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古頌今

    《寒食帖》是。天下三大行書之一。它的藝術性是非常高的。蘇東坡天生英才,不僅在文化詩詞,政論等方面有突出的貢獻。而且在書畫藝術上也得到了開宗立派,一代大家的程度。《寒食帖》就是他書畫最經典的一幅作品。還是鐵之所以藝術性非常高,其實並不在於它的筆法有多高明,也不在於它的謀篇佈局有多高明,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他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讓真情實感流露在每一個字中間,每一個筆畫中間。所以說,文化藝術,包括書法藝術,最根本的靈魂就是人的情感。一傾注了真情實感,各種作品都會給人帶來美得享受和真誠的感動。 蘇東坡的《黃州寒食帖》也正是這樣,把自己的遭遇,自己的感受,流瀉於筆端,得到了無法而上的,一種最高境界。在宋朝,蘇軾的書法雖然非常有名氣。但是在他們在宋朝四大家,他的書發的用筆,書法的技巧性並不是最高的。但他的黃州《寒食帖》卻被譽為天下三大行書。完全超越了宋其他三家,也是宋朝行書書法的一個高峰,被載入中國書法史。這是一個無上的光榮。這個光榮的得來就是表現出了最大的藝術情感。

  • 2 # 杉石

    蘇軾是宋代才華橫溢的一代文豪,他在詩詞文章與書畫方面皆有很高的成就。在書法藝術方面,蘇軾是宋代“尚意”書風的領軍人物,蘇軾的書法被公認為“宋四家”之首。《寒食帖》是蘇軾書法的代表作,此帖筆墨隨情感的變化而跌宕起伏,整幅作品神清氣爽,表現出一種灑脫不凡的瀟灑氣質,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被推舉為天下“第三行書”。

    為了更好地瞭解蘇軾《寒食帖》的藝術特點,我試著對蘇軾《寒食帖》創作背景,以及用筆,結字、章法和神采氣質等方面加以分析,以方便於我們對蘇軾《寒食帖》更好地學習。

    蘇軾攜家眷來到黃州後,靠微薄的一點俸祿過著清貧的日子。蘇軾在城東坡之上,開荒種地,以自食其力的方式維持生計。生活雖然清苦,但並未使蘇軾失去他性格中與生俱來的那份灑脫氣質。這期間,他創作了大量的詩詞佳作,在後世廣為流傳,被讚譽為傳世經典。蘇軾還自屬為“東坡居士”,表現出他性格中一貫的豁達樂觀精神。

    在元豐五年三月寒食日,也就是在蘇軾來到黃州二年後,蘇軾揮筆寫就了《黃州寒食詩帖》。

    《寒食帖》的主要藝術特點

    蘇軾在書寫《寒食帖》時,心境是比較憂鬱的,因生活上的清貧無助和仕途上的失意所導致的心情上的苦悶,都在下筆之時有所體現。我們在《寒食帖》開頭的頭一個字“自”中可以看到,蘇軾下筆時是有些猶豫的,“自”字的撇畫起筆明顯不夠爽快,運筆顯遲滯,說明此時蘇軾的狀態似乎是若有所思的,其注意力並未專注到書寫上。“自”字右側豎畫行筆時也稍顯力弱,運筆同樣有些遲緩。但蘇軾很快調整了書寫狀態,他在“自”字將要寫完時,在“自”字裡的二個短橫的書寫上製造了情趣,他將“自”字裡兩個短橫以點畫代之,且頭一橫與第二橫不連寫,第二橫與收筆橫相連,這種處理方式,顯得頗為奇巧。一掃起筆時短暫的遲滯所帶來的壓抑之感,將蘇軾那率真求趣的書法風格顯現了出來。

    蘇軾在“來”字的書寫上,一方面以濃墨重筆書寫,另一方面“來”字的結構處理取安穩之勢,將字的取勢由上字的求險拉回到平穩狀態。

    《寒食帖》通篇的書寫節奏富於變化,在一段平穩之後總是適時掀起一個書寫節奏高潮,這些高潮表現為字形大小明顯的變化,濃墨用筆的不斷增多,加長筆畫的適時運用等。在高亢的情感舒發之後,蘇軾總能用充滿理性的筆墨讓字勢重新歸於平淡,這些變化在作品的中段和尾段表現得尤為明顯。

    結語:

    《寒食帖》的藝術特點高在質樸自然,妙在其是書者內心情感與書法藝術的完美結合。蘇軾用深厚的文化積累,將書法藝術加以嶄新的詮釋,充分讓世人領略了他那發乎自然,求拙求趣的藝術理念。

  • 3 # 上海畫廊老大

    第一書寫自然,不拘於字形、章法和墨法,他日再為之,未必可得。

    第二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是中國書法的最要緊因素,沒有書以載之“道”(質)就沒有“文質彬彬”一說。所以三大行書莫不如此,先以文為盛,再以書為逸,而後傳承至今為萬世師表!

    第三當代所有對此有微詞的人都是故作腔調的不堪入目的小人!

  • 4 # 第三隻眼49

    蘇軾《寒食帖》我心賞的一是詩魂、二是工筆字鋒受情緒起落控制、落差巨大。給人一種受他思維左右的感覺,被行筆帶著東倒西歪、時而小心翼翼、時而放縱無忌。我懷疑是否含有傳染病毒之類的東西。反正是喜歡。蘇軾前途不見光,心已死、魂已傷,欲哭無淚、望天無亮,將死異地、心戀還鄉。也許是他人生的最低谷吧。

  • 5 # 老美詩書齋

    《寒食帖》世人給予了它“天下第三行書”的美譽。

    其實是未經修飾的“草稿”。

    行書與楷書不同,行書追求當下的隨性與意外,

    把不受控制的情感流露作為重點,

    讓書法線條隨心情變化自由發展。

    《寒食帖》是蘇軾在人生最落寞的時候寫的。

    45歲這一年,蘇軾仕途不順,被貶到了湖北黃州,

    生活非常窘迫,每天開荒種地,自耕自食,無比寂寞。

    而不久前陪伴自己從小到大的乳孃也突然過世。

    這是謫居第三年的一個寒食節,陰雨綿綿,

    看見窗外的烏鴉吊著值錢飛過,蘇軾心中那個悲涼...

    於是,就寫了這首詩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自我來黃州,已經過了三個寒食節了,

    年年都惋惜這春天都要過去了,

    但春天不容惋惜,春天還是一樣逝去。

    你看他疊字“年”,最後用一個點來表示,

    因為是手稿,蘇軾也很隨性,一個點就帶過去了。

    就像一個音符,像咱們看印刷字的時候,絕對看不到的韻律節奏。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

    今年的雨特別多,讓人愁苦,像是秋天一樣蕭瑟寒寥。

    臥病的詩人,看故鄉的海棠,從繁花盛開到萎謝凋零,

    紅如胭脂白如雪的花瓣,一一墜落汙泥。

    “臥”“聞”二字正是“石壓蛤蟆”,扁平,難堪,破爛,這或許正是他親身經驗到的人生,正是他要講述的人生。

    蘇軾的文章寫得一等一的好,20歲就聲震朝野,

    連皇帝看了都說這是稀世奇才!

    這個稀世奇才也不會收斂自己。

    過了十幾年因為烏臺詩案關進了監獄,

    一路從中原被流放到了海南。

    他以前多嬌貴,一進監獄才發現他哪是個知識分子,

    一樣是餓了要求飯吃,憋急了要拉屎的人。

    於是他開始結交這個社會上最底層的人,

    正是因為花落到了泥土間,才能不矯情,

    才能活出這個人生當中更有氣度的一面。

    “花泥”

    他絕對不是在講花,是在講他自己,

    那個‘花’跟‘泥’細看有牽絲纏繞,

    是“花”的美麗,又是“泥”的低卑,

    他正在體會生命從“花”轉為“泥”的領悟。

    愛“花”的潔癖,愛“花”的固執,

    要看到“花”墜落“泥”中,或許才能有另一種豁達。

    何殊病少年,病起須已白。

    既然是草稿,難免有塗塗改改的地方。

    咱們留意看這一句,猜他之前想寫的應該是:

    “何殊少年子,病起須已白。”

    後來一想,要強調“病”的部分,就插了個小字“病”,

    也沒有抹掉不用的字,就直接在“子”後面點了四個點,

    在這裡,蘇軾的隨性率真性格得到了再一次的展現。

    你看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也是草稿,寫的不好就圈掉 ,但蘇軾不一樣,他只是在後面點了幾個點,保留了原有行文的流暢,

    錯了就錯了,不做太多的修飾。

    顏真卿耿直,蘇軾隨性。

    然後他說: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

    這春江水就像是要衝進房子,

    我的小屋就像漂泊在茫茫江裡的一艘小船。

    此時的書法開始奔放,

    筆墨酣厚,如傾盆大雨,水就要湧進屋裡來了。

    故事開始慢慢進入高潮...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

    廚房裡空蕩蕩的,只好煮些蔬菜,

    在破灶裡用溼圍爐燒著。

    一句話,四個冷冰冰的字:

    “空、寒、破、溼”

    真破啊 ,把一個得罪朝廷,流放詩人的心境完全點出。

    你看連“破”的這個邊都是破的,沒包住。

    “破”

    哪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流放歲月,沒想到是寒食節,卻看到清明過後,烏鴉銜著墳間燒剩的紙灰飛過。

    “破灶”“銜紙”看這四個字,一個比一個觸目驚心!

    這是寒食“詩”最動人的句子,也是寒食“帖”書法驚人的高潮

    對比“破灶”與“銜紙”,筆鋒變化極大!

    “破灶”用到毛筆筆根,字型壓扁變形,拙樸厚重,

    如交響樂低音大提琴,沉重、喑啞,有種破敗荒涼;

    而“銜紙”全用筆鋒,尖銳犀利,如錐畫沙,如刀刃切割!

    有蘇書中不常見的悲憤淒厲,透漏了流放詩人豁達下隱忍的委屈。

    “紙”

    咱們看“紙”的最後一筆拉長,

    尖銳的筆鋒就像是一把刀!

    如長劍劃破虛空,

    尖銳的筆鋒直指下面一個小小的、萎縮的“君”字。

    這一段錯綜了荒涼、悲憤,混合了自負、悽苦,交織著委屈、傷痛。

    使行書點捺頓挫藉助視覺流轉,

    成為生命底層的吶喊,動人心魄!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想到不能接近君王,盡忠無門;

    祖墳遠在四川,盡孝也不可能。

    一個是君主,一個是父母,“墓”字很大,

    但是這個“君”字好像躲在牆角一樣萎靡不振。

    “君” “墓”

    蘇軾一路被貶,心裡多多少少會有一點怨言,

    最後一句話,簡直就像末路的絕唱,

    每次看到這個“灰”字的時候,

    就好像看到馬上就要被端進火葬場的屍體。

    “灰”

    到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個窮途末路的蘇軾。

    此時蘇軾的字,已不再計較於法度結構,

    而是更強調個人心境的自然流露。

    世人的書法皆追求俊挺華美,

    然而蘇軾經歷牢獄之災,生死大難,

    已看盡自己的狼狽、邋遢與恐懼,

    就像當年他與黃庭堅彼此嘲弄,

    他笑稱自己的書法叫做“石壓蛤蟆體”

    既然眾人喜歡爭奪“美”,那就把”醜”留給他又何妨?

    不懂蘇軾的字的人會覺得這種字很容易寫,可是黃庭堅就說這種字簡直美得不得了,因為它是率性而為,自然而不做作,所以它是最難的。如果再讓蘇軾寫一次,未必能再寫的這麼好。因為它難的不是技巧,而是難在心境上不再賣弄。

  • 6 # 華脩堂

    有道是“書為心畫”,《寒食帖》好就好在它直抒胸臆,但見性情,透過作品,作者心緒變化一覽無餘。

    《寒食帖》從頭至尾,氣脈相連,一氣呵成,筆墨線條隨著作者情緒的變化而跌宕起伏。開頭比較平和,後面隨著作者情緒的震盪,線條開始飛動,點畫由細逐漸變得粗壯,到最後情緒高昂到了極點,一句“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戛然而止 ,餘音嫋嫋。

    從通篇作品來看,作者的注意力全在抒發心中的鬱悶之情,而不在筆墨字型結構章法的刻意營造,雖縱意而又不失法度,在法度之外又盡顯意趣變化,足見作者的書法功力、文人情懷和高尚修養,從而也印證了東坡先生的著名書論“書初無意於佳乃佳兒”。

    《黃州寒食帖》不愧為天下第三行書!

  • 7 # 書海覓知音

    《寒食帖》評為天下第三行書,先從寒食詩講,是蘇軾由寒食節降雨傷情吟出的,南國晴日本寡鮮,又逢寒食雨綿綿,使失意人更添幾分悽清之感。雨絲襲來的微涼,觸動久遭冷遇的蘇軾,他不禁哀嘆: 自來黃州,“已過三寒食”!三年屈指度日,蘇軾天天盼望著春花吐紅,江岸鋪綠,焦慮地等待著北歸之日,重酬壯志;然而春光薄情,難駐黃州。他空懷拳拳之心,得不到精忠報國的機會。“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雖已是生機盎然的時令,蘇軾卻強烈地感到似乎處在滿天肅殺的悲秋。能夠略略慰藉他的惟有幽獨高潔的海棠。他以海棠自喻,孤芳自賞,憤世疾俗。於是非常向往一切皆空,物我兩忘的佛老虛幻境界,祈念一切煩惱憂傷都在冥冥中偷偷渡去,漠似煙雲。他既用釋道相通的教義試圖自我解脫,而根深蒂固的儒家忠君思想又迫使他不能安守。對當時朝廷的腐敗誤士,蘇軾怒不可遏;這樣的生活何異於久病纏身的少年,待病癒初起鬢髮已斑白如雪了!雨勢愈猛,“小屋如漁舟”顛簸漂泊在“濛濛水雲裡”,正如作者的命運一樣飄忽不定。“破灶”中的“溼葦”難以煮“寒菜”,哪裡有寒食節日的氣氛,只有曠野上的烏鴉銜著片片紙錢低飛孤鳴......蘇軾此時歸心似剪,可那“深九重”的“君門”又可望不可及。他想歸隱田園,了此一生,可落葉歸根的故鄉遙遙萬里,自己身難由生。進退不能,蘇軾感到窮途末路,悲痛不已,他的心已如寒食節的死灰不能復燃了。

    《寒食帖》字形欹正參錯,或大或小;結構左右疏密相間,時緊時放;運筆渾厚中帶俏麗,圓轉中又見勁挺,布白時疏能走馬,時又密不通風,渾然天成,自然生動,形成強烈的節奏韻味,反映了他的感情起伏波動,或冷如死灰,或悲情憤慨;有時仰天嘆息,有時不甘壓抑,是當時蘇軾感情的生動流露。從“自我來黃州”起到“病起頭已白”,特別是前三行,結體鈄正、大小變化懸殊,時往東去,又往西來,斜斜正正,大大小小,運筆尚未放開,布白也很蕭疏,猶如重撫窘境,心情抑鬱,欲訴難言,欲哭無淚,希望破滅,苦境難移,反映出一種“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的無限失望的傷情。從"春江欲入戶”句,到“死灰吹不起”,字型明顯放大,筆畫奔放急促,運筆不計工拙,隨心所欲,似無韁駿馬,一任其馳騁奔騰,布白密結,似乎透不過氣來,反映出蘇軾心潮澎湃,悲憤齊湧,不可遏制。志高才人的蘇軾竟落到“煮寒慕”“燒溼葦”的這般困境,似乎可以聽到他在呼喊蒼天,而蒼天給予他的回答是綿綿的寒雨。情緒突然悲落,只有長嘆息,“燒溼葦”、“烏街紙”二句布白突然蕭疏,墨色慘淡,直筆無限拉長,就是反映了這種慨嘆人生的感情,由於“君門深九重”,“死灰”再也吹不起了,只有嘆息而已。

    書達意,意從書,心意墨間溶,黑白世界是現實,自解書者憂,濟世心,傳千古,從容!

  • 8 # 夢中的自己

    蘇軾,排在宋朝四大書法家的首位,其書法以楷、行為主。其楷書主要是以唐顏真卿為取法物件,得渾厚雄強之勢,但用筆有晉人法意,楷中帶行,結字平扁,如石壓蟾蜍,變化豐富,個鮮明。其行書以顏書為底,上朔二王,寫得雄秀兼備,古樸多姿。蘇軾是個詞人,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蘇軾還是一個書法名家,這知道的人就會比較少了。但是被貶到黃州去,又碰到了寒食節這一個悲涼的節日,於是蘇軾有感而發就寫下了《寒食帖》。《寒食帖》中的詩寫得是十分的蒼涼而又多情,這是為了表達了自己心中那份惆悵又孤獨的感覺。這首詩的書法也就是在這樣的一種心情和情況下有感而發寫出來的。《寒食帖》一整篇書法是起伏跌宕,氣勢奔放,好像是有光一樣,最重要的是一點不好的筆畫都是沒有的。行書就是講究一個順,要行雲流水一般。有了一個不一樣的心境,需要去發洩出來,就顯得“下筆如有神”,所以《寒食帖》就出現了,成了蘇軾書法作品的一個代表作。蘇軾自己一個也很難再寫出像《寒食帖》質量那麼高的帖子了吧。《寒食帖》有天下第三行書的美名,其藝術水平也是相當高的。開篇之始,書寫平緩,字型端正,其後由於感情的變化而使作品的用筆、結字急劇變化,字越寫越大,筆勢也越來越急促,最精彩的是中段,感情象火山噴發一樣不可抑制,最後又復歸平緩。蘇軾寫這件作品時,由於被貶職流放,正是處於人生的低潮。“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途)窮,死灰吹不起!”讀其文句,感其心境,觀者莫不為之動容,書為心畫,此言不虛也

    書法藝術較之詩歌藝術史更具有直觀性。此詩所寄託的情愫見諸於書法作品就更為豐富了,其韻味色彩別有洞天。蘇軾擅長行書。全帖字形欹正參錯,或大或小;結構左右疏密相間,時緊時放;運筆渾厚中帶俏麗,圓轉中又見勁挺,布白時疏能走馬,時又密不通風,渾然天成,自然生動,形成強烈的節奏韻味,反映了他的感情起伏波動,或冷如死灰,或悲情憤慨;有時仰天嘆息,有時不甘壓抑,是當時蘇軾感情的生動流露。從“自我來黃州”起到“病起頭已白”,特別是前三行,結體鈄正、大小變化懸殊,時往東去,又往西來,斜斜正正,大大小小,運筆尚未放開,布白也很蕭疏,猶如重撫窘境,心情抑鬱,欲訴難言,欲哭無淚,希望破滅,苦境難移,反映出一種“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的無限失望的傷情。從"春江欲入戶”句,到“死灰吹不起”,字型明顯放大,筆畫奔放急促,運筆不計工拙,隨心所欲,似無韁駿馬,一任其馳騁奔騰,布白密結,似乎透不過氣來,反映出蘇軾心潮澎湃,悲憤齊湧,不可遏制。志高才人的蘇軾竟落到“煮寒慕”“燒溼葦”的這般困境,似乎可以聽到他在呼喊蒼天,而蒼天給予他的回答是綿綿的寒雨。情緒突然悲落,只有長嘆息,“燒溼葦”、“烏街紙”二句布白突然蕭疏,墨色慘淡,直筆無限拉長,就是反映了這種慨嘆人生的感情,由於“君門深九重”,“死灰”再也吹不起了,只有嘆息而已。心情漸為恢復,到末尾行筆又復緩慢,持重而平穩地收筆完篇,字型和行筆效果與篇首遙相呼應,輝映合拍。全篇有雄肆毫放之風,清雅書巷之氣,情感發自丹田,氣勢貫於手筆,從中可看出蘇書深厚的功底,筆墨技巧昭昭在日,確實具有心手相忘, “興來一揮百紙盡,駿馬倏忽踏九州”的氣勢

  • 9 # 孔山川

    寒食帖的字隨著蘇軾老先生個的書寫過程,也即是他內心思緒起伏變化而變化,真正是做到了字乃心聲之境。所以,我們通過看帖的文字內容,與文字的用筆,用墨,完全可以看出先生內心不平靜。好比一曲悲歌一般,讓人久久不平靜?

  • 10 # 玩易齋

    《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是蘇軾撰詩並書寫,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蘇軾的詩詞自不用說,而蘇軾的書法傳世的卻不多見。

    全詩蒼涼惆悵,是蘇軾因為文字獄被貶黃州第三年寒食節所作,這是蘇軾的人生之嘆。而《寒食帖》這一作品的藝術價值,卻不止是詩詞,在書法史上也是影響極大的作品,因而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書法所體現的風格,其實也是書寫人性格風格的一種對映,都說是字如其人。其實揮毫潑墨間,心情心境也是當時筆鋒劃過的展現和流露。

    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文人不少,但集詩人、書法家、散文家、畫家、政治家、美食家於一身的文人,恐怕只有東坡先生敢負得起如此盛名。

    蘇軾在寫這個作品時,正是被貶職流放,處於人生的低潮時期,從書法的層面即可看出他的感情起伏波動。此時的東坡先生,沉怨,鬱憤。

    全帖129字,開篇行文工整,書寫平緩,字型端正;

    到了中間部分,字型變大,筆畫變粗,筆勢急促,行文緊湊;

    到了結尾,又逐漸迴歸開篇的平緩,端正。

    以上這一系列的變化正顯示了東坡先生的情感變化。可以完整地看出一個人的思緒起伏,高潮處如洪波洶湧,平靜處厚實穩重。

    從整體佈局上看,書法講究布白守黑,錯落有致,開合啟承。可以看出《寒食帖》整體的行距是比較開的,這正是豪放不羈,追求自由的心理體現。書寫者的心理上期望有一個可以自由揮放的尺度。

    從字型上看,疏落有致,粗細相間,正如東坡先生那一句“濃妝淡抹總相宜”,用在此處,說的不是西子西湖,而是先生自己。

    率性而為的東西是最難模仿的,所以《寒食帖》本身具有美學所講究的自然不做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洗澡有什麼壞處?