軍功集團的一次集體“以下克上”

    如果項羽和奉他為盟主入關的諸侯將領們是信奉戰國時代秩序的復古主義者,那在秦國滅亡後,這個亂世已經可以進入大結局了:

    關東六國都有合法正統的君主,他們基本都是戰國時代王族的延續。燕王韓廣是唯一的例外,大概是因為荊軻刺秦的事情使燕國王族在滅國後受到秦始皇的報復性打擊,燕人找不出可以擁戴的王族。暴秦已經被打倒,秦華人現在接受了楚將出身的劉邦統治,根據楚懷王的約定,先入關中的他名正言順的成為新的關中王。楚懷王因為領導滅秦之功,成為名義上的共主,項羽這樣的功臣也可以憑戰功在六國範圍內獲得自己的封地,成為各位合法正統君主的封臣。

    只可惜,項羽從來不是個安分的人。從起兵時火併計劃與他合作的會稽太守殷通,到直接殺掉上司宋義吞併其軍,這幾年來正是靠著這種不安分,他已經從一個落魄貴族變成了天下最大一支諸侯聯軍的盟主,現在他正帶著這支號稱四十萬的龐大軍隊入關。

    此時在關中的劉邦又有多少實力呢?劉邦手頭的兵力包括自己的嫡系部隊和受降的關中秦軍,兩者加起來大約有十萬人。這十萬人中,可信的嫡系精銳約三萬,包括自己賴以起家萬把號的豐沛核心力量,以及沿途收編的酈商部等反秦力量。至於其他秦朝降軍,目前劉邦很難知道他們是否可信。作為政治天才的劉邦當然知道,如果一意孤行地堅持懷王之約獨佔關中為王,那麼他就要以這些力量單獨面對號稱四十萬的諸侯聯軍,這些人肯定會先把他火併掉再分贓。名義上所有楚軍的最高指揮官楚懷王熊心對於入關後的利益分配給出了簡潔而明確的回覆:“如約”,大概也是希望他們火併一場。劉邦是何等聰明的人,他一方面“約法三章”給秦地的普通人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一方面毫不猶豫地拋棄了子嬰為首的原秦國統治集團,表現出自己屬於伐秦軍功集團一員的態度。

    劉邦對入關的諸侯聯軍主動服軟,暫時放棄了獨佔關中的嘗試,對項羽為首的伐秦軍功集團來說是一個特大利好,這意味著他們能以極小代價完成對秦國關中故地資源的掠奪,回過頭來利用關中的財富在和關東自己的君主們爭奪中佔據上風。在這個情況下,我們重新審視鴻門宴的故事,得到的結論也會完全不同。

    項羽是鴻門宴的最大贏家

    在劉邦明確服軟後,項羽實在沒有動機殺劉邦。劉邦表示願意合作,對於嫡系力量薄弱的項羽來說簡直是天下掉下來的好訊息。項羽為他設宴,一方面相當於公開宣示:滅秦第二號功臣現在已經願意承認我這個盟主、接受我對天下的分配和安排,分封中你們都得多聽我一些。另一方面,項羽和劉邦之前私交還不錯,既然雙方已經達成默契,見面飲宴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假設項羽殺掉劉邦的話,劉邦的軍隊不管是擁立新主,還是投靠同為楚國軍閥的英布等人,或是投靠其他如狼似虎準備和君主爭奪一番的入關諸侯將領們,項羽都很難繼續主持分封了。鴻門宴的意義是項羽透過劉邦這個滅秦二號功臣的背書,確立了自己的江湖盟主地位,從而強化了自己在分配方案中的主導權。

    所以,從最基本的邏輯上來看,劉邦敢去赴鴻門宴,除了相信項羽不可能如此愚蠢之外,雙方在之前應該透過張良、項伯等高層實現了某種默契。如果范增擅自策劃謀殺劉邦的作為完全可信,聯絡到他之前勸項梁擁立懷王的歷史,范增的真實政治立場恐怕是更加親近楚國王室而不是項氏了。當然,鴻門宴上所謂的未遂刺殺,也很有可能是劉邦統一天下後為了增加自己走向權力頂峰道路上的傳奇性和正統性,彰顯“真命天子大難不死”,刻意宣揚的經過加工的故事。

    就這樣,在軍功集團的擁戴和劉邦的合作下,項羽領銜進行了對天下的分封。對項羽的君主楚懷王以及其他關東諸國的君主來說,這個所謂分封則是一次赤裸裸的依靠武力集體作亂。派你們出去的時候,你們還只是我們的將軍,回頭就告訴我們,你們也是王了,並且我們大部分領土現在成了你們的王國?

    處理戰敗國:理性的殺戮、掠奪

    這次分封中最敏感也是最需要直接面對的問題是秦國故地的分配。秦國故地包含關中和巴蜀,其經濟和軍事的動員潛力遠遠超過關東的任何一國,無論是劉邦以懷王之約為理由獨佔秦國故地,還是項羽以聯軍盟主的地位獨佔這裡,對於其他諸侯包括英布這樣的楚國體系下的山頭都是無法接受的。這意味著關東地區比戰國時代更加混亂、勢力更多,這些勢力卻需要面對一個重新崛起的新秦國。另一方面,所謂的懷王之約是楚軍北上救趙時定下的楚國內部的默契,對於其他國家來說並沒有約束力。所以,在諸侯聯軍們看來,秦國的章邯、司馬欣、董翳三個降將才應該分配在關中。

    項羽自己揹負了新安坑殺秦軍戰俘之名,在關中立足較難。於是,各方妥協下出現了歷史上那個和稀泥的方案,秦國故地分為四塊,關中歸三位投降的秦將瓜分,巴蜀加上漢中歸劉邦。這個方案的核心在於讓章邯的人和劉邦互相牽制。之前,章邯在鉅鹿之戰王離部失敗後繼續和諸侯聯軍對抗時的表現出色,各諸侯普遍認為章邯比劉邦更可怕,絕不可以獨佔關中地區,最終章邯只得到了關中一部分。

    除此之外,為了儘可能地削弱關中地區的經濟和軍事潛力,同時也是作為對長期作戰的將士們的獎賞,諸侯聯軍瓜分了秦帝國積累幾百年的財富,進行了大肆燒殺搶掠,同時滅絕了末代秦王子嬰為首的秦國王族殘餘。這樣的破壞掠奪行為理性多於感性,除了可以提升軍隊計程車氣、充實各個軍閥的財政能力之外,萬一劉邦或者章邯重新成為整個秦國故地唯一的統治者時,他的實力不會那麼可怕。因此,雖然這是一次殘酷的破壞行動,但是把這次破壞歸結到項羽的殘暴頭上是毫無意義的。項羽的所作所為,但是這次關中地區遭到的大破壞,是符合入關所有諸侯的共同利益的。處理完關中的問題,除了章邯等三秦王和劉邦之外的軍功集團,新諸侯們便開始返回關東。

    太過精明是項羽失敗的緣起

    在入關之前,項羽在楚國的封地只有魯地。對於項羽來說,在關東地區儘可能地擴大自己的直屬地盤,同時在伐秦軍功集團中建立一個廣泛的陣營來增加這種分封的兌現能力,是他的當務之急。嚴格來說,項羽只能在楚國故地中分封一塊領地,其它地方根本不屬於楚國的勢力範圍,憑啥讓你分呢?歷史上的項羽在這個勾心鬥角過程中表現出驚人的政治智慧,不但吞併了楚懷王的直系地盤,還霸佔了魏國大部分領土和整個南韓。某種程度上,他是太聰明瞭,表現出一副好的壞的統統吃下的架勢,吃相過於難看,天下諸侯對他都戒備起來,這也是他今後失敗的一大原因。

    先看楚國。由於直屬軍隊大部分被宋義帶走,後被項羽奪走,楚懷王現在勢力已經被大大削弱,但仍然是楚國名義君主。項羽依靠武力威逼,強迫楚懷王放棄了彭城為中心的楚國東部大部分地區也就是江淮流域,給了楚懷王一個“義帝”的虛銜後流放到了長江上游去。為了獲取其它楚國帶兵大佬的支援,項羽把楚國西部的領土正式分封給了英布、吳芮、共敖等人,之前他們已經實際控制了這些地區。作為正統君主的楚懷王在彭城拖延了很久,在手下大臣由於項羽武力威脅逐漸背離後不得不屈從於安排,仍然被項羽和英布弒殺。這樣,項羽算是和其他楚將完成了對楚國的瓜分,他得到了楚國大部分的精華領土。

    再說齊國。齊國在關東六國中實力僅次於楚國,作為一個從春秋時代就和楚國長期分庭抗禮的大國,對於齊華人來說,別說項羽,哪怕是楚懷王的楚政權,也沒有任何干涉齊國內政的法統正當性。對於齊國的分配,項羽的分封表面上看很愚蠢:故意不封最強大的實權派田榮,把齊國的大部分地區分配地位原先很低只是私自帶自己所部支援過伐秦戰爭的田都田安兩個將軍,把一部分貧瘠地區分配給名義上的齊王田市,柏楊等文學家曾質疑:項羽這不是故意沒事挑事麼?封田市為齊王田榮為齊相,齊國不就可以安定下來,不會有後來的動盪了麼?但是如果項羽是故意這麼做呢?齊國就在項羽的西楚國首都彭城旁邊,如果統一安定的話,實力不比西楚國弱小。只有製造混亂,才能削弱田榮集團,並且尋找足夠的藉口把手伸進齊國境內。除了田都、田安這些人之外,項羽致力於挑動齊國實權派田榮和傀儡田市的矛盾,最終讓田榮殺掉了田市,失去人心,真是一條毒辣的計策。

    魏國、南韓比較慘。魏國的大部分領土都被項羽直接劃到了自己的西楚國,只剩下西部一小部分戰國時很早被秦國吞併的領土留給了魏王豹。南韓更慘,國君韓王成直接被項羽長期扣留,後來乾脆找個理由殺掉了,然後項羽把南韓領土直接吞併了,臨時找了個鄭昌去當韓王。魏國南韓之所以混的這麼慘,是因為他們本身的復國運動不成功,魏國在臨濟之戰敗於章邯後已經不再作為獨立勢力存在,南韓之前完全就是一個游擊隊政權,兩者後來都是藉著楚國直接的軍事支援才得以復國,因此只能任項羽宰割。

    項羽此時對趙國和燕國興趣並不大,不給他添麻煩就行,趙國後來局勢突變,是因為田榮給了陳餘直接的軍事援助,幫助他統一了趙國。燕國的局勢更簡單,帶兵在外的臧荼實力比被改封到貧瘠的遼東的燕王韓廣強的多,韓廣不肯放棄燕國,臧荼直接火併了韓廣。

    綜上所述,有人說項羽存在復古主義傾向,開歷史倒車搞分封制,把天下搞得大亂,這實在是大謬。項羽在自己的西楚國內部可沒有搞什麼分封,而是標準的只信用項氏子弟為核心的心腹集團進行直接統治。存在幾百年在分封上地位也得到認可的南韓和趙國,一個被項羽透過扣留和謀殺國王巧取豪奪,另一個大部分的領土被直接劃到項羽的西楚國。項羽什麼時候有過半點願意復古和分封的心?

    所以,項羽不但沒有遵守自己親手主持的分封體系,還帶頭破壞了這個體系!無論是從驅逐到後來的弒殺名義上的天下共主義帝,還是扣留韓王吞併韓地,都可見分封體系在他看來不過是一張廢紙罷了。

    項羽透過分封和破壞讓天下局勢陷入大亂倒是事實,但是這個混亂本來就是他蓄意製造的。如果局勢不亂,在關中時只有三萬直系軍隊、連個穩定根據地都沒有的楚懷王臣子項羽,又如何能獲得楚國東部、魏國東部和南韓的大部分領土作為自己的根據地,甚至把手伸入齊國,連殺侄自立的新齊王田榮都被他一戰斬殺呢?項羽根本不會有什麼“分封復古”的想法,他關心的只是怎麼製造混亂,把這種混亂當做擴大自己勢力的階梯,從而短暫地走上了時代的頂峰,成為天下最強大的勢力。

    參考資料:

    1、史記,司馬遷,中華書局,2006.8

    2、漢書,班固,中華書局,2007.1

    3、秦崩,李開元,三聯書店,2015.44、楚亡,李開元,三聯書店,2015.4

    END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令你感動的一部動畫電影是什麼,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